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直击】魏锐:如何取走名校的“科学教育经”?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魏锐
魏锐
“没有高大上的实验室、高端教师怎么办?一方面,我们要去思考名校案例在普通学校里是否可以实现;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还要去反思名校在设计这些案例的时候,背后的想法是什么?想传达的精神、取向是什么?”
核心素养强调对未来公民的培养,强调在解决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时表现出的个人能力和素养。
科学探究的核心是什么?科学探究重要的不是形式上动手实验、合作交流,而是要让学生真正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思维方法,经历知识建构过程。
12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魏锐出席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举办的2016学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科教创新与核心素养培养分论坛的会议,对于来自全国各地科技名校的经验分享,魏锐给出了精彩的点评,同时就核心素养下的学校课程改革与教学方式的变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科技教育过程中关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会带来课程结构以及教学方式的变化、变革。
我们对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五个国际组织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做了相应的梳理。
经过比较之后,发现全世界共同关注七大素养,包括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批判性思维、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以及信息素养。
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会对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
被全球共同关注的七大素养中,有些我们的教育文件、媒体舆论已经强调了很多,有些却关注得相对较少。这里仅举一例。
在前十年的课程改革过程当中,我们一提到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式,不可回避的是沟通交流、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但是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是自我管理、自我调控和自主行动。从比较研究来看,在世界范围内,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自主行动相关的素养已经被至于与沟通合作同等的位置。
由此也带来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以往提到学生探究活动,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分组研讨,不过现在越来越倡导先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设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探究。
1
第一个变化:
教学内容选取、内容组织方式、教学方式会发生变化
核心素养强调培养面向未来的公民,强调在解决真实、复杂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人能力和素养。
什么是真实情境?什么是复杂问题?在课程或教学中融入真实情境、复杂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从而带来教学内容选取和组织方式的变化:
1 第一个层次:学科课程中要融入真实情境
过去十年,我们对教材编写、教学设计中的真实情境强调得已经很多了。不过看今天的常态课,对于真实情境的利用,更多还是作为单纯的引入,引入完了之后马上指向科学原理、科学知识。
由此值得思考,如何把情境作为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在解决这个真实问题当中融入科学的学习,这是值得进一步发展的。
2 第二个层次:跨学科的学习活动会越来越多
我们面对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往往都是跨学科的,所以需要有跨学科的学习,以研究式、主题式、项目式的学习为主要形式,这样的学习活动在学校里会越来越多。
3 第三个层次:从分科课程到跨学科的课程
跨学科活动进一步放大,就会转化成课程的形态。现在一些小学已经开设了跨学科课程,由全科教师或者教师组来执教。以后,中学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学科课程。
当然,这并不代表传统分科的学科课程会消亡,但是传统学科课程的比例一定会缩小。一部分是还是数理化这样的分科课,一部分为基于某个主题的跨学科课程形态,学生在其中经历综合性问题解决的过程。
这与科学领域各学科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当前传统的学科体系已经越来弱化,科学家、工程师的研究与工作更多指向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例如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文明进步、未来城市、智慧生活等等,这些主题都是一个一个指向真实情境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成为跨学科的科学课。
2
第二个变化:
素养落实需要对科学内涵更深入的理解
对核心素养的定义是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大家习惯的说法是若干年后,学生把知识忘掉了,留下那个东西就是素养。但是我想说的是,不能脱离知识谈素养,没有知识素养就是空中楼阁,没了知识分析推理、问题解决、批判思维、创新创造等等这些高级都无从谈起。需要思考的是,哪些是对学生而言最有价值的知识,以及如何促进知识到素养的转化。
促进知识到素养的转化,需要我们关注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关注科学的发展,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科学发展的速度很快,十年就会有剧变,五十年就可能会有颠覆。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教育就会有很大的变化。所以科学课程应紧跟科学发展的步伐,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2 外显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基本观念
知识是具体的,而观念是具有普适性、统摄性的,能够帮助学生认识问题,指导学生思考,如何促进学生去建立统摄性的认识而不只是单纯的接收知识,这不是教学形式的问题,还真的需要科学教育工作者深入地思考、挖掘知识背后所蕴含的观念有哪些。
3 需要对科学探究、科学过程方法做更深入、细致的内涵阐释
在过去十年,谈了三维目标,谈了科学探究,这些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尽管在实践过程当中落实得还很有限,但是这些理念大家基本上都了解了。经过十年推进,我们的学生甚至是从小学生就了解了科学探究中包含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反思总结等。
接下来就要把这些理念进一步细化、深化,而不是只停留在科学探究的一般要素表层的层面。
以提出问题为例,值得去思考,如何提出问题?如何由实验观察提出问题?如何从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如何针对课堂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如何从科学发展的前沿热点中提出科学问题?提问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哪些可以转化成学生能够掌握的方法和策略?
