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国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价值、发展困境及建设路径 || 杨泽森,张守伟

编辑部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08-28

Hi

欢迎读者朋友关注我刊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 

学校体育栏目

我国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价值、发展困境及建设路径


杨泽森,张守伟

(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本文引用格式

杨泽森,张守伟.我国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价值、发展困境及建设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2):32-38.

摘 要

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建设是教育强国战略的应有之意,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幼儿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和生命、生活、游戏的回归夙愿。本文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幼儿为本”的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建设理念,并对我国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的内涵和价值、发展困境及建设路径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发展中存在教育理念功利化、课程目标单一化、课程内容专业化、教学环境低幼化等困境。基于此,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对我国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体系提出全方位的建设路径,以期助力新时期我国幼儿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幼儿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期,既是保证人一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逻辑起点,又关乎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把处于生命周期起始阶段的幼儿健康服务和保障作为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幼儿课程既是幼儿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的开端,应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但目前由于缺乏完善与系统的幼儿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导致幼儿体育活动出现小学化倾向,部分幼儿园的幼儿体育课程存在教学目标偏离、教学内容不适宜、教学理念传统化、课程形式单一化等诸多问题,难以深刻把握幼儿体育课程的自身特点与价值内涵。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政策文件,提出纠正小学化教育内容和方式以及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虽然去小学化在学前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开展,但治理效果不佳。尤其在幼儿篮球课程中,“唯成绩论”与“唯游戏论”两极分化矛盾严重,顾此失彼,并未将幼儿篮球课程与游戏体验深度融合以及有机结合,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篮球课程是学前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分支,本文针对幼儿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痼疾,以幼儿篮球课程为研究基础,以课程游戏的设置与开发为研究重点,探讨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的价值内涵、发展困境与建设路径,以期为我国幼儿体育特色课程的革新与发展提供借鉴。

1 我国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内涵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升学、成才等压力早早被家长施加在幼儿身上,幼儿接受的篮球运动也早早远离了运动的本质——游戏。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幼儿时期社会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注重幼儿篮球游戏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有效预防幼儿学前教育发生小学化倾向的重要途径。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再次强调幼儿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思想理念;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特别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明确指出幼儿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上述文件不仅强调了游戏在幼儿教育时期的重要性,而且强调了游戏在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应对学生学业成绩下降发起第二次教育改革,学前教育的教育观念出现了由儿童中心和活动教学向教师中心和直接教学转变,从而导致美国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为此,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提出了“发展适宜性实践”(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以下简称DAP)以及“发展适宜性游戏”(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lay,DAPY)的幼儿教育工作方法。如今,DAP已发展成为美国儿童早期教育开展的所有活动的基础,并为我国幼儿教育去小学化和课程构建提供了参照系。

为了推动健康中国、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建设,贯彻《指南》等幼儿教育相关文件提出的基本要求,针对幼儿体育课程中存在的弊端,本文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幼儿为本”的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建设理念,其核心内容: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以促进其多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依托高水平的篮球游戏,构建适宜我国3~6岁幼儿发展的篮球游戏课程体系。该课程的深刻内涵是在教(教师)与学(幼儿)的活动组织中,针对篮球项目自身具有的集体、协作、变化、趣味等特点,通过运用游戏体验的活动方式,充分调动与激发幼儿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技能习得和情感发挥,以推动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突出强调适宜性游戏课程的重要作用,将幼儿篮球运动特点与游戏体验有机结合,形成融合教育态势,开发与建设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最终形成以“篮球运动+适宜性游戏”的幼儿体育课程教育模式,突出全面发展幼儿德、智、体、美,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 我国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价值

2.1 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学前体育教育改革的应有之意

21世纪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态势。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包括“办好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事业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以此体现学前教育在实现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使命。促进课程改革一直是推动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略。目前我国幼儿课程经历了从模仿借鉴到规范创新的发展历程。而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我国幼儿体育课程也应脱离传统的模仿借鉴苏联的幼儿体育课程模式,立足本土化的改革与发展,从而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质量、高层次幼儿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

《纲要》中的健康领域对幼儿体育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的教育目标。《指南》中提出要将学龄前儿童健康摆在首位,并把体育教育放在第一位。在《规程》中保育和教育的首要目标包括“增强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以政策为导向,诸多政策文件的颁布从宏观层面体现了国家对构建优质幼儿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殷切期望。幼儿篮球课程作为学前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分支,不仅对幼儿身心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具有培育人才、健全人格的深远意义,而且对我国学前教育的革新与发展产生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一直以来深受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因此,构建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为其他幼儿体育项目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参照,补缺学前教育体系中幼儿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迟滞的短板,以期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幼儿体育应有之意。

