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科院2019年第1季度科技创新亮点筛选成果发布【一周科学看点2019-05-06丨中国科学院院刊】

一周科学看点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09-09

点击上方“中国科学院院刊”可订阅哦!

◎中科院2019年第1季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筛选结果发布

◎高福、颜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

◎中科院就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恪守科研伦理发出提醒

研究发现16万年前人类已登上青藏高原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冷试一次成功


中科院2019年第1季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筛选结果发布

(中国科学院)

5只BMAL1基因敲除的克隆猴


经中国科学院有关职能部门和专家推荐,同时参考广大网民在相关亮点工作筛选活动中的网络投票意见,中科院2019年第1季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已最终确定。



中科院2019年第1季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共6项,分别为:


  1. 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模型成功创建


  2.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首征印度洋


  3. 抗肿瘤1类新药盐酸希美替尼获准进入临床研究


  4. 首次实现哺乳动物裸眼红外图像视觉感知能力


  5. 科学家建立“拓扑电子材料数据库”


  6. 凡纳滨对虾基因组破译成功



高福、颜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科学网)

第二排从左至右:高福、颜宁、陈珏、锁志刚


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有100名院士和25名外籍院士入选,其中包括多名华人学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医学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教授高福(Gao, George F.)与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颜宁(Yan, Nieng)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洛克菲勒大学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珏(Chen, Jue)和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锁志刚(Suo, Zhigang)两位华人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

(中国科学院)

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合影。主办方供图


4月29日,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及欧莱雅中国共同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马瑜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牛书丽、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袁媛等10位在医学、生物学、地球科学、航天科学等领域中表现卓越的科研女性获得了这一奖项。


据悉,作为唯一面向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全国性科技奖项,“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自2004年设立以来始终响应并贯彻国家号召,在合作单位的齐心推动下不断致力于发现、举荐、表彰并资助优秀青年女性科技工作者,助力全国3600万女性科研工作者释放澎湃力量,汇成创新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



中科院就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恪守科研伦理发出提醒

(中国科学院)


继2018年就论文署名中的常见问题或错误发出“诚信提醒”后,日前,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就生物医学研究中有悖于伦理规范的常见问题发出“伦理提醒”,倡导在科研实践中恪守各类伦理要求,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提醒文件重申,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应了解国际生物医学伦理的基本准则、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并予以遵守。项目负责人应主动在项目实施前提交伦理审查,需更改实验方案、扩大研究范围的,应重新进行伦理审查,不得事后“补充”伦理审查。



针对科研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发布诚信“提醒”已成为中科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开展诚信教育的一种新方式。这种方式聚焦问题、化繁为简,以简洁文风阐述相关学术规范,受到科研人员普遍欢迎。



研究发现16万年前人类已登上青藏高原

(中国科学院)

用数字化方法去除表面附着的碳酸盐后虚拟重建的下颌骨图片。让-雅克·胡布林供图


“古人类的一支——夏河丹尼索瓦人16万年前已登上青藏高原,并成功在那里生活。”中科院院士陈发虎团队对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中发现的一枚长约12厘米的丹尼索瓦人右下颌骨化石进行研究后发现。2日凌晨发表于《自然》杂志的该成果,将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的时间从4万年前推至16万年前。



2010年,陈发虎团队开始对这枚人类右下颌骨化石展开研究。 “它有两颗完整的牙齿,牙齿较大而且原始,代表了一个13岁至18岁的青少年个体。”陈发虎院士、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张东菊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让-雅克·胡布林(Jean-Jacques Hublin)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论文中及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描述这块古人类下颌骨。



此前研究显示,现代智人于3万~4万年前到达青藏高原。此次研究表明,可能携带了适应高寒缺氧环境基因(EPAS1)的丹尼索瓦人,先于现代智人来到青藏高原,且在第四纪最大冰期成功生活在寒冷缺氧的高海拔区域,为进一步揭示现代藏族和夏尔巴人群的高海拔环境适应基因来源提供了新线索。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冷试一次成功

(国家国防科工局)

“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清核电5号机组。资料图


4月28日02时36分36秒,“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一回路水压试验一次成功。



从早上10点到凌晨2点,经过16小时的逐级升压,5号机组主系统压力抵达22.3MPa,稳压十分钟。“华龙一号”全球首堆顶住“高压“,顺利通过检验机组性能的一次“大考”。



一周科学看点回顾



2019-04-29

2019-04-22

2019-04-15

2019-04-08

2019-04-01

2019-03-25

2019-03-18

2019-03-04

2019-02-25

2019-02-18

2019-02-11

2019-01-28

2019-01-21

2019-01-14

2019-01-07

2019-01-01

2018-12-24

2018-12-17

2018-12-10

2018-12-03

2018-11-26

2018-11-19

2018-11-12

2018-11-05

2018-09-10

2018-09-03

2018-08-27

2018-08-20

2018-08-13

2018-08-06

2018-07-23

2018-06-25

2018-06-11

2018-06-04

2018-05-28

2018-05-21

2018-05-14

2018-05-07

2018-04-30

2018-04-23

2018-04-16

2018-04-09

2018-04-02

2018-03-26

2018-03-19

2018-03-12

2018-03-06

2018-02-26

2018-02-19

2018-02-12

2018-02-06




总监制:杨柳春

责任编辑:张帆

助理编辑、校对:PAN


▼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专刊:科技创新助力构建国家能源新体系丨2019年第4期

2019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科学仪器丨2019年增刊1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 · 发展现状和展望丨2019年第3期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丨2019年第2期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年第1期发布

专题:中国科学院 改革开放四十年/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2018年第12期

赵国屏院士:合成生物学,开启生命科学“会聚”研究新时代

张先恩:中国的合成生物学,正如蓬勃朝阳,蒸蒸日上丨《中国科学院院刊》“合成生物学:回顾与展望”专刊序言

专刊:合成生物学:回顾与展望丨2018年第11期

创新之路: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五周年|2018年增刊2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丨2018年第10期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丨2018年第9期

专刊:科学大数据国家发展战略丨2018年第8期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丨2018年第7期

专刊:“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丨2018年第6期

专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丨2018年第5期

专刊:纪念“科学的春天”40周年丨2018年第4期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丨2018年第3期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丨2018年第2期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丨2018年第1期

《中国科学院院刊》入选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



长按二维码  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刊” 微信号CASbulleti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