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情绪对健康有巨大影响, 喜欢埋怨人会得胃病!


身体照顾得再好,只占生命的10%


刘力红:2002到2003年我曾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做访问学者,当时我很有幸接触到一门学问。这门学问是由清末的一个叫王凤仪东北农民创造。
梁冬:你是一个受过严格中医学教育的学者,还是带着研究生的教授,应该说和西医、中医都有过深层接触,但是你说自己对一个清末民初的农民感上了兴趣。
刘力红:他是对我人生产生影响最大的几个人之一。作为医者来讲,他对我的震憾是触及灵魂的,是非常大的震动。
实际上是我非常惭愧,觉得自己过去是一个很糟糕的医生,按照真正医者的条件去衡量,根本不及格,是连普通医生的资格都不够。
当时一位出家的师父介绍我认识了他的曾孙女,叫王元五,我称她做王老师。是她把领我进了这个学问的门。进门之后,我傻了眼:这个体系对人的揭示是那么明晰,可我过去压根就没有想到过。
他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更明晰了,他把一个人的构成分成了三种元素。
在“身”和“心”之上还有一个“性”。就是说,生命是由这三个层面(三个元素)构成的。《内经》对于这“性”可以说是没有描述,可能隐含有,但从概念上没有。
那么凤仪先生把构成人的三要素点得很清楚。而且把这三要素对人的综合作用,以及它们各自所占的比重,都很清楚地勾画出来了。他曾用秤来比喻这个性、心、身对人的作用力量。他告诉我们:在人生命的三个元素里面,每一个东西所占的权重是不一样的。
【编注:王凤仪老先生说,性、心、身三界是有机联结的统一体:“人非三界不能生。身为物根,心为命根,性为德根。”运行起来,彼此依存,相互制约,不能分割。不过在运用时,有主次轻重之分。三界中性的分量最重“天地有坏。我性无坏。”】
比如说,你对〔身体〕做到了100%好,但相对于整个生命来说也只是做到10%。如果对〔心〕做到了尽善尽美,也只占到40%。如果是把自己的〔性〕做得好的话呢,可以占到60%。就是说:如果不管〔心〕和〔性〕,〔身体〕就是做到满分,也是不及格。
所以,把这个东西“参”了以后,我们对人就有了一个全新的观察。作为一个医者,对自己过去那种行医的经历,对疾病的治疗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这也是很惭愧的一个地方——自己过去充其量所着眼的只是那个10%的身,况且不一定能拿满分。
梁冬:就是说:即便是一个很好的医生,在身体问题上,你解决了80%,但在整个生命里面,也才拿到8分。
刘力红:对,就是这样。

