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审判》聚焦成都法院“司法供应链1371”管理新模式




日,《中国审判》杂志总第303期发表文章《成都法院打造“司法供应链1371”管理新模式》,聚焦成都法院司法体制机制综合配套改革





全文如下




“影响一个法院工作成效的优劣,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管理。”日前,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郭彦对本刊记者表示,“案多人少”矛盾突出,案件处理难度不断攀升,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日益多元化,在新的司法责任制背景下,传统的权责清单式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2017年8月,成都市两级法院(以下简称“成都法院”)借鉴跨国企业供应链管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在全国法院率先开展现代司法管理改革,探索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供应链”管理模式。2022年8月,成都中院提档升级,再次提出“司法供应链1371”新模型。四年来,成都法院的改革探索之路从未停歇。


2021年,成都法院共受理案件60余万件,同比上升37.49%;结案率依然保持在92.16%,法官人均结案455.08件,同比增加105.73件;案件平均审理周期同比下降13.51天。2022年,成都中院所形成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经验,从全国法院申报的123项改革举措中脱颖而出,荣获最高人民法院首届“人民法院改革创新奖”。



“1371”

让司法管理实现全域、全景、全链条


司法责任制改革明确提出“放权”与“控权”的命题。


面对审判权力运行模式的革命性变化,成都中院党组意识到,单纯通过权责清单静态界分各主体权责界限,难以完全实现司法责任制改革审判监督管理要求,也无法有效回应各主体多元司法新需求。


2019年2月,成都中院出台《关于构建司法供应链管理新模式的实施意见》(又称“‘司法供应链’1.0版实施意见”),从服务保障“审判中心、办案核心和法官重心”出发,将“司法供应链”管理模式从理念变为实践。自此,“质检部”——办案质效管理中心、“保障部”——办案服务保障中心、“联络部”——内外沟通协调中心“三大中心”正式建立并实质运行。


2021年8月,成都中院印发“司法供应链”2.0版实施意见,将“三大中心”的管理标准、规范要求以数字化方式有机嵌入办公办案管理系统,实现数字管理、智慧服务。


为进一步化解司法供给与司法需求不同步、慢半拍、半口径对接等矛盾,更好释放司法管理效能,2022年8月,成都中院以“1371”模型为基础,对“司法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提档升级。其中,第一个“1”是指在探索深化行政区与司法区适度分离的基础上,立足成都“大司法区”一个区域、立足成都法院系统、立足成都全域,构建全域全景全链条式的“司法供应链”3.0版本;“3”是指全面升级办案质效管理中心、办案服务保障中心、内外沟通协调中心“三大中心”,实现效能全面提升;“7”是指“大司法区”全域建设需要关注的外部“七大环节”,即全市一体、统筹协作、共建共享、集成集约、智能智慧、同城同质、提质扩效;第二个“1”是指一个智慧法院支撑,即打造以“蓉易诉”在线诉讼平台为核心的在线法院综合系统。


据悉,相较于“司法供应链”2.0版本,司法供应链“1371”新模型重在实现以下“三个转变”:一是从原来的成都中院内部管理系统向全市法院管理系统的转变;二是从原来仅仅着眼于个人司法需求、个人司法服务向着眼于个人加法人的司法服务保障的转变;三是从原来单纯着眼于办案向现在的党务、政务、审务“三务”并重的转变。这一探索展现了成都法院勇于担当的改革决心和示范引领的改革信心。


“3”

让办公办案规范高效便捷


在成都法院“司法供应链”管理模式中,办案质效管理中心扮演着“质检部”的角色,通过狠抓个案流转环节和质量管控、提升审判监管实效、夯实审判质量根基,确保每一个案件不“带病出院”、不“带病入库(归档)”。


成都法院在做实专业化审判的基础上,健全法律适用统一机制,细化完善“同案不同判”认定标准,自主研发“比案推简”智能系统,推广类案和关联案件检索,并率先构建静默化监管体系,对法官办案过程中的183个工作节点和68个监控节点进行动态跟踪、提示、预警和督促。在成都中院员额法官郑小茂看来,静默化监管体系如同法官的“闹钟”。当存在案件办理超期、某一环节不规范、某一重要节点信息未填写等情形时,系统便会在预设时间节点开始预警。该制度运行以来,已动态监管案件257万余件。“静默化监管”改革经验获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批示肯定,入选首批《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案例选编》。