诸如此类,除了一般性的科学过程与方法之外,还有特定学科领域、解决某类学科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这些都需要细化、深化,还有很大的空间值我们去探索。
4 关于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教育还非常薄弱,有待发展
不论是核心素养还是科学素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这一方面在以往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当中关注得都很少,是下一个阶段科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存在贴标签、喊口号的情况,由此特别建议大家少谈模式,多思考模式背后原理。
例如,我们谈了十年的探究,一谈到探究就就是小组合作、学生动手,学生动了手就能理解科学过程了吗?当然不能,只动手不动脑还是白费。
科学探究的核心是什么?科学探究重要的不是形式上动手实验、合作交流,而是要让学生真正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思维方法,经历知识建构过程。
今天谈创客,创客是否必须有3D打印?必须有机器人?必须建设创客空间?这些是物化、形式的东西,背后是创造思维、创客精神。把创客精神融入到学科教学,融入到必修课、选修课当中,那样整个学校都成了创客空间。
一方面,我们可以直接借鉴名校成熟的案例、做法,甚至是系统的方案,去思考在普通学校里如何实现;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还要去反思名校在形成这些精彩案例的时候,背后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想传达的精神、取向是什么?
把这些思路方法提取出来,因地制宜地用在学校当中,才能更好的实现。简单的模仿是不可行的,不同学校环境、资源、人力、条件差别太大。
1
没有高大上的实验室,怎么办?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没有高大上的实验室,而在这些名校实验室中所进行学习活动,背后的人才的培养方式是什么?他们采用的是主题式、项目式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更多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没有可能迁移、复制和推广?
2
没有外部资源怎么办?
学校周边地区没有高校、没有科学家资源怎么办?可以学习名校校长们“费尽心机”去建立、笼络外部资源的这种行为。
1 走出校门,建立合作
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乡村田园、城市建筑、公共设施中都蕴含了各种各样的科学原理,这些并非名校的专属。没有高校、教授资源,但是我们都有家长资源,进而扩展到周围的工厂、企业、矿产,这些都可以利用。我们要思考的是,除了高校专家资源,还有哪些社会资源能够借用。
2 用好国家课程
用好国家课程、教材,而且好好利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以及翻译引进的国际优质科学课程资源。
我们可能请不到专家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但有丰富多彩的各个版本的教材可以参考、可以利用。国家课程里有必修课、选修课,但是必修课被开得多,选修课开得少,如何用好这些国家课程中选修课的相关教材,如何用好不同版本教材里的优质资源,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智力来源。
3
没有高端教师怎么办?
学校没有硕士、博士,在科学素养和核心素养面前,就止步不前了?未必,我们同样可以走自己的发展之路。
一个方面,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强校本教研、教师学习,鼓励老师们参加学术会议、交流活动,开阔老师的视野,鼓励老师们不断学习。
教师这类职业需要持续的学习,我国的学会系统、教研系统非常发达,我们的老师学习机会和培训非常多,这是我们的优势;但是很多老师出差请假难,从学校申请资助难,这个问题想解决是能够解决的。
另一方面,把舞台交给学生,给学生营造一个创新教育的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学生视野也都非常开阔。而老师一定不是全能的,在一些方面未必有学生学得快、做得好。
老师是引导者,创设开放的环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来提出创意、做创新实践,完全能成为可能。
第三个方面,还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
比如慕课(Mooc)、网络公开课,一些名校通过远程教学与普通校有互动,用好这些资源,也可以来弥补教师自身的局限性。
应对核心素养的要求,学校教育做全面的变革非常困难,但是有了困难就不做吗?要先做起来,从小处做起来,一点点进步。
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准备好了再搞创新人才培养,必须要有先行者,先行者可能会犯错误,但是什么都准备好了再开始是不可能的。
同时,需要有为先行者呐喊助威的人,为他们鼓劲、宣传。还需要有批评者、质疑的声音,促进先行者不断反思,促进跟随者们去思考学什么、怎么做。
核心素养中的很多要素大家都不陌生,也经常强调、呼吁。谈理念不难,难的是如何把这些理念转化成实践。
促进这样的转化,需要不断去提炼、思考我们倡导的理念具体内涵是什么,进而建立落实这个理念的标准、规则,形成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以及代表性的应用案例。
针对每一个要解决的教育问题,都需要从价值理念到标准规则、解决方案,再到应用案例的层层设计。每一位校长都可以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选取某个方向,开发出有效的、可以复制和推广的解决方案,然后大家汇集起来,共同促进核心素养和科学素养教育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化。
现场直击
| 校长派万卉整理编辑
| 来源:校长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