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分析了5年的优青杰青名单,这些趋势值得关注

软科编辑部 软科 2019-04-06

 

12月1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布了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2019年度项目申请集中接收工作自2019年3月1日开始,3月20日16时截止。

 

图片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截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目前已形成了包括探索、人才、工具、融合四大系列组成的资助格局。其中,人才项目系列立足于提高未来科技竞争力,着力支持青年学者独立主持科研项目,培育优秀人才团队。

 

在人才项目中,有两项经常被人提及和对比,那便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下简称杰青)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下简称优青)。

 

这两个项目有哪些异同?近5年来又是哪些高校获评人数较多?在评选时对不同类型的学校是否有倾向?本文就来简单分析一二。

 

杰青和优青的定位异同

 

以下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方对这两个项目的介绍: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

 

杰青的年龄限制是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45周岁。优青的年龄限制是申请当年1月1日男性未满38周岁,女性未满40周岁。

 

2018年的单项平均资助金额,杰青约343万元,优青约130万元。

 

从官方介绍中可知,杰青和优青,都是落实“培育优秀科研人才和团队”任务的重要手段。一所高校获评杰青和优青的人数情况,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该校科研人才梯队建设的成果。

 

从项目介绍、年龄限制及资助金额来看,都可以判断杰青要比优青的含金量相对更高一些。

 

但落到具体的获评项目上会有哪些体现?需要进一步的数据分析。

 

近5年杰青优青的获评情况分析

  

近5年来,杰青和优青的规模基本稳定。杰青通常每年约200项,其中高校占140项左右,分布在60-70个高校(按获评年份统计,下同)中;优青通常每年约400项,其中高校占320项左右,分布在近100个高校中。

 

那获评杰青和优青的都来自于什么类型的高校呢?以下是近5年两个项目的高校类型对比。

 

 

 

很容易看出,双一流高校在杰青中的占比明显更重,特别是一流高校,在近5年杰青项目中都是超过半数了,而非双一流高校近两年获评杰青的比例都不到20%。相比之下,优青就显得“亲民”许多,基本都有近1/3的项目是非双高校,2017年时更接近过40%的峰值,虽然2018年有所回落,但总体来说优青里,一流学科和非双一流高校的比重更高。

 

具体是哪些学校获评杰青和优青最多呢?近五年斩获优青和杰青总数最多的十所高校如下。

 

 

从总数来看,清北华五的地位依然稳固。但他们的优势相比其他高校到底有多大?来看下5年分别累计获评最多的前十高校,占了多少比重。

 

 

 

这两个奖项是“赢家通吃”还是“雨露均沾”呢?杰青的获评情况,就是“二八法则”的一个生动演绎。5年来一共有122所高校有人获评,但北大、清华、中科大三校就占了近1/4;前十所高校,就包揽了将近一半的份额。再往后的各校获评数量则是呈断崖式递减。两极分化十分明显。

 

而优青的前十高校约占了40%的总份额,“贫富差距”缓和了稍许。首先优青本就铺的面更广,5年来一共有165所高校有人获评,无形中稀释了顶层名校的份额。其次值得关注的是,浙大力压北大成为近5年获评优青人数第二多的高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优青在评选时相对更加接地气。

 

而如果两个项目放在一起统计,结果更有意思。两个项目5年来总10次评审,共有182所高校有获评记录。在这些学校里,有多少是10次都有上榜的?只有区区21所。

 

 

清北华五年年获评,不稀奇。但有两所学校值得关注,一个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的湖南大学,能够保持在这10次中每次都中选,已实属不易。但更大的黑马还属上海大学这所表中唯一的一流学科高校(除协和外)。作为一所地方性大学,上大这两年进步神速,各类排名都节节提升,这恐怕和其强大的科研人才团队离不开关系。能够近五年每年都有斩获杰青和优青,说明其梯队建设卓有成效,后续的青年人才源源不断。

 

当然还有一些学校,虽然不能每次都有收获,但5年来进步较大。分别统计杰青/优青2017年、2018年的两年总数与2014年、2015年两年总数之差,结果如下。

 

 

在杰青方面,清北充分体现了“强者愈强”,本来已经是每年杰青获评人数最多的高校了,他们还在进一步巩固并扩大自己的优势。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前中国高校人才资源愈加高度集中的现状。

 

优青方面则相对平稳一些。这里值得关注的是华东理工大学,在两个项目增幅都进入前五,优青的数量更是从5年前只有1个进步到近几年稳定在四五个。

 

由于杰青和优青还有进一步的成长空间,这也意味着这些学校的科研团队实力很可能在未来几年有更大的跨越式提升。

 

小结


获评杰青和优青,一般被认为是未来竞争更高级别人才奖项的有力背书;尤其是杰青,通常被看作是未来院士的有力竞争者。通过近五年的趋势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哪些高校人才梯队更具储备深度,这份潜力不仅仅体现在人才上,更可能全面带动本校的综合竞争力。

 

此外,通过分析两个项目的院校分布取向,可以大概知道杰青门槛更高,而优青的院校层次相对更加多元,当然这也是这两个项目本身的定位和性质所决定的。

 

最后要说明的是,2018年6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关于避免人才项目异化使用的公开信》,表示“资助项目负责人开展基础研究工作,要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不是荣誉称号”“人才项目定位于支持基础研究优秀人才快速成长,是对项目负责人的一种阶段性认可和支持,不是为其贴上‘永久’的标签”。也希望各位读者能理性看待杰青、优青,勿忘初心。

 

 

参考资料: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构概况.

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jgsz/08/default.htm#08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