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排头兵的“优”与“忧”——广东122个区县财政经济全景图

罗志恒 粤开志恒宏观
2024-09-08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
执业编号:S0300520110001研究助理:李致远

摘要



《一马当先:排头兵为什么是广东?》《一省三世界:从广东21城市的财政经济看区域分化》分别从全国视角及广东省内视角看广东的成就与问题。2021年广东省以全国1.9%的土地,集聚了8.9%的人口,创造了10.9%的GDP,经济总量自1989年以来连续33年位于全国第一,产业结构、财政实力及公共服务不断改善,但广东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区域经济呈“一省三世界”格局,富省弱市现象仍然存在。


本文聚焦广东省内122个区县的经济总量、人均水平、产业结构、财政负债、公共服务、人口结构等角度,观察广东发展不均衡的特征。后续我们还将站在人口流动、乡村振兴、都市圈城市群发展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考虑广东发展的平衡性,从区位差异、制度差异和政策差异等角度寻找原因和解决之道。


在“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布局下,广东已形成以广深为核心,茂湛及汕头两个副中心的三大增长极,但在区县视角下,广东区域经济的结构分化与发展不平衡的“顽疾”仍未根治,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及人口结构仍为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单核分布结构。


第一,广东“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初具成效,但经济总量及人均GDP区域分化问题仍有待改善。珠三角作为广东的核心增长极,85%的广深区县GDP已超千亿规模,在广深两市的辐射作用下,佛山(除高明区外)、惠州(除龙门县外)及清城区经济增长迅速。同时西部及东部沿海经济带分别形成了以茂名及汕头为核心的新增长极,但后者的规模总量及辐射效果仍有待提高。从人均GDP来看,“一省三世界”的广东经济分化格局更为明显。珠三角大部分区县已跨入高收入经济体门槛,其中南山区已达到美国各州人均GDP的中游水平,但紫金县、雷州市、惠来县等7区县仍处于中等偏下收入经济体水平。


第二,珠三角区县产业结构升级相对迅速,但全省仍有接近一半区县以第一产业为主。从产业规模来看,广东第一产业主要聚集在粤西地区,第二产业向“一核一带一区”战略的三大增长极聚集,第三产业则均聚集在珠三角地区。从产业结构来看,44.9%的广东区县仍以第一产业为主,16.1%的区县以第二产业为主,16.1%的区县正在由工业化城市向现代化都市转型,22.9%的区县以第三产业为主。


第三,2020年广东消费及对外贸易受疫情影响较大,投资支撑经济增长。受疫情影响,广东91.7%的区县社零总额增速为负值,一半以上的广东区县进出口总额负增长。同时,各区县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较大,79.2%的区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第四,大部分珠三角区县财政收入规模、财政自给率及财政质量均高于非珠地区区县。广东一般公共预算收支规模分化明显,预算收入与支出的首末位之比分别达到195倍及31倍。财政自给率超80%的区县均位于深圳及佛山。但值得注意的是,较2015年末,广东80%的区县财政自给率下降,其中包括41个珠三角区县。


第五,珠三角区县政府债务总量规模较高,但整体债务压力较小,且处于全国较低水平。珠三角区县政府债务余额之和为4305.8亿元,占全省区县债务总规模的68.5%。但从债务率来看,珠三角整体债务压力较小,在全省债务率小于50%的15个区县中,珠三角占14席。


第六,非珠地区劳动力持续向珠三角地区流动,非珠地区老龄化问题突出。在2010-2020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速超3%的22个广东区县中,珠三角区县占据了20席。从总抚养比来看,珠三角区县总抚养比大部分在20-50%之间,而以非珠市县、山区县为主的45个区县总抚养比均超过70%。从受教育水平来看,77%的广东区县人均受教育水平超过初中,义务教育推进质量较高。从城镇化指标来看,广东城镇化建设分化严重,仍有44.6%的区县城镇化率不及50%,其中大部分为粤北区县。


