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 | 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难者
300000
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
国家公祭日
- 12.13 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
历
史
背景
国旗半垂,警报鸣响。
又一年国家公祭日,
再次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
85年前腥风血雨的南京
在中国,“国家公祭日”古已有之,在古代称为“国祀”,向来是先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大事,《左传》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历朝历代,在复杂的礼仪中,始终凝结成一个不变的核心,一个最根本的认识。如果说过去的祭天、祭地、祭祖的祭祀文化,反映的是一个文明成熟程度的话,大家对一段历史的复原以及回忆,乃至将其定格、固化为一个“公祭日”,反映的则是整个民族的成熟与强大。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
钟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
一二一三,古城沦丧。
侵华倭寇,掳掠烧杀,
尸横遍野,血染长江。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
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硝烟虽已远去,国耻民殇不应忘记
历史之痛,筑成了勿忘国耻的民族记忆。30余万生灵惨遭杀戮,浩浩长江滚动着鲜红的血浪。“汽车每开100-200米,我们就会碰上好几具尸体。死亡的都是平民,我检查了尸体,发现背部有被子弹击中的痕迹”,这是1937年12月14日德国人约翰·拉贝的日记片段。这样的记载还有很多,直到1938年1月。德国外交官在一份绝密电报中把实施暴行的日军称为“兽类集团”,指出缺乏纪律、实施暴行和犯罪的不是个别人,而是整个日本军队。日本侵略者的法西斯暴行,发生在每一处同胞遇难地和丛葬地,投射在每一件南京大屠杀的文物史料上,烙印在每一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心底,这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记的屈辱史。
和平之愿,离不开以史为鉴的历史自觉。牢记战争之痛,才能更加珍惜和平的可贵。每年国家公祭仪式上深沉的钟声,既是对死难同胞的追思和缅怀,更是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的警醒和宣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这是南京大屠杀历史留给后人的深刻启示。只有“一代一代把记忆传承下去”,做历史记忆的守护者、传承人,警惕一切歪曲侵略历史、伤害民族情感的错误言行,永葆以史为鉴的清醒和坚定,才能夯实和平的根基,才能增强维护和平的力量,携手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美好未来。
国行公祭,凝聚起圆梦中华的奋发之志。设立国家公祭日,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宣示的是中国人民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必将化为我们奋进的精神力量。85年后,南京已成为承载创伤记忆的国际和平城市,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惟有坚定不移地推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最伟大的梦想。30余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以及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生前所憧憬的美好生活,必将在我们的接续奋斗中一步步实现!
(9月21日在南京夫子庙景区拍摄的圆月)
鸣
钟
默
哀
1937年12月13日,
那一天是侵华日军的铁蹄踏入南京,
那一天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30万生灵,有血有肉的同胞啊!
就这样凝固成一串名字,
刻在了历史的墙上。
钟山垂泪,秦淮泣血!
警钟长鸣,驻足默哀!
今日,
国歌奏响,国旗下半旗志哀;
今日,
防空警报拉起,全城车船止行;
今日,
每一位中华民族的同胞,驻足、默哀……
为30万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
不幸罹难的同胞们祈福,为和平祈愿。
让白骨可以入睡,
让冤魂能够安眠,
把屠刀化铸警钟,
把逝名刻作史鉴!
我们忘不了1937年的南京,
是为了守护历史的真相,
是为了守护更加繁荣昌盛的祖国!
这段历史,
与你我的过去和未来勾连,
经历的伤痛和不屈的抗争会时刻提醒我们:
这强大,来之不易,
这和平,来之不易。
国家公祭日,
是提醒、是警策,
也是一种对更广泛和平的期盼。
今天,无论你身在哪里都请记得:
以国家之名,
祭奠每一个高贵的生命;
以尊崇之心,
祈愿每一个人平安地生活。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振兴中华,吾辈自强!
此生无悔入华夏,
来生还做中国人!
热点速递
精彩再现
策划 | 新闻中心
编辑 | 郝煜
排版设计 | 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
审核 | 李若冰 李旭龙
出品 | 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