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和管理研究丨【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年第12期发布

2021年第12期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05-18


2021年第12期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编者按

随着现代科研活动的发展,基础研究作为对未知领域的科学探索,不仅具有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还呈现出深度交叉性、应用指向性、资源依赖性等新特点。基础研究目标导向、学科交叉、合作竞争趋势的出现,特别是知识体系根本性问题的解决、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等成为基础研究的问题来源和驱动力,要求政府重视基础研究的布局和资助,由此逐渐演化出由政府组织和集中投入、由科学家和科研团队瞄准重大方向的具有导向性、定向性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也逐渐从无组织的、个体科学家的探索性行为转向有组织的、系统化的科研形式。为配合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战略和政策制定,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成立了“基础研究规律与模式”课题组;基于该课题组的相关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以“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为题,围绕基础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系统阐述,以期为科学共同体形成共识、为相关决策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支撑。该专题由《中国科学院院刊》编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研究员指导推进。


科学研究模式变迁: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潘教峰 鲁晓 王光辉

潘教峰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共建的中国创新战略和政策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副会长,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要从事科技战略规划、创新政策和智库理论方法研究。原创性提出智库研究基本逻辑体系和双螺旋法。主持过60余项国家级决策咨询、规划、政策和战略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重大决策咨询成果和理论成果。主笔的研究报告、政策建议和学术文章200余篇,合著和主编专著10余部。 

鲁 晓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规范与伦理研究支撑中心执行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社会网络、组织社会学、科学社会学、科学规范与科技伦理、智库理论与方法。研究成果发表于Research Policy、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EASTS和《科学学研究》等国内外期刊。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开展“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任务布局与战略科技力量

万劲波 张凤 潘教峰

万劲波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研究支撑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理事、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发展战略预见与规划、科技创新治理与政策。主持或共同主持完成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国家“十三五”“十四五”和 2021—2035 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重大课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大问题软科学研究,国家“十三五”“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政策研究,以及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重大项目研究支撑任务等重点项目 10 余项。

潘教峰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共建的中国创新战略和政策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副会长,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要从事科技战略规划、创新政策和智库理论方法研究。原创性提出智库研究基本逻辑体系和双螺旋法。主持过60余项国家级决策咨询、规划、政策和战略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重大决策咨询成果和理论成果。主笔的研究报告、政策建议和学术文章200余篇,合著和主编专著10余部。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对科学研究的新认识

杜鹏 沈华 张凤

杜 鹏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科技政策、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科政策。近年来主持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的 30多项重大课题,参与多项国家科技政策的起草、制定与评估工作。

张 凤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创新政策研究和现代化研究等。参加和承担多项国家高端智库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专项等。代表性工作包括参与组织完成“中国至 2050 年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发表《知识创新的原理和路径》《世界现代化指数 1950—2010》等文章。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编者按

当前,我国基础研究已从量的提升向质的飞跃转变,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的确立、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赋予了新时代基础研究新的历史使命。完善科学基金制度、促进基础研究繁荣发展,对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与管理研究”相关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刊》特以同名开设专题,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战略定位、资助导向、评审机制、资助布局、国际合作、多元投入及数据管理等方面,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了系统阐述,以期为新时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管理提供决策支撑。该专题由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教授指导推进。


新时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

程建平 陈丽 郑永和 张剑

程建平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中国辐射防护学会副理事长。曾兼任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同辐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高校产业协会理事长等职务。主要研究领域:核科学与技术。近年来,参与或主持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作为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主任和“十三五”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项目负责人,负责我国首个、世界最深地下实验室及其设施建设。 

郑永和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第一届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第七届科技委信息学部委员,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综合组、科学课标修订组、信息科技课标组专家,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理事会秘书长,科学学与科研管理学会科技管理与科技评价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原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与教育战略、科学教育、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等。 

张 剑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兼任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政府战略与公共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创新政策、可持续转型政策等。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优化科学基金同行评议机制的思考

陈光 陈凯华 龚旭 苑怡 方新

陈 光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技术信息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经济学、科技政策。     

方 新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发展中国家妇女科学组织(OWSD)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刊》主编等。长期从事科技战略与科技政策研究,在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科技体制改革等领域有较深厚的学术造诣。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优化科学基金资助政策,助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汪寿阳 陶睿 王珏

汪寿阳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为:金融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预测方法与技术、科技管理与政策分析等。 

王 珏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委员。研究领域为:经济预测与决策、智能优化与决策、战略管理等。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深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的战略思考

穆荣平 马双 陈凯华 刘云

穆荣平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和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创新发展政策、技术预见、产业国际竞争力、国际科技合作等。

陈凯华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家创新系统、创新发展政策、国际科技合作、科技人才管理与战略、创新计量与管理、技术预见等。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如何更好地引导基础研究多元投入?

