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写作中要拒绝某些中国式的惯性思维

2016-11-23 LetPub美籍编辑 LetPub专业SCI论文编辑

今天来说说几个不利于科学写作、甚至不利于科学研究本身的中国式惯性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多的精华,但是几千年来,创新在中国文化中从来就不是一个被特别推崇的特质。人们普遍尊重圣贤的教诲,上级的权威和大多数人的习惯。在科学研究和科学写作中,很多时候就表现为盲目从众和人云亦云。可是科学研究的精髓恰恰就是创新。在很多科技期刊的说明里,都明确表示了最基本的对originality的要求。根据我的观察,有时从众的惯性思维会被一些中国作者不自觉的带入到写作里。下面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屡见不鲜的“研究热点”。这个词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问题是它如何在论文中被使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词被写在导言里,用以解释为什么会开展此项研究。有作者甚至表示,大家都是这么写的,不这么写还能怎么写呢?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所谓研究热点,就是很多人都在研究这个问题。因为很多人都在研究它,所以我也研究它。换句话说,我开展一项研究当然是因为这项研究重要,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很多人都觉得它重要!是不是这个逻辑?从现实的角度,跟着主流走可能确实比较“实际”。但是从科研创新的角度,“研究热点”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开展研究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应该是研究本身的意义,它能解决一个什么样的科学问题,这个科学问题为什么需要得到解决。不错,研究的意义可能是被很多人认同的,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去研究这个问题。做为作者,应该明确自己所从事研究的真正意义,并且把它表达出来,而不是人云亦云。事实上,在我所阅读过的大量西方作者的科学论文里,从来没有人把“热点”做为从事一项研究的根本理由。打个比方,研究一种新型的药物分子,可以写这是因为某种疾病需要被攻克,过去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存在怎样的问题,而新兴的某类分子显示了巨大的潜力,但是还有一些什么样的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所以,我们从事了如下研究。而不是简单的说一句,这种新型药物分子很“热”或者很“流行”,所以我们就研究它啦。


第二个例子是常出现结论或者摘要末尾的惯用句式“为。。。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具有深远的意义。”这话是没什么错,可是也不是很有营养,缺乏具体信息而显得空洞。把同样的句式套用到几乎任何科研工作上都是适用的。所谓科学研究,可不就是为解决某个问题或者解释某个现象提供科学依据么?科学发展到今天如此之系统,任何研究背后都有一套或者很多套理论(假设),提供“理论指导”也一定是没错了。 使用这样的cliché(中文翻译不太好听,叫陈词滥调)会让文章显得缺乏原创精神,所以我认为是应该尽量避免的。说明一项研究的意义,可以写填补了之前研究的什么空白,解决了一个什么具体问题,对本领域做了什么样的贡献。总而言之,用具体的事实说话,而不是套用一个空洞的句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糊真理。


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 如果是面向英文,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上面我所说的问题会很自然的成为很多西方读者、包括评审专家的疑问,当然需要加以避免。即使是面向中文期刊投稿,虽然可能之前有不少文章都曾经套用过“研究热点”或者“提供科学依据”这样的词句,并不代表这些是应该保留的良好习惯。如前分析,这种套用的写法缺乏作者本人的独立思考,有损于文章的原创性。我认为,不好的习惯应当依靠我们一代代中国科学家去纠正,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养成刨根究底、认真思考的习惯,维护科研工作的创新精神。


(此文由LetPub编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LetPub中文官网:)


往期回顾
预存款优惠来袭,多重好礼送不停! -HOT
● 暑期福利来了:SCI论文查重免费送! 
-HOT两个审稿人均同意录用发表却被编辑拒稿

科研干货:史上最全的SCI投稿攻略

你关注过被SCI收录的中文期刊吗? 
● 你知道哪些SCI期刊最受中国科研作者欢迎吗?● 盘点这些年饱受争议却又持续火热的OA期刊
● 如何避免英语写作中的常见错误(一)

● 如何避免英语写作中的常见错误(二)

● 如何避免英语写作中的常见错误(三)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以下期刊/出版社/学术学会推荐LetPub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IF=9.423)
  • 美国癌症学会AACR
  • 美国微生物学会ASM
  • 美国营养学会ASN
  • 美国昆虫学会ESA
  • 美国气象学会AMS
  • 美国机械工程协会ASME
  • 美国农学会-土壤学会-作物学会ACSESS

  • 荷兰Wageningen学术出版社
  •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IF=4.25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