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小龙在下盘大棋?微信新功能“不常联系朋友”不得不说的秘密!

2017-08-11 夏之南 新榜



先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给微信这款产品换一个名字,你认为叫什么好?

 

或许你能想出更精妙的答案,但我给出的名字是“关系”。原因也简单,我实在想不出更好的词,来形容微信如今每个人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在中国这样一个讲究“关系”的社会里,微信几乎涵盖了你所需求的一切。

 

言归正传。

 

这两天,大家围绕微信讨论最热的话题,是灰度测试中的功能“不常联系的朋友”。简单来说,微信主动为用户提供了一种管理手段,你可以一键清除那些“不常联系的朋友”。

 

如何界定“不常联系的朋友”?微信给出了三个维度的标准:半年内无单聊、无共同小群、半年内没有回复过他(她)的朋友圈



此功能推出意味着什么呢?有人说微信也要开始“清除僵尸粉”,有人惊呼以后连默默当备胎的机会也没了,有人震惊这可能是史上最大规模的“朋友间残杀”,还有人不失风趣地调侃:今天,你被拉黑了吗?

 

接下来,我们试着从产品的角度带大家一起分析,微信为什么这么做?又会带来哪些影响?

 



先介绍三个数字:


1505000900000000(9亿)

 

一个普通人能维持的社交关系人数是多少?如果你看过去年那本火爆到人人晒朋友圈的《人类简史》,会对150这个数字印象深刻,里面反复提及的一个概念,基于长久的进化,人类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的稳定社交网络人数大致是150人。



150定律(Rule Of 150)不是《人类简史》首创,而是著名的“邓巴数字”,早在20世纪90年代由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在提出。


他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我们的社交圈与十几万年前没什么区别,个体能够认识、信任,并且在感情上信赖的人数不会超过150个,因为人的大脑有限,无法承载更多。

 

有人说人类逃不出“邓巴数字”,即便是在看似热火朝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同样如此。

 

回头看微信。

 

5000是一个微信用户可以添加好友人数的上限,当然,这个数字也被微信团队做过一次减法,最初没有这个限制。

 

9亿,从2011年初上线,走过七个多年头的微信,如今微信+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超9亿,公众号数量超过2000万


早在今年三月份官方公开数据来看,月活跃用户数就超越QQ成为腾讯乃至中文互联网世界第一大平台。

 

7月31日,2017微信智慧工坊PRO版“无现金日”活动现场流传出一张图

 



目前大家的争议之一,是关于“不常联系的朋友”如何定义,有人指出这次仅提供三个维度的筛选过于粗糙。但不论定义如何结果都指向“一键删除”或提醒用户该删除。

 

有人说这是反KPI式的自杀行为。删好友意味着什么?最直接的答案是做减法。微信是一款善于和喜欢做减法的产品。




文艺青年常常念叨“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或“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微信产品的初衷是什么?

 

熟人社交。

 

微信朋友圈诞生之初,经常被拿来和微博作比较。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莫过于,微信是熟人社交,微博是陌生人社交,微博的广场效应和微博的客厅效应也常常被拿来说事,能坐在自家客厅里聊天,当然是熟悉的人。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微信好友越来越多,问题也逐渐显现——朋友圈开始被大量嘈杂信息埋没,微商、企业软文、因工作转发的内容……慢慢大家开始接受一个理念,朋友圈不再是“私域”,开始广场化,比如一般发到朋友圈基本就默认是公开信息了。

 

参考前段时间马化腾和朱啸虎的朋友圈,两人你来我往关于小黄车和摩拜单车的较劲,很快便击破圈层,成为全民热议话题,这样的扩散速度一点不比微博来得慢了。



不聊天,不点赞,没有共同话题……从产品设计的逻辑上来说,符合这三点,这不就是所谓的“陌生人”吗?

 

这些陌生人的存在,对微信用户而言可能就是负担和损伤。知乎网友“章鱼怕黑”分析的两点很有道理:


1. 这个功能的目标应该是改善用户相关的数据的。删除好友功能应该是无助于用户增长的,但是可以改善用户活跃度;


2. 改善用户活跃度,因为用户活跃度受限于这种复杂的关系链。

 

他推测,应该是好友量相对较多的用户群的活跃度在变低。


 


净化朋友圈?

