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月1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报复性消费不会来了,问了十个人,发现也没人想

最近各种减薪裁员、公司倒闭的消息可真不少,我身边就有朋友公司关门大吉的。这人性格保守,说再开下去就要欠债经营了,实在是坚持不下去,对员工也没什么好处。更多的是在上班的朋友抱怨岗位岌岌可危、薪资不增反降的。


在我们公司隔壁上班的哥们就抱怨说公司现在按北京最低工资的50%发生活费,言下之意也就是1100块钱。然而这其实涉嫌违规了,疫情期间北京的生活费标准是最低工资的70%,企业还得证明自己停工停产一个月,哪是老板说腰斩就腰斩的。


对了,这是一家环保能源类的公司,生化环材劝退真不是说着玩的。


不过即使是这样,很多人还是忍了。不忍也没办法,跳槽也没地方再就业,只能希望之后形势能反转,给所有人一条活路罢了。


所谓形势反转,无非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能跑起来,哪怕有一架跑起来也行啊。


当然这三架马车是很难只跑一个的:想要刺激投资,就要保持消费和出口端的盈利。而出口端因为国外疫情的影响,至少已经有一个月没有订单了,很多产能又要指望内销。那么内销的报复性消费就很重要了,尤其是对快消、旅游、餐饮等行业来说,报复性消费堪称救命式消费


但从现在的情况看,我觉得被寄予厚望的报复性消费是不会来了。


此前很多人对报复性消费的预期,来自非典时期的历史经验。我找到了一张2003年年度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图,它也是很多从业者的信心。注意,这张图是一张增速图,图中显示的数据是和2002年对应月份同比的。

图中可以看到在当时非典防控最严格的4、5月份,消费仍然是同比增长的,最困难的5月也有4.3%。到了6、7月疫情阶段性胜利的时候,很快又回到了8%的高位,和那一年的GDP增长率是匹配的。


想想时代背景吧。那是中国经济最暴力增长的年代,而且出口和投资因为国外疫情不严重,整体经济受到的影响有限,很多行业没有遇到明显的现金流危机,从业者的收入仍然得以保持,消费欲望也有了钱包的支持。


另外由于非典这种病毒的传播能力有限,在广东和北京爆发,并且找到致病原以后,其他地区并没有采取今年这般严格的防控


措施——也就是把通州到北三县的路挖断。这本身也意味着生产受到的影响有限,消费端的信心恢复起来也更容易一些。


今年这个情况大家也看到了,能不能套用非典时期的经验相信也不用我多说。


就说这个消费品零售总额吧,三月中国家统计局已经发布了1~2月份的情况,

上图仍然是同比增速的数据,2019年一整年都在7%以上,说明虽然有的人很悲观,但本来消费升级的动能还是有一些的,消费端的表现比GDP的表现更好。但到了疫情开始之后,消零增速直接滑向了地狱,具体到城镇是-20.7%,农村是-19.0%。一言以蔽之,惨不忍睹。


这当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在以前的很多分析文章中也已经分条叙述过了。豆腐乳觉得最让人生气的是部分国外政府不负责任。倒不在于他们搞污名化什么的,而是在于他们疫情一天不能消停,我们也得跟着倒一天的霉。


这里边我们吃了很多事实上的亏,那可比名誉亏立竿见影得多了。


消费的确是请客吃饭,但请客吃饭也要有实力,总不能请客人吃小米水饭。当年福特老前辈就把这事想得很明白:消费和收入是一对联动的概念,你得让工人也买得起汽车,汽车才能卖出去。而且真正的消费指标,其实就是汽车这种高级工业品,这不是一两张消费券能解决的问题。工人都跟我们隔壁那哥们一样领半薪的话,连煎饼果子都消费不起。


以上这些是宏观层面的解释,大家也可以从微观层面上来想一想。


现在除了北京、广州、上海等关键性城市,和最近被很有可能已经原地爆炸的俄罗斯搞得头疼的黑龙江、内蒙古边境城市,国内大多数城市已经陆续恢复正常了。


可是你看到报复性消费了吗?大规模的聚会、购物、游乐事实上还是没有出现,只能说是恢复性消费,离报复性还差得很远。


举个身边的例子。我认识几个做剧本杀和实景沉浸剧场的朋友,这是现在最时兴的年轻人娱乐活动,放在去年的大环境里得尊称一声文化类消费升级的先锋军。经营得好的话,每家店能创造5~50人不等的就业岗位,员工的收入也不低。