第七,珠三角具有总量资源优势,但人均教育资源紧缺。广东公共服务资源总量排名可大致按照珠三角>粤西≥粤东>粤北,顺德区、白云区及龙岗区学校数量最多,分别为776所、754所及694所;白云区、龙岗区及天河区医院数量最多,分别为47、40、38家。但珠三角地区人均公共服务资源紧缺,大部分处于全省中下游水平,在人均学校数排名后50名中,珠三角占据了37位。


风险提示:文中部分数据为快报数,受疫情影响或有失真,或有偶然性;公共服务数据均为地图POI数据,数据或有所偏差;部分区县未公布相关数据,分析的全面性受到影响。


目录

一、广东省基本情况:全国经济的“排头兵”,省内经济呈“一省三世界”格局


二、经济:区县视角下广东区域经济分化更为明显


(一)经济总量及人均GDP:“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初具成效,但区域分化仍有待改善

(二)产业结构:44.9%的广东区县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珠三角区县产业结构升级进程更快

(三)经济需求结构:2020年广东消费及对外贸易受疫情影响较大,投资支撑经济增长


三、财政:广东各区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两极分化明显,首末位收入之比达195倍,非珠地区财政压力较大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珠三角地区区县财政质量较高

(二)政府性基金:一半以上的广东区县的土地财政依赖度处于全国中等水平

(三)政府债务:珠三角区县占全省区县政府债务比重达68.5%,但珠三角地区债务压力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四、人口:非珠地区劳动力持续向珠三角地区流动


(一)常住人口:人口加速向珠三角地区聚集

(二)总抚养比:非珠地区劳动力持续流出,老龄化问题突出

(三)受教育水平:77%的广东区县受教育水平超过初中,义务教育推进质量较高


五、公共服务:珠三角地区人均公共服务资源紧缺


(一)教育资源:珠三角具有总量资源优势,但人均教育资源不足

(二)医疗资源:分布极度不均,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粤东及粤西等中心城市的区县

正文


一、广东省基本情况:全国经济的“排头兵”,省内经济呈“一省三世界”格局

广东省下辖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含两个副省级城市),共划分122个县级行政区,包括65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及3个自治县(东莞、中山不设县级行政区)。广东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深圳、珠海分别与香港、澳门接壤,湛江与海南隔海相望,且广东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是中国的对外贸易“南大门”。

广东省可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及粤北四大区域。珠三角地区包含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惠州、珠海、江门及肇庆,是广东省内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高的地区;粤东地区包含汕头、揭阳、潮州及汕尾,其中汕头及揭阳经济发展较快,已成为粤东地区两大核心城市;粤西地区包括湛江、茂名及阳江,其中湛江及茂名户籍人口多且地理位置优越,然而人口流失严重及城镇化进程缓慢问题突出,粤西地区省内地位有所下滑,但近年此问题也有改善;粤北地区包含韶关、清远、梅州、河源及云浮,5市均位于山区,自然地理条件相对较差,整体经济仍处于工业化转型初期,近年受到其他城市扶持,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提升。



《一马当先:排头兵为什么是广东?》从全国视角和时代演化视角看广东四十余年的成就。广东省以全国1.9%的土地,集聚了8.9%的人口,创造了10.9%的GDP。具体可概括为“七大成绩”,包括经济总量连续32年位于全国第一、科技创新指标远超其他省份、财政实力全国最强、金融资源充裕、人口规模及结构持续优化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处于全国上游水平、公共服务不断改善。


《一省三世界:从广东21城市的财政经济看区域分化》从广东21个地市视角指出广东区域经济的结构分化和发展不平衡越发明显,不仅体现在城乡、东西、南北差距,省内的不平衡发展亦较为明显,呈现出“一省三世界”的格局。具体而言“一省三世界”体现在八大方面:


第一,广东各地市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明显分化。深圳人均GDP为2.99万美元,已为高收入经济体门槛的两倍以上,但广东仍有14个地市人均GDP不及全国水平,其中梅州的人均GDP为3996美元,尚处于中等偏低收入经济体水平。


