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 | 从职业拳击手到世界建筑大师
安藤忠雄
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日本建筑师,早年为拳击手,后自学建筑
代表作住吉长屋、万博会日本政府馆、光之教会等
安藤忠雄被称为“清水混凝土诗人”。他的建筑独具特色,辨识度极高,大气而又颠覆传统。不仅在日本,全世界的不同角落都有他的建筑作品,从教堂、美术馆,到商业及公共设施,都是他施展才华的空间。
他不是专业建筑师出生,早年曾当过职业拳击手。他的建筑事业,是一个野蛮生长的传奇故事。今天就与大家分享安藤忠雄的建筑故事,以及他对建筑理念的自我诠释。在他看来,建筑绝不是仅仅简单地往空间中添加新的东西。要建造真正有生命的建筑,首先要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雅君
职业拳击手时期的安藤忠雄
一个职业拳击手的建筑梦
安藤忠雄的经历堪称传奇,年少时家境贫困,从小由祖父母抚养长大,当过货车司机,17岁时成为职业拳击手,只因为听说拳击手有出国比赛的机会。安藤忠雄第一次出国旅行,是用拳击比赛赢来的奖金,他前往美国、欧洲、非洲和亚洲,也顺便参观访问各地独特的建筑。
真正对建筑产生兴趣,是安藤忠雄17岁时在旧书店看到勒•柯布西耶的作品手稿之后(由于深受其影响,安藤给自己的爱犬取名为柯布西耶)。未经建筑专业训练的安藤开始在建筑家水野颖介的事务所打工,也做木工。凭借对建筑知识的渴望和好奇,安藤每天看书自学到深夜,由于非科班出身,只有凭借从业经历获得考证的机会,安藤用了十年时间,终于成为专业的建筑师。
刚成立事务所时,没有什么人委托安藤设计,偶尔会有规划小型个人住宅的零星工作。在规划了几个住宅案后,安藤忠雄终于在1967年完成了住吉的长屋,这成为他的出道作品。
住吉的长屋仅14坪,只有一个面向街道的狭长开口,把所有光线隔离在外
安藤从小也是在大阪下町的长屋长大,从中庭照射进屋内的细微美丽的光线以及舒畅的微风,一直鲜明地烙印在他的脑海中。即使在狭小的住宅内部,还是能够感受到自然的无限广阔,就如同一个小宇宙一般。
当时日本人都向往那种美式白色郊区型住宅,因此在新开发的住宅用地上,接二连三地盖起了如同美国现代住宅缩小版的预售屋。但是,安藤眼中的住宅,应该是呈现每个居民梦想的地方,真正的富裕不是单纯的便利和舒适,而是在有限的空间中也能创造出丰富。
看似封闭的长屋内部,有一个可打开的中央屋顶,阳光和风雨都可进入
安藤把长屋的既有横梁全部拆除,改为嵌入水泥制的箱房。长屋分割成三块区域后,中央区块的部分作为中庭,悠然徜徉于天空之下。以一般的价值观而言,一块狭小的地皮就让中庭占了三分之一,除了浪费之外没有其他的词可以形容,而且因为中庭切断了住宅内部动线,导致下雨天时必须撑伞走到厕所,实在相当不便。安藤这样解释这种不便背后的设计理念:“这个中庭可以带给狭窄的长屋超乎想象、具有深度的小宇宙,会为这个住宅注入些许的自然;而自然,会带给住宅超越单纯机能性的感动与生活的真实感。”
凭借住吉的长屋,安藤忠雄获得了日本建筑学会赏,也从此确立了以清水混凝土和几何形状为主的个人风格。
光之教会
“其实大家都没理解光之教会”
光之教会是安藤忠雄教会三部曲(风之教堂、水之教堂、光之教堂)中最为著名的一座,也是安藤的成名代表作,位于大阪城郊茨木市北春日丘一片住宅区的一角,看似不起眼,走进去却能立刻感受到寂静与神圣。
礼拜堂正面混凝土墙壁上的十字形切口,在光与影的作用下呈现出巨大的十字架形状,让人产生一种接近神明的庄严感。但值得一提的是,这道最为人称赞的十字形光,并非安藤忠雄最看重的一点。他曾经在一次讲座中提到:“其实大家都没理解光之教会,很多人都说十字形光很漂亮。我在意的是人人平等,在梵蒂冈,教堂是高高在上的,牧师站得比观众高,而我希望光之教会中牧师与观众人人平等,在光之教会中,台阶是往下走的,牧师站着与坐着的观众一样高,这样就消除了不平等的心理。这才是光之教会的精华。”
光之教会的台阶是向下的
除了教会系列,安藤还设计了许多美术馆和公共设施。单直岛一地,就散落着安藤设计的地中美术馆、安藤美术馆、倍乐生之屋、樱花的迷宫、李禹焕美术馆等等。