 胃病,与喜欢埋怨人有关


刘力红:我们过去所认识的中医也好、西医也好、现代科学也好,实际上都局限在(身),也就是形而下的层面。〔心〕这个层面也有所触及,但是〔性〕这个层面,根本就没有。
〔心〕要影响〔身〕太容易了。〔身〕要影响〔心〕就费劲了一点。这是物理学上的常识概念:能量级别低的,影响能力级别高的是很困难的事。但能量级别高的,影响能量级别低的,却是很轻易的事情。实际上〔身〕、〔心〕、〔性〕就是这样一个能量级别的关系。
用孔子的话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性〕就是道这个层面的东西。
形而上是〔性〕,形而下是〔身〕,介乎它们之间的就是〔心〕。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除了关注〔心〕,更应该关注〔性〕。
讲到〔心〕我比较喜欢用《书经》里面的一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心这个层面,用人心和道心去分比较清楚。
〔性〕这个层面,凤仪老先生界定得很明晰。他就把性分成三个层面:“天性”、“禀性”、“习性”。
天性——从中医阴阳的角度来讲,是纯阳无阴是至善的。禀性——正好相反,是纯阴无阳是恶而不善的。习性——就是后天习惯养成,教育、朋友圈子影响呀……所以这个习性有阴有阳,有善有恶。
天性是纯阳像太阳一样,禀性是纯阴像乌云一样。人的这个身体也是要靠天性的阳光照射,才能够承载我们这个正常的生命。如果受到禀性乌云的遮盖,天性的阳光无法照身体,就像大地得不到阳光,万物就无法生长。心身得不到阳的照耀,很多疾病就会来了。
内经里面有很多讲阳气的时候,讲到了它对生命是这样的重要。
阳气如果没有了正常的住所,人就会折寿而不彰。这就说明了生命对于阳气的依赖。
那这个阳气的根本从哪里来呢?实际上是从本俱的天性中来的。
按照佛经里面讲的它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你修它它也不多,它不修它它也不会少。就是说,在这个层面没有可操作性。那么,可操作的就是〔禀性〕和〔习性〕了。
凤仪先生认为〔禀性〕是障碍天性的主因。因为禀性障碍以后,天性的阳光就无法滋养照射我们的心身。很多学中医的人以为所谓的阳气是肾气呀、或是心的动力呀,其实根本的原因是在天性那里。
关于禀性,凤仪先生给出了一个很方便的方法。因为禀性它要表现,它实际上就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就是怒,恨,怨,恼,烦。那凤仪先生称之为五行性,他把禀性很巧妙地用中国人固有的五行的思维方式来分类。
怒就伤肝,恨就伤心,怨就伤脾胃,恼就伤肺,烦就伤肾,就是泌尿生殖系统,什么子宫肌瘤、前列腺炎都是跟烦有关。
禀性对于生命作用的能量非常之大。这也是令我们很多医生搞不清楚的地方。
比如说脾胃的病治好了,可是不久又来了,反反复复,就是不知道导致脾胃的疾病的源头原来是〔怨〕。
所以一个人如果有胃病,应该看他是不是动辄喜欢埋怨人。我们应该去查找生活中这些因素。
为什么我用震惊这两个字呢?
因为过去对于我们的〔性〕,对于我们发场脾气,压根就没有认识到能对生命产生那么的影响。
反而对吃错了一点东西、受了一点风寒会很警惕,但这个地方做到100分也还是10分。
有些人平常也是做好人好事,但很奇怪得了重病。大家都觉得是好人不好命,其实,如果从这一个体系来研究的话其实不然。他可能在另外一个更权重的事情上,犯了一个很重要的错误。
捐点钱呀,这些是外相上的事情。可是如果你的〔性〕有缺陷,或者是〔禀性〕的东西很重,凤仪先生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不管是善人还是恶人,你动性,轻则病,重则死。〕
所以〔性〕这个层面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它已经超越了这个〔身〕的范围,现代的医疗手段包括中医在内,瞄准的主要是身体这个层面的东西,所以去医院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

情绪是诸毒之首


刘力红:情绪可以说是诸毒之首,它完全不似砒霜或鹤顶红贴有毒药的标签,大家都不敢轻易去触碰它。
正因为情绪没有这些标签,它甚至可以合情合理合法地毒害人!乡间俚语常言:死都不知怎么死的!放在情绪身上再契合不过。
前面曾经提到,情绪是最大的漏,多少精气神都会被它漏掉,多少福德都会被它漏掉。俗称:火烧功德林!火即是嗔恨的情绪,无论积攒多少功德,做多少好事,都不堪其漏。
而“挂一漏万”这句成语,几乎也是为情绪量身定做。
回顾人的一生,其实亦是“挂一漏万”的一生,因为挂在情绪上,成为情绪的奴仆,所以漏掉了此生积聚的一切!佛教的四法印之一是“有漏皆苦”,宗萨的版本将有漏释为情绪。
如此种种应该足以警示我们,为了此生不至于白忙活,务须花些时间认识情绪,认识情绪的起处,认识情绪的本质,学会与情绪相处,渐渐脱离情绪的摆布。
当情绪已然不能任意把控你的一天,“挂一”便会自然脱落,而随着“挂一”的脱落,“漏万”亦将戛然而止!