李正风 武晨箫 黄璐 薛薇

李正风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学部-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清华大学科技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发展战略与科技政策、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文化与科技伦理。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科学基金资助机构视角下的科学数据管理研究

赵秋红 李元睿 邓修权 张楚 张保丰

赵秋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复杂系统管理与优化。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政策与管理研究

欧盟碳中和政策体系评述及启示

董利苹 曾静静 曲建升 裴惠娟 廖琴 刘燕飞 刘莉娜 秦冰雪

董利苹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气候变化政策、农业与生态安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发表学术论文 15 篇。主持和参与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单位的重大课题 10 余项。     

曾静静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气候政策、绿色发展、温室气体排放评估等。发表学术论文 48 篇。曾主持和参与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等单位的重大课题 20 余项。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国外主要科学资助机构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的做法与启示

齐昆鹏 张志旻 贾雷坡 杨曦 张云晓 高天晓 王聪

齐昆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科学传播、科技政策、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王 聪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科学传播、科技政策、科学技术与社会等。主持或参与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单位的一系列相关课题。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智库观点

高端科技智库开展“双碳”战略研究思考

宋大伟

宋大伟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高级经济师,国务院研究室和中国科学院共建的中国创新战略和政策研究中心共同主任。曾任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研究司司长、综合研究司司长;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董事、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长期从事工业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研究和实践,从事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工作,多次参与《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文件起草,参加多个重点区域发展调研和多项重大课题研究。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科技与社会

生物技术助力黑土地保护性利用的应用与思考

宋显伟 张保才 白洋 潘多峰 邓向东 王竑晟 孙波 曹晓风

宋显伟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植物表观遗传学及抗逆机理研究。在水稻表观遗传变异及小分子RNA合成途径的研究中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在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PNAS、 Molecular Plant、 Plant Physiology 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 SCI 论文 14 篇。获得 2019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 2015 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曹晓风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共同主任,国际植物表观遗传组学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植物表观遗传调控机理研究,鉴定出多个表观遗传调控关键因子,揭示了组蛋白甲基化动态调控、精氨酸甲基化和小分子 RNA 在控制基因组稳定性和植物发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了 100多篇论文。《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副主编,以及 The Plant Cell、National Science Review 等杂志编委。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曾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以及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 CSPB 杰出成就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国际开源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开源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隆云滔 王晓明 顾荣 包云岗

隆云滔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总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开源发展委员会首届执行委员。研究聚焦数字经济、开源创新战略与系统科学理论方法研究,服务国家经济及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战略决策需要。主持或参与国家级项目 30 余项,已发表论文 30 余篇、出版学术著作 6 部。 

包云岗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第三届与第四届理事,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秘书长, RISC-V 国际基金会理事,《中国科学院院刊》青年专家委员会主任。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开源芯片方向前沿研究,主持研制多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型系统,相关技术在华为、阿里巴巴、英特尔、微软等国内外企业应用。发表学术论文 70 余篇,长期受邀担任国际顶级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入选 ARM 全球研究峰会 45 分钟特邀大会报告,获“CCF-Intel 青年学者”奖、“CCF-IEEECS”青年科学家奖、共青团中央“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等。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中国科学院野外站重点科技基础设施

绿洲-荒漠共生关系实验模拟平台(绿洲-荒漠平台)

李彦 郑新军 王玉刚 徐贵青 刘冉

李 彦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曾长期担任新疆阜康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干旱区生态学、植物-水分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资讯与观察

政策速览(2021年11月)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数据资讯:洞悉全球传染病研究历程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封面


  封二 封三

总监制:杨柳春

责任编辑:张帆

助理编辑、校对:PAN

排版:江淼



往期精选



官网

学习强国号

搜狐号

微信订阅号

今日头条号

哔哩哔哩

微信服务号

微博

喜马拉雅

中国科学院院刊

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