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部八连发,助力中小学、乡村教师提质!

问津学术 2023-03-25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6457号建议的答复教基建议〔2022〕141号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小学图书室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一直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学生阅读工作,坚持以书香校园建设为抓手,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建设,营造良好阅读氛围。一、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教基〔2018〕5号),加强对中小学图书馆(室)工作的指导,规程从体制与机构、馆藏资源建设与管理、应用与服务、条件与保障等方面明确了具体要求。强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保障图书馆建设、配备、管理、应用、培训等所需经费,在经费预算和资金保障方面应当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在中小学校督导工作中,将“落实《中小学校图书馆(室)规程》”“建设书香校园”等相关内容作为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组织图书馆管理人员定期参加教育行政部门或专业学术团体组织的专业培训,并纳入继续教育学分管理。二、保障中小学生阅读资源组织定期编制《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作为学校馆藏建设的主要参考依据,合理配置纸质书刊,把好中小学图书馆新进图书的“入口关”。指导各地各校建立完善增新剔旧制度,图书馆每年生均新增(更新)纸质图书应当不少于一本,坚决清理不适宜图书,不断提高阅读资源质量和适宜性。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开设了“经典阅读”专栏,免费提供电子书籍,让学生随时随地有书可读,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特别注意关注家庭贫困学生、寄宿制学校学生、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群体的阅读需求。三、组织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教育部广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阅读活动,将阅读作为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常态化开展“读书节”“读书会”等活动。每年会同国家新闻出版署以农家书屋为平台,组织“我的书屋  我的梦”农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活动,引导农村青少年走进农家书屋,培养阅读习惯,丰富暑期文化生活。将阅读活动开展情况和学生参与阅读情况纳入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情操、享受快乐。下一步,教育部继续督促地方落实有关文件政策,加强对图书馆(室)建设的指导和督导检查,提升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水平;健全图书补充、更新以及质量把关机制,保障学生有书读、读好书;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教育部2022年7月28日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1786号建议的答复教基建议〔2022〕188号您提出的“关于振兴乡村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建议”收悉,经商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现答复如下:教育部高度重视乡村教育,会同相关部门采取系列措施,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近年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针对您所关心的几个问题,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关于合理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县级人民政府结合本地人口分布、地理特征、交通资源、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科学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修订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也明确提出,科学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完善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布局。自然资源部印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19〕35号)《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自然资办发〔2020〕57号)等文件和标准,指导地方在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中,优化乡村教育设施空间布局,严格落实教育设施配建要求,补齐乡村教育设施短板,合理保障乡村学位资源配置的空间需求。二、关于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连续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根据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结合本地实际,以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为重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补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短板。十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4000多亿元,带动地方投入超1万亿元,农村学校面貌得到显著改善,在农村“最好最安全的建筑在学校”得到群众的公认。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乡村建设评价工作,设置反映农村地区教育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促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三、关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20〕5号),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质量。近年来,教育部着力推动各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政治引领、党建引领、标准引领、教育引领、考核引领,激发教师奉献农村教育的内生动力。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建立国培示范引领、多级培训参与、多种形式实施的培训体系。开展“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建设,大力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推动各地加强和改进教研工作,统一乡镇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教研活动,推进教师集体教研备课。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通过印发通知、会议推进、全面摸排、实地督促、完善机制等措施,推动各地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目标。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截至2021年底,中西部22个省份725个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全部实施,惠及7.6万多所学校约130万名农村教师。职称评聘向农村倾斜,将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作为申报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职称评聘可按规定“定向评价、定向使用”,中高级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专岗专用,让农村教师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四、关于促进农村学校内涵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小规模学校小班教学优势,突出因材施教,切实提高育人水平;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全天候育人和农村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对坚持五育并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着力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教育部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目前包含十大版块3.4万余条资源,有效服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农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各地发挥优质学校示范辐射作用,完善强校带弱校、城乡对口支援等办学机制。推进招生入学改革,推动各地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政策,均衡入学机会。五、关于加强弱势群体关心关爱教育部坚持多措并举,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020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工作健全义务教育有保障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教基〔2020〕5号),健全联控联保责任机制、定期专项行动机制、应助尽助救助机制、依法控辍治理机制和办学条件保障机制,切实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辍学实现动态清零。会同有关部门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受教育全过程的管理,强化家校协同,促进其健康成长。健全“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保障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的占比达到90.9%。下一步,将出台《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着力补短板、促公平,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稳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督促各地进一步办好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教育部2022年8月9日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7122号建议的答复教基建议〔2022〕96号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小学生品德和传统美德教育的建议”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不断完善课程教材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强化工作指导。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双减”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要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育评价。2017年,教育部专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导各地系统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工作体系,大力推动形成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教育部分别于2017、2020年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加大部署推动力度,促进各地“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宣传推广了一批典型案例,以点带面推动中小学德育水平的提高。二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2020年以来,教育部制定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指导中小学课程教材系统全面落实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加强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逐步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国培计划”中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培养思政课“种子”教师。组织开展党组织书记、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德育骨干示范培训和网络培训,开展2021年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和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提升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三是打造品牌活动。近年来,举办了“开学第一课”“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等德育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2021年,在中小学部署开展了“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包含“图话百年”宣传教育活动、“童心向党”班会活动、“寻访红色足迹”红色教育实践活动等,指导各地将学习资源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四是丰富教育资源。指导各地统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教育基地、综合实践基地、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文化场馆、科技场馆、博物馆等校外教育资源,以及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红色旅游等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断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建设并运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新媒体,专设“德育”板块,设立“党史学习”“爱国主义”“宪法法治”“品德教育”“思政课程”“优秀传统文化”等专栏,上线一批优质专题教育资源,为地方和学校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有效支撑。五是净化网络环境。2020年,会同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整治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沉迷网络游戏、低俗有害信息、不良网络文化等突出问题,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3号),明确提出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会同中宣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41号),有效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切实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六是强化协同育人。