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文物“活”起来应从多途径出发丨光明时评

2018-03-07 曹斌 光明论

完整的中国故事是由“珍稀”的礼乐器和“大众”的生活日用器共同构成,以往博物馆的陈列比较弱的正是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秩序的展示,例如古代中国人做饭、日常饮食所用器具等。


曹斌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先秦考古教研室主任


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全国各地有上百万件珍贵出土文物长期积压在各级各类考古发掘单位,文物资源闲置情况严重,应采取得力措施让文物“活”起来。



确实,文物“沉睡”库房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象,不仅是考古发掘单位,各大博物馆同样存在,区别只是在于文物的类别和品级。考古发掘单位库房更多的是陶片、瓷片等为代表的生活日用文物,各大博物馆库房主要是艺术和市场价值更高的文物。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已于2016年12月结束,从以往的经历判断,各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文物可能只占到保管部库房的很小一部分,大量珍贵古代文物仍然在“沉睡”着。


要想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和考古发掘单位产生良好互动是必要的。首先,博物馆可以将保管部库房的珍贵文物调动起来,考古发掘单位亦可整体移交一些库房中的古代生活日用文物。完整的中国故事是由“珍稀”的礼乐器和“大众”的生活日用器共同构成,以往博物馆的陈列比较弱的正是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秩序的展示,例如古代中国人做饭、日常饮食所用器具等。



另一种考古发掘单位和博物馆联动的直接形式,是博物馆人员可以主动参加到考古发掘中来。我国一线考古发掘人员相对短缺,很多考古单位的年轻工作人员经常一年11个月都在野外从事发掘,而繁重的考古发掘还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更重要的文物拼对、修复、整理,以及考古报告的撰写,而这期间还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文物和遗存进行信息提取。从上世纪60年代新考古兴起后,考古单位都在有意识地组建跨学科的考古队伍,但目前为止少有博物馆的人员加入。博物馆的人员每年若能有2-5个月参与考古,就能切实实现考古发掘单位与博物馆的互相学习。


同时,考古人员也可以积极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中去。东京大学博物馆中有四面玻璃墙的考古整理室对外开放,考古人员每天直接在玻璃整理室内工作,大众则直接通过视觉接受文物信息。考古人员的野外整理往往条件艰苦,如果可以和有条件的大博物馆进行联动,例如每年考古实习结束,在野外进行完文物清洗、清理等工作之后,将文物和记录材料整体搬到博物馆建立的全开放玻璃整理间,考古人员和学生直接向公众传递文物信息,真正做到第一时间将博物馆成果分享。



目前,我国考古发掘单位常见的方式是将考古发掘现场有规划地向公众开放,在现场为当地群众讲述本地的古代历史文化,除此之外,建立遗址博物馆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遗址博物馆可以在原地将文物与遗址结合整体呈现古代社会和历史,更大地调动了当地群众的热情。


另外,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历史不能仅仅依靠各大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而应是一个全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活动,因此其形式也应该更多样和大众化。让群众参与当地的考古发掘,并自己讲述、传播本地的文物故事,是更直接的一种形式。如果了解中国文物、历史,每个民众都不得不去省会城市或首都各大博物馆才能实现,讲述中国故事就脱离了其主体,更多地沦为一种形式和面子工程。



让文物活起来,我们有多种途径可以尝试,文物只有不再“沉睡”,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优秀文化。





更多推荐  

提高个税起征点流量降费减负

大数据“杀熟”返乡文红楼梦署名

山寨赛事海南堵车流感下的北京中年

张扣扣案年夜饭“扇贝跑了”

space X城管撤梯案大雪压塌公交站台



(文章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