2.2 体育强国建设中幼儿体育课程建设的必由之路

幼儿篮球是我国新时代篮球事业改革与发展以及塑造未来篮球人才的奠基工程,是探索中国特色篮球发展路径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体育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互动。2019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建立幼儿体育课程体系,推进幼儿体育项目建设”,标志着我国幼儿体育课程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这足以说明发展具有运动特色的幼儿体育教育和丰富以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已然成为幼儿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幼儿篮球的发展应以课程体系构建为着眼点,以满足幼儿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根本遵循,对幼儿篮球课程进行专业的设计和科学的考量。在丰富我国幼儿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同时,夯实篮球事业根基,厚植篮球人才培养,完成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和篮球事业发展中奠基的重要使命。

2.3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幼儿阶段的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迅速期,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为幼儿提供良好运动和学习环境对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发展其主动性和独立性行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说,身心健康发展是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即“健康第一”。

首先,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个体、社会和文化特征,将高水平、高质量的篮球游戏融入体育教育中,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有效干预,促进幼儿篮球能力水平的提升。其次,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实际,让幼儿在高水平的篮球游戏中强化心肺机能,加速骨关节的新陈代谢,提升注意力和想象力等。再次,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充分考虑幼儿阶段体育动作形成和发展的特点,高水平的篮球游戏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持续积极性,而日常的篮球游戏则能促进形成篮球技能和终身体育发展的积极态度。

2.4 “幼儿为本”基本理念下生命、生活、游戏的回归夙愿

回归生命,即遵循生命的规律。在适宜性篮球游戏中,幼儿的观察、分析和联想的本能和创造性行为能够全面展现出来,遵循自然本性,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水平到高水平,并且在生命和谐发展中得以延续。一是回归生活,在有益的活动中激发潜能。知识构建和技能获取不能离开生活,如果在幼儿阶段的生活中选择合适的刺激,将会激发幼儿潜能且保持活跃。将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融入这一阶段生活,幼儿既能继续保持其活跃性,也能获得高水平的技能满足。二是回归游戏,在游戏中全面发展。3~6岁的幼儿活动主要形式是游戏,游戏是幼儿自发认识自然、自主构建知识和自觉遵守规则的重要途径,因此,幼儿适宜性篮球游戏课程必须顺应这一阶段儿童的本性特征,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一个能激发其创造性和主动性的环境,促使幼儿实现自我活动、自由发展、自动学习和自主自发与周围环境交流,了解自己、认识世界,进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 我国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的发展困境

3.1 教育理念功利化

我国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的同时,幼儿体质状况却出现恶化的趋势。随着二胎、三胎政策的放开,在数量激增而质量下降的幼儿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拐点,由于受到幼儿体育师资短缺的影响,幼儿体育市场呈现跨越式发展趋势。目前,部分开展幼儿篮球活动的幼儿园存在课程两极分化的倾向。一种是幼儿园配置专职的体育教师,或是通过幼儿篮球培训机构合作办学,或是购买幼儿篮球课程,这种办学模式使得许多急功近利的资本主体基于利益的驱使,为迎合作为消费主体的家长的意愿,促使幼儿在参与篮球活动后出现可视化发展,从而使幼儿处于偏重教育性的、专业化的高结构课程模式和成人化的篮球技术训练。另一种教育理念的产生是由于家长过度保护的观念,幼儿教师在缺乏篮球运动专业素养的情况下,为降低安全隐患从而控制幼儿参与篮球活动的强度和难度,无法为幼儿提供最近发展区内适宜的课程内容,使幼儿篮球课程成为偏重娱乐性的低结构课程。这两种教育理念脱离了游戏和教育的本质,在篮球游戏活动中“缺乏指导”和“过度指导”都是不适宜的行为。

3.2 课程目标单一化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但目前幼儿体育教育工作者对课程目标的定位不清晰,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不科学、不深刻,在实际中,幼儿篮球课程更加偏重以掌握篮球技能为核心,缺乏对幼儿身心素质发展的提炼与升华,使得幼儿身体、认知、社会性的发展以及经验建构的综合教育过程目标设置形同虚设。以目前开展最为广泛的幼儿篮球活动方式之一的篮球操为例,作为一种固定动作的韵律操模式的篮球活动,篮球操能够为幼儿提供美育、乐感、身体素质和部分篮球基本技术的学习经验。虽然通过篮球操能够掌握基本篮球技术,却忽略了篮球的游戏本质和真实情境,使幼儿只知其形而不知其意。体育是在运动文化的再现中传承的,而不能单纯地表现为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而这种课程目标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将幼儿从游戏情境中剥离出来,导致篮球的内涵与文化模糊,始终无法发挥篮球运动全部的功能和价值。