指导各地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推动学校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服务能力,密切家校沟通,引导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加强与宣传、网信、综治、公安、民政、文化、共青团、妇联等部门沟通联系,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推动社会资源共享共建,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助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下一步,教育部将持续深化中小学德育工作,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拓展德育活动载体途径,不断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一是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指导各地“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不断丰富德育工作内容,创新德育工作载体,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努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工作格局。三是强化家校协同育人。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宣传推广《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推动家长履行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四是深化网络环境治理。配合相关部门强化对网络游戏、微视频等的价值引领和管控,严防网上不良社交行为和不良文化现象,净化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共同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教育部2022年8月7日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6677号建议的答复教基建议〔2022〕97号您提出的“关于双减背景下对中小学教育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您提出的在中小学,特别是中学建设类似校办工厂或木工房等实训实操场所的建议,对“双减”背景下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具有借鉴意义。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将其作为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部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加强政策指导指导各地各校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从不同层面对中小学劳动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强化督导检查,指导和推动各地切实落实劳动教育要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初中学段,让学生“适当体验包括金工、木工、电工、陶艺、布艺等项目在内的劳动及传统工作制作过程。”高中学段,指导学生“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中,自主选择1—2项生产劳动,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提高创意物化能力”。二、纳入教育内容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劳动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自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传统工艺制作”等劳动内容,将进入全国中小学课堂。此次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在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上都有很大提升。从较为简单的收纳整理,到相对复杂的烹饪、木工;从农业方面的动植物养殖、种植,到工业方面的家用电器使用与维修,课程设计注重学段衔接,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机会,也让学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加深对劳动的理解、涵养崇尚奋斗的精神。三、落实课程育人在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中,增加劳动实践内容,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普通高中阶段严格执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课时可视情况相对集中,保证劳动教育课时。细化大中小学劳动课程具体实施要求,明确了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以及劳动周活动开展方式,并进一步强调,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直接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感受劳动创造价值,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立传统工艺制作等任务群供学校选择,增强学生劳动实践体验。四、推动开展课后服务《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从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教育部专门制订出台了课后服务相关配套措施,推动各校开展开设木工、金工、扎染、陶艺等课后服务项目,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切实增强课后服务有效性、吸引力,将课后服务作为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落实全面育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推动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有关要求,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各地推动有条件的学校开放学生实践基地,开设木工、金工等实践课程,丰富和拓展课后服务形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教育部2022年8月7日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4232号建议的答复教基建议〔2022〕99号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基层学校农耕文化的继承与传播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您在建议中提到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让更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知农、爱农、学农并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教育部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探索推进包括农耕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朴实情感。一、加强工作指导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并根据修订后的中小学课程标准,修订相关教材和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同时,努力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指导各地各校通过打造校园文化,营造校园氛围,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民间习俗、道德观念,进而强化其对我国悠久而辉煌的农业文明的认知。二、丰富教育资源教育部在全国建设了一批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遴选命名了两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基本形成了以营地为枢纽,以基地为站点的研学实践教育资源体系,涵盖各类农业基地、科研院所、知名企业、重大工程基地等,为各地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劳动实践创造条件。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原始农耕生活”等课程资源,加深学生对农耕文化的理解。支持各地推动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农业劳动实践和农业专题教育,帮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对土地、对农耕文化的亲近和热爱之情,自觉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三、有机融入课程2022年,教育部修订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其中,语文通过《悯农》等反映农民辛勤劳作的作品,让学生体味农村生活,培养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精神。道德与法治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等方式走向社会,增进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扩展自己的视野,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历史通过讲授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让学生感悟农耕文化的魅力。科学让学生通过了解植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激励促进学生学农事、践农务。初中生物引导学生对草地、池塘、农田等开展研究,增强农业实践体验。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也要求学生会使用常用的泥塑及雕刻工具,设计并制作简单的生活用陶器和印章,培育工匠精神等。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推动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要求,将中小学劳动教育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开发课程资源,创新劳动教育方式,加强校内校外相结合,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提升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教育部2022年8月7日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您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和建议很有针对性,对相关工作的开展具有借鉴意义。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加强工作指导。一是推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50号)、《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教材函〔2021〕3号)等政策文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二是专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一〔2012〕15号)、《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教基一厅函〔2015〕36号)、《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1〕10号)等政策文件,对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提升学校心理健康管理能力等提出明确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三是通过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中小学安全工作视频会议、新闻发布会、工作调研等方式,指导各地各中小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二、列入课程计划。一是对中小学课程教材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系统设计,确定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5个领域30个核心要点等主要内容,专门设置“心理健康”领域,明确社交与社会适应、情绪与行为控制、心理问题与援助支持等3个方面内容要求及学科融入建议,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保持积极心理状态。二是结合中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在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中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推动中小学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三是严格落实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和美育课的刚性要求,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和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结合各学段特点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和学生社团活动,切实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三、加强专业培训。一是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纳入“国培计划”项目,分期分批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水平。二是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62个实施院校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时吸收青少年发展领域和心理科学研究等前沿理论成果,强化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师范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素质和能力。三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连续举办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示范培训班、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网络培训班,每年培训学员1万余名,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四、开展宣教活动。一是指导各地各校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和必要的活动场地,采用团体辅导、心理训练、角色扮演、专题讲座等形式,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指导各中小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开展中小学心理学知识普及、个性化家庭教育咨询和指导等服务,帮助家长掌握正确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方法,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构建良好亲子关系。