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之前,“刺猬公社”两年发了近千篇原创文章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为人熟知角色——西西弗斯。
他绑架了死神,让世间没有了死亡,最后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
叶铁桥用西西弗斯的故事,来形容公众号上做内容的人——每天把大石头推到山顶,每天努力推的高一点,然后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石头又掉回原地,再推。
如果把这个比方套用在叶铁桥身上,那么,自2014年7月22日“刺猬公社”公众号成立开始,两年多来,他就是那个每天将“刺猬公社”这块大石头推的更高的人之一。
如果从更宽泛的角度而言,自2006年正式工作以来,无论是在《中国青年报》做深度报道,亦或此后负责中青报新媒体运营,这位自嘲“一条路走到黑”的媒体人,已周而复始,用尽十年最美好的光阴,去奋力推动这块属于内容的大石头。
今年11月2日,就在他生日前一天,叶铁桥辞去《中国青年报》所有职务,全职踏上属于“刺猬公社”和自己的内容创业之路。
为此,我们联系上这位“新媒体运营者、观察研究者,前深度报道记者”,聊了聊属于他和“刺猬公社”的创业故事。据叶铁桥称,“刺猬公社”目前融资正在稳步推进。
“一条路走到黑”的媒体从业生涯
在创立“刺猬公社”之前,叶铁桥是一个标准的记者。
“大学的时候我被调剂到新闻系,最初觉得自己不适合做新闻,因为性格比较内向。但接触之后,逐渐发现做新闻其实有很多乐趣,可以深入到社会中不曾了解的角落,从事新闻的人也多多少少有些理想主义情怀。”叶铁桥说。
带着这份“理想主义情怀”,200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叶铁桥踏上自己的纸媒之路。
当时他只想去中国最好的两份报纸——《中国青年报》和《南方周末》,因为受到吴湘韩老师的影响,他去了高中时代便很喜欢看的中青报。
在“战斗力很强”的特别报道部,叶铁桥一干便是8年——“有一种说法,是从2003年到2013年,算是中国深度报道的黄金十年,我们身在其中,也感受到了很多作为深度报道记者的荣光。有很多问题官员因为我们的报道落马,也有很多遭受了不公平不正义的人因为我们的报道维护了权益,所以当时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不过,随着门户和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的黄金时代很快便逝去了。叶铁桥说。
2010年后,他有一个很明显的体会:“突然发现那些熟面孔的同行不见了,要么去了互联网公司,要么就去创业了。”
然而,真正触动最大的,还是自己生产的内容不那么受重视了——“以前我们认为有价值的深度报道,第二天基本会出现在门户网站的重要位置。但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后,门户就不那么受关注了,我们之前认为很重要的稿子,很难像以前一样,能在移动端上广泛传播。”
生日前一天离职,全职运营“刺猬公社”
2014年10月,叶铁桥开始接手中青报的微信和微博,担任官微运营主任。
“那时候领导让我来做这个工作,我还挺犹豫的,因为觉得深度报道方面,我还有很多想做的。”不过,彼时的叶铁桥已经感受到新媒体的巨大活力。在这之前,在一个实习生的启发下,加上本身对新闻圈感兴趣,他也做了一个公号,就是“刺猬公社”。所以领导找他时,他觉得这是未来的方向,不可阻挡。
叶铁桥说,自己原本对深度报道有很多不舍和眷恋,但忙忙碌碌做了两个月新媒体后,发现完全没再想深度报道的事,沉浸在对新媒体的学习中——“相比传统的新闻报道,新媒体更多元,不单要去想怎么去做内容,还要获得用户,做连接,做运营,去让整个项目火起来,这是一个相当全面的工作。”
随着传播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他觉得必须要考虑效率的问题,转移平台阵地。
新榜:您是什么时候正式离开中青报的?
