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马光远:王石出局的概率有多大?

2015-12-21 马光远 光远看经济
提示:点击上方蓝色【光远看经济】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王石出局的概率有多大?
文/马光远


在欧美等成熟市场,杠杆收购非常普遍,控股权争夺也是制衡公司管理层,加强公司治理的利器,正是因为有这些野蛮人的存在,管理层才不敢为所欲为。但是在中国,杠杆收购和控制权争夺居然被通过道德的眼镜来透视。王石在应对对方收购之时,表现之业余,令人大跌眼镜。本来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被认为引入舆论的风口,成为全民的狂欢,几乎一夜之间,人人成了并购专家,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悲哀。


宝能和与王石为代表的万科管理层争夺公司控制权的大戏这两天被刷屏,几乎成了2015年资本市场最精彩的落幕大戏。

其实这出大戏剧情一点都不复杂,不仅不复杂,甚至简单的有点乏味:一个不怎么知名的宝能通过杠杆的方式在二级市场举牌拿下了房地产第一股万科超过22.45%的股权,成为了万科第一大股东,万科的董事会主席王石12月17日表示,万科管理团队不欢迎宝能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说“宝能的信用不够。”对于王石的“不欢迎”,宝能集团12月18日做出回应,“遵守法律,尊重规则,相信市场的力量。” 作为监管层的证监会这次乐于看戏,表示市场主体之间收购、被收购的行为属于市场化行为,只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监管部门不会干涉。于是,12月18日午后,万科临时停牌,深交所的公告称,万科A正在筹划股份发行,用于重大资产重组及收购资产。



就这么简单的剧情,为何吸引了几乎所有人的眼球,我朋友圈差不多都是关于万科收购的种种分析、传闻。关键原因在于王石的名人效应。特别是,王石在回应宝能收购时的逻辑和情绪让外界极为诧异,被视为很“Low”:
其一,王石说宝能的信用不够,且不说这样的回应有没有事实依据,会不会吃官司,从法律上而言,收购一个上市公司,法律没有规定收购的主体是倒车皮的,还是卖菜的
其二,从法律角度而言,万科这个企业究竟是谁的?其实很清楚。除了宝能系持有22.45%,被视为管理层乙方的股份,包括以前的第一大股东华润持有的15.23%,个人股东刘元生持股1.21%,万科盈安合伙持股4.14%,万科工会持股0.61%。从这个股权结构可以看出,王石并不是万科的主人,万科的管理团队也不能算做万科的主人,而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宝能至少是万科最大的主人。这样,滑稽的一幕出现了:保姆对主人说,我不欢迎你来这个家,因为你的信用不够;
第三,王石12月19日在微博上表示“周一见”,并转发了一篇暗示宝能洗钱的文风极烂的文章,虽然很快删除,但很多人对王石的这种低级的回应表示不理解,认为王石已经乱了方寸,似乎真的出现了危机征兆。随着媒体的发酵和热炒,在宝能系举牌过程中突然杀出的安邦又成了极为神秘的一支力量,他究竟是谁的“白衣骑士”,一时众说纷纭。



作为很多年前研修公司法,并在中国公司并购一线战斗了多年的前律师,笔者目睹多少精彩复杂之并购。说实话,宝能收购万科是我见过的并购中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案例。我关注这事,绝非凑热闹。原因有三:首先是因为王石在对待控制权争夺这事的回应实在太惨不忍睹,业余到难以想象。从而导致剧情的低俗但又向极吻合公众口味的方向发展,媒体问:万科究竟是谁的一块红烧肉?二是还要感谢王石的回应,王石的回应事实上反应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中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股权集中的上市公司一股独大,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成为内部人直接控制的平台,在媒体热炒和资本与管理层争夺的过程中,公众的知情权,以及中小股东的权益无从保护,只能任资本和管理层宰割;三是这起并购从目前发展的趋势看,很有可能又成为一出狗血剧。恶意收购,控制权争夺是欧美等成熟市场加强公司治理,制衡公司管理层和大股东的有效利器,但中国的公众,上市公司、管理层以及大股东对于收购从内心深处抵制,中国的控制权市场如何走出丛林和草莽时代?

对这三个问题,我认为有必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万科是谁的红烧肉。由于万科特殊的股权结构,尽管名义上,万科不是王石及万科管理团队的,但由于万科的股权分散,以及王石及其团队在万科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万科事实上被王石等管理层所控制,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王石之所以在没有万科多少股份的情况下,敢于发出本能的傲慢表示不欢迎第一大股东宝能,忘记了自己是保姆而不是主人的身份,就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一直认为万科就是他的,甚至不是前第一股东华润的。