第二,广东省整体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工业实力强劲,但各地市间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广深莞佛占据全省46.7%的工业企业及68.3%的工业增加值,但湛江、茂名、阳江、云浮及梅州5市第一产业占比均在20%左右,广东落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任重道远。


第三,珠三角地区研发持续发力,先进制造业占比高,粤北山区研发强度和现代制造业占比明显偏低。从研发投入来看,2019年广东省研发支出规模全国第一,其中广深两市研发支出规模合计占广东省总量的64.7%,但粤北山区研发支出规模偏小,河源、梅州及云浮3市研发支出总额均不及10亿元。从现代制造业来看,2019年广东省74.7%的先进制造业和86.7%的高科技制造业集中在广深莞佛,而粤北山区各地市现代制造业占全省比例不及3%。


第四,珠三角核心城市已逐步摆脱投资驱动,全省消费受疫情影响下滑较大,进出口受疫情影响程度差异性较大。2020年广州、深圳及佛山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10%、7.2%及1%,低于珠三角其他城市固定投资增速。2020年进出口总额增速数据分化较大,但贸易体量较大的广深莞佛,除广州下降4.8%外,其余三市均呈增长态势。


第五,珠三角核心城市财政自给率高,财政收入规模和收入质量均高于其他地区。2020年广深莞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省的73.1%,4市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在70%-83%,高于非珠地区水平(53%-75%)。除肇庆外的珠三角城市财政自给率均在55%以上,远高于非珠地区的17%-33%。


第六,广深两市金融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广深两市共拥有全省66.8%的上市公司,87.4%的信用债存量规模,89.4%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100%的公募基金管理人。


第七,公共服务资源总量向珠三角地区尤其是广州倾斜,但考虑庞大的人口基数后,广州、深圳的人均医疗、教育资源排名靠后,从中长期看将制约人口持续流入。医疗方面,广州拥有全省16%的医院、33%的三甲医院、21%的病床及21%的医护人员,教育方面,广州拥有全省46.3%的高等院校及16.8%的专职教师。但就人均指标来看,广州的人均资源处于全省中位水平。


第八,广东城镇化发展不均衡,非珠地区人口流失问题未得到明显改善。珠三角核心城市城镇化程度已达发达国家水平,但部分非珠三角地区却仍处于城镇化初期,城镇化率仍不及50%。非珠地区尤其是茂名、湛江及梅州人口流失问题最为严重,2020年户籍人口减常住人口的差值均在百万人以上。

二、经济:区县视角下广东区域经济分化更为明显

(一)经济总量及人均GDP:“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初具成效,但区域分化仍有待改善


从2020年经济总量来看,“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布局已逐步成型。广深作为广东的两大核心增长极,85%的广深区县GDP已超千亿规模,其中南山区以6502.2亿元位列第一,其规模与粤东19区县GDP之和(不含市直,6697.36亿元)规模相当。在广深两市的辐射作用下,佛山(除高明区外)各区县GDP迈入千亿规模;惠州(除龙门县外)各区县2020年GDP均已超过600亿元;清城区则依托广清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为粤北地区唯一超600亿元GDP的区县。茂名作为西部沿海经济带的战略核心,已形成以茂南区为中心带动高州区、电白区、化州市等周边区县,再逐步辐射至湛江及阳江部分区县的发展格局。东部沿海经济带也初步形成以汕头市龙湖、金平区为中心的增长极,但相较于粤西,粤东中心区的GDP总量及辐射效果仍有待提高。粤北地区作为生态发展区,除清城区及英德市外,各区县经济总量均处于全省中位数(328.3亿元)之下,在全省区县GDP排名后25位中,粤北区县共占据了22位。



从2020年GDP增速来看,珠三角及粤北区县GDP增速优于粤东及粤西区县。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各区县2020年GDP增速均值分别为2.6%、2.3%、2%、2.9%。共有69个区县2020年GDP增速超过全省增速(2.3%),其中湛江坡头区及广州南沙区增长势头强劲,2020年增速超7%;和平县、龙川县、澄海区、荔湾区四区县则发生负增长。