但疫情一来,他们的处境一夜变得很艰难。毕竟像这种连工商备案上都没有的新业态,要拿到疫情补贴也不太现实,就只能看老板自己有多土豪能撑多久了。


最近各地消费娱乐陆续恢复,这些店也开张了,但明显能感觉到顾客消费力不足。一家之前在深圳一票难求,我去玩的时候还要走后门的剧场,现在几乎凑不齐客人开张,各家只能互相串门消费。大多数时间,老板只能安排演员们开抖音直播,但因为缺乏运营经验,而且进场也晚了,并没有什么回报,只能说是没让他们闲着。


那个朋友之前还问过我会不会有报复性消费,我也只能很为难地摇摇头,现在看来是我的乌鸦嘴成真了。如果这样的情况再持续1~2个月,我很怀疑这些本应该在大城市娱乐消费领域贡献光与热的年轻人还会不会有工作?他们回到老家以后又能做什么?他们自己还有多少消费力?


旅游行业的情况也不太妙,尤其是境外旅游的收入已经基本归零了。某国内领先的旅行平台的运营人员告诉我,从去年开始公司战略就是往国外市场发力,基础性的工作已经做了很多,不少一条龙产品的反响也不错,正准备今年大干一场,现在看来是没机会了。


回想起2月份的时候,这家公司的大领导还在用非典时期的故事给大家打气,3月份这种声音就越来越少了。为了挽回局面,这位大佬还亲自下场带货,我从他的表情里读出了些许无奈。


虽然这家平台不时会爆出一些负面新闻,但从本心来说我是不希望它崩溃的。有一说一,中国现在的旅游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化水平其实非常低,需要有一个龙头老大级的企业把产业化做起来,也培养一批有先进观念的旅游人。等它的历史使命结束了,再解体任由各人发挥不迟。


如果因为一次疫情把好不容易中心化国际化的旅游龙头挤兑死了,那天下更不知几人称王,到时候消费者想投诉都不知道该找谁。


如果非要问有没有报复性的领域?还真有。保险,尤其是疾病类的保险最近销量暴增,有业内人士表示一季度已经把今年一大半的任务都完成了。


但保险真的不是消费啊!说得好听,它是理财的一部分,说得不好听,它就是救命用的。人都开始抢救命钱了,哪还能指望人花天酒地呢?


话说回来,找救命钱救命也要有正确的姿势,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找机会再聊聊。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复杂和动荡的世界;没有一种商业模式是长存的;没有一种竞争力是永恒的。



我们采访了十个人,发现没人想「报复性消费」


这个漫长的冬天,似乎终于开始可以看到尽头。部分在家里憋了一个月的群众听到餐厅复业,一下子涌到门店排队,想重获下馆子的快乐。没料到这意料之外的热情,为餐厅带来潜在安全问题,不得不在开门后又临时关门调整。

图片来自界面

有人称这些是「报复性消费」,而且认为除了餐饮界,旅游、电影等这段时间没法做的事情都将迎来「报复」情绪带来消费增长。

但真的是这样吗?

「报复性消费」这一说法,其实是由文学学者单正平所创造。在《报复性消费》一文中,单正平并未对词语进行定义,只提供了一些现象给大家感受感受。

他认为,中国八十年代初的「狂吃海喝」现象是一种报复性消费:因为中国人刚从长期饥饿中解放出来,「不摆满一桌子,不浪费个够,就不解馋,不解气,不够朋友」,指代一种非理性的消费心理。

图片来自网易

但回望普通消费者的情况,现在并没有出现如此极端的情况,大家更多是乐于拥抱失而复得的平凡快乐。

事实上,消费者内心涌动的消费欲,更像是「补偿性消费」心理。

研究认为,补偿性消费背后有三种心理动机:能力需求、自主需求和归属需求。这三个方面中任一方面出现缺失,都能带来威胁感,激发消费者通过消费来自我补偿。

在自主需求中又包括自由感的缺失,即人对周围的环境没有控制感,不能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研究发现,局限的空间使人感觉失去自由,进而激发补偿性消费需求。这更接近我们所经历的情况。

理论虽然这样说,但经过这一次之后,大家真的都需要补偿性消费吗?

