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高校“高被引科学家”翻倍,这些高校“涨势”惊人
近日,2018年度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发布。
高被引科学家总数,是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今年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包括全球6000多名(人次)研究人员,来自22个领域。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为了“彰显那些在多学科领域具有重大影响但在任何单一学科领域的高被引论文又不足以入选该名单的研究人员”,2018年度“高被引科学家”新增了“跨学科”领域,囊括了高被引论文涉及的多个领域,并且累计影响力与单一学科的高被引科学家相当的2000多名(人次)科研人员。
跨学科领域的引入也使得本次上榜科学家总人次有了大幅提升,其中来自大陆高校的科学家们共上榜370人次,与去年161人次相比,翻了两倍有余。
本文将统计2017、2018年度各校上榜人次所占总体的比例,来看一下,哪些高校所占比例有所增加,又集中于哪些学科领域呢?
高校上榜人次所占比例=高校上榜人次/大陆高校总上榜人次 *100%
清北浙占比下降,“华东四校”占比增加
在2017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清华大学共上榜15人次,浙江大学上榜14人次,北京大学上榜13人次,电子科技大学上榜11人次,四所高校总占比33%,领先其余高校。
在2018年,上榜人次最多的10所高校,相比去年所占比例有何变化?
2018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清华大学共有26人次,北京大学共有20人次,浙江大学19人次,电子科技大学和苏州大学各有18人次入选。在绝对人数上,四所高校都有了增长。通过图表,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依然处于领先地位,但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而苏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所占比例有了较大增长,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有了小幅度的增长。
苏州大学在2017年仅有4人次进入名单,而2018年有了较大的飞跃,达到了18人次,这主要得益于该校在跨学科、材料科学和药理学和毒理学三个领域内学者的“发力”。
另一表现亮眼的则是华中科技大学,在2017年仅有1人次上榜,而2018年达到10人次,主要集中于计算机科学和跨学科领域。
上升前10位 “双一流”占8席
渤大、深大令人惊喜
下表汇总了2017、2018年,高校上榜“高被引科学家”人次占比有所上升的高校以及新上榜高校。
需要注意的是,“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每年更新一次,存在着一些进进出出的情况,本表只以2017年作为对比,统计2018年新上榜的高校。
共有59所大学占比有所上升,除了占比上升最快的苏州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外,第三位为北京理工大学,从去年未上榜到今年上榜6人次,主要来自该校教师在跨学科领域、工程学、材料科学和物理学领域内的贡献。
占比上升最多的前10所高校中,6所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所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还有2所普通高校。渤海大学和深圳大学的表现让人惊喜,两所高校均从去年无人入榜到新增4人次。
渤海大学教师在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和跨学科领域均有建树,而深圳大学教师在物理学和跨学科领域入选。两所“双非”院校的教师入选也说明了其师资在某些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另外,辽宁工业大学是唯一两年均入选且占比上升的“双非”院校,该校校长佟绍成教授在计算机科学、工程学领域均有入选。
与去年相比,今年共有41所大学新上榜,对跨学科领域的引入使得一些在多个不同领域发表多篇高被引论文的学者得以进入名单,在此之前他们可能在单个领域内没有达到高被引论文的阈值而落选。
2018“高被引科学家”各高校跨学科入选人次统计:
本文考察的是大陆高校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人次占比的变化,本年度大陆高校总体人次有了显著提升,因此一些学校虽然占比下降,但人次数有一定提升。
总体而言,提升较快的几所大部分为“双一流”高校,具有较为充足的资源支持,不过,普通高校依然可以在某些领域内拥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尤其在跨学科领域内的入选帮助他们“更上一层楼”。
参考来源:
[1]科睿唯安官网.
https://clarivate.com.cn/blog/2018-11-27/
往期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