叶铁桥:11月2号。11月3号是我生日,所以我在想怎么着也要在生日前把这事办了。离开的时候特别不舍,因为中青报的理想主义、民主和自由的氛围,是非常难得的,同事也都很好,但是我还是想试一试,所以下了很大决心。
新榜:您当年做深度报道,现在做新媒体,您觉得这两个领域的区别是什么?
叶铁桥:我做公众号算是后知后觉,2014年才开始做,已经比较晚了。
传统媒体做深度报道相对单纯一些,只要做好选题即可。新媒体很多元,要解决的问题更多:第一个是要解决用户的问题,必须要在一定的用户量级基础上,才可能发挥比较好的效应;其次还要考虑盈利问题,怎么让这个项目持续下去;第三还要考虑社会影响力。
两年3800多条推送,彰显行业影响力
自2014年7月22日,那篇题为《两月暗访:对话潜伏“福喜”的上海电视台记者》的文章发布以来,“刺猬公社”已经推出3800多条各类文章、报道以及榜单,其中原创文章接近千余篇,践行着“一只刺猬站在山顶上,瞭望这急速不宁的世界,默默记下每一个细节”的初衷。
有媒体称,“刺猬公社”的内容很有强烈的“叶氏风格”。
确实,有些传统媒体里的优秀习惯还是坚持下来,比如刚开始做刺猬公社的时候,“不侵权,不转载,不滥发”成为“刺猬公社”内容生产的基本原则——“通过原创来呈现内容其实带动了公号圈的变化,在我们每天都是原创之前,公号里做原创的不多,但在我们做起来之后,好多号也开始做原创、访谈了。”
谈及最初感受到“刺猬公社”在行业展现出的影响力,叶铁桥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2014年7月22号澎湃新闻上线,第二天我们就发了对澎湃新闻发言人孙翔的访谈。2014年8月初,一个日本北海道大学北海道大学国际传媒与观光研究生院的博士生来《中国青年报》调研,中饭吃饭时,顺口问一句,您知道“刺猬公社”是谁做的吗?我当时就特别惊讶,7月22日成立到8月初,这才几天,居然一个在日本学新闻的博士生都知道这事了?!
我特惊讶,就反问她是怎么知道“刺猬公社”的?她说学院的博士生在讨论中国媒介发展时,谈到澎湃,援引了一份对孙翔访谈的资料,来自一个叫“刺猬公社”的机构,所以她想打探一下这个机构是什么机构。
我说是我做的,她很惊讶,后来她还成了“刺猬公社”对日本媒体观察的观察员,写过一些关于日本媒体变化的稿件。
这也让叶铁桥意识到新媒体带来的惊喜,微信公众号上内容的长尾效应和精准到达效应,在以前是完全没法比的。
新榜:目前“刺猬公社”粉丝量多少?
叶铁桥:近三十万。
新榜:粉丝画像大致什么样?
叶铁桥:女性居多,(算了一番后)比例57.4%,以前有关注到,但没仔细算过比例,好像互联网公司目前也是女性居多。另外,安卓和iOS系统用户比例是1:1,几乎完全1:1,这是第一次发现。
新榜:这和传统时代的受众群体有差异吗?
叶铁桥:传统媒体时代哪知道受众群体这回事,哪些人买了报纸,哪些人看了报道,看完后有哪些想法,这些都没法知道,没有互动的概念。
新榜:“刺猬公社”目前共有多少人?
叶铁桥:现在全职比较少,不到10人,兼职比较多,以前做“刺猬公社”的伙伴们,大多也一直在跟着这个平台成长,帮助把它做得更好。
做精准垂直的事情,比赚钱更有想象力
每天早上推送内容成为“刺猬公社”的历史传统。
因为当时觉得晚上推送的号比较多,于是便定了这个时间,编辑也会经常熬夜。叶铁桥坦言,“对今天而言,做内容不再像过去一样是简单的文字工作,更多是一种创意工作。”
以前是关注传媒圈背后的故事,现在“刺猬公社”则要转向对整个内容行业的专注,而不仅是传媒、新闻圈。不过,对于想要做成行业垂直媒体的“刺猬公社”而言,或许还有很多路要走——“单靠现在的人力还不够,我们要搭建起一支专业的报道团队,所以我们会通过引进融资的方式,加大队伍建设力度,用及时和深度信息服务好内容行业。”
新榜:经过两年多发展,“刺猬公社”目前整体定位和当初有变化吗?
