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丨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科研引领,实践育人——打造一流本科教育高地

培根铸魂的 内蒙古大学
2024-12-01




本科教育始终是内蒙古大学的“立校之本”。近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提质增效,交出了一份不负重托的“内大答卷”。2024年10月至11月,学校将接受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全面展示学校自评自建成效,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现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系列专题报道,宣传展示学校在立德树人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持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是在内蒙古大学1957年建校时创建的7个系之一历史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2008年在原人文学院历史系的基础上成立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学院下设历史学系、旅游学系和考古文博系。拥有历史学、历史学(文史哲基地)、旅游管理、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历史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教职工66人,专任教师52人,银龄计划特聘教授2人,行政教辅人员10人,在站博士后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48名,占总人数92%;具有高级职称26名,占总人数50%。  

学院凝练“史德求真,旅道崇美”的办学思路,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倡导现代旅游文明,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努力为师生创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学习氛围。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活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一、历史学专业——科研之光

照耀学子成长之路


历史学专业积极推进科研育人,制定了多层次、立体式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三类学术讲座”拓展专业视野

历史学专业构建起以“青山”史学名家讲坛、青年史学工作坊及学术成长系列活动为主体的讲座体系。“青山”史学名家讲坛主要邀请学界知名教授进行讲座,目前已经成功举办15期;青年史学工作坊由学院青年教师轮流主持,一方面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另一方面为学生介绍学界前沿动态,目前已经成功举办9期;学术成长系列活动以更加灵活的形式,着眼于解决学生在学习、科研、考研升学、职业规划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目前已经成功举办2期。


“青山”史学名家讲坛系列活动青年史学工作坊系列活动学术成长系列活动


(二)“一项比赛和两季读书班”强化科研训练

历史学专业通过举办“一项比赛、两季读书班”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一项比赛,即为每年一次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的“史学新秀奖”评选活动,截至目前已经成功举办四届。该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及写作能力,通过科研巩固基础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每年在广泛征文的基础上,学院组织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进行评审,经过初评、复评及终评三个环节确定最终获奖名单。奖项公布后举办颁奖仪式及学术论坛,再次组织教师进行现场评议。


2023年第三届“史学新秀奖”颁奖仪式


两季读书班,即为每年春季、秋季学期开设的“求真”史学读书会活动,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两季。该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基础史料,提高其文献阅读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加深对于教材知识的理解。第一季于2023年秋季学期举办,设立4个读书班,阅读内容包括清末察绥垦务档案、《金史》本纪、族谱及近代内蒙古地区方志;第二季于2024年春季学期举办,设立6个读书班,阅读内容包括秦汉出土文献、北魏北族墓志、《大唐创业起居注》、清末察绥垦务档案及中国近现代史经典论文。


第一季“求真”史学读书会活动


(三)《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内蒙古卷》——践行思政育人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编纂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内蒙古卷》是编好“三交”史的重要基础之一,为编好“三交”史提供充分的史料支撑,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行动,是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项目入选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十大社科事件。三交史料汇编工作自2023年4月开始,至2024年12月截止。目前已经完成总工作量的近90%。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作为牵头单位,积极组织,促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内蒙古卷》的各项工作。张久和教授作为首席专家,带领学院5名专家教授和25名学生承担了7个子课题中的5个子课题项目。各课题组顺利转化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并培育一批有较好专业能力的本科生。多篇咨政报告被采纳;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指导本科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5项;课题组教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7篇,其中3篇为优秀毕业论文。





二、旅游管理专业——

创新实践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旅游管理专业,通过比赛——“以赛促学”,实习——“认知启航”“高阶实习”“科研实践”,讲座——“行业声音”等系列活动,不断探索和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引领学生实现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

一)“以赛促学”——旅动青春助力创新实践

每年的本科创新实践周,旅游管理专业都会组织学生围绕“旅动青春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主题,深入景区、博物院等各类旅游行业进行实践调研,收集素材,撰写旅游创意策划方案,完成比赛。近两年来,为了给大赛的创意策划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旅游管理专业累计安排学生进行了10余次调研活动。比赛激发了同学们对专业的热爱和创意,提高了创新思维和策划能力,锻炼了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了解了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动态,同时也为全国性的大赛做了初步准备。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首届“旅动青春”

旅游创意策划大赛


(二)“系列实习”——增加深度提升层次培养创新思维

“认知启航”,通过认知实习使大一新生了解行业现状,尽快融入专业。通过实地参观、企业讲解、行业专家授课等方式,帮助新生建立对旅游行业的初步认知。自专业认知实习开设以来,100%的新生参与其中,反馈效果良好,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知实习


“高阶实习”,进行专业实习改革,使学生从以往既定流程的标准化操作实习转移到对具体旅游案例或项目的分析和解决,进行项目管理、数据分析。对应的专业实习岗位从基层“酒店”“景区”“旅行社”等单位逐步向“文旅局”“文旅厅”“博物院”等单位过渡。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高阶性实习机会,使学生在战略、创新和项目管理方面得到锻炼提升。从2023年开始,目前已有近20名学生在以上部门实习。


