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道消息老编辑:欢迎来到理科男的互联网秘史世界

2017-07-07 邓璟 新榜

老道消息创始人张豫宏/图片来自铅笔道

 

一个没有性经历的高中生,靠什么蛮荒之力创作出大尺度性描写的中篇小说?

 

2006年那个暑假,17岁的张豫宏准备上高三,在河南南阳最好一间高中培优班补课。无论补课老师多么不厌其烦强调“第一轮复习决定高考成败”,他都充耳不闻,在课本中夹了活页纸写情书——写给那个看了一眼就把他迷得神魂颠倒的学妹,每天写两三页,每页写200字。

 

暑假结束时,张豫宏写了厚厚一本情书,还写了一部主角是巴西球星罗纳尔多的中篇小说,内含两段露骨的性描写。

 

自古单恋必伤神。尽管托学弟转交的情书没能俘虏学妹,情书和情色创作却让张豫宏收获另一颗果实:作文水平突飞猛进,语文从最弱一科变为最强一科

 

张豫宏是谁?

 

比起这个本名,很多人可能更熟悉他的笔名——“老编辑”,还有他的公号“老道消息”。业界有传,老道消息是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互联网大神keso等大咖都打赏过的公号。

 

如果你喜欢老编辑的文章,或许要感谢一下那位学妹。毕竟,如果没有荷尔蒙刺激,这个做事有些腼腆、笔下段子很多的高中生,很可能不会有现在这么好的文笔,也可能不会走上职业写作之路。

 

老编辑情窦初开却接连受挫,高三模拟考一度滑落到理科班600多名。

 

有天凌晨,做卷子后肚子饿,老编辑叫醒陪读的父亲煮碗面条加荷包蛋,看着这个“四线城市国企工人”佝偻的身影,他落泪后抛下再追心仪学妹的念头,重拾书本一路狂追。

 

随后高考,他虽因专业不服从调剂没进入哈工大,但进入了父母比较满意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专业是地球物理,本科之后又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攻读研究生。

 

高三毕业那年,老编辑开始写博客,至今已坚持11年,另外还写了6年评论。

 

在大众点评等网站,你也能发现他的身影,比如点评老家南阳的餐厅,再比如点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食堂:“早餐便宜,中午和晚上有免费的蛋花汤,就是去晚了菜不新鲜,一天下来要吃20-30元,比大学食堂贵。炒饭和盖浇饭算有些特色吧。炒菜每天会换些花样。”

 

 

翻阅他过往博客,只看标题《几句话,与漩涡中的韩寒共勉》、《一百年前的那些乱党,你们安的什么狗心》……你可能会联想和理解:老编辑现在写互联网领域文章,总喜欢蹭一下毛选、擦一下敏感点,其实这些兴趣和特质,在大学甚至更早就有端倪

 

厌倦了地球物理专业各种试验后,老编辑先后在凤凰网、新浪网、《第一财经周刊》、36氪等媒体实习或工作。



 

2015年10月14日,他开通微信公众号“老道消息”但未正式启用,slogan是“互联网冷知识、故事会、黑话大全”;同年11月,他从36氪离职。

 

2015年12月31日,“老道消息”推送了首篇文章《这个公众号叫老道消息,冯大辉老师不会介意吧?》,正式转战自媒体,至今共获3800多个阅读量。

 


用新榜“公众号回采”功能梳理发现,截至2017年7月5日,老道消息在开通后的553天,一共推送了230篇文章,其中11篇收获10w+——包括马化腾打赏的《距离张小龙就差一个和菜头了》,也包括本周刷屏传播的《为什么不能和阿里巴巴好好说话呢?》

 

老编辑的文章,影响力有多牛?

 

据说,“老道消息”起底小米创始人雷军系列文章,把雷军本人都吓了一跳,因为有些事他自己都忘了,万万没想到有人竟知道他穿过什么样的滑板鞋。

 

不过,老编辑搞自媒体也不是一直顺风顺水。

 

据新榜官网“公众号回采”数据显示:“老道消息”推送首篇文章后的半年内,有11篇推文的阅读数都在1000以下(其中9篇的作者都是老编辑),最低一篇为2016年3月12日推送的《如果人工智能成为我们的信仰》(作者就是老编辑本人),截至2017年7月6日凌晨5点,仅收获455个阅读。

 

 

“老道消息”一篇文章还没推送时,老编辑就拿了种子投资;几个月后,真格基金又天使轮投资了他的另一互联网故事视频创业项目“天天不上班”。

 

在“老道消息”阅读量不佳的早期,老编辑或许有好多个晚上没睡踏实。

 