从人均GDP来看,区县视角下的广东“一省三世界”的分化格局更为明显。广州(除白云、从化及增城)、深圳及佛山全部区县、珠海、江门、湛江、茂名、汕头核心区县均已跨过高收入经济体门槛(12535美元),其中南山区以55703.7美元位列全省首位,此规模已达到美国各州人均GDP中游水平。紫金县、雷州市、惠来县、梅江区、丰顺县、兴宁市及五华县仍处于中等偏下收入经济体水平。广东其余85区县均处于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水平。



(二)产业结构:44.9%的广东区县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珠三角区县产业结构升级进程更快


从第一产业增加值来看,广东第一产业主要聚集在粤西地区,珠三角地区(尤其是广深两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较低。在10个第一产业增加值超过百亿规模的区县中,茂名及湛江两市占据了8席,其中茂名4区县(高州市、电白区、信宜市、化州市)分别以170.4亿元、153.7亿元、143.1亿元、141.6亿元位列前四位。在10个第一产业增加值不及1亿元的区县中,珠三角地区共占9席,而深圳就独占了其中5席。



从第二产业增加值来看,广东第二产业向珠三角核心城市聚集,粤东及粤西地区分别向汕头及茂名聚集,但后者聚集规模仍较小。第二产业增加值超千亿规模的7个区县均处于珠三角核心城市,以珠三角核心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式辐射至周边区县,截至2020年末,60%的珠三角区县第二产业增加值已超过200亿元。粤东地区第二产业向汕头附近聚集,潮南区、潮阳区及潮安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均处于270亿元左右。粤西地区(不含茂南区、坡头区)工业基础又次于粤东地区,仅有电白区及霞山区处于200亿元规模。粤北地区工业基础较为薄弱,73.3%的区县处于全省后25%水平,除清新区及曲江区处于百亿水平左右,其余区县第二产业规模均不及86亿元。



从第三产业增加值来看,广东第三产业聚集在珠三角地区。第三产业超500亿元规模的区县均为珠三角区县,其中天河区、南山区、福田区、越秀区、罗湖区分别以4915.9亿元、4500亿元、3239.1亿元、2227.6亿元位列全省前五。共有13个区县第三产业增加值低于50亿元,大部分都处于粤北地区(包括粤东2区县、珠三角1区县、粤北10区县),粤北所有区县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不含,2849.3亿元)尚不及天河区的60%。


从产业结构来看,44.9%的区县仍以第一产业为主,16.1%的区县以第二产业为主,16.1%的区县正在由工业化城市向现代化都市转型,22.9%的区县以第三产业为主。分区县来看,雷州市、怀集县及徐闻县第一产业占比最高(41.8%、43.2%及50.8%),且“十三五”期间第一产业占比均有提高(4.3、0.7、5.4个百分点);龙岗区、三水区及高明区第二产业占比最高(70.5%、71.8%及75.6%);普宁市、南沙区、麻章区、揭东区转型速度最快,“十三五”期间第三产业占比分别增加31.3、29.8、29.1、24个百分点。天河区、福田区、罗湖区、越秀区第三产业占比最高(92.5%、92.8%、93.8%、96.1%)。



(三)经济需求结构:2020年广东消费及对外贸易受疫情影响较大,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拉动为主


1、固定资产投资:珠三角及粤北地区的区县固定投资增速高于粤东及粤西


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来看,广东79.2%的区县2020年固定投资增速为正,珠三角、粤北及粤东地区大部分区县房地产投资为正增长。疫情之下,各地政府为稳定经济,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珠三角地区有89.58%的区县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正增长,粤北地区为86.48%,粤东地区为57.89%,粤西地区为44.44%,其中阳西县和兴宁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高(51.1%、40.7%),雷州市和潮南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低(-32.6%、-29.5%)。从房地产投资来看,珠三角地区77.08%的区县实现房地产投资正增长,粤北地区为64.86%,粤西地区为16.66%,粤东为94.73%,其中德庆县和陆河县房地产投资增速最高(308.3%、151.2%),雷州市和潮安区增速最低(-53.8%、-44.4%)。