学生在文旅管理部门实习


“科研实践”,为了明确内蒙古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定位,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培养创新思维,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科研实践实习》必修课,学生需参加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等置换学分。学生可以选择参与本科导师的科研项目或共同撰写学术论文,以此置换课程学分。这一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近年来已有50余名学生成功参与本科导师课题研究,10余篇学生参与的学术论文在国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


教师与学生合作在国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学生参与本科导师课题


(三)“行业声音”——行业专家进校园帮助学生增强实践认知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旅游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全面、深入的行业认识和指导,助力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旅游管理专业定期邀请文旅行业的专家进校园举办讲座。至今已举办桃李湖畔:文旅行业专家进校园讲座2场,累计听众超过100余人次。受益于行业专家讲座,近年来的各类旅游产品创意策划大赛中,学生获得全国三等奖一项、优秀奖两项,自治区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


桃李湖畔:文旅行业专家进校园讲座




三、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田野实践孕育人才




(一)“实践出真知”——校内校外实践带动学生快速成长

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重视实践教学,已经初步建成校内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效果良好。田野考古实习是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生命线”,考古文博系本着坚持质量至上,培育特色的理念,依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每年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实践教学工作。


学院领导与自治区文物局领导看望

在发掘现场的2016级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同学


内蒙古自治区是文物大省区,考古文博系立足区内优势,让学生在田野实践过程中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019级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同学

田野考古发掘现场


田野考古教学实习每年要持续两至三个月的野外作业,带队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在艰苦条件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行的同时,也超额完成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历任带队教师为教育事业舍小家顾大家,在照顾学生的日常起居、安全生产的同时,现场授课,帮助学生完成走向田野工作岗位最重要的学习工作。


教师在发掘现场对遗迹进行航拍


作为考古学教师,需要身兼多职,不仅要会理论知识,各种技术操作实践也要亲自学习并传授给学生。两三个月的田野生活,学生不仅要参加发掘学习,理论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自此形成了白天劳动,晚上学习的模式。


教师与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在田野考古发掘期间为同学们授课


指导教师与学生在考古实习工地



(二)“学霸宿舍”——并肩同行相互勉励共同上岸

“在学习的路上,如果可以遇到并肩同行、互相支撑的朋友,那么终点也就不远了。”来自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232宿舍被称为“学霸宿舍”,该宿舍所有同学分别升研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山东大学、 四川大学、西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


2016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232宿舍




四、思想引领筑梦灿烂青春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团委,下设19个团支部,现有团员总数678人,专兼职团干部7人。2019年以来三次获评校级“五四红旗团总支”,连续两年对标定级获评“五星级团总支”。2021年,获评“内蒙古自治区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2023年,学院团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

(一)深化思想引领实效,助力课程思政改革

学院团委主动对接专业导师、院系主任,结合本学院立项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指导院级学生社团“山的那边”爱心支教社连续十几年赴贵州省怀仁市开展乡村支教,助力乡村振兴。该社团曾荣获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大学生社会公益奖银奖、中国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等多项荣誉。学院团委组织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到通辽市奈曼旗黄花塔拉苏木等地开展考古实践、党史宣讲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考古成果展和经验分享会等形式“实践归来话成果”,通过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基层的直接体验,为专业课程增添了“思政味儿”的同时,也使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更加有机融合。

(二)深化“第二课堂成绩单”,搭建青年成长平台

学院团委立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服务青年学生成长需求,强化“第二课堂成绩单”思想政治引领功能,建立起可视化、可量化、可评价的成长评价体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引导青年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滋养。依托“一院一品”精品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打造了内蒙古大学小合唱大赛和内蒙古大学主题团日设计大赛两个校级品牌,用“红色活动”激发青年爱国热情。

(三)深化宣传阵地建设,引导青年主动发声

学院团委通过转思路、转方法、转作风、提效能,推动思政引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将团的工作触角延伸到各类青年活跃度高的平台,切实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魅力和实效。学院团委副书记陈迪成立陈迪新媒体工作室和内蒙古大学思语辅导员工作室,推出内蒙古大学“青春的我,信仰的光”——礼敬中华文化育人品牌项目。围绕英雄、复兴、创新、信念四个主题,创作推文30余篇,用青年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的“青言青语”积极宣传革命先辈的先进事迹,参与师生数过百,系列推文浏览量破十万次。

通过对历史学、旅游管理、文物与博物馆学及考古学等多个专业领域的深耕细作,学院不仅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更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学术视野和丰富的实践机会。在历史学专业,通过多层次、立体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了学生们的科研素养。旅游管理专业通过比赛、实习、讲座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实现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考古学专业和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依托丰富的实践资源,孕育出一批又一批考古人才。学院团委通过深化思想引领、搭建成长平台及强化宣传阵地,为青年学生筑梦灿烂青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展望未来,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将继续秉承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更加扎实的步伐,为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养更多具有宏大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推荐阅读01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厚植语言文学基础,汇聚新闻传播力量
02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丨蒙古学学院:聚焦“一流”,四轮驱动,追求卓越
03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丨化学为基,材料化工为两翼——理工交叉创新人才培养



来源 :教务处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编辑 :白玥涵 纪欣

责编 :张驰 杨磊

校审 :田雨禾 高嫚聆

审核 :刘雪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内蒙古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