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鹰腾飞 水天空阔——王心刚银幕形象赏析(5)

2016-06-12 阿康 图说老电影

 



五  海鹰腾飞   水天空阔


我在一种二律背反的矛盾中看完《海鹰》,有些许的迷茫。一方面,我迷失在张敏的泱泱帅气里;另一方面,我怅然于剧情的一个结绊中。

老实说,《海鹰》在我眼里只能算半部好影片。我总觉得故事的后半部离奇了点,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像909艇官兵那样在茫茫海上没吃没喝的漂泊了两天两夜后成功获救已经是一种离奇的幸运。更离奇的是,赶巧还在茫茫海中的一处礁石上遭遇了国民党残兵,打了那么一小仗,毫无悬念地获得了胜利,并缴获了一艘舢板——这可是获救的至关重要的原因。因为这个结绊,每每看到这里,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虚假感。(表拍偶啊~~~~~~)

但这种感觉并不影响我对先生的欣赏,王心刚在影片中非常帅气,这种帅气开始有了大家风范。现在一些男演员,三十岁了还像个娃娃,四十岁了还在扮嫩。而二十八岁的王心刚,在《海鹰》里已透显男儿风骨——这种风骨,成熟而不老气,青春而不稚气,帅气而不媚气,清雅而不俗气。


影片中,王心刚一如既往地发挥着他的优势。他扮演的张敏是一名海军军官,鱼雷艇舰队的中队长。单是那一身雪白的海军服,就足以迷倒芸芸众生。还有那件独特的鱼雷艇服,带着耳麦潜水镜,英姿勃勃的——张敏的第一个镜头就是这个造型,海水扑打在他帅气的脸上,扑面而来的靓丽,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视线,用现在的话说:简直酷毕了。

影片讲述的是我军一支鱼雷艇中队,在中队长张敏的指挥下,击沉了国民党的大舰艇;在鱼雷艇受创沉没后,张敏和他的战友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历尽艰难在海上漂泊了两天两夜,终于回到祖国大陆。张敏无疑是影片塑造的我军年轻指挥员的一个代表人物了,他对党忠诚,指挥果断,关爱战友,有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意志。这其实是一个不太好演绎的角色,他的身上,承载了创作者的政治理念,难有个性化的特征和生活化的细节。唯一一个出彩的飚车情节又被删剪了,后半部戏全是漂在大海里,更给表演带来了难度。但王心刚就是王心刚,他总能捕捉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来展现人物性格。他,该激情时激情了,该温柔时温柔了,该刚毅时刚毅了,把个张敏演绎的帅气朝气秀气大气正气荡气。


张敏的第一场戏,是他开车去接玉芬父女,在基地训练场遇上909艇的战友们。大家一涌而上,七手八脚的往他兜里塞苹果。在“别……别……别……”、“不……不……不……”、“够了……够了……”的声音中,他带着满兜的苹果、战友的敬爱上了吉普车。关车门的那一瞬间,他抬头看天,一排战机在天空划过,而张敏也席裹着一身的俊俏,驰车而去。这是他的泱泱帅气。

去接玉芬,吉普车在山边的路上急停下来,张敏敏捷地跳下车,往小山包快步走来。因为天热,他边走边将风纪扣解开,推推帽子,威武的军帽也稍稍有些歪斜了。这个细节很生活化,把张敏年轻、不羁的性格表现出来。这是他的蓬勃朝气。那一声温馨的“玉芬”,把一段柔情挡在了戛然而止的镜头之外。

在舰队指挥部,他轻轻的将水杯递给滔滔不绝的岳父,表情中带着一丝羞涩,一点犊情。当岳父对舰队指挥员说鬼屿去不得时,他微笑着“揭发”自己的岳父:“阿爸你不是去过嘛”,语音里透出一缕调皮、一抹纯朴。这是他的淳良秀气。


当岳父告知可以去鬼屿,但快艇却无法停靠时,张敏立刻接话:“快艇行!快艇吃水浅,渔船要是能进去,快艇就能进去”。这个镜头,张敏是个侧影,但他挺拔的身姿,生动的手势,配合他果断的语音,很有力度,表现出一个青年军人的才俊与风度。这是他的练达大气。