我们此生积聚的诸善,将会汇成福德,湧向生命的尽头,迈向智慧的彼岸。



消化系统许多病都是情绪惹的祸

郝万山

 情绪对人体各个系统的健康都会有影响,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更是立竿见影。

 

中医习惯把人体气的运动叫“气机”,许多疾病的产生与气机紊乱有关。

 

人出生以后,主要依靠消化系统摄入的饮食物来获得营养,维持生命,所以中医把以脾胃为代表的消化系统,称作“后天之本”。
消化系统许多疾病的产生和加重,都与情绪密相关。

 

情绪对人体各个系统的健康都会有影响,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更是立竿见影。

 

古人说“酒逢知己千杯少,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是真的!为什么?酒中的酒精学名叫乙醇,进入体内,要依靠肝脏所分泌的乙醇脱氢酶将其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水从汗和尿排出体外,二氧化碳从呼吸排出体外。
当你遇到知心朋友的时候,说话投机,心情高兴,这种愉快的情绪就使肝脏源源不断地分泌乙醇脱氢酶,将酒精及时分解,于是你会发现,你喝了很多酒,居然没有醉。
但当你忧愁、苦闷难以排遣的时候,你独饮闷酒,即使喝了很少的酒,也容易烂醉如泥,这是因为你的负向情绪抑制了肝脏分泌乙醇脱氢酶的功能,使它很少甚至几乎不分泌这种分解酒精的酶,于是你就很容易喝醉。
这就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借酒浇愁愁更愁”的生理基础。

 

可以设想,当你正高高兴兴地准备吃饭的时候,老总打个电话告诉你,你被开除了,你本来饱满的食欲因为这一句话就吃不下去了,这是不是情绪对你的消化机能的影响!

 

其实我们在临床上看到的消化系统的各种疾病,除了饮食不洁(不清洁)、饮食不节(不节制,包括暴饮暴食,进食量不控制,或者为了减肥进食过少,还包括饮食时间的不规律)的因素之外,大量的消化系统疾病是与情绪尤其是负向情绪密切相关的。

 

咽部的梅核气、食道失弛缓症、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胃下垂、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它们的发病和发展,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我们先来看看负向情绪是如何引发上消化道的疾病吧。

 

 

噎嗝是中医的病名。严格地说,噎是吞咽不顺,食物哽噎而下是胸膈阻塞,食物不能下咽人胃,随即吐出,但两者常常同时或者交替出现,因此噎和嗝也就常常并称。
由于噎嗝作为症状,多见于食道癌的患者,所以很多人就把中医所说的噎膈与西医所说的食道癌等同起来,并认为大多是老年人易患此病。
其实两者不应当面等号,因为像食道炎、食道狭窄、食道溃疡、食道痉挛、贲门失弛缓症等疾病中,都可以见到噎嗝的症状,因此任何年龄段都可能患噎嗝。

 


那是在40多年前,一个刚满14岁的女孩儿,在初中读书,既聪明又勤奋,成绩优秀,人极要强。
只因所在年级第一批人团的名单中没有她,就断定是班主任说了坏话,气得睡不着觉,导致吃饭咽东西很不顺畅,以致很多时候,饮食物还没有咽到胃里,就又反流出来,逐渐出现了胸骨后堵闷,后来发展到胸骨后疼痛而不能忍受。当地中医诊断为噎嗝,久治无效,骨瘦如柴。
她的父亲曾是我中学的学长,带她辗转找到我,我当然首先建议她到大医院明确诊断,然后再讨论治疗方案。

 

