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医人物丨吴宏:做老师是一件充满幸福的事

不忘初心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2-08


开篇语

她的声音理性而温和,娓娓道来,充满让人心折的力量。她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母校,她的人生轨迹,正是重医建设发展的缩影。


她是吴宏,2019年重庆医科大学“钱惪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吴宏,基础医学院教授,曾任组胚教研室副主任、主任,2016年开始担任校、院二级教学督导专家,2018年担任基础医学院教学督导组长。曾多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师”“教学优秀奖”“教书育人优秀奖”等荣誉称号。


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重医


时间回到1980年7月,17岁的吴宏高考结束准备填报志愿,出于对医学的兴趣,她第一志愿填报了重庆医学院。8月,她收到了学校的录取贺信,成为了重庆医学院的一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从此,再也没有和重医分开,至今已经39年。



“那时的校园不大,专业设置也只有医学和儿科医学两个专业,我们1980级学生人数一共五百多人”,吴宏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的重医校园,教学楼只有南北楼两栋教学楼和旁边的阶梯教室,教学设施十分有限。


即使硬件条件简陋,但吴宏每天依然如饥似渴地学习,大学生活几乎就是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每晚都学习到教室熄灯才回寝室,娱乐时间很少。吴宏说:“医学生的学业任务重,学业非常紧张,那时学校阶梯教室有限,同学们都要提前到教室为晚自习占座。”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重医校园


给吴宏上课的老师多是从上海医学院西迁参加重医建设的老专家、老教授,他们鲜明的个性深深影响了当时重医的年轻学子,留下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即使已经过去30多年,吴宏依旧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当年老师们的名字和故事,“我特别崇敬的老师有解剖的王永豪教授、姜均本教授,生化的王征泰教授,还有组胚的管必隆教授,传染科的王其南教授……”





管必隆老师曾经对学生说,“你以后是当医生的,把自己的扣子扣好,看起来严谨,病人才能放心把生命交给你”,吴宏还记得当时组胚教研室的管必隆教授在见到同学着装不整齐都会说两句。有时上课同学打哈欠,管必隆教授也毫不客气的直接批评。




王征泰老师,一支粉笔行云流水一般将公式写满整个黑板,感觉所有的化学分子式都在他脑子里,“王其南老师很严厉,带我们班实习,学生答不上来会被当着病人和家属严厉批评,每次查房我们都很紧张”。




吴宏的母亲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也在大学任职,书香门第的家庭背景对吴宏的影响很大。大学毕业后,吴宏选择了留校任教。


那段刚到教研室工作的时光,让吴宏无比怀念。管必隆教授指导她和另几名年轻教师,要求大家定期阅读大部头的专业书籍,同时每个星期会把年轻教师集中起来进行交流研讨。“当时高年教师会给我们一次一次进行教学辅导传授,而年轻教师们也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听课、一起参加集体备课”。



“管老师对我们很严格,说要备课的那天,我们几个人都紧张得不行,生怕回答不上问题”,严格的治学环境为年轻教师积累了坚实的专业知识,为上好专业课打下基础。


根据当时学校的要求,专业课教师要到年级当本科生的兼职班主任,吴宏在成为专业课教师后不久,便担任1986级儿科2班的兼职班主任,经常跟同学见面,交流学习生活状况。


“我那时候跟学生年纪差不多,他们刚刚进学校,而我也刚毕业,经常下了课一起吃中饭。他们住在老校区电影院对面那栋楼,我们经常就在宿舍里边吃边聊”。



毕业留校工作几年后,吴宏攻读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祝彼得教授和师兄王亚平教授的指导下,从不了解科学研究到逐渐认识科学研究的意义以及立题的重要性,为吴宏的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等科研基本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导师祝彼得教授讨论课题


吴宏还先后作为访问学者在日本岛根大学医学部、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医学院进行科学研究。海外访学的经历让吴宏的视野更加拓展,科研实力也进一步加强。



“我的青春和人生最好的年华都留在了重医”,时光一晃39年,沉淀的是知识、自信与感恩。吴宏说:“我从懵懵懂懂的青年成长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在重庆医科大学这个舞台,伴随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攀登与成长,见证了重医的发展,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重医人。”





1985年,吴宏大学毕业那年,重庆医学院正式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招生人数不断上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和层次更加丰富细化。吴宏读书时学校只有2个本科专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有30多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人数也从吴宏刚进校时的两千多人变成了两万多人,而且还招收了来华留学生。






2007年,学校本科生开始搬迁至缙云校区,教学、科研设施也在不断改善。“就拿我们形态学课程来讲,理论课的教辅手段从给学生展示布图到多媒体课件授课,实验课从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多媒体互动教室的使用,再到实验数字切片的观察,使实验效率和教学效果大为提高”。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是充满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事”,回首这些年在重医学习、教学和科研的经历,吴宏认为自己当初走上教书育人这条道路是无比正确的选择。西迁老教授们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影响着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如今,她也通过自己,将老一辈重医人的精神继续延续给身边的同事和同学们。


教研工作齐头并进        

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学校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补充。“刚到组胚教研室工作时,我们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只有《组织学与胚胎学》,随着专业层次的增加及学科的发展,后来又开设了十余门必修课或选修课程”。


课程的丰富、各专业层次的专业课堂教学的细化,为学校培养各级医学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也大大提升了对一线教师的教学难度和能力要求。



