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买玩具撒泼打滚怎么办?
前两天有一位妈妈(暂时称她为小美妈妈吧)问我,四岁的女儿一到有卖东西的地方就要买玩具,不给买就撒泼打滚,每次都弄的非常不愉快,到最后哪里都逛不起来,非常苦恼。
后来我和小美妈妈聊了挺多,和她一起剖析出现这个情况的可能原因,以及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可以改善这个情况。
聊到最后,她觉得还蛮有启发的,所以在此把我的思路整理成文,分享给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个挺普遍的育儿小难题。
01
连接我问小美妈妈的第一个问题是:和孩子之间有足够的陪伴吗?有经常表达爱和肢体抚触吗?
之所以这样问的原因是,大多数人都应该看出这个case里面,孩子的价值观出现了一个很危险的倾向:妈妈如果不买东西给我,就是不爱我。小美的妈妈也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来和我求助。
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或者觉得自己被忽视,那么他必然通过各种途径去引起父母的注意,他每时每刻都在测试:爸爸妈妈是不是爱我?
要求买东西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损坏了东西爸爸妈妈还爱我吗?公共场合大喊大叫爸爸妈妈还爱我吗?不刷牙爸爸妈妈还爱我吗?……所有你们不允许的东西我做了,你们还爱不爱我?
就好像在恋爱中「作」的小女孩,本质上都是要一个「证明」——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所谓的「叛逆」:孩子需要爱的证明。
如果不想让孩子用这种激烈的方式要证明,我们家长就需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把这个证明润物细无声的给到他们:比如足够的陪伴,比如肢体抚触,比如经常性的爱的表达。
小美妈妈说,女儿一直是她和小美爸爸两个人带,她觉得陪伴也足够了,而且她也几乎每天都告诉女儿「妈妈很爱你」。于是,我问了小美妈妈第二个问题:给孩子的陪伴够走心吗?够深度吗?
于是小美妈妈想起了一个细节:
孩子都有读心术,家长是不是愿意和他在一起,他心里都清楚得很,不要以为我们「装」的够好。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在陪孩子的时候,想着等孩子睡着以后就能自己看会儿书/电影,吃个夜宵,嗨皮一下,每当这个时候,孩子反而比平时更晚睡着。。。
是他们有意「捣蛋」吗?是,也不是。他们潜意识里没有「满足」而已。
当我们和孩子在一起,无论是阅读还是陪玩,都不应该是「完成任务」的心态,如果「人在心不在」,结果必然是和我们的意愿相违背:越害怕孩子不睡觉他就越不睡,越害怕他要买玩具他就越要买。。
我认为,「陪玩」并不是一个很恰当的词,就叫做「一起玩」不更好吗?我和笑宝在一起的时候,我就努力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以孩子的视角去发现他世界里面的「有趣」和「好玩」:我俩一起因为屎尿屁而傻笑,一起拿着武器对战,一起在床上打滚……
「我觉得我的孩子不缺陪伴也不缺爱啊」不是的亲爱的,他缺不缺你说的不算,要孩子说的才算。家长这个角色做的到不到位,要看孩子,不能用「你以为的」去衡量。
给他多一点爱和安全感,再多一点,让孩子沉浸在无条件的爱中,这是亲子关系的核心和基础。
02
表达有了足够的爱和陪伴,下一步就是要教会孩子去表达和沟通。
孩子一言不合就哭,打滚,蹬腿。你问他这个,他呜呜呜;你问他那个,他呜呜呜;你和他讲道理,他呜呜呜;你若是打了他,他更呜呜呜。最终,要么买了个吃的玩的,把他哄住不哭了;要么打了一顿,让他害怕不哭了。
在育儿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有害的做法,很多父母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迫切的想尽一切办法想让孩子尽快停止情绪,越快越好——「威逼利诱一二三停」不哭就行了。但整个过程中,这个孩子并没有机会学到如何有效表达情绪和需求。
小时候如果不能学会有效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成年以后在人际交往方面会遇到很多阻碍。
一种情形是,觉得别人应该「懂」我,我要什么你应该知道,如果你不知道、你没有给我我要的,就是你不对——恋爱中各种作的女孩子就是这样培养成的。
另一种情况是,长期压抑忽略自己的感受,不能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同时也不能接受别人的负面情绪;对自己苛求也对别人苛求;无法爱自己,也无法爱别人。不想去连接和社交,退缩回自己的壳里——各种宅男、社恐就是这样培养成的。
那么,如何教孩子去有效表达呢?