“保障部”——办案服务保障中心则按照“一体两面”的架构建设,强化统一组织和管理,对内服务法官,办理全部非审判核心事务;对外服务群众,办理所有面向当事人的审判事务。


案件在成功立案并进入排期审理阶段后,办案服务保障中心的小微组织也迅速高效运转起来。分案排期组负责对所有案件进行集中分案和排期,像“时间规划局”一样统筹规划法官的工作时间;集中送达组通过“成都法院智能化送达系统”智能抓取案件信息,智能生成程序性文书;庭审速录组则负责庭审记录;文书草拟组负责“组装”“修改”“校对”裁判文书;后续文书印制、文书送达、扫描归档等程序都有专门的人员完成流水操作。


“办案服务保障中心将审判辅助事务分类置于办案全链条上,‘司法作品’生产这个‘工厂’集成了多达11个小微组织,在整体框架之下分段分步开发,贯穿全诉讼流程,以信息化机制串联所有小微组织高效运转。”成都中院副院长龚成向记者介绍。


日常工作中,“联络部”——内外沟通协调中心发挥着左右贯通、承上启下的协调沟通中枢作用,积极推动成都法院职能从“后端被动接受型”模式向“前端能动参与型”模式转变。


“有的当事人因年纪大、文化水平有限,不会使用电子送达媒介,甚至部分当事人对电子文书是否具备足够的法律效力存在疑虑。建议法院进一步完善电子送达的相关操作规范,并扩大电子送达效力的宣传引导。”在征求人大代表意见时,一位成都市人大代表这样建议。收到建议后,成都中院内外沟通协调中心及时将意见反映到该院诉讼服务中心。10日内,成都中院便可反馈关于规范电子送达、加强APP推广使用等工作的落实情况。


针对内部干警需求,成都法院在内网开通“你说我听”(干警信箱)平台,分设办案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建设、后勤服务等版块,全面收集干警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成都法院内外沟通协调中心通过联席会议协商机制,重点解决遇事梗阻、推诿塞责等法院内部运行中的“卡脖子”问题,真正发挥了解决问题“好帮手”、沟通交流“好平台”、党组决策“好参谋”的功能作用。


“三大中心”实质运行以来,以“法院和案件、办案要素、平台建设、司法作品”为核心内容,对“司法供应链”管理模式作出了生动注解。“在‘1371’新模式中,成都法院将会以智慧法院为支撑点,以七大环节为发力点,全面升级‘三大中心’。”郭彦表示。



“7”

让管理效能全面充分释放


2022年,成都中院创新提出,要紧紧围绕“全市一体、统筹协作、共建共享、集成集约、智能智慧、同城同质、提质扩效”七大环节,进一步优化司法管理体系。其中,“提质扩效”是根本目的,既要让群众办事更加高效、便捷,又要让法院系统内部办案效率更高,质量更有保障。


“您好,这里是成都中院12368诉讼服务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在工作日,从早上9点开始,伴随着热线接入的铃声,相同的话语不断重复。案件立案情况、法官联系方式、问题建议、诉讼咨询……忙碌的接线员为咨询者耐心地解答问题。


从“大司法区”全域建设的现实需求出发,2022年,成都中院秉持“全市一体”理念,将22家基层法院的12368诉讼服务热线进行整合,分步骤、分区域收归中院统一管理,为人民群众提供数据同源、标准一致的热线服务,努力追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工作愿景。在此基础上,成都中院又将12368呼叫中心、在线服务中心、数据平台中心进行整合,集成构建了网络理事中心,实现一键拨通一号通办、在线服务一网全办、数据资源一站统筹,在人民群众与法院之间搭建起一座“连心桥”。


“12368电话、网络理事平台留言、转交办、来信来访……无论是哪种渠道,群众的每一个诉求我们都会做好登记,通过系统流转给具体承办人员。承办人员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核实解决问题,填写处理结果或者意见。”成都中院工作人员杨晓雯远程向记者展示了网络理事平台。


