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挥高校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作用的提案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147号(教育类005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高提案〔2020〕200号
您提出的《关于发挥高校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作用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高校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主动谋划抗疫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
一、科学研究方面
教育部积极组织高校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持,要求各高校充分发挥创新优势,加快开展科研攻关。一方面瞄准解决当前新型冠状病毒防治问题,围绕快速检测方法研制、疾病流行趋势预测、疫苗、抗体和临床药物筛选研发等问题,尽快产出实际有效的科研成果;一方面针对冠状病毒致病机理、传播力和传播机制等问题开展深入的基础研究,为冠状病毒长期防治提供科技支撑。
教育部积极动员已有研究基础的高校科研团队,从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DNA疫苗等5种技术路线并行推进,加快开展新冠肺炎疫苗研制。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多个高校筛选出磷酸氯喹、达芦那韦等一批可用药物及潜在抑制剂;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快速启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初步判定,葶苈子、野烟叶等18种中药可能具有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并完成了65种中成药组分制备;华中科技大学等研发的中药复方在新冠肺炎的预防和轻症治疗中效果明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开展抗体药物研发。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8所学校研制出43款检测试剂盒,其中获国内认证16款、国外认证41款。
二、人才培养方面
一是开展应急管理学科与专业建设。2020年4月会同应急管理部印发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相关通知,部署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所代表性高校先试先行,结合自身学科特色优势,聚焦2-3个应急管理领域或方向,高水平开展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同时,支持其他单位按程序自主设置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加强应急管理领域科学研究和专业化人才培养。教育部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依法自主设置应急管理领域相关专业,大力培养专业人才。除已设置的安全工程、火灾勘查、消防工程、救助与打捞工程、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等相关本科专业外,2018-2019年,支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华北科技学院增设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专业,支持太原理工大学、防灾科技学院等6所高校增设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支持武汉理工大学增设应急管理专业。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共开设应急管理相关专业点17个。
二是开展应急管理相关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为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再学习机会,教育部鼓励高校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重点支持高校在国家急需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应急技术与管理等相关领域增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2020年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16所高校开展安全工程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支持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开展消防工程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支持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开展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支持河北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3所高校开展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支持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38所高校开展预防医学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教育。
三是制定应急管理相关专业教学质量标准。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涵盖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明确了安全科学与工程类、公安技术类等专业类的内涵、学科基础、人才培养方向等,对安全工程、火灾勘查、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等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做了明确要求。2019年7月,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学校救援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将应急预案编制技术、风险防范技术、现代应急管理技术、应急决策技术等列入专业核心课程,将危险源辨识实训、应急装备使用与维护实训、应急预案情景实战演练实训、现场急救实训等列入综合实践课程内容,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优化课程设置,将行业企业最新标准、要求融入教学,提升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社会服务方面
教育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指导各高校在第一时间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寒假期间坚守岗位、靠前指挥,防疫责任落实到位。各高校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快速沟通机制,日报告、日研判机制,疫情防控属地管理机制,制定完善防控预案,严格落实校园防控、值班值守、健康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返岗、应急支援等防控要求,内防扩散、外防输入,切实保障校园防疫安全以及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各高校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及时发布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教育部、属地党委和人民政府工作要求,有效回应师生、家长关切,积极宣传报道基层先进典型。通过网络平台、热线电话等方式,为师生、医护人员及家属、志愿者、社区居民等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如华中师范大学建立了心理援助热线平台,从全国1241所高校及相关社会机构招募近4000名心理咨询师、200余名督导师,重点面向一线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属、公安干警及安保人员、我国在海外留学生等重点人群提供24小时心理援助。
四、就业创业方面
一是层层压实就业工作责任。2020年4月,教育部成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教育系统资源,凝聚最大合力,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地通过召开会议、出台文件等方式,推出支持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系列政策举措,专题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是及时准确研判就业形势。针对当下特殊形势,完善毕业生就业状况“日报、周报、月报”制度,日报招聘活动、周报就业率、月报就业形势,推进与社会招聘机构合作,持续开展就业形势网络调查,准确掌握毕业生就业进展、就业需求变化等关键数据,开拓毕业生就业渠道。
三是加强网上招聘服务。推动各地各高校举办网络招聘活动,2020年3月以来日均举办各级各类网络招聘活动约2000场,累计20多万场。截至2020年7月10日,“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共提供岗位信息1383万条,累计注册人数527万,投递简历3267万人次。先后与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和重点企业联合举办战略新兴产业、电子商务、医疗卫生、邮政快递以及中关村、深圳、杭州、四川等专场招聘活动31场,累计提供岗位信息521.7万条。截至7月12日,全国高校毕业生网上签约平台累计申请签约73.3万人,完成签约62.9万人。
四是加强网上就业指导服务。推动各地各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所有高校都开设有创业指导课程,累计开设2.8万多门创新创业课程,打造了一大批线上线下“金课”,选课人数近630万人次。2020年在教育部新职业网上推出“线上就业指导 网上就业服务”专栏,上线600余门就业指导课程,参与授课教师1500余人,毕业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随时点播观看。此外,还连续举办多场“就业指导+互联网”公益直播课,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合理定位求职预期,鼓励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
五是推动战线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面向安徽等省份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专项调研,加强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核查,推动各地各高校用心用力用情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发挥5万多名高校毕业班辅导员队伍在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聚焦就业形势教育、就业创业服务、心理辅导、困难帮扶等重点任务,扎实有效做好就业指导服务。聚焦52个未摘帽贫困县未就业的贫困家庭毕业生,全力推动升学培训促就业、政策岗位促就业、专场招聘促就业、精准服务促就业、对口支援促就业等5项“促就业”重点任务落地落实,让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毕业生尽早实现就业。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支持有关单位加强应急管理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完善与相关政府部门、组织的应急管理教育长效合作机制,推动高校加强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体制机制研究。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0月23日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1年科研经费博士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 “申请-考核制”招生说明
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2021年博士申请考核制招生资格审核通过名单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21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实施细则
广州中医药大学2021年“申请-审核”制博士生招生学科复试考生名单公示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2021年以“申请-考核” 制招收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北京大学2021年科研经费博士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招生简章,100人!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21年博士招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5人
哈尔滨工程大学2021年博士生招生简章,2020年招625人
哈尔滨工程大学-军事科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2021年招生简章,40人
中国科大能源科学与技术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2021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公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科2021年“申请-考核制”普通招考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公告
暨南大学文学院2021年申请审核制和硕博连读博士生招生工作细则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1年申请审核制与硕博连读招生实施细则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2021年申请审核制与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