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一场生命的冒险!
2018年6月8日,美国名厨安东尼·波登在法国自杀身亡,享年61岁,而在这之前的一天他还在录制自己的节目《未知之旅》的最新一期,未曾想到的是,这也是这个艾美奖节目的最后一期——一种堪称骇人的落幕方式。
波登自杀身亡的消息传出后,Facebook和Twitter瞬间被各式哀悼刷屏,各大媒体的头条也均撰文以示悼念,规模之大足可见其在欧美文化界和餐饮界的影响力。曾与之拍摄过节目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推特上写道:“(安东尼波登)教会了我们食物。但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我们(通过食物)坐在一起的能力。”
奥巴马与波登在越南餐厅
波登的推特的时间线永久地停在了2018年6月4日,内容是他分享自己的节目《未知之旅》香港站的背景音乐“Rising Sun Blues”
在随后的几天,这首歌在soundcloud下方的评论被波登粉丝的哀悼占满:
波登推特上更新的最后一张照片是他与杜可风在香港大排档前吃饭,在那集的节目里杜可风是拍摄对象,也是掌镜人,两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子在镜头前亲昵十足,互相亲吻拥抱。在节目里两个人谈到了美的问题,美是什么?杜可风说“美不是化妆,不是整形拉皮,美不是去遮盖阴暗面,而是阴暗面本身,是去拥抱黑暗,是去体验黑暗”。波登的脸上露出醍醐灌顶的表情。
波登与杜可风在香港
安东尼·波登出生在纽约,成长于新泽西,母亲是《纽约时报》的编辑,父亲原先在曼哈顿魏勒比的照相机店工作,后来当上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经理。父母亲之间感情和睦,从不饮酒过度,对自己的孩子也宠爱有加,一个标准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样本。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小时候“家里到处都是书和音乐,电影也看得很多”。而借着父亲的职务之便,年幼的波登得以在“整个青春期都享受上了免费的唱片”,见识了“发明之母”和“十年后”等摇滚明星。
厨师界的摇滚巨星波登与摇滚巨星iggy pop
如果以中国人三岁看八十的逻辑去想象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出来的孩子,那么他未来应该顺着父母搭建的阶级阶梯,一步步踏上属于自己的精英阶层之路。但偏偏波登骨子里有着一个叛逆的坏小子基因,对自己正常的家庭环境痛恨至极:
我的夏天就是在后院烧烤和威福棒球赛中度过的。学校里没人会特别欺负我。我被欺负的次数,或许还低于平均值。圣诞节我得到了想要的自行车。学校的参事也没调戏过我。
我当时特别悲惨愤怒。我特别羡慕我的某些朋友,他们家人不管他们,而我的家太正常,家人的爱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我嫉妒他们家不像样的房子。我们总能在他们家的秘密角落,翻到怪异恐怖又新奇诱人的东西,比如模糊的黑白色情电影、一袋大麻、药丸……还有酒,哪怕我们整瓶喝光,或是直接拿走,也没人注意。我朋友的父母总有其他更重要的事儿,所以,孩子们就理所当然放任自由。我的朋友可以尽情在外面玩通宵,在别人家借宿,甚至在自己房间里抽大麻。这让我气疯了,为什么我不能这样。我的父母成了妨碍我尽情生活的罪魁祸首。
叛逆的坏血在十八岁的时候终于无法再被抑制,1973年由于恋爱不顺,波登提前一年离开了学校,随后来到了维萨尔学院。在学校里,波登继续维持着一个坏小子的标准行径,考试不及格,也从不去上课,对世界和对自己有着极大的不满之情。除了睡觉以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喝酒、抽大麻叶,绞尽脑汁琢磨怎样对付,那些认为我很有趣的家伙,或取悦,或激怒,或讨好,或攻击。”总之,“是一个被宠坏了的,痛苦的,有自恋自毁倾向的、愚蠢的年轻人”“需要有人在我屁股上狠狠地踢上一脚”。
维萨尔学院的时光并没有维持太久,两年后波登从这里离开,改念美国厨艺学院,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厨师生涯。在成名作《厨房机密档案》中,波登说起自己最终下定决心从事厨师职业的原因时,笔端不无幽默。他说在普罗温斯打工时,有一次自己打工的餐厅里来了一大群参加婚礼的人,他注意到新娘老是跑来找主厨聊天,等她离开以后主厨让他照看一下便飞快地从后门跑了出去。这让整个厨房里的人都觉得很好奇,于是他们就顺着窗户往外看,结果发现新娘撑在一个圆桶上面,衣服被翻到了屁股后面,主厨则在后面激烈地前后运动着。文章的最后,波登写道:“亲爱的读者,那个时候,我第一次知道了,我要成为一个大厨。”
年轻时的波登(左一)