在整合诉讼服务资源、减轻群众诉累之外,成都中院还通过“执行一体化”建设,集成成都市两级法院的司法资源,共同办理重大执行案件,在提升执行效率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房屋腾退案件是执行工作的常见案件类型,也是执行工作的难点。2021年1月,四川省蒲江县人民法院受成都中院指定,立案执行某管理公司申请执行某房地产公司抵押合同纠纷一案。在依法对该房地产公司名下位于成都市金牛区的某处4400平方米的房屋进行公开拍卖后,租赁户非法占用、多次协商拒不腾退等问题成了本次执行工作的“梗阻”。


面对这块难啃的“骨头”,2021年12月2日凌晨,在成都中院的统一调度下,蒲江法院联合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法院、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法院,组建了一支70余人的执行团队,跨区域对该处涉案房屋采取了强制腾退措施。历时9个小时的奋战,执行团队成功完成了腾退工作,并现场交付买受人,兑现其胜诉权益。


“七大环节”的建设需要系统思维、多向发力,成都法院将持续以流程再造、资源整合为着力点对其进行完善,以推动司法管理工作提质扩效。



“1”

智慧支撑让管理事半功倍


2020年5月,一起保证合同纠纷首次在成都“5G智慧参审室”在线审理。与以往远程互联网庭审不同的是,该案诉讼代理人既不在法庭,也不在家,更没在公共场所,而是通过身份认证,就近在律师事务所的“5G智慧参审室”参加在线庭审活动。这是成都法院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开启“云审判”的一个缩影。


走进成都法院,处处是科技创新应用的场景:5G、人工智能、区块链、OCR识别、大数据……这些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审判执行工作,为全面提升办公、办案效率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变革。仅2021年,成都法院在线立案204434件,同比上升39.84%;在线庭审案件13224件,同比上升61.21%;电子送达共702113次,成功率达79.45%,同比上升18.40%。


一直以来,成都法院认真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工作部署,将两级法院240万余条的电子数据进行集聚,打造了司法大数据中心。依托于此,“三大中心”之间信息流转、协同作用得以实现,“智慧法院·成都模式”的基础得以夯实。


既要服务保障“司法公正”的办案人员,又要服务“感受公平正义”的群众,成都法院将双方需求进行有机整合,打造了以“蓉易诉”在线诉讼平台为核心的在线法院综合系统,“智慧法院·成都模式”顺利成形。


2021年3月,成都法院全面上线了以在线庭审为中心的“蓉易诉”在线诉讼平台。同时,配套改造互联网科技法庭27个,推动在蓉律所、法律援助中心等建设“5G智慧参审室”16个。此外,成都法院还在四川省率先引进“12368诉讼服务智能平台”,实现“人工+智能”接听模式。目前,咨询热线接通率超过99%,相较系统上线之前提升近30%。


聚焦司法办案主责主业,以高效优质为目标。成都法院打造了以“审判流程+卷宗管理”为核心功能的“成都法院办公办案平台”。从赋能智慧审判出发,该平台推进以电子卷宗流转驱动的全流程无纸化办案模式,完善卷宗在法院之间上下贯通、部门之间协同共享、在各类终端载体移动接入等功能。同时,以跨网庭审无感开展、证据等材料多方共享、庭审设施“一键启动”为目标,成都法院着手启动了“融合庭审”建设。目前,正在推进41套智能语音识别终端的部署应用。


“智慧法院·成都模式”在搭建“数据+服务”的主干架之后,又对司法办案领域进行细分,完成了“文书、司法鉴定、司法公开”等多个分支的构建。法律文书智能纠错软件上线后,安装覆盖率达100%,为法律文书“带病出院”设置了一道智能屏障。集退费、催收及追缴等功能为一体的诉讼费款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法院主动退和当事人申请退相结合、沉淀资金自动检查清理的目标。


“司法管理是一项永恒的课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郭彦表示,成都法院将持续以“1371”为基础,深化“司法供应链”管理,努力实现成都市法院资源一体、运行一体、纵横一体、品控一体。




成都中院融媒体工作室出品

-



 <第1498期>来源:中国审判

编辑丨李   琪

校审丨陈培培



往期推荐


如何做坚强有力的“豌豆荚”?听听他们怎么说 /

成都法院院长说④ /

/成都法院院长说⑤/

你花了   ·  秒来阅读旗帜鲜明推荐默默点赞转发分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