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停止「自我陶醉」式助人
CHAPTER 01
你是否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境:你看到你关心的好闺蜜好哥们、长辈亲戚或者晚辈小孩,正在为或是生活感情、或是工作学习上的一些事情烦恼,似乎处于非常不快乐的状态中。于是你表达关心,你提供建议,你把你的所知所学都拿出来,希望可以帮到他。
然而,你真心实意地和他劈里啪啦聊了一大堆,结果要么是你的建议压根不被他认同,要么是聊时很嗨「你说的对」,聊完以后一切照旧,他的境况并没有改变。
于是你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表述方式不对?还是自己的建议有瑕疵缺漏?抑或是,人就是本性难移,无法改变?你开始困惑,自己是否真的可以为他人提供价值?
我想告诉你,这些经历我都曾经历过,这些困惑我也都曾困惑过。最终我发现,帮助无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自我陶醉」式助人。
CHAPTER 02
学过专业心理咨询或者是教练技巧的朋友们应该都了解业内「不求助不帮助」的原则:当对方并没有觉得自己遇到问题,并没有主动求助的时候,我们应该「闭嘴」。
也许你会问,那是我最关心的人,我明明看着他在往火坑里跳,我也要任由他跳下去吗?
很遗憾,我的回答是,对,只能这样——如果他没有主动求助,这就是最佳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让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自己这么多年来,想明白的每一个道理,下决心的每一次改变,是因为长辈或者朋友的劝解说教呢?还是因为自己经历的事情和自己接受的教训?我想,大部分人是后者吧。
每个人身体里最强大的能量,是内驱力,别无其他。靠他人鞭策靠外界督促的力量,是没有生命力和可持续性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年初(在外界鸡血氛围中)会立下众多计划愿望,年尾来看无一实现的原因——没有内驱力。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你觉得,当对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处于问题之中,你冲过去对他一堆说教「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会有效果吗?
「求助」这个动作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对方的求助不仅表明他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自己需要帮助,而且他选择了你而不是别人作为帮助他的人选,表明他信赖你,愿意听听你的见解。
只有当对方自己有改变的动力,并且信任你,愿意听你说的时候,你的「帮助」才有可能有效。否则,哪怕你讲的道理再对,都注定将是一次失败的沟通,不可能有第二种结果。
CHAPTER 03
之前有一位小伙伴告诉我,她有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表妹,因为心理压力大,放弃了专业考试和优质公司的签约,在家啃老有两三年了。表妹本人觉得自己是生理「有病」,表妹的家人也全力支持了表妹的一些「荒唐」举动。这位小伙伴非常着急心痛,想和表妹深入聊聊,帮助她解开心结,问我怎么做。
比起「如何帮助表妹脱离困境」这个话题,我更关心的是,这位小伙伴为什么那么迫切地想要帮助表妹呢?甚至在她本人都没有求助的情况下?甚至在她家人也让其不要插手的情况下?如此执着地做这样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的动力根源在哪儿?
按照阿德勒心理学中「目的论」的观点,每个人做每件事,都是因为这件事可以为自己带来好处。这个好处,可以是意识层面用理性思考解释的,比如名利权等,也可以是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层面的好处。
我们想要去帮助别人的一个潜在信念是:这是为你好。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件事情是不是为对方好,是由谁决定的呢?
有多少年轻人的婚姻/工作被干涉是因为有人说「为你好」;有多少孩子的兴趣爱好被压抑是因为有人说「为你好」……
按这个思路,「好学上进,奋力拼搏」就一定是为对方好的吗?有没有可能闲适安逸的生活更适合他的性格和他的家庭状况呢?
这样一想,我们发现,一些普世价值观其实都要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对错」和「应该」。对于每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们是无法用标准答案去评判的。
所以,是不是为对方好,这个判断权在对方,而不在你我。
回到「目的论」上来,当我们信誓旦旦「为你好」的时候,我们想得到的究竟是什么呢?
有没有可能,我们想表现自己的优越?
有没有可能,我们想证明自己的正确?
有没有可能,我们想获得对方的感激?
「怎么可能!我哪有这样的想法,我真的是为了想要对方变好!」也许你会这样说。然而,我们的潜意识往往埋得很深,不刻意深挖是觉察不到的,这里有几个问题特别适合我们自我反省一下。
第一,如果交流过程中,对方并不认同你的观点,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说辞,你会不会觉得对方在「强词夺理」「找借口」?
第二,如果你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和对方交流,最后对方依然无所改变,你会不会觉得对方「无可救药」「不知好歹」?