 

三节课的联合创始人黄有璨认为,微信推出这个功能,背后可能有这样的考量,大量用户的信息是过载的,这导致用户的时间变得极度稀缺,如果一款产品带来的打扰和时间损耗是大于它所提供的价值的话,也许一部分用户会慢慢逃离这款产品,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闭朋友圈,或者不再看微信公众号,都是这种现象的表现。微信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需要去降低整体对用户的打扰。

 

说到这里,还记得盛极一时的人人网吗?

 

2011年5月,当人人网在美国上市时,市值74.82亿美元,超越了搜狐、分众、优酷、网易、携程、新浪,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百度,成为中国互联网市值第三的公司(仅次于腾讯和百度) 。



同样是借助强关系经营社交,人人网从鼎盛走向彻底的衰败也不过两三年。盛极而衰,原因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克制,生活化内容越来越受打压,而新闻性、传播性、营销性的内容越来越受吹捧。

 

人性都是贪婪的,哪怕是对资讯和信息。




当人人用户的主页充斥着营销性质强烈的广告、段子、代购、推荐……的时候,这些张扬着欲望和利益的垃圾信息很快以摧枯拉朽之势,将正常的社交属性摧毁的体无完肤。

 

曾经我们浏览人人网的信息,就好像是行走在一片洁净的沙滩,时不时会有捡到一颗小贝壳或遇到一只小螃蟹的惊喜。再后来的感觉,只能形容是走在一片被慢慢污染的沙滩,就算还有小珍珠、小贝壳也被埋没在了成堆的垃圾里……




久而久之,你也就打消了去沙滩捡贝壳的念头。


如今,当你刷朋友圈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刷了半天,见不到一条令你眼前一亮的信息,或者点进去才痛骂一句:又TM是标题党!



一个朋友做微商后一天的朋友圈(不完全统计)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提醒用户删除“不常联系的朋友”?

 

还记得大明湖畔……哦不,还记得三个月前微信实验室推出的新功能“看一看”吗?这个功能的推出意味着微信也在“内测千人千面的新功能”


 

通过观察,“看一看”呈现的内容至少包括这几种类型:


1. 你已关注的订阅号内容;

2. 你的好友都在读的内容;

3. 基于用户过往阅读偏好推荐的内容;

4. 围绕用户(及其好友)兴趣爱好、关注领域及阅读记录、分享转发等维度来做内容分发呈现……

 

和今日头条等纯粹的算法机制不同,微信“千人千面”最独一无二的价值是围绕社交展开的算法推荐,一经推出,就有分析人士鼓吹,这种通过辨识“你的好友”都喜欢看什么的算法,极大的弥补了目前其它内容平台上只在乎“你喜欢看什么”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看一看”推荐的内容真的精准吗?从目前的使用体验来看并不完美。

 

比如,这里有个大前提,当“你的好友”达到数千人,这其中多数形同陌路,但他们在看什么,喜欢看什么,某种程度一定会干扰算法推荐给你的内容。

 

从提升社交算法的精度而言,首先要删除那些“不常联系的朋友”,比如半年内没有回复过他(她)的朋友圈,如果你半年都不会为一个人的朋友圈内容点赞,是否意味着他的品味和你相差胜远?他看的内容是不是就能排除在“你也喜欢”之外了。这种判断简单粗暴,但不无道理。

 

删除那些“不常联系的朋友”,让用户的圈子变得更纯粹,可以最大程度的校准微信的社交算法。

 



人们常调侃,社交起于约炮,兴于炫耀,衰于鸡汤,死于经商。

 

任何社交网络的核心内容无非是“关系”二字,站在个人的角度,强关系的价值肯定高于弱关系或假关系。



可以看出,七年之后,微信团队依然克制,依然希望尽量遵循“去中心化”“用完即走”“少即是多”等理念,包括这次灰度测试本身也是如此。

 

无论如何,微信正在逐渐丧失私人领域的属性,也不再是一款简单的社交工具。有人说一个优秀的互联网产品需要不断的做“用户健康度管理”,回归到产品层面,在这个拼命做加法要增量的时代,不断做减法依然是微信团队固执的坚持。


删,利大于弊。

 

说了这么多,你会大刀阔斧砍掉“不常联系的朋友”吗?比如——

 


以上内容使用新榜编辑器发布。新榜编辑器,多平台一键分发、海量在线图片搜索、大数据帮你了解“什么值得写”、丰富的样式中心,可能是全中国最好用的编辑器。

卖包男人

米未姜思达

封号雷区

非洲祝福

军装照揭秘

公号五周年

六神磊磊

黎贝卡卖车

新媒体术语

内容App

取关率调查

赞赏回归

铁血网

小编谈恋爱

流量主简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