叶铁桥:有变化。
新榜:有什么样的变化?
叶铁桥:我们要转向做内容行业的垂直媒体,通过及时报道和深度内容,把媒体功能发挥得更为极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内容行业。
我觉得,从内容来说,以前文字+图片的形式稳定了几百年,后来出现了音频、视频。移动互联网出现后,内容呈现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比方说互联网视频对电视的颠覆,以前电视视频这样线性模式,需要人在限定时间和限定空间里收看,像优酷、土豆这样的互联网视频能够解决线性问题,我们以为就完事了,结果发现远不是这样,这两年直播的突然的爆发,以及短视频被视为风口,说明视频这种形式仍在不断进化,当我们觉得视频是内容生产革新手段后,它本身也产生了很多亚种。
现在VR、AR、人工智能的内容还不太成熟,也许二三十年后人们每天消费的主要内容形态,今天还没有踪影,所以,我觉得内容形态的变化应该是未来二三十年社会领域最为显著的变化,所以我们转向这块。我仍然是做媒体,不过是换了个阵地做。
新榜:“刺猬公社”两年运营以来,您觉得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叶铁桥:最大困难是对方向的把握。
2014年7月22日到10月20日之间,我们还在《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工作,那段时间,我夜间要拼版,有时候值完夜班开车回家的过程中,我就会想,“刺猬公社”一个小小的公号而已,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业界、学界人士感动新奇,寄予希望,会把我们当做业内真正重要的一个机构。
为什么在新媒体时代建立一个品牌会如此之快?在过去,媒体要建立品牌真的很难,当然也许这是我当时想象力不够的地方,比如像你们新榜从2014年到现在,两年多时间发展那么快,确实这样的速度让我很惊讶。
后来我感觉到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方向的问题。之前,可能会听到很多声音,说你们做得好是好,但没有前途,你们做的既不是财经,也不是金融、旅游、房地产,你们隔钱太远,没法长久存在下去。
但我做下来,随着对我们时代理解的加深,发现完全不是这样,只要坚定方向,就能在垂直领域产生价值,今天在一个精准垂直领域坚定地做感兴趣的东西,可能比冲着赚钱去做一个东西更有想象力。因为大家都能看到的挣钱的领域都已拥挤不堪了。内容行业有巨大延展空间但缺乏垂直媒体,我坚信给这个行业提供服务和连接会更有价值。
新榜:未来“刺猬公社”在内容和商业化道路上还有哪些想象的空间?
叶铁桥:首先还是做好品牌和服务,这是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虽然现在有些影响力,但我们还需要引进更好的人,把媒体业务充分发挥出来。
现在我们正在做网站,不是为了获取PC端的流量,而是一些临时突发信息,可以在网站上发出来,通过社群实现分发。
如果把微信公众号和即时新闻分发和前时代的媒介相比,我觉得现在微信公号更像一本杂志,即时分发更像日报。我们现在做新闻,时间越来越被压缩,就像凯文•凯利说的:“对于新闻,我们不再需要得知上个小时的事情,而是需要了解当下每一秒的一切。要么实时发生,要么不存在。推论下去,想在实时中运转良好,所有事情就必须流动起来——这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要推进信息的流动。另外,就是加强线下工作,做好运营和行业连接。
以上内容使用新榜编辑器发布。新榜编辑器,多平台一键分发、海量在线图片搜索、大数据帮你了解“什么值得写”、丰富的样式中心,可能是全中国最好用的编辑器。
撕咪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