他曾花两个月去认真研究1995-2005年国内杂志发行量并分析其特点,得出结论:《知音》、《读者》和《故事会》是发行量前三名。

 

而在新媒体时代,这些经过市场销量检验过的杂志,都能找到对标物——罗辑思维、十点读书对应的是《读者》,咪蒙、夜听等千万大号对应的则是《知音》。


 

 

老编辑经过观察思考,把“老道消息”对应《故事会》——故事最打动人心

 

带有新媒体传播特征的故事,是他想写的。而特稿,则是他回避的,因为特稿不只是才气可以驾驭的,需要创作者经验和岁月沉淀,“作为90后写作者和90后创业者,我都要离特稿远远的”。

 

而在3年前,作为一个理科出身、在媒体实习工作的新人,老编辑带着一丝愤怒和几句粗口写下一大段话:一些媒体科技频道跟科技没有半毛钱关系,传统媒体的绝症是把新闻当短篇小说写,新媒体也有很多人是这个思路……

 

他认为,信息大爆炸时代,科技新闻应该是信息节点,提供给需要的人信息,只要有干货,没有文采一点关系都没有。而对于大部分没有经过科学训练的人来说,他们需要的真的就是消费类数码产品资讯和所有看起来很科幻的报道。

 

三表在“老道消息”走红后总结:老编辑的写作方法,遵循了“三从一大”原则:从秘、从史、从情、大信息量

 

 

说得通俗易懂一点是:快速、海量检索阅读公开资料,为写一篇文章,浏览器标签会多到崩溃;通过相当精妙的改写,去呈现适合移动端阅读的故事,成为新媒体版《故事会》。

 

关于“老道消息”创作模式,该公号作者之一木村拓周(本名周佳阳)曾在答网友问时,透露《距离张小龙就差一个和菜头了》这篇干货满满、细节丰富、吸引马化腾打赏的爆文是怎么来的(如下图),从中可管窥其阅读量之大、素材库之丰富。

 


在大学本科毕业招聘会时,老编辑曾跟一位前辈闲聊。前辈跟他说了一句:你去看病,是给主治医师红包呢,还是给CT室医生红包?他说那一瞬间,自己就get到了点。

 

后来看到电影特效工作室接二连三倒闭,老编辑便联想:电影本质上是一个故事,会讲故事的人拿大头。用户看了哈利波特电影会再去看JK·罗琳的小说,但不可能花钱去看干巴巴的特效,特效工作室很难有议价能力。

 

事实上,老编辑在互联网故事的创作方法及模式上,并非像一些报道里所言“两年媒体工作生涯很快过去,老编辑对手头的采写业务驾轻就熟,且渐生不甘”,更多是在一次次摸爬滚打、跌坑里慢慢摸索出来的。

 

在刚进入媒体实习的前几年,他会在网上找来新闻写作业务相关文章阅读并收藏,比如马伯庸的爆款名篇《什么叫做新闻写作中的“华尔街日报体”和“倒金字塔体”?》



2017年1月7日新榜大会评出的“年度榜哥榜妹推荐新媒体”

 

直到“老道消息”正式开张7个月后,老编辑还坦承:写了那么久、那么多,至今认为自己的写作舒适区域只有3000字左右,超过5000字就不能看了。随机统计了他多篇推文,果然在5000字以内!

 

在近日推文《媒体本质上讲是一个皮肉生意》及先前推文《写微信公众号的都是下九流》中,老编辑娓娓道来,畅谈写作、人才、媒体和变现等话题,呈现很多值得业界思考的观点。

 

在如何持续产出高质量内容方面,老编辑倡导“电商思维”——把行业热点、重磅人物、职场话题等比作SKU(电商库存量单位),认为“没有50个SKU,你写着写着就没东西写了;你就要扩充赛道,增加SKU”。

 

他还说,只要自己现在写BAT、京东等公司、话题和人物,一定就有流量。

 

刘强东和奶茶妹妹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时光倒流到2014年3月11日,他可能没有底气说这句话,当时有人问:刘强东新女友是章泽天(奶茶妹妹),消息属实吗?