3.3 课程内容专业化

由于幼儿体育缺乏科学化、系统化的实践体系以及深入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导致幼儿体育课程内容和形式缺乏科学依据或随意性较大。在幼儿篮球教学上,部分幼儿园照搬成人篮球运动技术进行教学和竞赛,采用灌输的方式,让幼儿机械地进行模仿篮球技术的训练,以争胜的篮球竞赛为手段快速提升幼儿显性的发展变化,存在早期专业化的倾向。《中国妇女报》曾对幼儿园篮球联赛提出质疑,认为这种竞技化、专业化的比赛不同于课堂游戏比赛,是考察幼儿的篮球综合技能运用,使得幼儿体育教育从业者和家长过早追求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从而导致幼儿感觉统合失调。长期进行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符的篮球活动易对幼儿的身体造成隐性伤害,同时影响幼儿的自信心和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不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3.4 教学环境低幼化

“低幼化”本质是控制,是指学校、教师和家长在教学中过分地控制幼儿的活动,而这很容易导致幼儿在游戏中的独立思考作出判断的低幼化。教师和幼儿之间本应该是独立的个体,幼儿有权选择他们游戏的方式和方法。“低幼化”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幼儿,表现出没有主见的过分依赖,无论是对今后的学习、生活,还是对进入社会后的工作,离开了长辈的安排规划就会因自由自主独立思考能力缺乏而失去发展的方向。幼儿教学环境的“低幼化”指的就是教师将幼儿低幼化看待,典型的代表有以下3种情况:一是过多地控制幼儿在游戏中的选择。许多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对幼儿过多地控制,希望幼儿能够在游戏中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游戏,对幼儿作出的任何决定几乎都是持否定的态度,甚至还要求幼儿每做出一个决定都要经过自己的同意,因而游戏教学实施中变相地是在告诉幼儿:“你不能作决定。”二是师生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沟通障碍。低幼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师总是对幼儿使用强制性、命令式的话语,而幼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将体验过程、心理情感、认知思维等传递与反馈到教师层面,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和沟通,教学效果欠佳。三是过度的规则、标准、要求。在游戏教学中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幼儿并左右其行为。在教育现实中,规则、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教育的指挥棒,对教育有着一定的影响,甚至左右着教育的走向。

4 我国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的建设路径

基于泰勒课程原理,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体系以确立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设计实施过程和建立课程评价标准的四段渐进式课程体系为构建模式,并兼顾目标导向和过程导向。通过适宜性和生成性的基本取向将课程评价的结果作为下一轮课程目标诊断和优化的参考依据,保证课程内部逻辑的一贯性和系统性,形成如图1的课程构建模式。

4.1 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目标

4.1.1 横向课程目标结构

课程目标的设定是在基于幼儿当前发展水平而预设的具有挑战性和可能性的行为目标为取向的基础上,通过幼儿在教育过程中展现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表现,不断生成更加适宜幼儿发展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包括运动能力、运动认知和社会情感3个一级目标。运动能力主要包括:1)身体素质,如移动速度、有氧耐力、自重力量、灵敏性等;2)动作发展,如姿势反射与控制、预先适应、技能熟练等;3)篮球技能,如运球、传球、投球、掩护配合等。运动认知主要包括:1)身体认知,如对身体关节、骨骼、肌肉、器官等部位的认知;2)动作认知,如语言讲解认知,动作表征、示范和模仿认知;3)健康行为认知,如身体与心理健康行为认知等。社会情感主要包括:1)优秀品格,如自信、团结、拼搏、勇敢等;2)良好习惯,如不迟到早退、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善于倾听等;3)社会适应,如基本劳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我规范能力等。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设置的课程目标旨在为后续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师实施课程提供指导。

4.1.2 纵向课程目标结构

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的纵向课程目标结构遵循从整体到具体的多层级设计思路,包括总目标、年龄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4个维度。总目标是依据课程的理论基础和遵循的教育哲学反映出的整体性的教育目的和课程价值,即促进幼儿全面、适宜的发展,并为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年龄目标是遵循课程的年龄适宜性原则,以《指南》为参考,根据小、中、大班不同阶段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敏感期制定的。3~4岁小班幼儿的课程目标是激活兴趣,引导幼儿的感官系统与基本动作和运动能力产生内在联系,初步培养其良好习惯、优秀品格和健康安全意识;4~5岁中班幼儿的课程目标是发展神经系统,促进幼儿身体素质以及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形成良好习惯、优秀品格和健康安全意识;5~6岁大班幼儿的课程目标是形成规则意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游戏和比赛中能够熟练地运用获得的篮球技术经验和知识。单元目标是以螺旋上升的组织形式,根据幼儿获得知识经验、掌握篮球技能以及形成习惯和品格的阶段性过程制定的,遵循年龄适宜性基础上更为细化的幼儿发展阶段和规律。课时目标是单元目标的子目标,归属于三级目标。