第三,如果对方最终按自己的方式解决了问题而不是用你给出的渠道方法,你会不会感到失落?
如果你的答案里有肯定的,那么很遗憾,你并不是在真心帮助对方,你只是在「自我陶醉」罢了。
你希望对方可以注意到「我比你懂的多,我比你上进,我的生活方式比你好」,从而想要改变——这是想表现自己的优越。
你希望对方按照你的方式你的意愿去改变,而不能忍受不同见解,因为如果对方质疑你的观点不就证明你错了吗?——这是想证明自己的正确。
你确实希望对方可以变得更好,当然了,这个改变必须要是「因你而起」,否则又有什么意思呢?又怎能体现你的价值呢?——这是想获得对方的感激。
请问,以上哪一点是真的从对方角度去考虑的呢?在这样的心态下,又能真正给到别人多少帮助呢?
你想要站在舞台上做主角表演,嘴里却说着我是在帮你;你想要操控对方,还想要求对方因你的操控而感激涕零……这也许就是如此执着地做这样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的动力根源吧,这不是「自我陶醉」式助人,又是什么呢?
CHAPTER 04
那么,我们就不能帮助别人了吗?当然不是。
以我自己的经验而言,在对方主动求助的情况下,如果可以用以下这三种形式去和对方交流,效果会比较好,我把它称为「LIMO法」。
第一种形式,Listening-全然地倾听。
这种看似极其简单的方式在实际生活中其实非常难以做到。原因在于,我们总是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去评判对方的行为,从而无法审视事件的全貌。
我们仿佛一位正在批改作业的老师,一边听着对方在说着话,一边在心里「这个对」「那个不应该」地开始为对方打勾打叉。
「别去评判其他人走过的业力之路」,因为你不是他,你永远不知道,在他的境况下,在他的认知里,在他的灵魂权衡中,什么是对他好什么是对他坏。每个人过往的每一步,都已经做了他当时所能做到的最多和最好。
你可以走你的路,但同时,你要能够允许别人走他们的路。
只有真正地放弃了「我」的是非好恶,才能对于「他」全然地接纳。而全然接纳,对于他,意义重大。可以说,这一点已经是对他很大的帮助了。
第二种形式,Initiative-调动主动性。
当我们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时候,直接提供建议和方法,其实效果并不是很好。因为,那些都是你自己的东西,对方没有经过思考和消化。
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让对方自己找到答案。
如果有小伙伴来问我问题,我都会先提供资料或者渠道给他,无论是文章、书籍、课程、网站等,让他先自己去研究寻找。
在教练技术的核心方法中有一条叫做「强有力的提问」:用提问的方式去引导对方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之道。这可比你直接告诉他「哪儿做的不妥」「应该怎么做」更加有效,对方的接受度也会更高。
当然,这对于咨询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除了专业的咨询知识,还需要咨询者本身有着强大的能量和高维的境界。
第三种形式,Modelling-以自身行为去引领对方。
金惟纯在《人生只有一件事》里说到,在关系中其实只有两个念头,其一叫做「我想不想跟你在一起」,其二叫做「我想不想和你一样」。如果别人是真心的想和你在一起、想和你一样,那么并不需要你去费劲「帮助」他,他也会慢慢向你靠拢,和你学习。
相反,如果对方在你身上感受到的是很多的评判,很大的焦虑,很重的自我,那么你把道理说得再漂亮,逻辑再严谨,对方也不会买账。
其实,这也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以自身修炼为主,顺便建立社群提供平台,把更多想要成长的人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彼此「看见」,自由碰撞,互相滋养。
最终我们发现,「助人」这件事其实并不容易。要把它做好,落脚点还是在于提升自我修养。
在认知上,我们要可以站在更高的维度去找到对方信念中的盲点,去挖掘他自身的能量;
在情感上,我们要做到「忘我」:一方面可以放弃个人好恶,与对方同理共情,另一方面可以不跟随对方的情绪,不试图控制结果,允许别人走自己的路。
就好像,你可以做对方的导游,在征得他的同意以后,把他带到美景跟前。但你要记住,你不能强迫他去欣赏景色、爱上景色。
说到底,「助人」这件事是在用一颗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若不能意识到这点,难免会掉进「自我陶醉」的陷阱,不能帮到别人还让自己难过。
当然,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让大家对号入座,以此「审判」自己或者他人,贴上「自我陶醉」的标签,再不助人。
相反,我希望你可以更加有效地帮助他人,同时更加豁达地对待助人的结果;
我也希望你可以更加理性和开放地面对他人的帮助和建议,找到心之所向,迸发自我潜能。
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