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丨【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年第1期发布
点击上方“中国科学院院刊”可订阅哦!
“融合科学”是一种基于多学科交叉来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新范式。当前,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健康威胁等诸多重大挑战,而现有以学科分割为基本架构的科学研究无法有效解决这些挑战。“融合科学”首先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兴起,并逐渐在能源、环境、信息、安全等诸多领域得到应用。与此同时,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不断深入,不仅是“大科学”的数据开放,而且基于科研人员个人研究工作的“小科学”数据开放成为近年来的重要趋势。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事实上又成为推动“融合科学”的重要基础。为深入探讨科研范式转变和科研管理变革的内涵,《院刊》邀请科技政策、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家,围绕“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撰写文章,旨在就我国这两个方面工作开展提出前瞻性意见和建议。该专题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李晓轩研究员指导推进。
2020年第1期
卷首语
2020《中国科学院院刊》卷首语
白春礼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评论
迎接融合科学与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新时代
本刊特约评论员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融合科学”新范式及其对开放数据的要求
肖小溪 甘泉 蒋芳 陈捷 李晓轩
肖小溪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科技管理与评价。201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近年来主要承担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的科研课题。围绕科技评价、科技政策等主题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第三方评估研究支撑中心主任助理,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政府科研经费配置与管理。承担来自财政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多项决策支撑项目,研究成果多次支撑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政策的制定。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等多项研究项目,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李晓轩中国科学院管理创新与评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市政协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科研管理,涉及科技评价、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研究方向。长期从事政府科技管理与政策方面的决策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承担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重要科研课题。撰写了大量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科研数据开放的国际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阿儒涵 吴从 李晓轩
阿儒涵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第三方评估研究支撑中心主任助理,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政府科研经费配置与管理。承担来自财政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多项决策支撑项目,研究成果多次支撑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政策的制定。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等多项研究项目,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李晓轩 中国科学院管理创新与评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市政协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科研管理,涉及科技评价、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研究方向。长期从事政府科技管理与政策方面的决策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承担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重要科研课题。撰写了大量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融合研究的资助及启示
樊春良 李东阳 樊 天
樊春良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科技政策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科技政策与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科技政策、科技与社会、国际科技合作。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专家。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全球化时代的科技政策》一书(2005年)。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美国科赫研究所开展融合科学的实践与启示
陈 捷 肖小溪
陈 捷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第三方评估研究支撑中心助理研究员。201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科技管理、科技评价。
肖小溪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科技管理与评价。201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近年来主要承担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的科研课题,围绕科技评价、科技政策等主题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
刘晓 王跃 毛开云 范月蕾 陶诚 陈大明
刘 晓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馆员。主要从事生命科学相关领域情报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多项战略研究和软科学研究项目。
陶 诚 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规划管理处处长。长期从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科技规划管理工作。参与组织了“创新2050中国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等战略研究,组织研究编制了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陈大明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产业与技术情报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从事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等方面的科技情报研究。近年来,带领团队完成了10多项生命健康领域产业情报研究、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工作,研究成果获华东地区科学技术情报成果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所著的《芯事》一书入选“解放书单”。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生物技术启发下的信息技术革新
汪洋 陈枢舒 魏鑫 孔丽华 洪学海 廖方宇
汪 洋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评估中心主任。专业方向为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大数据分析、态势感知系统。先后主持、参与了中国科学院信息化专项、烟草大数据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以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等软课题 10 余项,参与《中国科学院“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中国科学院“数据与计算平台”规划、“国家科研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等规划、报告编制工作;在 SCI/EI、中文核心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一些重大问题,更是要深入研究、科学论证。《院刊》特邀请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 环境重点实验室马柱国研究员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文忠研究员团队分别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维度,从科学角度为治理黄河提供思路与支撑。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气候与水文变化的现状及思考
马柱国 符淙斌 周天军 严中伟 李明星 郑子彦 陈 亮 吕美霞
马柱国 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全球变化国家重大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2—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项目首席科学家( 2016—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 2016—2020年)。研究兴趣集中在区域气候的分析及模拟、区域模式的发展和应用、地表水分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干旱化的检测和形成机理、城市化对气候变化影响等方面。兼任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多个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多个期刊编委。发表论文共计 130 余篇,其中 SCI 论文 70 余篇,参与和与他人合作著作 3 部。曾获科学技术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先进个人及省部级奖 3 次。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黄河源区气候水文和植被覆盖变化及面临问题的对策建议
郑子彦 吕美霞 马柱国
郑子彦 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流域水文循环分析、陆面过程模拟和区域“大气-水文”耦合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各1项。完成和发表学术论文20篇。2014年获第12届中国水论坛优秀青年论文奖。
马柱国 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全球变化国家重大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2—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项目首席科学家( 2016—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 2016—2020年)。研究兴趣集中在区域气候的分析及模拟、区域模式的发展和应用、地表水分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干旱化的检测和形成机理、城市化对气候变化影响等方面。兼任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多个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多个期刊编委。发表论文共计 130 余篇,其中 SCI 论文 70 余篇,参与和与他人合作著作 3 部。曾获科学技术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先进个人及省部级奖 3 次。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资源禀赋视角下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影响
卢 硕 张文忠 李佳洺
卢 硕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客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多次协助参与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年度绩效考核的第三方考评工作,深入淮北市、徐州市、泸州市等资源型地区进行实地调研。相关研究发表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等学术期刊。
张文忠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型城市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经济区位论、资源城市、宜居城市、产业布局、区域发展与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委的各类研究课题5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学术著作10余部。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黄河流域电力产业时空发展格局及绿色化发展路径
马诗萍 张文忠
马诗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区位与区域发展。
张文忠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型城市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经济区位论、资源城市、宜居城市、产业布局、区域发展与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委的各类研究课题5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学术著作10余部。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政策与管理研究
国际放射性废物处置政策及经验启示
吴宜灿 赵永康 马成辉 徐春艳 王明煌 付雪微 邹小亮 夏 凡 王 芳 周 涛 胡丽琴
吴宜灿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核能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兼任国际小型铅基堆联盟主席、国际能源署聚变核技术执委会主席。长期从事核科学技术及相关交叉领域研究,主持国际和国内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发表论文400余篇。科研成果已在国内外获得广泛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以及美国核学会杰出成就奖、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等重要科技奖励10余项。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以跨学科大纵深研究策源重大原始创新:新一代集成电路光刻系统突破的启示
余 江 刘佳丽 甘泉 李世光 张 越
余 江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络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曾经担任剑桥大学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长期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技术创新政策、数字化与竞争战略等研究,在“中欧高层创新对话”中担任中方专家组核心成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出版英文专著。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重大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重要科研课题。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中国科学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的学术影响及其作用
李鹏飞 马新勇 沙小晶 杜 鹏 岳名亮 欧桂燕 禾雪瑶 马廷灿
李鹏飞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学术与文化处处长。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马廷灿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战略情报、科学计量与评价等研究工作。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
野外站科研样地建设的思考、探索与展望
杨 萍 白永飞 宋长春 吴冬秀
杨 萍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研究员。地理学博士,沙漠化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曾获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目前主要从事中国科学院野外观测研究网络体系的管理与研究工作。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封一 封四
封二 封三
总监制:杨柳春
责任编辑:张帆
助理编辑、校对:PAN
排版:百里
一周科学看点回顾
2020-01-26
2020-01-13
2020-01-06
往期精彩内容
长按二维码 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刊” 微信号CASbulle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