三是注重网络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应用,针对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设置“心理健康”专栏,上线一批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从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学会学习、生命与成长等多个方面进行指导,帮助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下一步,教育部将指导各地各校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系统化培训,科学规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教育部2022年8月7日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0289号建议的答复教基建议〔2022〕102号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和建议很有针对性,对相关工作的开展具有借鉴意义。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完善课程与教材、丰富教育形式、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干预机制等多种措施,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进展。一、加强工作指导,统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各地深入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一〔2012〕15号)、《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1〕10号)等文件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部署开展“双减”工作,加强作业、手机、睡眠、体质、网络游戏等日常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通过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中小学安全工作视频会议、视频调度会等方式,指导各地各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列入课程教材,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教育部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教材函〔2021〕3号),对中小学课程教材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系统设计,确定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5个领域30个核心要点等主要内容,专门设置“心理健康”领域,明确社交与社会适应、情绪与行为控制、心理问题与援助支持等3个方面内容要求及学科融入建议,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保持积极心理状态。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材〔2022〕2号),结合中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在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中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推动中小学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三、推进队伍建设,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指导各地各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纳入“国培计划”项目,分期分批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水平。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62个实施院校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时吸收青少年发展领域和心理科学研究等前沿理论成果,强化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师范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素质和能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连续举办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示范培训班、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网络培训班,每年培训学员1万余名,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四、丰富教育形式,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指导各地各校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和必要的活动场地,采用团体辅导、心理训练、角色扮演、专题讲座等形式,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文化、体育、艺术、劳动教育以及适宜的户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切实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注重网络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应用,针对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设置“心理健康”专栏,从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学会学习、生命与成长等多个方面进行指导,帮助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五、构建干预机制,提升心理问题应对能力。指导各地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健全筛查预警机制,及早实施精准干预。指导各县级教育部门设立或依托相关专业机构,牵头负责组织区域内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每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指导学校科学运用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推动建立“一生一策”的心理成长档案。依托高校心理学专业力量,建立“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为青少年提供免费心理援助服务。强化家校协作,针对中小学生出现的异常情况,与家长进行密切沟通,共同加强心理疏导,帮助孩子渡过难关。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指导各地各校加大工作力度,科学规范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丰富专题教育资源,有机融入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安全教育等内容,培养中小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二是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配齐建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及专家队伍,通过系统化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三是加强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指导各地各校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巩固“双减”工作成果,提高课后服务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教育部2022年8月7日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4517号建议的答复教基建议〔2022〕140号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建议”收悉,经商中国科协,现答复如下: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汇聚各方资源,采取得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科学教育,注重激发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兴趣,引导广大青少年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增强实践能力。一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严格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指导各地各校加强教学管理,开齐开足开好包括涉及科学教育课程在内的国家规定课程,认真落实课程方案,保证科学教育有关课程课时。严格按学科规范教学,引导教师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推动学生开展研究型、任务型、项目化、问题式、合作式学习,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二是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出台了小学数学、初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6个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正在研制小学科学和高中科学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充分体现教学实际需求,不仅关注仪器配备,更强调配备后能做哪些实验。近年来,各地区中小学实验仪器达标率均大幅提升,生均实验室面积都有增长。同时,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教基〔2019〕16号),从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创新实验教学方式、规范实验教学实施等八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指导学校将实验教学纳入教学管理规程,确保内容和课时,严格程序和规范,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情境体验、探索求知、亲身感悟和创新创造,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三是强化考试评价引领。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教基〔2021〕3号),将创新精神纳入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评估中,针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学教育相关学科,加强命题评估标准的研制,注重考察学生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科学观念等。把实验教学情况纳入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2023年前要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依据;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理化生实验操作纳入省级统一考试。四是突出师资培养培训。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通知》(教师厅函〔2022〕10号),建强一批培养小学科学教师的师范类专业,通过师范生公费教育、“优师计划”等,从源头上加强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素质专业化小学科学教师供给。同时,加强学校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在“国培计划”示范项目中专门设置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项目,引领带动各地加强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连续组织开展了八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充分激发科学教师教学热情,提高教师实验教学水平,推动中小学实验教学广泛开展。五是持续加大投入。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教财〔2021〕3号),中央财政设立“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补助资金”,重点支持中西部省份和东部部分困难省份改善基本办学条件。2022年,中央财政安排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补助资金300亿元。目前,已建立起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也已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支持各级各类校统筹相关经费,按照资金管理办法要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STEM教育、自然科学教育、科技教育等。六是丰富教育资源。教育部联合中国科协印发《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45号),指导各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引进科普资源到校开展课后服务,组织学生到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上线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科普教育专栏,设置院士专家报告、海洋、航天、走进科技、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板块,并链接漫游科技馆,提供了大量优质的科普教育资源。教育部还联合中科院开展“院士专家科普教育公开课”活动,邀请部分院士、科学家录制公开课,相关课程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推出,供全国中小学生免费观看。七是开展活动竞赛。开展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支持举办自然科学素养类青少年科技竞赛,在公布的《2021-2022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中,近三分之二(20/36)竞赛为自然科学素养类,借活动的举办发现一批优秀人才,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下一步,教育部将联合中科院、工程院、中国科协,借助各方面资源,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培育中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教育部2022年7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博导:科研人员始终要坚持训练和养成基本的学术素养
山东省法学会民商法学研究会2022年年会预通知
浙江省法学会宪法与地方立法学研究会2022年学术年会通知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8期法学论文要目
《证据科学》2022年第3期要目
《经济法学评论》稿约(2022),一个月审稿周期
“中联重科杯”第三届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1号公告
部分法学期刊的新媒体汇总

