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伤寒论条辨浅释2——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

行者 严 汉唐经方再传承 2023-07-07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证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温病的具体症状在后边的条辨中阐述。
太阳中风的症状有:头项疼痛、怕风吹,体温升高、出汗、脉浮缓。
太阳伤寒的症状有:头项疼痛、怕冷、身体疼痛、脉浮紧、可能发热,可能不发热。

注:实践中无论恶风还是恶寒,表现都是怕冷,二者的怕冷的程度不同,恶风轻,恶寒重。中风和伤寒最大的差异就是有汗和无汗。有汗者为中风、无汗者为伤寒。脉浮缓和脉浮紧是相对的脉象,手指轻触患者寸关尺脉,应指明显,即可判断为浮脉。脉搏跳动无力缓慢者是为中风,脉搏跳动有力者是伤寒。望闻问切,脉诊在诊断的次序里是最后的诊断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必太纠结于对脉诊的理解与否。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脉诊千人,其义也自见。中医以辨证论治和核心,掌握伤寒论中条辨里提到的所有的症状才是学习中的重点,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记忆症状的条辨才是更有效学习伤寒论的方式。

历代大多注释中,以风阳伤卫为中风,寒邪直透营卫为伤寒为主流的传承观念。唐容川和曹颖甫先生的注释中提到了太阳寒水的观念,这些观念都是中风和伤寒不同症状由来的理论分析。个人更倾向于胡希恕先生的注释,不讨论卫气营血,太阳寒水的观念,他对中风的解释就是表虚风伤到肌肉,病邪伤的程度深,伤寒只是寒邪束表,病邪伤得比较浅。学医的人想去探求病因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次序必须是在能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再进行更高的探求,尽量别陷在空谈理论的沼泽中!

   以针灸治疗面瘫为例,当我们能够在短时间治愈这个疾病之后,探究为什么选择这些穴位进行治疗才更有意义。在没有能力治疗这个疾病的时候,也不必一直研究治病的机理是什么。其他的疾病如此,伤寒的学习也是如此。借此机会把针灸治疗面瘫的机理分享一下:先针对侧的合谷穴、健侧的太阳穴、地仓透颊车穴。20--30分钟取针,换对侧相同的穴位,20分钟左右就可以明显地看到已经歪的嘴会回正,再针人中穴、承浆穴固定。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病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患者嘴歪、眼睛能闭合的一侧为患侧,《金匮要略》解释疾病的病因即是正气引邪,《黄帝内经》中的治病原则为左病右治、右病左治。针灸的治疗原则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所以选择上述穴位的取穴顺序,即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温馨提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用药请遵医嘱。
下图为作者微信二维码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
伤寒论条辨浅释——太阳之为病
伤寒论注解——总论
注解伤寒论——前言!
浅释大医精诚:大医应是融汇儒释道易医的有德之人

缅怀倪海厦老师中药篇——四逆汤和麻黄汤回阳救逆之差异

假若倪师海厦尚在人世间!
民间中医经方人士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危重症再谏言书
民间中医人士   经方抗疫   再谏言书
民间中医经方人士中医辨证施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方案


本文为原创,经作者本人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