经过某大医院消化内科反复检查,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医生建议到消化外科做手术,把食道下段纵着切开个口,横着缝上,这样一方面食道会变宽,另一方面食道下段括约肌被切断,即使再痉挛也就不容易挛缩痉挛到咽不下去东西的程度了。
这就像有的人嫌新买的袜子口勒得太紧,要剪一个或者剪几个小口的道理一样。很快,父母带着她到该大医院消化外科做了手术(当时是开胸的手术,切断了两根肋骨),手术康复后,她基本能正常进食了。
现在发展起来的食道内窥镜手术和食道气囊扩张术,是不开胸,从食道内给食道壁和食道括约肌造成多处小的损伤,这就等于把紧口袜子的橡皮筋崩断几根,使它变松。
还有就是注射肉毒毒素,使肌肉松弛而不再痉挛。但那个时候还没有食道内窥镜手术这样的技术,也没有食道气囊扩张术和肉毒毒素注射这一类的疗法,只能做开胸的食道手术。
不料30年后因家事生气,这位已经年满44岁的女士病情复发,30年前的食道手术,已经抵挡不了这次生气引起的括约肌痉挛,又是饮食难下,于是又来找我。
我问她为什么不去那家医院做第二次手术呢?现在手术方法已经进步很多,不用再开胸了。
她说已经去过了,但医院建议,已经做过一次手术的食道,再做第二次手术,效果不一定好。虽然可以考虑用气囊扩张术和注射肉毒毒素,但因有过手术,食道瘢痕崎形,效果好坏也难说,建议先保守治疗。

 

她向我询问这病是怎么引起的,能不能除根?30年前做手术时医生曾经对他们父女说,这种手术是除根的,结果现在又复发了,怎样才能除根?

 

我回答说,这种病是她生大气后引发了食管下段的括约肌痉挛而不能松弛所造成的。
食管是连接咽部和胃之间的一个肌性管道,食管还有两组括约肌,位于上部的,叫食管上括约肌位于下端贲门的,叫食管下括约肌。
这两处括约肌在不进饮食的情况下自动收缩,把食道关闭,既可以阻止外部空气进人胃中,又可以阻止胃中的内容物返流入食管。
在进食和喝水的时候,上括约肌先松弛打开,使饮食物进入食道,随后上括约肌关闭,下括约肌打开,使饮食物进入胃中。
人生气或其他负向情绪过激后,会导致神经调节功能失调,于是食管下段的括约肌在进饮食的时候,本该松弛打开,却因痉挛而打不开,饮食物咽下就受阻了,或者咽不到胃中就又反流上来,所以称为“贲门关弛缓症”,中医笼统地叫“噎嗝”。

 

至于能不能除根,经常有人问我同样的问题,我常常回答“这个问题不应当问我,而应当问你自己”我反问她“难道你就不知道你的病根是什么吗?
第一次发病是因为生气,第二次发病还是因为生气。这就是病根呀!这都是生气惹的祸呀,生气就是百病之源。
能不能除掉这个根,就看你今后能不能不生气,能不能养心静心,能不能控制自己的负性情绪呀!”

 

这就是我情调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要心药医”的用意。如果不能调整心态、控制情绪,尤其是控制负性情绪,这病很可能还会再度复发。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很经典的话,“生气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你已经惩罚过自己两次了,难道还不能吸取教训吗?她连连点头。
其实,生气与发怒是同一类的情绪。在丹尼尔·格尔曼的《情商》中,就把生气、气愤、义愤与愤怒、狂怒、暴怒、激怒、恼怒、易怒、怨恨、刻薄、敌意等归属为一类,愤怒最极端的表现就是病态的仇恨和暴力。

 

另外我发现,伴随着吞咽困难,她还有明显的焦虑、郁闷,心烦、急躁和失眠。于是我针对她的具体情况,开了舒肝和胃、定志安神的中药。
她服用一个来月就基本痊愈了。当然这次能较快痊愈,也和她已经意识到这个病与生气郁怒密切关联,从而真正重视了调控情绪有关。



慎言语 节饮食

微信号 : goodhstx

▇ 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