2、消费:2020年受疫情影响,91.7%的广东区县社零总额为负增长


从社零总额来看,广东各区县社零总额可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为珠三角核心城市区县,社零总额大多处于500亿元以上,其中福田区以2046.98亿元位列第一,其规模与粤北地区社零总额(2236.6亿元)相当。第二梯队为珠三角其他区县及粤东粤西地区中心城市区县,社零总额大多处于100-500亿。第三梯队为粤东粤西地区其他区县,社零总额大多处于50-100亿元。第四梯队为粤北区县,规模大多处于50亿元以下,其中清远连山县及连南县分别以5亿元、9.7亿元处于全省末两位。从社零总额增速来看,受疫情影响,91.7%的广东区县社零总额为负增长,其中海珠区、越秀区、金平区、龙门县、惠城区同比增速接近-10%。从化区、花都区、黄埔区社零总额则逆势增长,同比增速达57%、22.2%、10.5%。



3、对外贸易:受疫情影响,超一半以上的广东区县进出口总额负增长,贸易顺差呈扩大趋势(注:共有68个区县公布进出口总额数据,61个区县公布进口额及出口额数据)


从进出口总额来看,广东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东及粤西沿海经济带进出口规模次于珠三角,粤北山区由于地理因素限制,进出口规模小。分区县来看,共有6个区县进出口规模超过千亿元,均处于珠三角主要城市,其中黄埔区、南沙区、顺德区分别以2783.6亿元、2265.4亿元、2026亿元位列前三甲。全省共有12个区县进出口规模不及10亿元,粤北地区占据了10席,其中连南县进出口规模只有3267.1万元,为全省最低。从2020年进出口总额增速来看,广东省大部分区县进出口增速表现不佳,超一半以上的广东区县进出口总额发生负增长。


从贸易结构上看,80%的区县为贸易顺差,其中一半的区县贸易顺差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分区县来看,贸易顺差超百亿的区县均位于珠三角,其中顺德区以1401.2亿元的贸易顺差名列第一,而蓬江区则以276.7亿元的贸易逆差名列逆差第一。值得注意的是,黄埔区作为进出口规模最高的广东区县(不计未公布数据的区县),其2020年贸易结构仍为贸易逆差,但相较于2019年贸易逆差已有所减小,我们判断黄埔区进出口仍具有巨大改善空间,未来增长潜力可期。

三、财政:广东各区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两极分化,首末位收入之比达195倍,非珠地区财政压力较大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珠三角地区区县财政质量较高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来看,广东各区县收入规模两极分化严重,首末位收入之比达195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30亿元的区县均处于珠三角地区,其中深圳3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及佛山2区(顺德区、南海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247-317亿元之间,广州黄埔区以190亿元的规模紧随其后。非珠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均较小,粤西区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值优于粤东、粤北地区。2020年,70.3%的粤北区县、57.9%粤东区县、44.4%粤西区县一般公共收入规模不及10亿元,其中南澳县、连南县及连山县(2.79亿元、1.79亿元、1.62亿元)规模均不及南山区的1%。



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来看,广东各区县支出情况也呈两极分化态势,首末位支出之比达31倍。支出规模分布格局与收入分布趋同,珠三角地区占据绝对优势,其后依次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值得注意的是,粤西区县支出规模分化严重,茂名各区县支出规模仅次于珠三角地区,处于第二梯队,湛江部分区县(包括赤坎区、霞山区、麻章区)规模不及20亿元。