绝不是丢给他一句「你要好好说话」这么简单。樊登老师的「12堂父母教养大课」里有一个「情感引导」的方法,我觉得特别好,分享给大家。
第7课 用情感引导塑造行为
情感引导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有五点:
1)播下种子
比如,在去逛商场或者去超市之前,就提前告知孩子:「宝宝,今天我们要去逛商场,到时候会看到很多好玩儿的东西,好吃的东西,但我们不能每样都买哦。」
不要小看「说好了再出门」这一步,具体清晰地提前告知孩子要求是什么,大多数孩子会遵守自己的诺言,这个效力超乎你想象。但要注意,类似「要听话哦」「要乖哦」这种要求太模糊,不够清晰具体,提前告知的原则是越具体越好。
2)观察和判断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父母要时刻观察孩子,目的是体察孩子的需要。这一步做的好,就可以让很多矛盾在发生之前就化解。
试想一下,你和男朋友/老公去逛街,他一直在看手机接电话,你和他说「这个衣服还挺好看的」「你看那个女的怎么穿成那样」,而他只是「嗯嗯嗯」连目光都没有移过来,你会不会火大?孩子也是一样的,给与他足够的关注和互动以后,逛街就成了一个探索世界的新奇旅程,而不仅仅是买东西的形式。
3)聆听
当孩子有需求或者有情绪的时候,先别着急着「搞定」他,让他尽快结束情绪。而是能够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聆听。「共情」或者「反应式倾听」用在这里最好不过,不要着急评判是非对错,先给与尊重,先听。
4)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在孩子撒泼打滚发脾气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能理解到,这是他们唯一懂得的表达自己的方式。他尖叫、蹬腿、甚至咬人,都是因为他情绪激烈而表达不出,这时候我们要去帮助他们。
我们要引导孩子去体会自己的情绪:「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难受/愤怒。。你可以说说吗?」或者引导孩子去体会本体感觉「宝宝是不是觉得好热/胸口闷/呼吸不过来?」
准确说出孩子的感受,孩子会觉得理解和尊重,情绪会平复比较快,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把感觉表达出来,而不是发泄。
5)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不是简单的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孩子学会怎么做:「那咱们可不可以一起想出三个办法来,下次再遇到这个问题就知道怎么办啦」
这既是在解决问题,也是很好的亲子互动,更是价值观的引导。
03
清单哪家没有个想买玩具的娃呢?笑笑逛街看见玩具也都想要,但我们家走心陪伴和训练表达一直都挺重视的,所以解决这个问题也挺顺畅,还意外创造出了一个「法宝」——玩具愿望清单。
我和笑宝约定,他想买什么玩具都可以,都没有限制,但每个月只能买一样玩具。为什么只能一样呢?不是我规定的,而是我和他讨论而来:「新玩具来到家里,是不是要和旧玩具彼此认识一下,需要时间吧?」「如果笑宝只顾着和新玩具玩,旧玩具会不会伤心呀?」等等。
确定了玩具的数量,那么买哪个玩具呢?因为一个月只能买一样,万一这个月看到更喜欢的但是配额用完了怎么办?于是我开始帮笑宝列玩具愿望清单。
每次笑宝看见一个想要的玩具,我就记下日期,帮他拍个照片,放入玩具愿望清单里,到了月底我们就把玩具清单拿出来,选出一个此刻笑宝最喜欢的,买给他。
小孩子的喜好变换的非常快,玩具清单不断的加长,有些玩具在不断的对比中都没有被选择,最终也没有买。这部分为家里节省了很大一笔开支,但这个表格的意义绝不仅仅为了省钱,而是教会了孩子延时满足、珍惜、以及选择。
不同于精神需求的「你要多少我给你多少」,对于物质需求,我始终觉得尽管家里有条件,也不能给孩子「手到擒来」,要从小培养延时满足的能力。你想要这个,可以,但是要等一等。「棉花糖实验」告诉我们,延时满足能力强的孩子未来会有更多的自控力。
正是因为家里每件玩具都是笑宝经过几天甚至个把月的等待才最终到手的,所以虽然玩具数量不多,但都是笑宝非常喜爱的,从没有「玩两天就不玩了」的情况出现。他珍惜他的每一个玩具,和价格无关。
在我们一起挑选玩具的时候,我也会和他分析,比如这个只是一个模型,不能转动不能发声,这个可以转动,这个可以遥控。我没有加上价格因素,单纯的从功能上带领笑宝「鉴别」。
这种选择的能力目前已经初见端倪,他会自己说「这个样子好看但没什么好玩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会慢慢理解到,不止是玩具,人生的一切都在于选择。
看到这里,可能你会觉得「玩具愿望清单这个方法太好啦,我马上回去就用起来」,但我要提醒一句的是,如果没有第一部分对孩子无条件的爱的连接,以及第二部分教孩子教会孩子沟通和表达,那这个方法是不会奏效的。
孩子会认为,妈妈又在换个花样来限制我,规定我,我凭什么要配合,凭什么要听你的。他不会同意一个月只买一样玩具,也不会同意延迟满足,他会拒不配合,一样撒泼打滚。
育儿之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把基础打牢固了,后面一切都会越来越顺畅。
04
疗愈本来写到这儿,本篇就应该可以结束了。但在和小美妈妈聊天过程中,我又得知了一个很重要的点,觉得这个才是根源,需要和大家探讨一下。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童年的过往走到了现在,有的已经做了父母,有的即将做父母。那些童年经历,或多或少都会在我们潜意识中留下印记,影响我们当前的生活。对于小美妈妈,这个影响是「过度补偿」。
我和小美妈妈说,你童年的匮乏感也不是仅仅因为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肯定还有更多。但无论那是什么都不重要了,你已经长大了,那个内在的小孩也长大了。不要把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女儿身上,她是更有力量的生命。
否则,当你的孩子一哭闹想要买东西的时候,你瞬间看到了当年那个充满匮乏感的自己,又愧疚又纠结,内心在撕扯,情绪自然就崩溃,不能稳定,上文说的所有技巧都无法做好。
除非你先疗愈了自己内在的小孩,去完成和父母的连接。
父母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上,给与我们生命,完成了生命的传承,这就是最伟大的功绩。我们要理解,他们基于当时的物质条件和精神认知,已经给与我们了他们可以给与的最多与最好。
这个世间有两种平衡方式:第一,你给了我东西,我还你东西;第二,你给我的东西是我无法还给你的,但当我再给另外一个人时,也达到了平衡。
薪火相传的学问就是这第二种平衡,生命更是如此——父母给了我生命,这个恩我是无法还的,只有感谢他们,然后把生命传给后代。我自己成长的好,生活的好,我的孩子成长的好,生活的好,才是平衡。
同样的,父母做的不好的地方,我们也无法回报,只有带着尊敬交还给他们,自己做一个恰当的父母。
上一篇有不少读者问,如何才能做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我觉得先觉察疗愈自己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当然,关于这个话题可聊的还有很多,咱们下一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