第二,宝能和王石打架,中小股东的利益究竟怎么办。笔者当年在实际参与一些公司并购时,深感中小股东利益保护机制之脆弱。一起上市公司的并购,我们会看到董事会的作用,看到大股东的作用,看到监管部门的审核,但我们并没有像英美等国一样,给予小股东保护自己的权利。资本和管理者打架,资本和大股东争夺控制权,中小股东只能任人宰割,没有有效的程序参与决策,保护自己。我们的媒体,对于上市公司的收购,也只是凑热闹,挖八卦,鲜有人真的去关注中小股东。这起收购从目前来看,谁是谁非一点不重要,但中小股东的利益被忽视是血淋淋的事实。无论是宝能的收购行为,还是王石的反收购行为,都有可能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比如万科的临时停牌对中小股东而言隐藏着极大的风险,他们对此只能坐以待毙。

第三,收购为何又成了狗血剧。纵观中国资本市场多起控制权争夺,比如最近几年的雷士照明、上海家化、方正证券、绿城地产等控制权争夺。无论是大股东,还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以及公众,都无法正确的面对公司控制权的转移。这可能能从东方的企业文化中找到一些因素,,中国人好像从内心深处并不欢迎收购者,导致控制权争夺这个制约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最好法宝之一被搁置。比如,中国资本市场第一起收购中国宝安收购延中实业的行为就被定义为“宝延风波”,再加上上市公司并购市场和交易的混乱和契约精神的丧失,很多收购慢慢就演化成了一场闹剧,双方大打出手,不乏阴招,中小股东成了他们争夺的炮灰。



笔者一直认为,对于缺乏制约,内部人控制严重的中国上市公司而言,少有的几个控制权争夺其实是制约内部人的利器,中国应该建立一个真正的控制权市场,抗衡大股东、管理层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损害。中国的恶意收购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我们不应该抵触宝能,而是应该欢迎更多的宝能。中国资本市场虽然成立20多年了,但资本市场的收购行为仍然处在丛林和草莽年代,中国的媒体、公众、上市公司以及王石们都还没有接受真正的“并购文化”,在内部人的控制权受到威胁的时候,中小投资者就成了他们的挡箭牌。如何细化中国的并购规则,特别是如何完善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机制,已经成了当前并购市场最急迫的事。万科是有独立董事,但四个代表中小股东利益的独立董事却都在沉默,媒体更应该去问问他们:沉默到何时?

这出争夺战,最后结果究竟会如何?王石会不会出局?

从目前的攻防看,宝能处于绝对的主动地位,进可攻,退可守,而且有很多手段可以对付王石。宝能即使做不了实际控制人,事实上通过举牌,在二级市场已经获利颇丰。命运不确定的是王石,因为停牌是极其被动的举措,这救不了王石,可能的结果有这么几个:


  1. 王石找到了同盟,也赢得了中小股东的支持,成功击退宝能,但宝能仍可能通过股东大会,赢得董事会的席位,制衡王石及其管理团队,并随时可能再次发起控制权争夺;

  2. 如果宝能联合安邦,则几乎意味着王石出局;

  3. 如宝能对万科的管理层进行分化瓦解,王石也会黯然退场;

  4. 王石妥协,接受宝能,宝能也释放善意,承诺王石的太上皇地位,但也会采取措施对王石的权力进行制约;

  5. 王石寻找到白马王子出手,无论是持有万科10%左右的证券公司,还是持有股份2%左右的公募基金,要全部拿下难度很大,至于传说中的王石已经到位300亿之类的,肯定不可信;

  6. 华润会不会出手?华润目前多事之秋,谁敢趟这趟浑水?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华润即使有心杀敌,但也无力回天;

  7. 毒丸计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在宝能已经持有22%以上股份的情况下,要在股东大会拿到出席代表的三分之二,几乎没有可能,所以重大资产重组救不了王石;

  8. 宝能可能本来无意争夺控制权,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股票溢价,通过控制权争夺,确保自己安全的退出,获利了结。但经过这一战,宝能名气大震,对以后的资本运作和房地产业务都赢得了十足的人气。

最后我要告诫控制权争夺的双方,争夺控制权没有错,但且不可以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为代价,必须记住,中国的公司法的权力架构仍然秉承“股东会中心主义”,而不是欧美治理模式下的“董事会中心主义”,公司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在股东大会,切不可越俎代庖,为管理团队的私利损害公司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在此也提醒万科的投资者,如果你们的利益遭到损害,根据公司法,你们有权利起诉宝能、王石及其管理团队对你们利益的损害。


扫一扫上面这个二维码
阅读好文章
关注马老师的微信公号:
光远看经济
QQ群:476675651
原创文章版权归“光远看经济”所有
如需转载,请致电助理:18501010009

往期阅读链接直接点击,查看近期最受关注的原创文章:
①、【重磅】马光远:美国加息如何影响中国经济
②、马光远:中国究竟有多少房子?
③、马光远:2016年,中国经济如何突围
④、加入SDR究竟能给中国带来什么?
⑤、谁是中国经济最大的癌症
⑥、住房公积金制度不是要修改,而是应废除
⑦、诺斯的学术对中国经济的价值和意义
⑧、住房银行如何圆你的住房梦
⑨、重磅:中国高层经济学思想出现历史性转变
⑩、中央为什么这个时候提房地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