从财政自给率来看,珠三角区县财政自给情况好,非珠地区表现不佳。共有26个区县(除汕头龙湖区外均位于珠三角)财政自给率超50%,其中财政自给率超80%的区县均位于深圳及佛山(顺德区98.2%、南山区97.1%、三水区89.2%、禅城区87.9%、高明区86.9%、南海区86.1%)。位于非珠地区的雷州市、连山县、连南县、惠来县、陆丰县、揭西县等区县财政自给率不及10%,对转移支付依赖性极高。从财政自给率变化情况来看,“十三五”期间广东8.3%的区县财政自给情况得到改善,11.6%的区县基本不变,80%的区县则发生恶化,其中南山区及禅城区财政自给率提高最多,“十三五”期间分别提高26.3及29.7个百分点;香洲区及黄埔区财政自给率降低最多,“十三五”期间分别降低46.7及47.2个百分点。



珠三角区县财政质量最高,粤北区县财政质量不佳,粤东及粤西财政质量居中,但粤西地区分化明显。珠三角地区财政质量最高,36%珠三角区县的税收占比(税收占一般公共财政收入比重)高于80%,其中深圳区县财政质量又显著高于其他珠三角区县,深圳各区县税收占比均值达91.1%。粤东及粤西区县财政质量稍弱于珠三角,税收占比低于60%的区县比例均在30%左右,税收占比均值均在67%左右,其中粤西各区县财政质量分化,粤西区县的税收占比介于42%至92%之间,跨度明显大于粤东区县(55%到83%)。粤北区县财政质量不佳,55.6%区县的税收占比不及60%。



(二)政府性基金:一半以上的广东区县的土地财政依赖度处于全国中等水平


区县级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各区县政府性基金收入之和(3544.6亿元)占据了全省各区县总和的87.8%。而广佛区县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又显著高于其他区县,政府性基金收入超百亿的9个区县均隶属于广佛两市,其中佛山南海区、广州南沙区分别以446.8亿元、401.8亿元名列前两名。非珠地区区县政府性基金收入均低于25亿元,其中霞山区、榕城区、赤坎区、汕尾市城区、武江区收入最低,均不及1000万元。



60%的广东区县土地财政依赖度低于50%,深圳区县土地财政依赖度最低。由于广东各区县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财政转移支付数据公布不完整,本文以政府性基金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来近似衡量广东各区县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虽不完全精准,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南沙区、增城区、白云区、金湾区、坡头区、濠江区土地财政依赖度最高(70-82%);深圳各区县(除坪山区外)土地财政依赖度最低,其政府性基金收入占两项财政收入之和的比重均低于35%,其中龙华区、光明区、宝安区、罗湖区、南山区政府性基金收入占比均不及0.5%。



(三)政府债务:珠三角区县占全省区县政府债务比重达68.5%,但珠三角地区债务压力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从政府债务余额来看,珠三角区县债务余额之和4305.8亿元,占全省区县债务总规模的68.5%。全省债务余额(包括一般债和专项债)规模排名前19的区县均隶属于珠三角地区,其中佛山南海区、顺德区分别以505.7亿元、461亿元规模占据前两名,广州南沙区、增城区、花都区、番禺区以200-270亿元规模分列3-6名。



广东各区县负债率(债务/GDP)中位数约为11%,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从负债率来看,共有17个区县负债率小于3%,包括深圳6区、广州5区、湛江3区县、珠海、茂名及汕尾各1区,其中天河区、南山区、海珠区、越秀区、香洲区、罗湖区负债率最低。共有19个区县负债率超过20%,其中梅州4区县(兴宁市、大埔县、五华县、平远县)负债率处于28-32%之间。



广东各区县债务率中位数约为145.4%,已接近于IMF所规定的债务率警戒上限150%,珠三角(除肇庆外)大部分区县债务压力较低,粤东、粤北及肇庆大部分区县债务压力较大,粤西区县债务压力表现分化。以债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对债务率进行估算,广东共有15个区县债务率小于50%,包括深圳6区、广州6区、惠州1区、珠海1区、湛江1县,其中天河区、海珠区、南山区债务率最低(1.6%、5.8%及6.7%);共有59个区县债务率大于150%,其中陆河县、雷州市、揭东区债务率最高(643%、513.4%、507.9%),应重点关注这些区县的债务风险。



