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刊:“亚洲水塔”变化及其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年第11期发布

2019年第11期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09-09


编者按  今年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也是中国科学院建院 70 周年。这期专刊的出版,是以姚檀栋院士为代表的青藏高原专家学者献给祖国和中国科学院的一份厚礼。希望并相信研究团队将再接再厉,在青藏高原研究中再创辉煌,“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9年第11期

 评论

认知“亚洲水塔”,守护生命源泉

本刊特约评论员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专刊:“亚洲水塔”变化及其影响

让科学的力量更好地守护“亚洲水塔”——“‘亚洲水塔’变化及其影响”专刊序言

白春礼

白春礼  化学家和纳米科技专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欧洲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等多个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或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刊》主编,若干化学和纳米科技领域重要国际学术刊物的共同主编或国际顾问编委。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总论

“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

姚檀栋 邬光剑 徐柏青 王伟财 高 晶 安宝晟

姚檀栋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首席科学家。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在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领域作出了系统性创新贡献。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和西风与季风协同作用是青藏高原冰川变化区域差异的主要驱动力;组织撰写的《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为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发起的TPE国际计划促进了国际青藏高原研究领域的深度交流。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重要成果发表在包括 Nature、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Review of Geophysics、BAM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2017年因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荣获维加奖。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亚洲水塔”的变化

影响“亚洲水塔”的水汽输送过程

周天军 高 晶 赵 寅 张丽霞 张文霞

周天军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主要从事气候动力学和气候模拟研究,入选科睿唯安2018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第六次评估报告(AR5、AR6)的主要作者。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耦合模拟工作组(WGCM)委员、CLIVAR/GEWEX联合季风委员会委员、牛津气候百科全书顾问委员会委员。英国皇家气象学会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Science Bulletin、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Meteorological Society副主编。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变化的时空格局与趋势及影响

王宁练 姚檀栋 徐柏青 陈安安 王伟财 

王宁练  西北大学教授。1991年和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分别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02—200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伯德极地与气候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冰芯气候环境记录、冰川变化与水资源、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目前参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项目的研究工作。

姚檀栋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首席科学家。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在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领域作出了系统性创新贡献。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和西风与季风协同作用是青藏高原冰川变化区域差异的主要驱动力;组织撰写的《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为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发起的TPE国际计划促进了国际青藏高原研究领域的深度交流。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重要成果发表在包括 Nature、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Review of Geophysics、BAM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2017年因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荣获维加奖。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赵 林 胡国杰 邹德富 吴晓东 马 露 孙 哲 原黎明 

周华云 刘世博

赵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理事,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发表论文15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刊物 80 余篇,专著 2 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贡献作者。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及其与气候、水文和生态过程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工作。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影响

车 涛 郝晓华 戴礼云 李弘毅 黄晓东 肖 林

车 涛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黑河遥感试验研究站站长。主要从事冰冻圈遥感研究。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2 项。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青藏高原最近40年湖泊变化的主要表现与发展趋势

朱立平 张国庆 杨瑞敏 刘 翀 阳 坤 乔宝晋 韩博平

朱立平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高寒区地表过程与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综合中心主任,纳木错圈层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学术站长。主要从事青藏高原湖泊与环境变化研究。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青藏高原水资源演变与趋势分析

张建云 刘九夫 金君良 马 涛 王国庆 刘宏伟 闵 星 王 欢 

林 锦 鲍振鑫 刘翠善

张建云  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和《水科学进展》杂志主编等。主持研究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设计,研究并主持开发了“全国洪水预报系统”“国家防汛抗旱会商系统”“防汛抗旱水文气象综合信息系统”等系列业务系统。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水文水资源、防汛抗旱、气候变化影响、水利信息化、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等。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与影响

张 凡 史晓楠 曾 辰 王冠星 陈 瑶 王 莉 张宏波 余钟波

张凡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水文与水环境模拟,开发了WASH123D综合水文模型的泥沙输移与溶质反应运移模块。近年来专注于青藏高原水文泥沙过程研究,致力于提高数据匮乏条件下对多源补给径流及河流输沙的模拟能力,为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目前担任SCI期刊ASCE-Journal of Hydrological Engineering的副主编、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的科学编辑,以及学术期刊WaterSecurity、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Protection的编委。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亚洲水塔”的影响及应对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冰川灾害

