查看原文
其他

当他开始在网上搜索“艾滋病”

关注艾滋病议题的 白鹿合唱团 2024-02-12

这是一个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


小A,二十出头,约会经验不多。此刻正坐在医院的走廊里后悔。那晚的一时冲动,会让自己“中招”么?


等待HIV检测结果的小A焦虑地打开手机,在搜索框里输入了“艾滋病”三个字,想在网络中找寻一些与自己有同样遭遇的人。


在各类留言之间,一段奇特的话语频繁出现。


“艾呀梅关系,不会疣事的。谈恋艾而已,概率为淋。疣其是没有尖锐问题,不用担心,一腚要照顾好滋己。”


小A心想,这是啥?



2021年世界艾滋病日,北京酷儿合唱团想用音乐讲述一个担心自己感染HIV的年轻人与他的网络遭遇。


故事中出现的大量谐音梗,意味着艾滋病、梅毒、尖锐湿疣和淋病等性传播疾病。不知从何时起,每当有人谈及不安全的性,便会有人熟练地回复这一套只有懂的人才懂的“黑话”。


有时候是为了嘲笑那些犯了错的人,有时候是为了吓阻那些在危险边缘试探的人,有时候是对社会事件的愤怒表态。


“艾呀梅关系”简单、粗暴,带着网络特有的调侃。它并非是自上而下的宣教,更像是同龄人之间慢慢形成的暗号。它降低了人们谈论性话题的难度,撇开了性教育的知识门槛与道德辩论的迷宫,用谐音梗包装了羞于启齿的“电线杆小广告专有名词”,以最无可置疑的态度给出了判决:不安全的性,会让人生病。


粗暴的口号是文明的一支鞭子,抽醒那些濒临犯错的人,使他们免于风险。然而,这样的方式也会抽痛人心。


在网络上,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小A因为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不安全性行为而提问。


“对方不想戴套,是固P的话可以吗?”

“昨晚喝多了不知道怎么回事……”

“被骗了,对象在偷偷吃药。”

“明天是周末,能去哪家医院?”

“网上买的试纸真的有效吗?”

  ……


有的因为无知,有的因为冲动,有的迫于无奈……这些存在过失的小A也许会被路人鉴定为“咎由自取”,送上一句“快去领取艾的明信片”。


但这些场景是如此的真实,每天都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发生着。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永远清醒、永远克制、永远占据优势地位、永远洞察一切真相。而医学也好科普也好,大多数时候所要保护的正是那些有瑕疵、会犯错、有着脆弱一面的普通人。


当我们谈论性的时候,我们应该谈论什么?


那些说着“艾呀梅关系”的路人,也许是仗义直言,也许是冷眼旁观,但在求助者眼中,却可能是网络暴力的键盘侠。


“艾呀梅关系”是一剂剑走偏锋的猛药,初看觉得嘲讽,细想又颇多无奈。而真正能够保护每个人的,可能是这样一种社会氛围:可以恳切地谈及性教育,愿意认真了解健康知识,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包括艾滋病在内的性传播疾病,既不充满鄙夷,也不挤眉弄眼。


这些年来,北京酷儿合唱团一直在探讨艾滋病议题,希望能够提高自己和伙伴们的科学预防意识,消除偏见和歧视。今年的作品,希望你喜欢,也希望可以引发你的一些思考。


也许有一天,当医学和人心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真的可以对艾滋病说一句,哎呀,没关系。


感谢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对本片的大力支持


文案:丹青

校对:BQC校对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当他开始在网上搜索“艾滋病”

关注艾滋病议题的 白鹿合唱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