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开讲啦!“未来不是要我们去的地方,而是我们创造的地方!”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11月16日,党的十九大代表、十一学校校长、著名教育家李希贵来到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培训班现场,为大家做了题为《十九大,一场极不平凡的誓师》的精彩宣讲。李校长的宣讲,既有对十九大报告重要性的阐释,也有参与大会的感受、体会和思考;既让大家对十九大有了立体全面的认识,更有对报告特点的分析。他结合教育问题侃侃而谈,两个多小时一晃而过,让各位听众颇有“还没听够”的感觉。
为什么说这五年极不平凡?
——“‘很不平凡’不足以反映这五年的实际情况”
十九大报告第一部分的第一句话就是: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李希贵校长说,报告草案的提法是“很不平凡的五年”,后来,在报告起草、讨论、征求意见过程中,许多同志提出,“很不平凡”不足以反映这五年的实际状况,建议修改。于是,才有了“极不平凡”的提法。
五年来,发生了很多变化。特别是从严治党、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等。但为什么说极不平凡呢?因为一方面,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李校长说,在报告中,有57处提到了“新时代”。另一方面,伴随着新时代而来的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李校长解读道,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不仅是领域内、行业内的,更重要的还在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解决主要矛盾,也是极不平凡的,需要两个十五年的战略安排、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七大战略和十四条基本方略。
李校长说,过去的五年,其实也是北京非常重要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全面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刻阐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时代课题,指明了方向。
十九大报告有什么特点?
——“每个人都可以从报告中找到和自己相关的内容”
对于内容丰富、长约32000多字的十九大报告,善于思考总结的李希贵校长提炼了四个特点。第一,既登高望远,站在国家民族的历史方位谋划,更脚踏实地,紧盯民生。李校长提到,同为北京团党代表的李银环是来自通州区的特教老师,看到十九大报告对特殊教育的表述是“办好特殊教育”,李老师倍感欣慰,因为以前的报告中说的是“关心、重视特殊教育”,而这一次的表述虽然只改变了两个字,却产生了巨大变化。报告不仅让会场内的代表激动, 45 33619 45 15265 0 0 1545 0 0:00:21 0:00:09 0:00:12 2830 45 33619 45 15265 0 0 1417 0 0:00:23 0:00:10 0:00:13 2889大群众同样如此。当江西丰城一位种田大户听到总书记说“保持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时,禁不住喊道“有这一句就够了”。李校长说,每个人都可以从报告中找到和自己相关的内容。
第二,既聆听时代声音,注重顶层设计系统思考,又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抓落实立足于解决问题,而报告中提到的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都是以问题为导向。
第三,既居安思危,彰显强烈的使命感,又凸显着理性平和、从容不迫。李校长说,听完报告,强烈的使命感、紧迫感油然而生,但静下来一想,还需要从容、理性,不能盲目、浮躁。
第四,既统揽全局兼顾各方,又紧紧扭住牛鼻子、抓关键之关键。而这个关键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开完大会回到学校的李校长,立即制作了一张表格,这张表格记载了从6岁到17岁的青少年分别在实现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伟大复兴三个节点时的年龄——那时的他们正是风华正茂的好韶光。李校长对孩子们语重心长地说,“未来不是要我们去的地方,而是我们创造的地方。”
十九大的会风是怎样的?
——“务实、简朴、严谨,开得聚精会神、心无旁骛”
“如果用一句话说,会风体现了党的建设的优良成果。”李校长说,“大会开得务实、简朴、严谨,开得聚精会神、心无旁骛。”
整个大会的安排非常紧凑。每天上午的会一般开到十二点半,到达驻地吃完饭就快两点了,马上就投入到下午的议程中。李校长原本带了一些学校的公务准备在开会间隙处理,没有料到会议内容丰富,代表们需要全神贯注研究报告、提出想法,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处理和会议无关的事务。
会议期间,一线代表的发言不限制时间,代表们都希望充分阐述自己的意见。蔡奇书记等北京团领导对各位代表非常关心,和每一位代表合影,并为大家签大会的首日封。
我是怎样参与党的十九大的?
