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嘉德展览|从“The World”到“The New World”


The Peak - 1983 

© Zaha Hadid Foundation



当这样的作品展现在你的眼前,

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解构主义绘画?

立体主义绘画?

……


“建筑女王” 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摄影 ©Steve Double



这是来自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的早期艺术创作。

 

作为一种建筑设计的研究手段,或者厘清建筑设计思路的方法,绘画在扎哈早期的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扎哈留存下的众多建筑设计图,以其纷繁的面貌、多元的构成,总会让世人将其与解构主义、立体主义的绘画创作联系在一起,产生一种奇妙的融合效应。




在扎哈职业生涯的初期,她的绘画创作风格深受几何抽象画家,至上主义流派创始人卡西米尔·马列维奇的启发——她将画笔作为探索建筑学的工具。“在马列维奇的构图中,我好像找到了归宿。”扎哈把马列维奇的艺术当做她精神上的指引。从画面的外在印象而言,扎哈的艺术风格无疑是与解构主义相契合的。



The World- 1983

© Zaha Hadid Foundation



以扎哈经典的《The World》为例,不难窥见:从画面整体看,这件作品具有解构主义的外形,但其却有着不同于绘画艺术中解构主义、立体主义等风格的内涵。这种区别,可以突出地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扎哈的这些作品,是在思考建筑艺术的过程中,阶段性形成的自然产物,而绝非终极追求。其中的每一个看似复杂、零碎的元素,都承载着她对建筑整体效果的思考——扎哈将画纸作为大视角下研究城市的工具,探索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之间连接的各种形式。



我所作的画对我很重要,如果重新来过的话,也许我会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但在那时,它们是很重要的。


——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其次,在扎哈的这些作品中,存在着明显的实验性探索。也正是因为这样,扎哈才会强调“我不是画家”——她的绘画从一开始就指向建筑,是可以最终落地成为现实空间结构的过程性成果。


最后,当我们直视画面,相信每个看懂扎哈的人,都会忍不住地赞叹她的想象力。众所周知,想象力是艺术创作者的最高能力,艺术家中也不乏想象力充沛者。但扎哈的想象力独特而难以复制——这些绘画所显露出的,并非是天马行空式的臆想,而是一种隐含着理性和秩序的合理想象,也可以说是扎哈以一位艺术家的个体身份,全力探索、认知世界的一种体现。

 

古今中外,无论在何领域,任何有杰出表现的个体,其成就不可能仅建立在某一类型、或某一阶段的作品之上——而应该呈现出一种圆融、汇通的状态。这一点,从扎哈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德国 莱茵河畔魏尔·维特拉消防站(1991-1993)

Photo ©Christian Richters



在解构主义潮流影响下,不乏以点线面的组合来完成的创作,也不缺少抽象的表现手法;在一些建筑设计图中,同样也存在色块形成的效果图——用于展示视觉效果。但扎哈的作品,却分明地将不同效果进行融合,敢于利用强烈鲜明且多元化的色彩来碰撞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同时在线条的运用上也不拘泥于单纯的直线、横线与曲线简单的穿插,而是将线条赋予故事性,与不同色块建构出对于建筑形态和关系的抽象构想。以至于看到她的《The World》,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具有思想温度,却又充满理性思考的艺术气息。



德国 莱茵河畔魏尔·维特拉消防站(1991-1993)

Photo ©Christian Richters




所以,如果将扎哈的艺术风格解读为解构主义,那应该是一种内在意象的解构。在这种意象解构形成的稳定形态背后,是扎哈独特的思想与艺术思维方式,扎哈精神深蕴其中。




扎哈在对诸多意象完成解构后,最终形成的是一种新的稳定的、圆融、完整的建筑意象。关于这一点,在《The World》中有鲜明体现。从艺术的本质角度审视,扎哈的这种处理方式不难理解:杰出如扎哈,自然不会让一个世界的意象毫无生命力,更不会看着它支离破碎。事实上,在《The World》之外,尽管表现对象有所差异,但这种稳定、圆融、完整的状态,同样贯穿于扎哈的其他作品中,无一例外。以这种创作追求为基础,“流动的线条”,可以视作扎哈在这份稳定性的艺术探索中,沉淀、凝结出的一个核心与灵魂。

 

今天,“流动的线条”已经成为了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ZHA)进行建筑创作时的一个标志性的语言,也可以视作一种符号。我们有理由相信,对这一语言的选择,能够深刻地体现出ZHA对扎哈艺术的延续,这是一种成熟的标志,也是一种发展的策略,更是一种恰当的选择。



阿塞拜疆 巴库·阿利耶夫中心 (2007-2012)

Photo ©Iwan Baan, and Helene Binet



一个具有无限可能、可以千变万化的“流动线条”,饱含着自然地流动、发展、永不停息的状态。那么柔和,却充满不断延续的动力。也表现出无限的变化、可能性。“流动的线条”是一个与扎哈的艺术生命相呼应的结晶性艺术语言,也成为ZHA的代表性艺术语言,这就像是扎哈留在ZHA的一丝精魂和一种守护。



ZHA CODE的研究引领时下科技潮流,

利用机器人辅助设计技术创作出精美绝伦的设计作品。

©Zaha Hadid Architects



在此之外,有意识地聚拢起大量的新生力量,是ZHA更好地延续扎哈精神的另外一个路径。似乎,正是那“流动的线条”在不断地吸引来自不同领域、具备各种特长的人才聚拢到ZHA,包括建筑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虚拟空间打造……ZHA正在随着时代所需,不断让自己获得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我们生活的当下,是一个不断谋求创新的时代。而创新的方式与路径并非单一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路径就是从社会现实角度入手,面对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如扎哈在她的代表性创作《The World》中展现的那样,画面中复杂的解构性内容,可以视作她面对复杂问题,将无序调整为有序,最终以一种和谐、稳定、圆融的状态回馈给现实世界。


而今天,ZHA延续了这种直面问题,通过解决不断涌现的新的现实问题,在谋求进一步创新的同时,实现着自身价值的不断提升与进阶、突破。



点击海报,立刻购买

“THE NEW WORLD 未来之境——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设计展”早鸟票 



此次嘉德艺术中心的这场以“THE NEW WORLD - 未来之境”为主题的展览中,从主题本身到围绕它展现的一切载体,能够很好地诠释出ZHA直面当下的复杂现实问题的勇气——面对着以科技为核心所形成的诸多影响,如人们在高速化生活节奏中暴露出寻求内心安宁的诉求、自然生态面临的破坏性威胁与困境、新技术、新材料等的应用对建筑发展提出的全新的考验……诸如种种,无不纳入到ZHA的思考之下。


“THE NEW WORLD - 未来之境”——这个充满憧憬的主题,所展示出的就是ZHA努力以创造力去开创未来的魄力与勇气。



© 版权声明:
本文由 @嘉德艺术中心发布,转载需授权,如需转载或媒体报道请联系:artcenter@cguardian.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