当李雄报告:“美国人不让我们通过!”张敏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地说:“开玩笑!我们的领海,我们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你去告诉他们,让他们滚开!”然后迅速低头对轮机长说:“全速!”全速这个词特别能表现人物性格,鱼雷快艇在年轻气傲的指挥官的命令中,犹如出鞘的利剑,带着一剑封喉的锋芒和不可侵犯的锐气,箭一般向美国军舰刺去。这是他的凛然正气。


909艇受到重创,必须沉艇了。在深沉而渐渐昂扬音乐声中,头缠绷带的张敏,依依不舍地抚摸着心爱的快艇,缓缓降下了带着硝烟痕迹的五星红旗,身后是绚丽的晚霞。他用激昂而厚重的声音鼓励战友们:人在就是艇在,我们一定要游回祖国的大陆。坚定的语音,听得人热血奔涌。这是他的回肠荡气。


哎,你只能叹服,他天生是军人的坯子;你只能降服,他骨子里散溢的优秀。



忘不了张敏的两个眼神。

战斗打响,909艇发射鱼雷攻击,右雷故障,张敏扬头望着李雄,严厉地说:“右雷怎么了?”。这时,他的眼神中是焦虑,是质问,还有一丝天真。就是这一抹稍纵即逝的天真,让人感到张敏这个青年军官的活力与纯净,脸上的水珠更衬得他的年轻俊美。这样青春四射、单纯可爱的人,他身上是朴素的忠诚与坚贞的信仰,他所向披靡!

右雷故障排除,909艇准备发射对敌舰的致命一击。这时的张敏,目光专注凛然,坚毅中带着一股杀剌。这锋利坚定的目光,给人以必胜的信念与勇往直前的力量。所以,你可以相信,在后来的漂流里,909艇的官兵在这样的信念与力量的支撑下,也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忘不了张敏的两个背影。

战斗前夕,玉芬去送水,望见坐在礁石上的张敏。我们只看见他的背影,披着一件军雨衣,望向茫茫大海一语不发。这个背影,挺直,孤独,硬朗。他心里在想什么呢,他是否知道当第二天的战斗打响以后,他和他的战友们将要漂泊于这茫茫大海之中?


战友刘涛因枪伤与劳累牺牲了,张敏缓缓转过身面朝大海。他的肩部因哭泣而微微抖动,颀长的身躯更显消瘦与疲惫。此时,我们看不见他哭泣的脸庞,但我们能深深感受到亲密战友的牺牲给他带来的巨大苦痛与悲伤。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部影片的后半部没有前半部好,连带先生的表演亦受了一些影响。我想这有两方面的因素:一,后半部的场景是在茫茫大海里,这给表演的本体本身就带来了许多的限制。二,后半部因为编导刻意要表现革命军人的大无畏精神,在情节和台词上就有了一些非客观的场景与语言,给人一种不真实与夸张的感觉。我更喜欢张敏那句低沉的台词:大家带好武器,准备炸艇。较之他在海上漂流时的慷慨激昂更有一种无以言状的震撼力。那个海上党小组扩大会议,让我感觉……哎,这场戏或许是“过”了……

另外,轮机长刘涛受了重伤,加上严重的胃病,他不可能在海里坚持那么长的时间。不错,共产党人是特殊材料的人,但再特殊他也是血肉之躯,他不可能超越自然。


我最无法接受的还是那场小小的遭遇战。倘若孤立的看那场遭遇战,本身没什么不妥,甚至还满精彩,包括刘涛牺牲后张敏悲伤的背影和伤心的眼泪,对人物的刻画都是一种深入的诠释。在那场戏里,勇敢果断的出击,畅快淋漓的博弈,健硕的体格,男性的壮美,都表现出一种气场。但恰恰是这种气场,削弱了它在本片中应有的感染力。人在陆地上两天不吃东西倒没什么,但到了海里就远不是那么回事了。所以,这么一场酣畅的战斗,不可能发生在漂流了两天两夜的落难者身上。我用了落难这个词,也许有人不能接受与认同。事实上,影片是根据1958年八·二四海战改编的。我查阅了相关资料,那场海战的战斗过程比影片中更精彩一些,也更惨烈一些。175艇被敌舰击沉,艇上12名官兵远没有影片中909艇官兵这样的幸运。他们在海上漂泊了两夜一天,艇长和三位战士牺牲,五人获救,另有三人被俘(也因为这个原因,175艇最终只能甘当无名英雄,连个说法也没有)。获救的五位当时已经是奄奄一息了,他们身上的皮肤都被海水浸泡的脱了一层皮,人躺在甲板上不停的打摆子。在茫茫海上漂泊了几十个小时的人,哪里还有什么精气神。所以,影片中909艇官兵在礁石上抖擞精神战斗的场景总给人不真实的感觉,而且他们的脚上都无一例外的穿着鞋子。我想这可能是过去创作中的桎梏,编导必须这样来表现革命军人的英勇气概吧。我知道我钻进了一个牛角尖,但我看到这里时就是不能释怀。