1978年毕业后,波登在不同的餐厅中当厨师,最后于1998年成为纽约法式餐馆Brasserie Les Halles的主厨。如果仅以厨师为志业,那么波登截止到彼时为止的人生应当算是成功了,在美国餐饮界也有了一定的名气,但是这个天生反骨的家伙偏偏耐不住寂寞,1999年他写了一篇名为《读这篇前不要吃》的文章,专门揭露厨师行业私下里的肮脏内幕,文章后来被编辑看中,刊在《纽约客》上,结果大受读者欢迎。于是便有出版商来找波登,建议他多写些这样的文章最终凑成一部文集出版,一年后《厨房机密档案》问世,狂销了100多万册,波登就此一战成名。在此之后他开始为《纽约客》《纽约时报》《时代杂志》《洛杉矶时报》等知名报刊供稿,又陆续出版了《哈里食谱》《厨师之旅》以及标着其电视生涯起步的《半生不熟》等书籍。
《厨房机密档案》迄今仍属亚马逊最畅销书籍之列
《厨房机密档案》中对厨界黑幕辛辣的嘲讽和对自我毫无保留的袒露,让波登在收获了一大批忠实读者,波登式的饮食文字也在读者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标识,而几年后出版的《半生不熟》则被视为《厨房机密档案》的续篇。这本书记录了波登职业生涯中另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从厨师转战进入美食电视行业。
2002年,波登应“美食频道”之邀开了自己的第一档美食节目《厨师之旅》,这是一档由一个小型团队在短时间内制造出来的节目,节目制作粗糙,剪辑上时有漏洞,波登本人更是时不时地在节目里面说起脏话,但弄巧成拙,如同“搏击镜头和摇滚纪录片的混合”在观众里大受欢迎,而波登在这档节目中独特的解说风格也为后来的在电视界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于2013年在CNN开播的《未知之旅》由波登亲自编写剧本并担任主持,在八年内便荣获4次艾美奖,17次提名。并于2014年荣获美国皮博迪奖 。
虽然波登本人是厨师出身,吃过无数高级餐厅,但是他在节目中选择的往往是位于某个偏僻角落里的苍蝇馆子,或者是人声嘈杂的大排档
他带着观众一起穿巡于香港和韩国的狭窄街道,在成都路边啃鸡爪、掏耳朵,带着奥巴马在河内的小馆子吃米线、喝啤酒。总之,节目里的波登是一个平民化的、充满烟火气的主持人。
《半生不熟》是波登后半生最重要的著作,也是他最后一部非虚构作品。延续着波登标志性的辛辣文风,其中自然少不了对餐饮界和电视界的嘲讽和批评。但与《厨房机密档案》时的波登相比,《半生不熟》里已为人父的波登显然更多了些深刻的自省,他将自己在厨师、作者和主持人多重身份间的转换和疑惑,对美国饮食环境的担忧等统统写进《半生不熟》。其中在写到女儿的部分时尤其能体会到波登的真情:
我已经过了装酷的阶段了。事实上,我不相信任何人还能指望在我身上或者我的周围发现一丁点儿酷的痕迹。任何一个当过父亲的人都能深刻地体会到,当你第一眼看到你初生的孩子,看到它朝你转过头来,你就知道你得把你身上任何残存的所谓酷的元素都扔到窗外去了。比如那件珍爱的黑色摩托车皮夹克,比如耳朵上的耳钉,都该迅速扔进离你最近的那个垃圾桶。你会突然觉得这些东西太不像样。
这一切都是为了她。我意识到她还很年幼(我怎么可能意识不到呢);我意识到她还是白纸一张,她的记忆就像一个柔软的表面,我的每一次情绪失控、每一次失态、每一次不小心,都会给她造成不可抹去的影响。而且,她还是一个女孩儿,我相信这更需要我付出加倍的关护。爸爸这辈子可能有很多时候活得猪狗不如,但爸爸再也不想这样了。这种事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我作为一个哥哥,有过当兄长的体会,因此我无法想象让一个小女孩亲眼看见父亲向另一个女人暗送秋波的场景。这个小家伙儿很快就会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年轻女孩,这是我每天想得最多的一件事。
波登和女儿Ariane
“我希望我能够给读者带来那些快乐的东西和快乐的时光。我从不后悔我当时心血来潮选择了餐饮业,同时我一直相信好的食物和好的吃法都是冒险。不论我们是在谈论没有经过消毒的斯提尔顿干酪,生吃的牡蛎,还是为‘有组织的犯罪者’工作,食物对于我来说一直就是一种冒险。”
波登的确做到了。尽管美食最终没有能够挽留住他,但他关于食物、关于冒险的文字将会不断唤醒人们心中“快乐的东西和快乐的时光”。
@百万级畅销书《厨室机密》续作,出版首周即迅速登上亚马逊、《纽约时报》排行榜第一名。最会讲故事的名厨安东尼·波登生前最后一部回忆录,辛辣、生猛、原汁原味。《半生不熟》以风趣生动的精彩叙述,带领我们一窥厨艺界的真实样貌,并重新思考人生与食物的意义。
《半生不熟:厨室的黑暗与光明》
安东尼·波登 著 / 蔡宸亦 译
雅众文化 & 上海三联书店
联合出版
《半生不熟:厨室的黑暗与光明》已在【雅众小店】上架
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店购买
想要更愉快地和我们玩耍吗?
欢迎添加微信号“yazhongxiaoya”或扫以下二维码
说说你喜欢的雅众书籍
就有机会加入雅众书友群
更多消息和福利等着你哦
往期回顾
──────
主理人:方雨辰
执行编辑: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