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教育集团副校长陈凤伟:孩子们的暑期“班”应该怎么上?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盼望着、盼望着暑假终于来了,孩子们在窃喜之余,有经验的他们也会有隐隐的担忧:不知爸爸妈妈要给我报多少班,他们才踏实!
是啊,“小幼衔接”的在准备入学,“小升初”的要上中学,中考的学生呢?尽管刚刚走出考场,但是家长已经“未雨绸缪”地思虑高考啦……这个暑假要不要上“班”?要上什么“班”?就成了不同群体孩子和家长面对的问题。原本属于孩子们休息、调整的假期,已经刻不容缓地被各种“班”预订,甚至即将占满了。
暑假确实足够长,上一些孩子需要、喜欢的课外补习班不是不可以,可以作为日常正规课内学习的补充,也可以为新学期即将开始的新学习做些必要的准备。但是,家长是否和孩子做过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呢?是否是针对孩子的需求和特点选择的呢?特别是对于“幼小衔接”的孩子们,家长的选择是否慎重?
每一个孩子既有其自然属性,又有其社会属性,他们是独立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特别是处在成长快速期的中小学生,他们具备了自己的文化背景,拥有了自己的认知观念,需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在沟通中读懂他们个性化的需求。
“解铃还须系铃人”,去上“班”的是他们,如果他们从心理上根本就不接受,这样的“班”岂不是白上了?而且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加重孩子对某些课程的“厌恶”,与家长的初衷背道而驰。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内省能力的培养,需要内驱力的调动。所以家长放平心态和孩子进行平等交流,不仅是商议报什么班、什么时间上,而是触发孩子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判断、自主安排。
家长要注意交流的方式,双方需要有依据地去交流,让孩子在对话中思考自己的需要。即使发现他们有些“小滑头”,想给自己多争取一些玩的时间,那也要允许他们找到恰当的理由。
这时,家长可以智慧地让让步,换个角度让孩子将家长“合理地安排”在暑期学习、生活中。看来是权利下放,实际是给孩子分析自己、增进对家长的理解、全方位考虑问题的契机。
每一位给孩子报“班”的家长也需要问问自己真实的原因。是被大趋势左右的焦虑?是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误区?是让自己踏实的心理需要?还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攀比?显然,这些都不是孩子的需要,不能让孩子为此付出宝贵的休身、养心、增智、强体的假期!
让孩子们在假期中读读他们爱看的书,看看他们喜欢的电影电视,听听他们享受的美妙音乐,走出去欣赏一下青山绿水,跑跑步、踢踢球、做做游戏,还可以走进博物馆“阅古识今”。哪怕是发发呆也是极好的,因为闲时方能遐想,进而产生奇思妙想,创新创造是需要自由的时空的。
还特别想和即将入学的孩子家长说一说,不要为了“占据优势”而把一年级的课本都学了,这样的“速成”既违背了孩子的认知规律,又种下了上课不听讲的祸根;不要为了让孩子重视上学,就给孩子提好多要求,立好多规矩,让孩子在懵懂中产生了对学校的恐惧。
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唤起孩子的属性,呵护孩子的本性,让假期回归孩子,成为他们生活及学习之旅的港湾、停机坪和加油站!
作者:陈凤伟(史家教育集团副校长)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现教君
推荐阅读
打分“潇洒” ,“捧场”听课!在民国参加考试是怎样一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