4.2 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内容

4.2.1 课程内容结构

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的内容选择以学科知识和篮球运动的内在逻辑与幼儿身心发展协调统一为遵循,以兼顾幼儿为本和学科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内容结构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其中显性课程内容结构包括:1)准备活动模块即“动起来”,以运动感知游戏为主,在准备活动中幼儿通过感觉或运动器官重复性地练习已获得的运动技能;2)游戏乐趣体验模块即“玩一玩”,以象征性游戏为主,幼儿在游戏情境中脱离对当前实物的知觉,模仿或扮演角色,通过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形式完成游戏;3)竞赛体验模块即“比一比”,是以规则游戏为主的社会性游戏;4)基本动作与篮球技术发展模块即“练一练”,以感知运动游戏为主,幼儿通过与物体和人的互动不断对篮球技术的智力图示进行练习。隐性课程内容结构包括品格发展与行为习惯养成模块,重视幼儿课程体验与反馈,培育幼儿努力拼搏、遵守规则、自尊自信的优秀品格和良好习惯。

4.2.2 课程内容安排

拉班将动作划分为控制性动作、非控制性动作以及移动性动作。根据篮球运动的特征发现其动作模式符合拉班提出的动作分类标准。基于此,根据篮球运动的动作特征将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的动作技术分为:1)控制性动作,如球性游戏、传接球游戏、运球游戏、投篮游戏;2)非控制性动作,如体能游戏;3)移动性动作,如移动游戏和防守游戏;4)综合性动作,如策略(战术)游戏。

内容设置方面融合课程游戏化和游戏课程化这两个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命题,通过协调游戏具备的教育属性和自然属性来满足幼儿学习与发展需求。课程游戏化是发挥游戏的工具属性,将游戏精神融入课程。对于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中专项性较强的篮球技术,通过为其设置符合幼儿认知特征和发展需求的游戏情境来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游戏课程化中游戏是课程的生成源,其逻辑起点是游戏。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通过赋予篮球游戏适宜、可操作的目标来发挥其教育性价值。

在每次课程内容中加入优秀品格的培养,包括对他人价值:宽容、尊重、亲和、合作、责任、信任;个人价值:自信、专注、诚实、创新、谦虚、正直、勤俭、勇敢;社会价值:环保、公民责任、奉献。将传统美德和现代精神渗透进课堂。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需要课程决策者在接受主流文化、传承民族地域文化、吸纳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本土化完善,以此适应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幼儿发展需要。例如以传统节日为背景,为幼儿设计篮球游戏课程或主题活动;将特色的民间体育游戏或反映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传统体育游戏融入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中。

4.3 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实施

 在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的实施中强调为幼儿创设安全且适宜的学习环境对幼儿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以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来构建如图2的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实施支持系统。布朗芬布伦纳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发展的人和变化的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间的交互作为,呈现了一个逐层嵌套且具有交互作用的同心圆结构的多层级生态环境系统模型。

4.3.1 课程实施的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幼儿所处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作为幼儿参与的活动,应具备结构的复杂性、参与的集中性和延续性以及抗抵干扰的能力等特征,并为幼儿提供面积适宜的场地、高度适宜的篮框、大小适宜的篮球和可变色的卡通图案的标志物等,以此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在课程中要实现幼儿扮演的特定角色与期望行为一致。课程主张以现实或模拟情境下的主题或问题为线索,将学科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通过教师教学与幼儿自我探索、学习与游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情境、协作和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篮球运动的合理经验。同时,教师应推动师幼和幼幼的多次联合互动,并通过语言引导、行为表现和情境预设使其产生深层的情感联系和复杂的互动模式,以此提高幼儿完成课程的主观动机。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是幼儿和教师共同创造适宜发展的教育经验,并获取独特价值体验的教育和游戏资源。教师作为引路者,应投身于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反思性的教育活动实践中,以教师的有效教学实现课程的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和文化适宜性。

