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独家”课外书的书店被挤爆,引人遐想丨光明网评论员

光明网评论员 光明论 2019-08-22

本质上,逐年升温的“考研热”,只是多方面社会原因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是个体对于社会环境变化作出的自我“调适”。


光明网评论员


2月20日,一条“小学开学第一天,山东德州一家书店挤满了前来买书的小学生和家长”的消息在网上刷屏,据视频中一位六年级的学生家长称,他们买的课外书只有这一家书店有。21日下午,德城区教育和体育局发布声明称,已介入调查,发现问题,严肃处理。

从视频及描述中可以看到,该书店门口排起了长  龙,“而旁边的几家书店却很清静”,“根据校服来看,这些学生不只来自一个学校,也不是一个年级”。这样的场面无疑引人遐想:在电商、物流如此发达的今天,这是本什么样的教材,如此稀缺罕见;又是家什么样的书店,能够宝货独揽?



因此也有不少网民推测,这其中可能存在着一条并不陌生的逻辑:利益输送。此事尚在调查,未有定论,但从舆论来看,这是关注的焦点所在,调查的重点,显然应该从此入手。

舆论这样的关注是有根据的。前不久,河北邯郸邱县书林小学的奖状植入了眼镜广告,后当地通报,该小学违反“严禁商业广告进入校园”的有关要求,责成该校董事会免去杨某的副校长职务,并给予该校黄牌警告,取消年度所有评优评先资格,停止招生,全面整改。此外,2016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也曝出一起校服腐败案件,当地教育系统3000多人被查出收取回扣。商业利益染指校园,恐怕不是什么新鲜事。


这些新闻铺垫,也是公众在面对书店挤爆的景观作出相关联想的来源。从新闻评论区可以看到,这种指定教材在指定书店购买的情况,本身也并不罕见,恰是不少人的亲身经历。

校园里的腐败,金额未必很大,情节未必严重,但却令人极为厌烦。校服、杂费、红包、礼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家校之间的话语权并不对等,学生及家长缺乏足够的博弈能力,对这类现象往往无从抵制。而这些负担,却又以具体可见、亲身可感的方式加在了学生及家长身上,让人疲于应付。这种“微腐败”,有时又得不到高规格对待,就只能在无可奈何与习以为常的过程中,一点点加重了负担、瓦解了信任,变成一种人人有话说的共性话题。


我们理当回归常识:校园是“净土”,是容不得脏污的。然而没有什么地方是天然的“净土”,有监督的地方,才可能是“净土”。加强对校园腐败的监督,恰是要抓住这种类似线索深究问题。存在问题,祭出有力的问责举措;如无问题,也该完完整整的回应公众质疑,这也是体现将校园腐败置于治理格局重要位置的一种态度。

校园要成为“净土”,是需要耕耘的。




更多推荐

啥是佩奇中等收入群体国足亚洲杯孙楠女儿

公益广告围殴考古队员小罐茶营销魔幻考卷

华林被查拖欠民工工资万亿俱乐部专项扣除

济南莱芜拆除私装空调贫困户豪车反向春运

过期疫苗仙女寝室覆灭饮用水如墨重庆地铁

张扣扣案整容少女之死地铁凤爪女刘忠林案

论文作者火锅店服务员艺术升垄断辽阔之地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