就此,我们采访了十位来自不同群体的人,尝试了解大家的想法。有趣的是,大部分人并没有那股「疫情结束后我得疯狂买买买」的热情,还是会遵循原有生活计划来进行。

更有趣的是,我们在和大家聊天的时候,发现大家在宅在家的这段时间里,反倒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家庭,甚至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图片来自 Ourboyandgirl

以下是十个人的关于《报复性消费》的回答

创业者

游戏自媒体

她真的很佛系。疫情结束后,她唯一想逛的就是优衣库,因为那是她平常唯一会去的实体店。尽管想吃的东西有一堆,但对旅游什么都没欲望的她反而觉得在家隔离很舒服。

感触最深的是,我居然不是一个上进的人,觉得整天吃吃喝喝睡也挺惬意的。甚至觉得以前是不是过的太过于辛苦了,没有时间好好生活。

除此之外,疫情对钟钟所在游戏媒体营收和用户都没什么影响。

老王创业中

而对于 46 岁的老王而言,疫情带来的最大冲击还是「世事无常」四个字。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突然发生了,对他和他家人的冲击都很大,他母亲 80 多岁,也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事。

虽然一直在隔离,老王也没有憋久了想要花钱的消费欲望。在他看来,吃的、喝的、玩的对他来说更多是一种生活,他不会说刻意地去做一些调整。

但还是会更注意,因为疫情代表它后续的影响,可能会对经济产生影响,他会更多地留出一些现金,会更注重支出,更有选择性,不会去随意花费了,未来可能会在健康、家庭上投入更多。但对于一些具体的消费,他是没有那么在意的,他认为大多数人可能都没那么在意。

我觉得疫情对消费不会有太大影响。我说更节约的生活,其实也只是一个短期的状态,对我来说生活还是一样过。在疫情的时候我会更注重安全,但它是一个特别事件。过了安全期之后,其实人会放松下来,还是会恢复到以前的。只是你会更注重相对大额的这种投资。比如说可能很多人会愿意去因为这个事情去买保险。

图片来自:The Daily Star

被迫网课梁老师

图片来自 Lectureowl

疫情过后,梁老师还是计划存钱为主,原本准备今年给工作室装修的计划,看情况也可能会取消。不过说起吃,被迫自己做饭的梁老师还是很期待之后能正常下馆子:

云吞面啊,街边小档口啊,反正就是现在没法吃的这些。

疫区人民

想去武汉看看的孝感人民

Owen 是个孝感人想法是「没必要存这么多,该花就,花,开心就好」,现在可能会理性一些,在特殊环境下看到了减少了非必要之处之后的存钱能力,差不多是一线城市的工资,四线城市的消费,所以疫情结束回到一线城市之后,大概还是会减少冲动消费。

如果真能改变消费习惯,他想在回到一线城市后买个房,不求房价下跌,只求平稳。

刚开始吧,这事出现在武汉,我其实对武汉各方面的反应挺失望的。但是疫情的发展之后,这个城市的人民牺牲非常大,包括我家的一些亲友都感染了,我甚至也可以说是和肺炎擦肩而过。即便如此,武汉的城市基本秩序和人伦还是得到了保持,所以我现在很认同钟南山说的,武汉是英雄的城市。基于此,我就想认真的感受下这个城市。

回家不成功梦女士

梦女士在经历这次疫情后存钱的欲望更强烈了,「要为之后做个防备」。这个不平静的春节,也让梦女士感到世事的无常:

疫情造成了很多家庭的不幸,湖北各地封城举国支援湖北,还有科比的骤然离世,澳大利亚山火和东非蝗灾,感觉今年的开端真的是多灾多难,需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让自己开心点。

疫情过去后,梦女士还想去以前每月都去的佛山,吃上好吃的糖水和美食。

年轻母亲

芊女士在某国企属下的广告公司做策划,这次疫情让所有原本已计划好的线下活动都取消了,而本该在 2 月 10 日举行的一场投标也因此遥遥无期地延后。现在,她已经从太原回到广州,但还没复工。


在家里「宅」了一个月,芊女士对疫情结束后的消费并没有什么希冀,而原本就在进行的存钱计划也不受干扰。


虽然在国有银行工作的 Lily 自己和丈夫的公司以及收入都没有受到疫情影响,并且也已经在家宅了 35 天,Lily 也没有积压太多消费欲望。在疫情过去后,她就只想去吃一下家里没法做的海鲜,以及去理发店剪个头发。

当被问及这次经历带来的最大感触,Lily 告诉我:

生命第一,其它都是浮云。

其它

已婚少女


和那些「无数夫妻想在疫情结束后」离婚不一样,结婚还没一年的咯咯她也不想买房买车,没什么大额消费的计划。目前最大的愿望适合朋友出去吃芝士炸鸡和一点点。对其他东西没什么特别的欲望,因为现在的电商购物就能满足她的需求了。

