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 | 理工学院李怀光教授团队项目荣获2023年中国(宁波)创业创新大赛总决赛银奖
11月17日,2023年中国(宁波)创业创新大赛颁奖典礼顺利举行,经过专家评委严格审核和筛选,12个项目脱颖而出入围决赛,其中,理工学院李怀光教授指导的团队项目在此次比赛中荣获银奖。
李怀光教授(右二)参加颁奖典礼
大赛介绍
本届中国(宁波)创新创业大赛汇聚招引了海内外有未来意识、探索精神、创业激情的石墨烯领域创业创新人才。自今年9月大赛启动项目征集以来,70多个来自美国、英国、德国、韩国、比利时等国家的海内外项目入围大赛初评,涵盖家电、通信、环保、建材、医疗、新能源与纺织服装等多个领域。经过专家评委严格审核和筛选,12个项目脱颖而出,入围大赛决赛。
获奖项目介绍
由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威胁,是本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直接碳捕获技术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并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吸附材料的高成本、高能耗等限制因素,该技术目前仍无法大规模使用。设计开发廉价高效吸收剂,是突破这一限制的关键。该项目通过电化学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带电吸收剂”材料:通过吸附活性位点快速捕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传统的吸附材料相比,带电吸收剂的再生温度低(80 ºC),而且吸附剂的良好导电性能够直接利用焦耳加热再生。此外,鉴于其高度可控的孔隙环境和低制备成本,带电吸附剂在化学分离、催化等领域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
团队成员介绍
李怀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教授。2016年10月博士毕业于德国波鸿大学,曾先后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近五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Chem、 J. Am. Chem. Soc. 等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件,提交1项碳捕获技术国际专利申请,剑桥大学企业与创新中心目前正在筹备该成果的商业转化。全职回国后,组建了碳捕获与利用技术研究小组,攻克了带电吸附剂量产化难题,解决了吸附剂在批量应用中的产品一致性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高性能碳捕获材料的批量化制备。
涂文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助理教授。2015年获南京大学物理博士学位。2015至2020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研究博士后研究工作。2020年6月起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研究方向为通过半导体材料的精确设计与构建,制备了一系列高效纳米材料,实现小分子转换为太阳燃料,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Catalysis、Joule等SCI论文90余篇,SCI被引超过11000次,H指数为49。2016年度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五完成人),2021年入选科睿唯安度“高被引科学家”,2023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2年度)。
郑颖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绿色小分子的合成与催化和凝胶自组装。2019年获中山大学化学硕士学位,期间获得中山大学优秀研究生一等奖学金。2023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优秀教学助理二等奖。硕博期间在SmartMat、Molecules 、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发表SCI论文4篇。
供稿 | 李怀光教授团队
【END】
点击以下链接,进入理工时刻:
喜讯 | 理工学院黄建伟教授和韩晓光教授荣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研奖
喜讯 | 热烈祝贺理工学院唐本忠教授和张瑞教授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SSE Weekly Colloquium | 理工学院系列研讨会邀请
科研速递 | 理工学院解碧野教授团队联合香港大学课题组、南京大学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