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的确需要道路和小径,而且将会一直保留它们

2016-06-30 加里·斯奈德 灰光灯

by Sebastiao Salgado


之自由

加里·斯奈德


世上有可行之路,也有不可行之路。后者不能称之为“路”,只是“荒野”,因为那只是一整片可“去”,却无人前往、无目的地的旷野。我第一次步履艰难的跋涉是在太平洋西北山区的偏僻小径上。那年,我二十二岁,在北卡斯卡德斯山上当森林防火员。而后,我决定去日本研习禅宗。三十岁时,我去了一座禅宗寺院的藏经阁。顺着图书过道再次往下扫视时,我意识到自己这辈子不可能出家当和尚。我搬到寺院附近,以俗家弟子的身份参加寺院主持的默念和其他宗教仪式活动,同时还帮着干些农活。


一九六九年,我偕同当时的妻子和长子回到北美。不久,举家迁往内华达山脉。除了干些农活、修护树林、参与政治事务之外,我和邻居们还尝试坚持进行了一些正规的佛教修炼活动。我们特意将之世俗化、非专业化。在近几个世纪里,日本禅宗界在禅修的严格训练问题上已经日趋内行和专业,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其本身的震憾力早已消失殆尽。对此,一群忠诚奉献、心地善良的日本禅师,为了捍卫其自身的专业人士地位,总是指出世俗平民不可能体会教义的精髓部分,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研习。其实不然,俗家弟子能够诚心专注其佛教修为活动,就如同任何工人、工匠或艺术家能专心致志于他们的工作一样。



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1930-),美国诗人、散文家、翻译家


原始佛教秩序之结构是受到释迦(意为“橡树”)部族管理方式的启迪而构建的。这个小型共和国有点像美洲易洛魁土著居民联盟,实行民主投票制(加德,1949, 1956)。佛陀乔答摩是释迦族人,故被尊为释迦牟尼,“释迦族之圣贤”。所以,佛教的僧伽就是仿照一个新石器时代社团的政治形式而架构的。


因此,我们的修炼、训练以及奉献的模式不应局限于寺院或专业训练。我们也可反观一下原始群落特有的分工和共享传统。有些真知灼见只能从工作、家庭、损失、爱情和失败这些寺院之外的经历中获取。我们不应长期忽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所存在的生态一经济链。这种关联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种植与丰收、饲养与屠宰之间的关系。我们所有人都师从同一禅师,亦即宗教体系最初面临之物:现实。


持现实观的人具备一种紧迫的政治和历史使命感,能调控自己的时间,合理支配二十四小时,且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从不自怨自艾。生活中,赶着几个孩子钻进合伙使用的小车,然后沿着马路开车去赶公交车实在是件苦差事。这份艰辛丝毫不亚于在一个寒冷的清晨待在佛祖大殿里诵经。谈不上这一件事比另一件事差多少,其实每件事都相当枯燥乏味,都需具备能重复单调之事的良好品性。若能以对待仪式的方式对待重复,好的结果就会以多种形式出现。更换过滤器、揉擦鼻子、参加会议、收拾房子、洗刷盘子、检查量油计一一不要以为这些事正阻碍着你的更高追求。为了能进行“修炼”,将自己推向“道”,这堆琐事井不应是我们希望逃避的困难。其实,这就是我们的道。当然,道也可自行完成,因为当一个人自性圆满,身处于一个完美现实、完全虚幻的境界时,谁会愿意用开悟之心去交换蒙蔽之心呢?诚如道元禅师喜欢的说法:“行即道”。当我们明白,“完美之路”井非是引领大家通往易辨之地,从而抵达某一目标的胜利终点之“道”时,这就更容易理解了。登山运动员攀登顶峰的目的就是领略壮观之景,体验合作之情,经历艰险之苦。然而,在很大程度上,是“道”引领你抵达山顶,让你亲临未知,邂逅惊喜。


加里·斯奈德、彼得·奥拉夫斯基和艾伦·金斯伯格,1962


真正有经验的人,有修养的人,也能从平凡之事中体验出一份快乐。这样的人会把在家里或办公室里枯燥的工作想象得和登山一样,充满挑战和乐趣。我想说,真正的快乐源自完全不遵循常人所走之路——为了某个实践或精神目的而远离人类或动物的任何踪迹。人们外出进入“无迹可循之路”,就会发现它能带着你进入任何一个无名之地。这是一个无限编织之网,同样的主题,其可能性层出不穷,优雅变异百万次,而每个主题都独一无二。岩屑坡上的巨石千姿百态,同一棵冷杉树上的两片针叶迥然不同。怎么可能一部分比另一部分更重要呢?假若不跳进熊果树灌木丛中,人们将永远不会发现一个由小树枝、石头、树叶堆积起来有三英尺高的,多毛尾林鼠的巢穴。努力奋斗吧!


待在自己家里,靠近壁炉边,漫步在附近的小道上,我们备感安逸和舒适。与此同时,我们也感受到这些地方依然存在着枯燥乏味的家务和周而复始的琐事。但是,万物无常的法则意味着任何事物都不会永无止境地重复。所有行为稍纵即逝的短暂性将我们带入一种时间荒野的状态。我们生活在能滋养万物的无机进程与生物进程的网络之中,就像地下河纵横流淌,抑或天空中的蜘蛛网熠熠闪光。生命和物质相互作用,令人体会到一切都是那么的冷漠艰难、危险有趣。相比我们称之为“路”的这一临时秩序中的小领地,这是一个更大的秩序,那就是“道”。



 by Ansel Adams


松散自在、井然有序是荒野世界本身的固有特征,我们的技巧和作品只不过是它的一个微小反映罢了。没有什么比远离道路,走向分水岭这一新领地更重要。这井非是为了猎新,而是为了寻觅一种回归家园,入住我们整个领地的感觉。“径之外”(off the trail)其实就是“道”的另一种称谓。故而,径外漫步就是禅定荒野的体现,实际也是指我们应在所处之地竭尽全力地工作。当然,这听上去有点似是而非。但我们的确需要道路和小径,而且将会一直保留它们。因为,在你转而走向荒野前,首先你必须“在道上”(on the path)。


陈登  谭琼琳 译



《禅定荒野》中文版书影


延伸阅读

─────

当诗人写作一首诗时,生活就像是诗歌

夜在进行,它不知何为黎明

男人的美学


本期编辑:Chell


灰光灯

limelight07

诗歌/摄影/旅行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灰光灯”往期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