邬光剑 姚檀栋 王伟财 赵华标 杨 威 张国庆

李生海 余武生 类延斌 胡文涛

邬光剑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站长。主要从事冰芯气候记录与冰川变化研究。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青藏高原能量、水分循环影响效应

徐祥德 马耀明 孙 婵 魏凤英

徐祥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探索大气动力学理论,从事台风与暴雨、青藏高原水分循环影响、城市大气环境与边界层等领域研究。主持设计与实施多项大气科学国家重大研究计划与观测试验。主持实施的城市环境研究计划2次被世界气象组织评为城市气象领域全球2个先导性示范项目之一,中国气候观测系统设计亦被列入国际范例。提出青藏高原“热力驱动”水分循环综合模型及其“世界水塔”新认知;拓展青藏高原关键区热源结构及天气气候上游“强信号”影响等系列理论,推进城市环境与青藏高原综合监测、预报系统工程建设。发表国内外SCI期刊与核心以上刊物论文约200篇,出版专著11部、编著10部。

孙婵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青藏高原气候动力方面的研究。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亚洲水塔”变化对下游水资源的连锁效应

汤秋鸿 刘星才 周园园 王 杰 运晓博

汤秋鸿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全球变化水文学、水文气象、陆面水文模型、遥感水文等方面的研究。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亚洲水塔”变化的灾害效应与减灾对策

崔 鹏 郭晓军 姜天海 张国涛 靳 文

崔 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中方主任。长期从事以泥石流为主的山地灾害研究,在泥石流形成机理、运动规律、成灾机制、风险评估、灾害防治方面取得系统性理论认识和减灾技术进展,系统认识了地震滑坡、堰塞湖等地震次生灾害的活动规律和形成机理,研发了风险防控关键技术;把减灾理论和技术用于汶川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委内瑞拉特大泥石流、尼泊尔地震、巴基斯坦堰塞湖等国内外重大减灾中,产生良好成效。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亚洲水塔”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底阳平 张扬建 曾 辉 唐 泽

底阳平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生态学。

张扬建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站长。中国地理学会生物地理分会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组部“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研究方向主要为结合遥感、模型和控制实验来揭示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决策依据。迄今已发表SCI论文60余篇。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亚洲水塔”在高亚地区的社会经济作用

王晓明 张靖琳 刘世伟 李晨毓 孔伟明

王晓明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百人计划”学术帅才(A类)。研究领域为气候适应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曾为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研究组织(CSIRO)资深首席科学家。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封面 封四



  封二 封三



一周科学看点回顾



2019-11-11

2019-11-04

2019-10-28

2019-10-21

2019-10-14

2019-10-08

2019-09-30

2019-09-23

2019-09-16

2019-09-09

2019-09-02

2019-08-26

2019-08-19

2019-08-12

2019-08-05

2019-07-29

2019-07-22

2019-07-15

2019-07-08

2019-07-01

2019-06-24

2019-06-17

2019-06-10

2019-06-03

2019-05-27

2019-05-20

2019-05-13

2019-05-06

2019-04-29

2019-04-22

2019-04-15

2019-04-08

2019-04-01

2019-03-25

2019-03-18

2019-03-04

2019-02-25

2019-02-18

2019-02-11

2019-01-28

2019-01-21

2019-01-14

2019-01-07

2019-01-01

2018-12-24

2018-12-17

2018-12-10

2018-12-03

2018-11-26

2018-11-19

2018-11-12

2018-11-05

2018-09-10

2018-09-03

2018-08-27

2018-08-20

2018-08-13

2018-08-06

2018-07-23

2018-06-25

2018-06-11

2018-06-04

2018-05-28

2018-05-21

2018-05-14

2018-05-07

2018-04-30

2018-04-23

2018-04-16

2018-04-09

2018-04-02

2018-03-26

2018-03-19

2018-03-12

2018-03-06

2018-02-26

2018-02-19

2018-02-12

2018-02-06




总监制:杨柳春

责任编辑:张帆

助理编辑、校对:PAN

排版:立夏

▼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丨2019年第10期发布

专刊:中国科技70年·道路与经验丨2019年第9期发布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丨2019年第6期发布

专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丨2019年第5期发布

专刊:科技创新助力构建国家能源新体系丨2019年第4期发布

2019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科学仪器丨2019年增刊1发布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 · 发展现状和展望丨2019年第3期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丨2019年第2期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年第1期发布


 


长按二维码  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刊” 微信号CASbulleti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