 

老编辑的回答是:“我觉得也没有可能,纯八卦消息。如果真是情侣绝不会流出来那一张照片,毕竟京东即将IPO,争议还是能少就少吧。”

 

这种“绝对语气”的表述,在“老道消息”推文里已非常罕见,文笔变得老到圆润。

 

老编辑的创作SKU多是业界巨头和大佬,承受压力自然会更大。比如《每个老板心里都住着一个郭德纲》发布后,细节遭到当事人程维和王兴的质疑。

 

老编辑向他们展示素材来源以核实细节,并轻松回应:“99%来自素材,剩下的1%,比如语气助词,无伤大雅。”

 

他曾透露“老道消息”遭受的压力,比如写个投资人、互联网公司的事,连负面信息都算不上,最多就是个段子,对方电话、微信就压过来了,“我们的内容还都是不收钱的,要是收钱了,甲方得蛮横成什么样子啊”。

 

在一篇写前知名IT记者刘韧的文章中,老编辑一边信手拈来讲述旧事新事,一边不忘提炼总结:读书人发现读书写字居然能发横财的时候,读书人就变坏了

 

老编辑正变得越来越成熟,对很多事也就看得更透彻,知道写作要规避一些禁区。比如,和菜头是万万不能去招惹的。

 

与此同时,老编辑在两性问题上,也告别了高中需请托学弟给心仪学妹送情书那种羞涩,变得大胆、露骨了很多。比如下面这张图,一副老司机形象就跃然纸上:

 

 

尽管老编辑出生于1989年末,但他更喜欢以90后身份闯荡互联网江湖。他称本科时靠父母供养,曾认为2000块手机和5000块电脑都是奢侈品,当时每月只有100元标准去买书。

 

他建议,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穷时,学着用最低成本投资未来(除了买书听课,还有是跟比自己强的人交流);学着从最不起眼的工作做起,去充实自己的经历,“等你学会了如何创造价值,即使没有得到很好的报酬,你就不会觉得自己穷了”。

 

 

在走红后的一次演讲中,老编辑透露,“十万粉丝”是个分界点,他靠自媒体实现了财务自由。

 

老编辑和他的“老道消息”,在自媒体领域的成功能否复制?

 

理论上说,有很大机会,现实中看,可能非常难。

 

如果老编辑自己带团队,能带出第二个、第三个“老编辑”,那就证明复制之路会容易一些。

 

而在内容创业道路上,老编辑遇到的最大窘境就是招人后,自己作为主编却要像个中学语文老师,去全面纠正新人的写作毛病,“中国的语言能力正以惊人速度退化”。

 

他认为,中国多数大学生把频繁更新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当成拥有写作技能,“妈的,智障”!

 

《媒体本质上讲是一个皮肉生意》一文中,他进一步完善了这个观点:

 

“记住,写过多少字的文章,能流畅写出一篇多少字的文章,到今天仍然是衡量写作者创作能力的唯一标准。写一万个朋友圈或者微博,也得有上百万字了,但是依然是100字左右的写作水平。为什么说大部分人的写作能力是800字,因为高考作文的800字,高考就是他们写作的巅峰。他大学上四年,不可能比他高考作文写得更好,他不退化就很不错了。”

 

这大概是中国的内容创业领域,当前最紧迫、现实而又无奈的一个困境。

 

老编辑自己也感慨,队伍不好带,人才不好招,“过去两年我带过两位数的实习生,没有一个是能沉下心写文章的。急着做投资,急着做产品,急着升职做管理。文章没见什么长进,格局已经高得不要不要了”。

 

对他而言,无论是用墨刀画产品原型还是在编辑器里面码字,是一天中最平静的时刻。不过,多数时候,他跟身边人一样着急。

 

像老编辑那样储备了能力、又颇有想法的媒体人,很多都会快速离开老东家,另筑梦想之路。

 

在公开报道中,老编辑很少正面回应自己离开前东家、自主创业的原因,但在2014年7月,他在知乎一个问题下留了答案(插入图片):



之后,老编辑再也没有回来更新此帖。

 

此次答问16个月后,老编辑开通了个人微信公号;17个月后,他从前东家离职;18个月后,他推送了第一篇文章,开启了一个理科男的互联网秘史世界……

 

******

本文参考信息来源:媒体对“老道消息”、“老编辑”的公开报道;“老道消息”迄今为止230篇推文;老编辑过去四年313条知乎答问记录,及发问、收藏记录;老编辑在大学期间所写的博文;老编辑发表的学术论文;老编辑在大众点评上的点评记录等。


以上内容使用新榜编辑器发布。新榜编辑器,多平台一键分发、海量在线图片搜索、大数据帮你了解“什么值得写”、丰富的样式中心,可能是全中国最好用的编辑器。

趋势预测

打开率下滑

新媒体应聘

焦虑的你

全平台分发

“震惊体”

王者荣耀

用户运营

42章经

电商文案

腾讯VS苹果

淘宝玩内容

腾讯OMG

老爸亲子号

多元化经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