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 | 北京中学夏青峰:用信任培养创新人才

2017-02-09 孙习涵 校长派
点击上方“校长派”可订阅哦!

这是 

校长派独家策划的 

校长领导力系列报道 第 17  篇


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

夏青峰

“一所学校是否能够创新就要看校长能否容忍他很难容忍的东西。”


北京朝阳区北三环外西坝河岸边,北京中学坐落于此,这所只有三年校龄的新学校并无这个时代典型的嚣闹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稳重与革新交融的低调华丽。

 

现任校长夏青峰身上既有一种平凡人的亲切,又彰显着学者的睿智。这种复合型的气质令他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足以产生一种磁力。这从某种程度上也与他的教育观相衬,他认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感应”。

 

2013年,北京中学在原职业高中的校址上“降生”,而北京中学作为京城唯一一所以“北京”命名的中学,甫一成立,就注定被赋予着一种时代的期许和责任。

 

北京中学


“教委创办这所学校就是希望给朝阳区的孩子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夏青峰说。他对这种责任如此表述:作为一块试验田,探索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入国际教育,代表中国向世界发出一种声音。

 

学校尚未竣工,夏青峰就与一个个学生和家长开诚布公地聊学校的办学理念:“你来到这所学校可以获得自由、民主以及个性化的学习,当然你们也需要承担改革的风险。”如今,当各界都在围绕着核心素养热议纷纷的时候,北京中学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成绩昭示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下的创新教育。

 

容忍才能创新


“一所学校是否能够创新就要看校长能否容忍他很难容忍的东西。”谈起创新,夏青峰所言极为犀利。

 

前年,夏青峰打算在学校里推行“校园币”,他原本有一套完整的构思,想鼓动孩子去执行。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当他将自己的这个想法反映给学生会之后,学生会最终讨论出来的方案完全不符合他的初衷。

 

相比他成熟的想法,学生讨论出来的方案还有些不完善,夏青峰思忖再三还是选择了放手让学生去做。“不这样不行,否则你怎么去谈学生的创新?”

 

他尤其反对如今一些学校的特色教育,校长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打造单方面的特色,却不管是否每一个孩子都适合于这样的特色。“校长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定位,你是服务、支持和引领学生,而不是控制学生。”



改革教育形态是夏青峰这几年的着力点。传统的教育形态对现今的师生存在过多的约束性,他锐意改革,以求能够解放师生的格局,最终导向人才的创新。


他首要的落足点便是探索以信任为基础的学校治理形态,“我们现在为何会折腾?就是因为对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校园币的设计方案正是夏青峰对学生的一种信任。夏青峰在学校里营造出了“和而不同,乐在其中”文化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游刃有余。

 

夏青峰在学校里推行“共商共治”的民主机制。在平日里,经常会有学生、家长和老师向夏青峰提供各种建议,莫衷一是。夏青峰干脆组建了一个议事会,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分据两方阵营进行议事,成人由家长和老师构成,而未成年人则由各班的学生代表组成。当一方提出建议之时,另一方可以进行反驳和讨论,最终共同定夺建议是否得到通过。

 


在夏青峰看来,这样一种信任、宽容和安全的环境和土壤正是培育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

 

而与他所谓“校长的容忍”相似的是,夏青峰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是“将自己的姿态放低”,在他看来,这实际上源于校长内心的一种自信,如果过于强势和高调恰恰证明内心缺乏底气。

 

“教育一定是共享和开放的,而我认为这也是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本质。”夏青峰说。


不一样的走班制


三年下来,学校的成长顺风顺水,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存在的矛盾”却始终是夏青峰内心的一个症结。“一方面,学校作为一种机构属性必然会存在统一、模式化的一面,另一方面学生对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如今,走班制是很多学校实行个性化教学的路径,但和其他学校按照课程的难易度实行的走班制不同,北京中学变革式地利用“学习方式”来进行“走班”。

 

夏青峰发现,当一个小组的孩子在讨论问题时候,总会有些孩子游离在外,思考不够深入,但如果单独和这个孩子交谈之后就会发现,其实这个孩子有自己的思考,只是不愿在集体中表达。

 

这取决于孩子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有的孩子属于场独立性思维,有的孩子属于场依存性思维。”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在课堂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来等待其他的孩子。

 

要想真正地解放学生,这些问题容不得半点忽视,学校大胆地设立了自修班。北京中学的孩子可以向学校提出各种方式的自修申请,比如单科自修、多科自修、时间段自修等等,学校的评估委员会根据这个孩子的成绩、学习习惯、自控力来决定这个孩子的申请是否可以通过。

 

如果各方面都评估合格,学校就会给这个孩子尝试的机会。当然,因为是自修,评估委员会会与孩子探讨制定出一个高于普通学生的学习目标。

 

2014年3月5日,高贺然同学成为北京中学首位申请课程自修的学生。


通常情况下,不少刚申请自修的孩子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成绩下降,但夏青峰并不觉得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他引导教师要默许和容忍孩子刚开始的这一点波动,“就好比在高速路上开车,在变道转弯的时候必然需要减速,否则车子容易失控。”夏青峰如此形容。

 

“中国的家长和教师都太着急。”夏青峰举了一个普遍的例子,家长想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就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但当他发现孩子一边做事情一边玩耍的时候,却立刻又重新将孩子管起来。夏青峰认为,这也正是目前很多教育改革无法维持下去的深层次因素。