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1)语言主导的教法,教师在课程中通过使用生动、幽默、互动、富有情趣的语言,对动作技能、课程内容、游戏规则等进行讲解;2)知觉主导的教法,以幼儿神经系统的认知、选择与理解功能为核心,通过游戏动作的模仿与示范,刺激幼儿敏感的感官系统;3)现场实训教法,注重幼儿在课程中的直接体验与学习,呈现出边玩边学边练的特点。但过分强调教学方法和幼儿学习的准确性会使其变为高结构化的且不适宜幼儿发展的游戏。教师也应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研究来共同与幼儿构建适宜每个幼儿园、教师和幼儿的知识体系、经验和课程。

4.3.2 课程实施的中观系统

中观系统是幼儿参与的两个或多个情境间的关系,例如在幼儿园和家庭的关系中,应进行双向交流,并建立相互信任和目标一致的关系。幼儿园和家庭在教育观念、经验和实践体系保持一致时,且有关幼儿发展交流的范围越广泛越深层,则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通过亲子篮球游戏活动推动家庭体育活动内容的多样化发展,增进家长对体育价值体悟的同时,在家园共育协同体育模式下分享幼儿篮球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并根据家长对幼儿发展以及参与篮球游戏活动的反馈,实现课程针对幼儿个体适宜性的建设。不仅如此,还要推动幼儿园进社区,为幼儿创设多元联动的学习环境,形成以幼儿园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支撑的全方位、多层级的一体化课程模式,这种开放性的课程场域是实现多元主体推动课程建设和课程外延价值共享的关键。

4.3.3 课程实施的外围系统

外围系统是幼儿并未直接参与但受其影响的环境。幼儿教师培训和构建线上云服务平台是外围系统的关键。对幼儿教师进行线上和线下的培训指导,以促进其对课程原理、篮球运动专业素养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敏感期等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课程实施的有效性。通过建立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联盟进行课程推广,建立网上平台为教师提供网络教材,便于课程更新与网上交流。建立幼儿发展评价数据库,实时把握幼儿的发展情况,并为课程提供客观的评价参考,以及幼儿体育相关研究的数据支撑。

4.3.4 课程实施的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是影响和支持幼儿发展的文化、行为规范和准则、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等,其决定了所属的三级生态系统中的价值观念、内容和形式的同一性。对于宏观层面即文化环境的创设,在课程内容中教师应适时根据地域和民族特有的文化进行文化的融入与渗透,以此实现课程的文化适宜性和培养幼儿对文化的体悟。价值观是文化的精神资源和价值支撑,也是由文化生成的,因此,在推动幼儿体育文化建设的同时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加强幼儿体育宏观政策指导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4 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评价

建立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的评价标准与体系则是对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与结果反馈的深刻把握,是诊断与优化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的评价标准与体系主要包括课程目标(横向目标确立和纵向目标确立)、课程内容(动作技术划分、内容设置体现、优秀品格培养)与课程实施(适宜环境创设)3个方面。在实际的评价操作过程中,校方与师方需根据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设置的具体目标、内容、对象和主体等,通过定量与定性的评价手段,对其课程进行综合、全面、系统的评价。例如,在课程进行一定阶段后测试幼儿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成绩的变化情况;在教师发出指令后,观察幼儿完成技术动作的速度和质量;通过形象化的投票形式,考察幼儿在课程中的参与感和体验感程度;利用他评的评价方式,对幼儿在课程中活动强度的适宜性进行诊断并科学合理地改进课程等。同时,完善的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建设应是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为一体,形成闭合系统,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不断促进新目标、新内容、新情景和新模式的设置与建立。

5 结语

追求课程的“标准化”不等于搞课程设计一刀切。卢梭的“儿童中心主义”哲学早就揭示了幼儿教育的特殊性。作为学校体育初始阶段的“幼儿体育”,理应建构独立的课程理论体系。本文所研究的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旨在为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生成课程的经验与平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提供借鉴,使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有望成为幼儿体育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为所有幼儿提供适宜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以及发展环境。

往期专题文章推荐

中国体育产业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与门槛特征研究 | 张亮,王文成

日本大学竞技体育改革及其启示 | 郭振,张贝尔,刘波

经济水平和教育程度对奥运成绩的影响 | 白宇飞,刘文静,杨武建,左文,邹新娴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增长动力转型研究 | 王先亮,王志文,牛婷

媒体融合视角下体育赛事商业价值的实现逻辑与提升策略 |  张世杰,刘露,于文谦

影响普通高校学生课外锻炼量的体育课堂心理因素溯源——兼论成就情绪的中介效应 |  李洋洋

长按二维码关注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投稿系统

http://stxb.magtech.com.cn

 微信公众号 

shentixuebao_198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