——“中学时内心埋下的种子,有一天会发芽、开花、结果”
会议期间,李希贵校长不仅参加了大会新闻中心组织的集体采访,在电视观众面前亮相,也参与了代表团的讨论发言。一次发言中,李校长提到了中学阶段为一个人的成长“埋种子”的故事。
今年9月1日开学时,从十一学校毕业考入清华大学法学院的一位女生找到李校长,希望和他谈谈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作为一名法学院学生,常规的道路是成为一名律师。不过她经过两年来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决意报考公共关系专业硕士,希望今后进入国家智库,致力于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修订工作。还是在初二的时候,这名清华女生就曾与李校长共进“校长午餐”,当时李校长送她一本书,并且写下了“志向高远,多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做一些事情”的寄语。成年后的女孩经过许久深思,希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她的选择获得了家人的支持,也获得了李校长发自内心的点赞。无独有偶,一位十一学校毕业的北大女生同样放弃了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的offer,投入到自己梦想的动物保护工作中,也是源于中学时候埋下的种子。
李校长说,中学时内心埋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开花、结果。
因为来自教育部门,会有其他代表和李校长谈到社会上对教育的焦虑问题。李校长认为,相比从前,中国的教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人类文明是教育和技术的赛跑。当教育奔跑的速度能赶上或者超过技术的时候,人们在学校学的知识、技能可以应对技术带来的社会进步时,人们就比较平和从容;反之,则会显得焦虑。而消除这种焦虑,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力。对于孩子而言,李校长说,学习力离不开阅读、玩伴和带有体验性、互动性的益智玩具。
作为十九大代表,我的突出感受是什么?
——“中国站在世界的地图前面”
十九大的报告可谓亮点频出:党领导一切工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发展理念、完成祖国统一,这些令人眼睛一亮的提法,不仅让党代表,也让全国人民热血沸腾。会议期间,可以说,全世界都聚焦中国,聚焦十九大,李校长援引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说,中国站在世界的地图面前。
在那篇报道中,英国广播公司记者写道:十九大是一次“站在世界地图前”召开的大会——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市场之网中“新的服务器”,“站在世界地图前”谋划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将为世界经济的未来提供新的智慧与方案。
十九大报告的方法论启示有哪些?
——“发现矛盾的主要方面去解决问题”
在宣讲十九大精神的最后,李校长和大家分享了他阅读和思考十九大报告的三个方法论启示。他认为启示之一,是以主要矛盾为主线串联起各项战略性任务。新时代的发展、基本方略的实施、以人民为中心、供给侧改革、从基本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都和“主要矛盾”息息相关;启示之二,善于发现并紧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问题。报告中伟大的斗争、伟大的工程、伟大的事业、伟大的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说到这儿,李校长联系到芬兰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芬兰教育之所以为世界所瞩目,就在于抓住了教师队伍这个主要方面。“这个国家优秀的年轻人都愿意当老师,所以师资队伍很强。”而人的问题正是教育问题的关键。启示之三,策略而精准地选择切入点解决难题。李校长分析,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十九大报告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同心圆。教育问题也是如此,李校长说,教育长期在国家目标、学校目标、家庭目标三者间摇摆,近年来更多情况是只看家庭目标,极为欠缺。未来应将该三个目标当作同心圆,都需兼顾。
李希贵校长精彩的宣讲引起了台下聆听者的共鸣,大家觉得意犹未尽。宣讲会主持人、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张淑芳总编辑表示,李校长的宣讲不仅让大家看到一位新时代党代表的风采,也感受到一位当代教育家的深深情怀。
作者:现代教育报记者 鲍丹禾
图片:孙文欢、刘行提供
编辑:现教君
推荐阅读
广渠门中学集团校长吴甡:教育要培养学生,而不是培养考生 | 思享
北京二中亦庄学校校长:与孩子的每一次“餐桌约会”,都藏着他未来的样子!
对外经贸大学附中校长刘国雄:教师专业发展有“套路”,这4点很多学校都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