以地中美术馆为例,俯瞰整个美术馆的外形,除几何形状的天窗之外无任何突起,这起源于安藤忠雄的构思:想要建一座从外面完全看不到建筑外形的地下建筑体。
地中美术馆被称为“没有外观的美术馆”
安藤这样诠释他的设计理念:“一般说到美术馆,交通的便利性会决定来客人数,甚至很多时候决定了营运的成败。以直岛的情况来说,它的所在地四周都是海,交通非常不便,当初在接下这个委托时,要说没有觉得不安或一丝犹豫那就是骗人的。但是换个角度思考,与世隔绝的环境,其实具有适合现代美术鉴赏的无限可能性,而且从那里可以眺望濑户内海的美丽海景,所以我决定参与这个计划。
为了避免因美术馆的存在而遮蔽美丽的风景,所以我刻意把建筑安排在地面下,尽量不要让建筑外显。我理想中的设计,是希望让拜访这个地方的人们,可以亲身感受到自然与艺术、建筑融为一体,在记忆中留下刺激多变的空间体验。”
地中美术馆延续了安藤的光影手法
在直岛,艺术不只停留在展览室中,还超越界线飞出户外。濑户内海宁静的海景中,陈列着不同艺术家的现代艺术作品,这种刺激性的组合挑动了人们的心,将人们带领到想象的世界。
安藤忠雄将他对人与自然的心愿融入了岛上的一座座美术馆,他说:“直岛,超越了既有的美术馆概念,整个岛上成为人与自然、人与艺术对话的场所。我最盼望的是当孩子们来到此地时,能够体验到思考的乐趣、困难,以及重要性。我非常期待他们在直岛可以学会自由思考,并且找到一个与全新的自我相遇的契机。”
安藤忠雄的大淀工作室
从建筑者到使用者:大淀工作室的前世今生
这位在全世界遍布设计足迹的鬼才建筑师,自己的工作室背后却是一个戏剧性的故事。1973年,安藤的事务所收到的第一件工作邀约,是为位于大阪市中心的一套夫妇二人的住宅做设计,经过几次整修终于完工,没想到70年代末期,那对夫妇突然迎来双胞胎的降生,住宅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够四口之家居住,于是安藤忠雄干脆买下了这栋建筑作为事务所。从那时开始,安藤成了自己的客户,将事务所改建四次变成现在的样貌。
“一般建筑都有设计者与客户这两种存在。而这栋建筑由于我扮演了原本应该是对立的两个角色,所以可以品尝到双方的喜悦与苦涩,包括身为使用者在功能和成本方面的要求,与创造者对建筑无法妥协的心情——就统和自己内心所产生的对峙情感这层意义上而言,我认为也是一个自我训练的场所。只要我身为建筑师一天,这间工作室就是我向建筑战场前进的指挥中心,以自我意志反复增修改建的建筑实验室。”
大淀工作室内部
在1991年的改建中,安藤将住宅原有的格局完全拆除,全部重新搭建,办公室变成了从地下一楼到地上五楼各层挑高的样貌。这栋建筑没有架设电梯,沿着挑高的阶梯与笔直的梯子形成了垂直的移动路线。就事务所的功能层面来说有许多不便之处,但是借由挑高使得各楼层连成一气,就算是狭小的空间也不会显得封闭,而且在楼梯爬上爬下的时候,也能够看到每层工作人员的表情。
大淀工作室禁止使用手机、邮件甚至传真,只有五部公用电话。面向挑高的通道上设有书架,从底部往上看时,自顶灯射下的光线遍布高11公尺的空间中,而堆满书本的墙面就如立体迷宫般环绕的戏剧性场景。在这挑高的底部,是安藤忠雄的书桌。在安藤看来,这一切的不便又是另一种丰富。
安藤忠雄的开放式办公室
回忆大淀工作室的前世今生,安藤忠雄说:“所谓建筑并不是随着完成即停止成长的静止物品,只要社会上的人们持续使用,它就是一种经常变化成长的‘生物’。回头想想,这间事务所是纪录我身为建筑家实际踏出第一步的场所。
自20年代初期我从重新探索居住的意义开始出发,一路痛苦挣扎而来的奋斗轨迹,全部都刻画在这个地方。我不知道还能当建筑家多久,但是今后为了保持当初立志走上建筑之路时的紧张感,我不想忘记边创作边思考的实验精神。我希望,能够将有生命的建筑送到社会面前。”
——引文选自《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延伸阅读: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日] 安藤忠雄 著 / 许晴舒 译
雅众文化 & 中信出版社
联合出版
主理人:方雨辰
执行编辑:周欣祺
雅众文化
微博: @雅众文化
豆瓣小站: 雅众文化
感谢关注雅众,欢迎转发,转载、投稿或其他合作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