雾霾之下,北京中学学生坚持自主自由的学习。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自修如同一段崎岖的自我征途,途中总会有几道难以逾越的关隘。夏青峰策动教师研发了一系列微视频,作为自修过程中的支撑性工具。他将这些3分钟之内的微视频比喻为长短不同的梯子,不同的孩子可以借助不同长度的梯子越过自修的障碍。

 

另外,在自修过程中,学生容易忽略掉一些重要的知识元素。“就好像看见一个未知的山洞,孩子并不知道里面有美妙的风景就不会进去。”夏青峰如此作比。所以,教师会为自修的学生每周安排一次到几次的一对一谈话,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

 

除了自修班之外,北京中学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程度还开设了研修班和导修班,研修班主要以学生讲述和探讨为主,教师做少量的引导;在导修班上,教师则会讲述得更多一些。

 

管理是一种人性的对话


这些年,夏青峰尝试用一些科学的手段来检测教学的合理性,但他反对教育被科学的数据全然取代,因为它同样需要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感悟。不仅仅是教学,他将这种心灵的感应带入到学校的管理中,在外人眼中,他的管理几近于“无为”。

 

在北京中学,每一位教师都要经过夏青峰的亲自“面试”,在和每一位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他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学校不给你任何的限制,你准备怎么做?”,这个简单的问题成了夏青峰度量教师内心分量的标尺。

 

“这个过程中,有理想、激情和思想的老师就能和我们学校对上眼,如同谈恋爱一样。”夏青峰笑着说。

 

及至今日,夏青峰都没有给教师定过任何约束性的制度,他宁愿相信教师“生命的自觉”。他给予每个老师足够的信任,有着多年数学教学经验的他同样会把一节课全盘托付给一位教师,他只提出了两个底线:一,不能让孩子耗费太多的精力;二,让孩子越来越喜欢这门课。

 

“不忘初心回头看,瞄准目标勇向前”,北京中学老师组织的期中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


“很多制度在短时间内是有效,但长远看却是反人性的,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夏青峰对教师一以贯之地放手和鼓励,从人性的视角审视每个教师的成长。“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感应好,其他都是次要的。”

 

夏青峰始终在给教师创设一种平等、自由、宽松和安全的环境,他所追求的管理境界可以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概括——“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他和教师之间没有任何上下级的隔阂,学校没有他也同样可以正常运转。


事实证明,信任和宽容所塑造的自由土壤激发出了北京中学的教师创造和自主的潜能,很多教师都会在学校的要求之外进行独创性的工作。

 

当然,夏青峰也懂得适时发力,毕竟每个人都无法一直保持着激情,而当教师一旦出现一些倦怠的迹象,他就会在后面推一把。他也会请一些教育的名家做一些经验分享,或者在教师内部进行沙龙式的互动,让优秀教师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小人物的不平凡事迹往往是更能打动人的。”


美国高科技高中Tina女士到北京中学开设STEAM/PBL工作坊。

 

突破时空的教育


在有了教学和管理的基本模式之后,这几年,北京中学在探索一种以跨界为特征的校园时空形态,因为在当下这个时代,校园的一亩三分地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容量。

 

突破学校的围墙是最基础的一步。北京中学的孩子在每年20周的学习时段里,中途两周的时间基本都在外度过。三年来,他们跨越中国大江南北,寻访不同的文化根源地,完成一系列的中华文化寻根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创作了文学作品,还完成了大量的研究性学习。

 

北京中学“寻根之旅”之巴蜀行


互联网技术迭代更新变革了教育的传统形态,北京中学的教育同样突破了实体的物理空间,在课堂上,手机和iPad都得到了有效利用。与此同时,各种“线上小课堂”也不断催生出来。“比如白天孩子在同一个教室上课,晚上他们在微信群里讨论文学就又成了一节新的课堂。”

 

北京中学“寻根之旅之徽州行


但与前两项相比,夏青峰最为看重的是突破思维的藩篱,而这也是最为艰难的一项。“那些东西是真正在阻碍创新的关键。”相比一些顶端和边缘的改革,夏青峰却将眼光聚焦在常规的事物上,“其实常规事物最容易限制人,我们一直在思考哪些常规事物在阻挠着创新的前进。”


“我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早年的夏青峰卖过冰棍、养过地鳖、当过服务生……这二十多年来,每一个阶段他都会突破自己去做一些非常规之事,从一名普通乡村教师做到京城名校长。这样的经历让他更敢于改变,也更关注人性的一面。


在夏青峰的行事坐标里,改革不是必须的,即便是在如今北京中学这块写满可能性的试验田里,他也从未刻意而为之。他所做的一切皆是因为看到了问题,“看到问题我就会想尽办法去改变它。”夏青峰笃定地说。


推荐文章


深度 | 《人民日报》、清华教授齐发声: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在哪儿?

权威 | 教育部王定华:没有钱万万不能!要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

寒假·解惑 | 2017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将至少解决教师的这2大困惑!

寒假·思享 | 张志勇昨夜亲自撰文谈“寒假作业”:作业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

| 策划:安   飞

| 作者:孙习涵

| 编辑:邹    军

| 来源:校长派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