影片原型175艇全体同志合影

大概有人要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嘛。这话不错,但高于生活必须在不违背生活的前提下。其实影片后半部本可以更丰富些,这个张敏也可以更出色更立体些,因为苦难是戏剧最好的元素。在大自然面前,人有时候是那么渺小与无助。在茫茫夜海里,面对无垠的黑暗和旷古的死静,人会有一种本能的恐惧与悲观。比如张敏,他也是血肉之躯,他也会疲累,也会无助,一定也曾无奈过。原型175艇的指导员就曾经想用手枪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他最终挺过来了,鼓励着其他战友的意志,靠着人求生的本能、骨子里的坚忍和韧性,还有运气,他们最终被大陆渔船救起,回到祖国大陆。如果影片的后半部着眼于人的内心本质,深入挖掘人的无奈、人的挣扎、人的恐惧、人的悲观、人的痛苦,那么,当他们最终凯旋时闪耀的光辉会更具震撼力与感染力。当然,这些与先生的表演无关,也不是本文要阐述的中心议题了。

影片原型赵庆福、李茂勤和王心刚

自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观点来苛求半个世纪以前的艺术家,那样是不公平的,何况他们还处在一个政治挂帅的年代。我只有感叹:王心刚身上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总能把平凡化不凡。毫无疑问,王心刚的张敏,是影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他和王晓棠这样一对“俊男靓女”的组合,更增添了影片的亮丽,从此有了“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

说到王晓棠,她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演员,在片中扮演张敏的妻子玉芬。玉芬是民兵连长,影片表现她刚性的成分更多些。但二王几乎没有直接的对手戏,只在礁石送水的那场戏里,两人有一个短暂的碰撞。玉芬默默的走到张敏身边坐下,取下肩上的水壶,拧开盖子,用手抹了抹壶口,递给张敏。一句轻声的“喝吧,我的”,充满柔情与爱意。那个欲言还止的深情对望,把小两口的恩爱表达的含蓄而温馨。可惜这样的对手戏在影片里再也没有了,片中那个浪漫场景——张敏开着吉普车带玉芬兜风的情节也被咔嚓,所以二王在《海鹰》里并没有特别精彩的飚戏。这也不禁让我们再一次感叹:任何创作,不可能脱离时代的羁绊。


海鹰最终是飞回祖国了,当新的朝阳升起,年轻的海鹰们终于看见了祖国的渔船。这时的张敏,可以尽情挥洒他的泪水,他的激动,他的情感。他看见渔船上爱人激动的笑脸,他看见海面上快艇划过的浪花。他笑了,笑的那么开怀,那么透亮,身后是飘扬的红旗,空中是展翅的海鹰。《海鹰》的腾飞,标志着王心刚表演风格的成熟,标志着他即将迎来他的巅峰之作。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影片最后定格在王心刚饱含热泪的笑脸上。这一瞬间,我依稀看到常青的风骨——那生命中注定属于他的洪常青,犹如东方晨曦中初现海上的一轮红日,就要喷薄而出了。


影片删剪片段:吉普车上

影片删剪片段:吉普车上



影片删剪片段:海边礁石

影片删剪片段:海边礁石

影片删剪片段:海边礁石



相关阅读:

穿越时光  记忆永恒|王心刚银幕形象赏析(1)

牧人之子 赤胆诚心——王心刚银幕形象赏析(2)

电波点点 独上危楼——王心刚银幕形象赏析(3)

勐垅沙畔 春风杨柳——王心刚银幕形象赏析(4)


一代偶像——王心刚 王晓棠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0201m4rqd&width=500&height=375&auto=0

电影《海鹰》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015u1ipy1&width=500&height=375&auto=0

长按二维码  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