全国各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点申请难易程度发布!

全国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汇总,撤销6个!学科排名发布!

山东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2022级研究生新生大数据,博士146人、83人!

河海大学2022级研究生新生大数据!博士554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级研究生新生大数据,博士271人

陕西师范大学2022级研究生新生大数据,博士581人

华南师范大学2022级研究生新生大数据发布,博士381人!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2级研究生新生大数据,博士30人!

又是月初时间,别忘了给自己及父母的手机充话费

文中超链接均可跳转查看

因为同一件事,8名在校大学生被抓

西南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大数据发布!

原公安局长、政法委书记被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徽建筑大学2022级新生大数据,4814人、4503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暨南大学2022级新生大数据,3829人、4863人!

中国药科大学、山西工商学院2022级新生大数据,2871人、5667人!

上海海事大学、新疆医科大学2022级新生大数据,3993人、4540人!

宁夏大学、许昌学院2022级新生大数据,4965人、7235人!

2022年以来我国发布的重要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意见、指导性案例等汇总!“85后”李一飞,任桂林市政府秘书长
教育部答复建立健全碳中和教育相关一流课程与教材体系的提案
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享受同等待遇?
关于把沈阳体育学院扩建为辽宁体育大学的建议建言
2022年度促进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拉美地区科研合作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申报工作启动2023研考学子需提前做好的8点准备学术之路2022年8月推送图文汇总
问津学术2022年8月推送图文汇总考博之路2022年8月推送图文汇总
法研在线2022年8月推送图文汇总
问津学术圈2022年8月推送图文汇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