在学校卓越医师班人体形态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后续的整合课程教学改革中,吴宏作为人体微细结构和胚胎发生内容的负责人,编写了大量教学大纲和课程讲义,负责主讲有关课程、协调课程运行、改革考试方式、增加形成性评价,为整合课程的全面开展进行了探索式研究,做了大量工作。


最早,吴宏教授了《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概述》、《人体显微形态学实验》等课程,随着学校专业层次的增加及学科的发展,她还增加教授了《干细胞生物学与组织工程》、《胚胎学进展与系统发生》、《现代医学科研方法进展》、《组织细胞工程技术》、《细胞培养与组织切片技术》、《口腔组织病理学》、《内分泌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十余门课程。


在被问及如何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如此庞大数量的课程时,吴宏说:“一定要多备课,看书,查资料,对教学内容做到烂熟于心,同时要多学习了解其他医学系统知识”



吴宏负责组胚教研室的管理工作期间,她尽心学科建设和与其他医学院校的深入交流,在全体教研室教师共同努力下,教研室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


吴宏组织申报教研室教学团队成为重庆市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在课程负责制改革中,她协调各课程组教学工作,并担任七年制及留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组负责人;在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和2012年本科临床医学认证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整理提供各种教学资料,组织撰写各专业层次教学大纲、实习大纲等重要材料。



此外,她还主持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教委科研课题、重庆市人社局留学人员择优资助项目、重庆市渝中区科委及重庆医科大学科研课题等9个项目的研究工作;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主编、副主编或参编各级教材18部;科研成果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几十年的一线教学,吴宏也从当初的年轻教师成长为她口中的“高年教师”,开始指导学校新进教师。


当年西迁老教授们的指导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她。吴宏先后负责培养多名教研室新进师资的教学工作,为他们制定适合的培养计划,安排阅读学科专著、跟班听课,每周辅导1至2次,从专业知识传授、理论课教学到实验组织切片观察,再到教学研究的开展、教改论文的撰写发表都进行细致辅导。



自2016年以来,吴宏开始担任学校及学院教学督导组成员,2018年开始担任基础医学院教学督导组组长,为学校和基础医学院的教学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


进行检查性听课、督查教研活动、评审教改课题申报和结题、试卷检查、期末考试巡考及教学实习基地检查等工作;对学院和学校新师资进行教学培训,如给他们讲“如何备好一堂课”;作为评委,吴宏参加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通过点评参赛选手的表现为青年教师的讲课建言支招。



吴宏认为,新老师一定要有教学基本功,知识要扎实;要多观摩,多学多看,提高讲课能力,把自己的特色发扬起来,“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跟着你走”;要“注重声音的掌控”,用合适的声音语调进行授课,课堂效果才能好;在面对本科生、研究生、社会进修人员等不同对象时,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对讲课方式进行调整。


我拾起了同学们的笑容        

偷偷夹在我的时光里


“我很喜欢当老师,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吴宏说,在给同学们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的一点一滴也融入到自己的生活里,她很享受和学生在一起的状态。“不仅仅是我教育了他们,他们也成就了我”。



早年担任兼职班主任时,吴宏便经常与同学沟通交流,启发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三十余年的一线教学经历,也让吴宏深感作为专业教师在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重大。


因此,她不仅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同时传递正能量,将科学与做人的道理、医学知识与医患关系的沟通、如何看待疾病与死亡等点点滴滴渗透入专业教学中;在课堂外,吴宏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为他们解惑专业知识、身体疾病、个人感情和职业规划等问题,有同学说,吴宏就像“妈妈”一样温暖






今年暑期,在安徽合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安徽医科大学承办的“2019年第六届高等医学教育信息化论坛暨首届全国基础医学大学生实验技能邀请赛”上,学校基础医学院同学与来自全国包括数所985高校在内的22所高校,23组队伍同场竞技,获得首届全国基础医学大学生实验技能邀请赛一等奖。


当时吴宏与基础医学院的其他老师一起,根据自身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利用暑期在赛前为选手复习巩固知识点。在师生的一起努力下,学校参赛选手脱颖而出,战胜了大批实力强劲的医学院校。


“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也希望我的孩子们要常怀好奇心,进行探究和批判性学习,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


吴宏用一百多年前特鲁多医生墓志铭上写的“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来告诫学生,一名优秀医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人文关怀是多么重要。



从开始走上讲台的忐忑不安,到后来的成熟自信,吴宏在最适合自己的教师之路上翩然前行。与同学在一起的吴宏,就如同她在朋友圈分享的一句话,“你们可能不知道,我拾起了你们的笑容,偷偷的夹在我的时光里”。



策划:党委宣传部  教务处

撰稿:钟志  蔡雨齐

摄影:周钰浩  聂千皓


往期热点


我校“国家优青”人才再添两名!陈娟、肖飞入选

首批“重庆英才计划”,我校28名教师和1个团队入选!

权威发布丨重庆医科大学2020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章程

重医人物丨王娅兰:教学模式改革的“急先锋”,深受学生喜爱的“王姑妈”

妙手解沉疴 仁心树医德——记我的父亲郁解非教授丨重医春秋

六十载春华秋实,一甲子华章异彩——59级校友入学60周年返校纪念活动


点一下  在看  会更好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