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 | 走进排山村,探索岭南古村特色
队名:装甲三轮车小队
实践时间:2020年8月26至8月28日
实践地点: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排山村
指导老师:秦鸿滨
团队队员:陈依然,刘俏瑶,巫晓璐,罗丽萍,钟富民,徐文祥
调研主题:扶贫攻坚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和岭南村落特色的探索
活动背景
近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逐渐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实施,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观。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年份,而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是在农村和西部地区。因此,重新感受传统村落的魅力,体会乡村振兴、粤港湾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为乡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
排山村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原名斜排村。村子背靠大山,面临田野,民居顺着斜山坡,循地势由高至低而建,且一排排井然有序、整齐排列,因倾斜又成排,因此在清乾隆年间立村时就命名为斜排村,直至民国初年才改为排山村。排山村至今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村庄整体布局十分独特,是珠海市乃至广东省不可多得的清代古村落之一。据了解,排山村近年来致力于开挖荒山,栽种果树,发展旅游农业经济,也有多个剧组因为排山村不可多得的特色文化而来此取景。在当地村民的努力下,2012年排山村入选了“广东省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
活动目的
为弘扬、继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团队想借以此次暑假社会实践的活动,以独特的视角去了解、记录中国美丽乡村之下古村落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以及饮食习惯等,增加实践经历、扩宽视野的同时,更希望能让大家了解到传统村落的魅力所在。
活动内容
在收拾齐整后,团队踏上了前往斗门排山村的旅程。这三个半小时的车程,只有当脚踩上带着些许青苔的石板路,望着眼前一幢幢井然有序、鳞次栉比的砖瓦房时,队员们才有了实感。当时虽是正午,但走在房子之间的小巷里,仍能感受到一股泌人心脾的清凉。柿子树自由生长,繁荫蔽日,小鸟们偶尔踩上枝头稍作休息,时而啄啄柿子树上高悬的青涩果实。村里的老榕树挡住刺眼的阳光,让人们得以坐在榕树下休息聊天,这一切都有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在住处休息片刻,团队首先选择熟悉村子的构造。初步决定在村里的活动路线与取景地点之后,队员们开始制定采访计划。通过采访房东嫦姐及周边的住户,队员们了解到排山村的发展历史、文化变迁和未来的发展计划。然后团队按照路线依次参观当地的代表性建筑和景点,如金台寺、接霞庄等。在感受当地建筑风格的同时也让队员们更加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在当地的文化建筑取景过后,团队回到排山村深入了解村内的重点建筑,如北更楼、谭公祠和人面墙等。经村民介绍,北更楼是为了抵御外敌而建,人面墙曾经被破坏过,但目前政府正在重点关注村内文化建筑,进行帮扶修复、“以旧修旧”。
活动总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8月26-28日排山村的三天之旅圆满结束,这次暑期实践活动团队实地考察了排山村的村落特色,走访调查,既了解到了当地人文文化,也对文化民俗形成有了客观的认识。同时也知道了要做好一件事的不容易,炎炎夏日里队员们头顶烈日,穿梭于古街小巷之中。任何一个镜头,都是队员扛着相机反复抓拍的成果,只为将如今振兴的乡村展示在大家的眼前,刷新古村落在大众心目中的样貌。
队员感想
这三天在排山村的实践让我拥有了一段深刻回忆。因为村里很多人都搬走或在村后建新房子,所以房子大多都保留着以前的原貌,更加方便我们熟悉村子和取景。在实践中,村民怡然自得的状态让我感受到与现代城市不同的宁静及慢节奏。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快被大家遗忘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我在实践中学到了很多。
——陈依然
我觉得自己在排山村的三天过的很充实,白天走街串巷,游览当地有名的景点,与当地村民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村子发生的变化,晚上队员们一起讨论第二天的行程安排以及当天的总结。这次活动既让我们见识到当地的文化特色,又锻炼了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三下乡活动,希望自己可以再接再厉,多参加这些可以锻炼自己的活动,同时也希望排山村在习总书记的领导下以及当地村民的努力下能够越来越好。
——巫晓璐
经过此次的乡村振兴调研,我了解到了以排山村为例的传统古村落的发展根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和钢精水泥早已司空见惯。但无论什么时候,青砖白瓦铺垫出来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都是不可或缺的。随着岁月流逝,许多见证当时历史的人们早已离我们而去。作为后辈我们,也只能从这些传统古建筑中窥探那时隐藏下来的秘密。每次穿梭在古街里,虽然很累,但也确实收获了不少。期待不久以后的排山村被更多人所熟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亲身体验到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刘俏瑶
团委精选:
图文 | 生命科学学院
排版 | 校团委新媒体部 柳惠团
初审 | 巫相龙
复审 | 詹秀红
终审 | 赖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