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是所有老师共同的责任!2021中国儿童心理赋能公益论坛亮相上海
7月28-29日,由广东省日慈公益基金会主办,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和浙江心基金慈善基金会支持的“2021中国儿童心理赋能公益论坛”在上海举行。
论坛现场发布《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领域扫描报告》,以期借助本次扫描工作,联合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为传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发声。
本次论坛邀请了国内儿童心理赋能领域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及公益组织代表,从不同视角分享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青少年心理问题爆发式增长,
心理健康教育是所有老师共同的责任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24.6%。随着学生年级升高,抑郁和重度抑郁也呈上升趋势。
在大量劳务输出的乡村地区,家庭教育缺位、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心理相关的知识方法,导致乡村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缺乏关怀和引导,所显现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贫困农村儿童的能力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指出,农村儿童在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均落后于城市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7%,表现出更强的孤独感、更高的抑郁水平、较低的自尊水平等,自杀意念得分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对乡村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日慈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真在致辞中指出:“日慈研发了一套系统、有趣的心智素养课程,并支持教师在学期内开课,以此培养乡村儿童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当孩子们拥有了自我接纳和肯定的能力、良好的情绪管理和社会交往能力,就能生长出抵御心理疾病的抵抗力,有效地预防抑郁、自杀等严重后果。”
关于举办这次论坛的初衷,张真表示,不同成长环境下的儿童面临着不一样的挑战,仅靠几家机构行动远远不够,希望更多利益相关方能够参与进来,让越来越多人关注儿童心理健康议题,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儿童心理服务专业化、多样化、普遍化。
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在论坛中,临床心理学博士、执业精神科医师、大儒心理创始人徐凯文提到:“今年两会关于心理健康的提案有50多个,其中大多数都是关于儿童青少年的问题。当物质越来越丰富,内心价值观的缺失、理想信仰的缺失,恐怕是导致心理危机的更重要原因。五年多前,我提出“空心病”问题,现在情况愈演愈烈。向我求助的来访者越来越低龄化,内心的空虚和自我虚无感越来越强烈。”
在徐博士看来,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个知识的教育,也不完全基于传统西方理论的教育。“我们有很大的创造空间,比如更多结合中国的文化,结合民族文化和智慧。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是心理健康老师的事情,应该是所有老师的事情。”
首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领域
扫描报告发布,
日慈课程经科学评估行之有效
面对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慈公益基金会从预防视角出发,结合“积极心理学”和“社会情感学习”理论研发出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儿童提升心理弹性,至今已有25万多名乡村学生受益。
对干预类项目的评估,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系主任吴帆教授介绍了评估框架,并以日慈公益的《综合型心智素养课程》的随机对照评估作为案例进行分享。
“日慈的项目从课程研发、过程监测到课程效果评估具有非常完整的证据链条,有充分证据证明这个课程是行之有效的,对乡村儿童来说,针对性很强,过程的监控和成效评估都有数据佐证,效果是非常好的。”
听到吴帆教授的分享结论,日慈公益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备受鼓舞。这意味着所有研发人员、项目人员、教育局、一线教师的工作成果得到了科学评估的验证和认可。
在演讲中,吴帆教授特别指出:预防性干预和治疗性干预同等重要,预防性干预的重点在于赋权,加强儿童和家庭自身能力的建设。
为了更深入了解和展现公益领域中同样关注和开展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项目的公益组织,日慈公益在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的支持下,撰写并发布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领域扫描报告》。
这是国内第一份对儿童心理公益领域进行扫描和梳理的报告,希望这份报告能建立起从业者和相关方的初步认知,联合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为传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发声,为未来可能的专业合作与资源整合打下基础,一起推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领域向前发展。
日慈公益基金会研发与培训主管刘婕雨在扫描过程中发现,目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国家政策利好,但各地儿童心理健康政策推行力度差异较大,部分地区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率不高,教师心理支持工作普遍缺失的状况。
在对《扫描报告》的解读中,她提到,目前从项目数量、项目实践时长、全职员工数量、年度支出金额来看,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领域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项目开展了多种尝试,当前的解决方案以“心理课程”和“教师培训”为主,少有触及到家长、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等层面的措施。