广东区县级及以下城投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从城投债来看,截至2020年末,广东区县级及以下城投债共有19只,余额规模为785.79亿元,几乎全部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其中黄埔区城投债规模及数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区县(409.1亿元,4只)。从负债率及债务率(考虑城投债)来看,黄埔区、蓬江区及香洲区受城投债影响较大,负债率指标分别上升11.2、6.6及5.1个百分点,债务率分别上升85.8、65.7及95.8个百分点,但3区县调整后的两大债务指标仍处于安全边界内,整体债务风险仍然可控。




四、人口:非珠地区劳动力持续向珠三角地区流动

(一)常住人口:人口加速向珠三角地区聚集


从常住人口规模来看,人口向珠三角及粤东西较发达区县聚集。在常住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37个广东区县中,珠三角区县占据了23席(62.2%),其中宝安区、龙岗区、白云区、南海区、顺德区常住人口规模均超300万人。而粤东及粤西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区县,如普宁市、潮阳区、电白区、茂南区等常住人口规模也均在100万以上。粤北地区及粤东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区县常住人口规模较低,GDP总量最小的南澳县、连山县、连南县,其常住人口规模只有4-14万人,仅为宝安区的1-3%。



从常住人口增速来看,人口向珠三角流入,非珠地区人口流出。在2010-2020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速超3%的22个区县中,珠三角区县占20席;同时,57.6%的非珠地区区县近十年常住人口负增长,人口流出压力较大。



(二)总抚养比:非珠地区劳动力持续流出,老龄化问题突出


从总抚养比来看,广东可大致分为广深区县、珠三角其他区县、珠三角毗邻区县、广东其他区县四大梯队,四大梯队自内向外总抚养比逐渐扩大。第一梯队包括黄埔区、番禺区、南山区、宝安区等9区县,总抚养比处于20-30%之间;第二梯队包括顺德区、南海区、惠阳区等26区县,总抚养比在30-50%之间;第三梯队包括源城区、清城区、清新区等42区县,总抚养比在50-70%之间;第四梯队包括雷州市、陆河县、连山县等45区县,总抚养比处于70-88%之间。



(三)受教育水平:77%的广东区县人均受教育水平超过初中,义务教育推进质量较高


珠三角区县(尤其是广深区县)人均受教育水平且提升速度均较高,粤东区县人均受教育水平提升速度较低。从人均受教育年限来看,共有7个广深区县人均受教育水平超过高中水平(受教育年限≥12年),共87个区县人均受教育水平处于高中水平(9-12年),25个区县人均受教育水平处于初中水平(6-9年)。从受教育年限增速来看,珠三角区县人均受教育水平提高较快,2010-2020年间受教育年限年均增速高于1%的15个区县中,珠三角区县占据了12席;受教育年限年均增速末10位中,粤东区县占据了6位。



(四)城镇化:城镇化建设水平分化,仍有44.6%的区县城镇化率不及50%,其中大部分为粤北区县


从城镇化率来看,在已公布城镇化率数据的101个区县中,共有26个区县的城镇化率超过80%;30个区县城镇化率处于50-80%;45个区县城镇化率不及50%,由此可见广东省城镇化建设分化,城镇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分区域来看,珠三角及粤东西北各区县城镇化率均值分别为71.6%、65.6%、48%及50%,由此可见,珠三角区县城镇化率最高,粤东次之,粤西及粤北有待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珠三角区县城镇化率均值较高,但分化现象较为严重,天河区、香洲区、端州区、禅城区、荔湾区、江海区2020年城镇化率均已达到100%,而同属于珠三角地区的怀集县及德庆县城镇化率只有28-30%,分别位于全省倒数第一及第三位。


五、公共服务:珠三角地区人均公共服务资源紧缺

注:由于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数据公布口径不一致,故本部分统一采用调整后的地图POI数据。