快递恢复后我已经天天刷淘宝买东西了。淘宝 26 家店,拼多多 7 家店,京东 4 家店, 每家可能平均 1.3 件商品。

留守澳洲


星崽在澳洲念书,隔离两周,她基本只会在线上订外卖,不买化妆品也不喜欢网购服装的她不忘吐槽澳洲效率。

在悉尼这种地方,网购的来了,人都等死了哇。隔离完就可以出门了惹,还有啥要买的。

图片来自:US News

看到阳光就想晒的丹老师

当被问及疫情过去后想去消费些什么,丹老师和很多人一样都很想去剪头发。除此以外,她还希望等安全后,能找个自然风光好的户外逛逛,估计还是呆得室内太久的「后遗症」:

现在看到空地就想去走走,看到太阳就想去晒。

疫情会过去,生活在继续

我们想用自己或他人的前车之鉴做一个对比,让我们知道未来面对的是什么?。

但这些年的霍乱、H1N1、H7N9、埃博拉等流行病要么是发病区域和中国境况相差太大,要么就是病毒传染性、破坏性和冠状病毒有不小的差距。即便是经常被拿出来做对比「前瞻」的非典,从影响人数、比重上和今天所面对的情况也有很大不同。

比如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休闲服务、建筑装饰、传媒等产业受到的冲击最大,但从这次 A 股的涨跌幅来看,传媒、电子、计算机反而颇被看好。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也表示二者相差颇大:「非典影响总人口占比才 18%,这次是 63%。」

但这仍是对我们最有价值的一段数据。

当我们对照 2003 年快销品购买金额同期增速时,我们就会发现非典时期四五月的消费数据出现了小下滑,六月基本恢复正常,8 月则出现了小幅度的反弹。

但这能叫报复性消费吗?

「报复」有报仇的意思,非典时期的消费数据已经告诉了我们,被隔离在家的民众其实也没有突然释放出极强的消费能力,快销品仅小幅反弹就证明了这一点。而今天,在家隔离的人难道会在基础物资供应都更为及时的情况下,更想「报复性消费」吗?

图片来自:《蒂凡尼的早餐》

种种数据表明,这次疫情相较非典卷入的人更多,传染性也更强,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人们情绪相较非典时期更稳定。除了特定的疫区外,互联网的线下触角其实伸向了各个角落,定时抢购的口罩,迅速恢复的物流,电商商城里甚至及时上线了因疫情而受灾的蔬果,这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大家的情绪其实一直在释放中,不管是公共社群中多样的话题,还是流媒体丰富的选择,不管是鳞次栉比的商品,还是线上办公软件的到位。当需求都能满足的时候,隔离在家的人其实没那么「难搞」。想买东西可以去挑顺丰发货,想吃美食也能自己下厨房,重新恢复的物流秩序更能做到让大部分人足不出户完成消费。

疫情中隔离的人们也没有随着隔离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崩溃。在各种需求几乎都能满足的社会中,他们的情绪其实一直在释放,他们一直都在消费的过程中。正因如此,恐慌、烦躁感相比十七年的非典都要小的多。

至少从我们的采访来看,众多隔离在家的民众其实没什么太大变化,最多想出门和朋友吃火锅,吃炸鸡,喝奶茶,想出门晒一晒太阳,压一压马路,把这种行为称为「报复性消费」多少有些夸张。最多就是憋久了,想出门吃点好的补偿一下在家长久的隔离时光。

从朋友圈的厨艺大赛和对远程办公的诸多分享、吐槽来看,大部分的人都长久的隔离中寻求生活的幸福感。大家的情绪没有那么糟糕,想要的东西也没那么夸张。

当隔离在家需求都能满足,并没那么痛苦时,大部分人其实都没那么想要报复性消费。相比走出家门疯狂消费,大家其实更希望生活秩序恢复正常。

报复性消费不会来,也没人想在疫情过后去报复性消费。当然,这些都是假设性议题。其实,想喝奶茶喝奶茶,想晒太阳晒太阳,上班不用担心感染,恢复正常生活就很好。


相关阅读:


最新84237例,震撼视频!武汉「最初7病例」纪录首曝光爆发地点竟是...

“我是不幸之中幸运的人”

新冠疫情后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趋势,中国对外面临挑战

新冠病毒会令全球化倒退吗?

全球股市“关灯吃面”

我们太需要了解世界了,切不可自嗨。

一个台湾教授对贸易战及全球化的看法,可以参考

最新84201例,哈尔滨现“超级毒王”,广州列为新的“疫区”

最新84180例,张文宏的”不许吃粥“论引发争议(全程视频)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公开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关注微信“我爱着蓝色的海洋”和“有用有料有趣”。转载和合作联系QQ:265972398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