探索创新心育模式
2015年,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开始启动心理健康教育,按照江华学校的特点探索出“七有五融合”心育模式。
在论坛上,阳华教育集团办公室副主任梁庚秀从县域视角讲述江华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状况:“截至2021年春季学期,江华县共有14所学校申领了心智素养课程,每所学校都会对心育老师进行考评,3039名孩子由此体验到了不一样的成长。”
广州彩虹社会工作事务中心总干事陆卫红和广东省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委员会主任张欣华分别分享了“学校社工模式”和“游戏治疗”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推动作用。
2017年底,浙师大正念实验室正念教育团队承接了教育部未来学校“正念校园”项目,在“以正念科学服务当代教育”的引领下,正念教育社会服务项目已经全面进入浙江省教育系统。对此,浙江师范大学正念研究实验室资深正念师楼挺表示:“正念教育的定位是立德树人,它的根本是建构心理健康,立德树人在我们的文化场域是非常重要的要素,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如何降低一个人的攻击行为和建立利他行为,是立德树人的核心,也是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健康的重要基础。”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干预工作
难度大、专业要求高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学习压力等方面所承受的压力远大于过去。
面对学习压力、失败挫折或校园欺凌等困境,若不注重心理抗逆力的培养,又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成长过程中所留下的创伤将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上海闵行区教育学院的心理教研员陈滢从抑郁、自伤等风险因素入手,讲述识别学生心理危险信号的方法和QPR技术的运用,通过提问、劝说与转介阻断学生的自杀念头。
2011年,陕西光合行动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院开始关注校园欺凌议题,联合创始人沈旭负责的预防与干预校园欺凌项目,已走进100多所乡村城镇的学校,做过1000多个中高危个案。
“去年我一个人接了32个自杀孩子的个案,当中三分之二与校园欺凌有关。“在校园欺凌的预防与应对困局”的分享中,沈旭认为:社交能力不能简单地看作不能交到朋友,而是能不能用让别人感到舒服的方式来社交,许多孩子缺乏情绪表达能力、合作的能力,认知有所偏差,这都是我们在欺凌中发现的问题。
弥漫于全社会的生存焦虑,层层传递到青少年身上,导致抑郁爆发性增长。财新传媒编委、财新《中国改革》杂志执行总编辑张进曾经也身陷重度抑郁困扰,他将患病经历写成著作《渡过》,运用资深媒体人的身份广泛采访研究,做了大量抑郁症科普报道,并创办“渡过”公众号,希望能够帮助万千抑郁症患者渡过抑郁症的不良心境。
“其实青少年抑郁的治疗比成年人更为复杂。”张进指出,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并不愿意单向地被治疗、被教育、被改变,而更希望主动选择,在创造中自我提升、重建关系,并获得价值肯定。
另外,四场分别以预防、家校、正念和融合为主题的分论坛在29日进行。
精彩花絮
分论坛内容集锦
家校
《关注儿童发展 共育阳光少年》
扬州市竹西中学校长
刘岚
从共建教育场、挖掘资源包和提供支持力三方面分享了扬州市竹西中学的家校共建实践,竹西中学通过学校开放日、家长品餐和教师家访等方式共建教育场,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
教育的根本不是杜绝缺点,而是发挥优点。在挖掘资源包上,学校为孩子制作素质报告书,开展“竹芯”型父母发展学校活动、向家长推送家庭教育文章、举办家庭教育微讲坛,分享家长们撰写的家教手记。而提供支持力,则源于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培训,为学生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
《儿童心理健康区域落地的“建宁模式”》
建宁县启航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卢小群
通过校园普及家庭教育推动家校共建,构建儿童心理健康区域落地的“建宁模式”,为营造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政策、经费、人才、家校社联动机制和服务是推动家校共建的重要保障。建宁探索“星光——家校社共创项目”和“阳光校园计划”,让每个教师的职业生涯更有价值,让每个家长的教育理念更加科学,让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洒满阳光。
正念
《减压,从呼吸开始》
浙江师范大学正念研究实验室
李红梅
通过认识正念呼吸的过程,压力对认知、大脑和人的影响,了解压力管理。压力管理是学生的基本素养,而压力的对治之方法,在于觉察、专注和接纳,由此得出身心减压三步法:觉察身体、专注呼吸和接纳自我。持续的正念实践,能够塑造练习者的神经网络连接方式,从而逐渐改变了一个人的心智模式,增强社会技能、情绪管理能力,以及幸福感。
融合
《艺术触发心灵成长》
深圳市罗湖区艺启梦想公益服务中心
刘艳
艺启梦想关注儿童心理成长,为云贵川20所学习5000余名学生提供持续的学期制课程服务,教师调整教育方式,运用心理抚慰技能,外部志愿者提供教育与陪伴服务,艺启梦想则提供课程支持和技能培训。
社会情感是社会性发展的动力,艺启梦想以各种艺术形式(如美术课堂)连接外部,唤醒、挖掘儿童社会兴趣的潜能,触发儿童感受与思考,在支持性环境中促进儿童开发自我,社会兴趣获得本质上的发展。
《自然教育负能儿童心理健康》
一苇陪伴
曹敏
从儿童自然缺失症切入,讲述孩子遇见自然的三种常见反应:上述下河、想玩但不知怎么玩、不想亲近。一苇陪伴通过自然疗愈之旅,通过构建城市社区、城市学习、在乡村小学开展活动以及举办夏令营等方式,让孩子在自然场域里放松身心,重建与自然事物间的连结,形成多元互动,进而提升心理健康素养,让孩子学会看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接纳自己和他人的差异,懂得被看见和被尊重。
《佰特公益的孩子们》
佰特公益
彭莉
佰特公益带着培养独立、有温度、有担当的经济公民,助力青少年经营美好人生的愿景,研发系列财经素养课程及活动。以阿福童社会财商课程为例,项目根据认识与探索自我、权利与责任、储蓄与消费、计划与预算以及儿童创业五大核心要素进行财经素养教育,根据评估,项目对乡村孩子的干预,在法律权利、团队合作和规划能力上效果显著。
未来,我们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青少年儿童都具备拥抱幸福的能力,积极认知自我,勇于直面困难、寻求帮助,在快乐有爱的环境中成长。
支持单位
联合推广单位
联合传播单位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