(一)教育资源:珠三角具有总量资源优势,但人均教育资源不足


从学校数量(包括幼儿园、小学及普通中学)来看,广东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粤东及粤西等中心城市的区县,粤北区县教育资源总量较为匮乏。分区域来看,广东教育资源总量排名位珠三角>粤西>粤东>粤北,珠三角地区学校进一步集中在广州、深圳、佛山、惠州4市,粤西集中在茂名、湛江2市,粤东集中在揭阳、汕头、潮州3市,粤北各区县教育资源均较为匮乏,学校区域分布集中性不高。分区县来看,顺德区、白云区及龙岗区学校数量最多,分别为776所、754所及694所;南澳县、连山县及连南县学校数量最少,分别为12所、27所及40所,首末位学校数量的倍数达到64.7倍。


从人均学校数(学校/常住人口)来看,珠三角的教育资源总量优势消失,人均教育资源差于非珠地区。珠三角(尤其是珠三角主要城市)人均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在人均学校数不及3所/万人的49个区县中,75.5%的区县为珠三角区县,其中一半以上为广深佛3市的区县。非珠地区虽然教育资源总量不占优势,但人均教育资源较为丰富,榕城区、麻章区、霞山区、赤坎区、大埔县及兴宁市人均学校数最高,处于5-8.2所/万人之间,是人均学校数最小的光明区的4.4-7.2倍。

(二)医疗资源:分布极度不均,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粤东及粤西等中心城市的区县

从医院(只考虑综合性医院)数量来看,医疗资源总量分布趋势与教育资源分布相似,珠三角、粤东及粤北等中心城市的区县聚集了绝大多数的医疗资源,粤北地区医疗资源总量最小。分区县来看,白云区、龙岗区及天河区医院数量最多,分别为47、40、38家;江海区、连山县、南澳县医院数量最少,均只有1家。



从人均医院数(医院/常住人口)来看,与医疗资源总量相比,粤北地区人均医疗资源提升至全省最优,珠三角下降幅度较大,其中深圳下降至全省下游水平,广州下降至中游水平。分区县来看,粤北区县占据了人均医院数前十名中的八席,其中乳源县人均医院数最高(0.5家/万人);深圳区县占据了人均医院数后十名中五席,其中龙华区人均医院数最低(0.03家/万人),与排名第一的乳源县相差6倍左右。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系列研究报告:

3、《比翼双飞:广州、深圳双城发展报告2022》,2022年01月04日

2、《一省三世界:从广东21城市的财政经济看区域分化》,2021年04月13日

1、《一马当先:排头兵为什么是广东?》,2021年02月18日


免责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粤开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粤开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本公众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您并非粤开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接收或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信息。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粤开证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公众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本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粤开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风险提示及法律申明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法律申明:本公众号为粤开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开证券”)研究院依法设立、运营的研究公众号。

本公众号不是粤开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粤开证券研究院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本公众号所摘录的研究报告内容经相关流程及微信信息发布审核等环节后在本公众号内转载,本公众号不承诺在第一时间转载相关内容,如需了解详细、完整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粤开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任何研究观点以粤开证券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本公众号旨在交流证券研究经验。本公众号所载的全部内容只供参考之用,投资者须自行确认自己具备理解证券研究报告的专业能力,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不应认为本公众号的内容可以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并不构成对投资者的投资建议,并非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粤开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公众号发布的任何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公众号所提及的任何证券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投资者需自行承担依据公众号发布的任何内容进行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均反映的是所摘录的研究报告的研究观点,粤开证券可以发布其他与本公众号内容不一致或有不同结论的研究报告,亦可因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粤开证券其他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的观点不同或者相反。粤开证券并不承担提示本公众号投资者注意上述其他材料的责任,亦不对因投资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而导致的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者如需寻求投资咨询意见的,应咨询其独立投资顾问。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的版权归粤开证券所有,粤开证券对本公众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投资者对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的复制、转载,均需注明粤开研究的出处,且不得对本公众号所在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粤开志恒宏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