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 | 《猜火车》:我选择不去选择生活
没有解药
猜火车影评
作者 | Zac(巴黎)
编辑 | bastard(上海)
苏格兰的阴暗天气
逼仄脏乱的小公寓
二十来岁的年纪
犯罪和药品
电影主要以雷登为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其他主要人物包括土豆、病仔、贝格比、汤米、黛安娜等,这些角色也在叙述中各自丰满起来。故事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这一伙不务正业的青年展开描画,不论是否使用药物成瘾,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挥霍人生。而第二部分从一位女吸毒者的婴儿的死亡开始,众人受到精神打击,却无力回天,只好堕入死循环,继续偷蒙拐骗集资吸毒。雷登和土豆在一次偷窃时被捕,由此引发出雷登的一次被动戒毒。戒毒过程在一次失败后取得成效,清醒了的雷登搬到了伦敦,往主流社会靠拢,由此揭开了故事的第三部分:过去的团伙找到伦敦回来参加葬礼的雷登协商一起数量颇大的贩毒计划。
苏格兰60年代建的郊区房十年后成为贫民区,70年代工人阶级迎来大规模失业,80年代巴基斯坦的廉价海洛因侵入市场,种种原因都造成了九十年代毒品滥用的爆发。根据2009年苏格兰的一份报告,06到07年药物使用致死人数大幅攀升,死者多为三十五岁左右,正是《猜火车》同时代的海洛因成瘾者。历史学家迈克尔弗莱更是指出,到十九世纪末,爱丁堡已经成为世界上产出包括海洛因等鸦片制剂最多的地方,直至现在(资料:2009年)。
这部看似异想天开的电影其实又是一部英国人拿手的社会现实主义电影,是一部批判现实的大作。所以不难发现,与2000年同样聚焦于药物的《梦之安魂曲》不一样,《猜火车》除了描绘毒品,还花了不少的笔墨戏谑社会,戏谑现实,戏谑主流价值观,让人们不禁反思,药物滥用者群体的生存状态是如何?日趋同一化的现代生活是否真的比药品麻醉后的幻觉人生优秀? 甚至,我可不可以试一下吸毒?
该片在1996年的戛纳展映,虽是非竞赛单元,但还是成为当年最叫好的电影之一,狂揽3千万美金的票房。不仅群众喜爱这一部电影,评论家也对此片情有独钟,它获得了一个奥斯卡提名,并在1999年英国电影协会(BFI)评出的百大英国电影中排位第十。《帝国杂志》评论道:《猜火车》并不是歌颂毒品,它歌颂的是电影。这部电影甚至成功到当地六十多岁的一位神父据小说电影开发出相应的旅游观光路线。
《猜火车》里无论是电影的剧本,拍摄手法,还是表演,原声碟,一直以来都被津津乐道。电影的剑走偏锋,以及对流行文化特别是英伦摇滚,英伦迷幻的融合更是让上世纪的年轻人啧啧称奇,被Telegraph称为近20年来最完美的原声。整部电影既散发着幽默又带着深深的绝望,既诱人又可怕得让人颤抖,它以黑色幽默的形式,甚至带着一点cult片的色彩来抨击“体面生活”,《猜火车》就着天才般的人物情节和拍摄,屎尿屁轮番上阵,带着令人咋舌的奇思妙想,选择了一种与“伟光正”背道而驰的题材,看似开玩笑地提出一个又一个存在性的命题,逼迫我们认清现实,反思现实。电影在各种肮脏的屎尿包裹下,展露芸芸众生对主流价值的反思,对人生真谛的探寻。让人倍感戏谑的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瘾君子的话,却听起来十分有意义:
But why would I want to do a thing like that? I chose not to choose life: I chose something else. And the reasons? There are no reasons. Who needs reasons when you've got heroin?
”从电影的主题就看出这注定是一部争议十分激烈的电影。在当时世界毒品滥用正呈现日趋严重的势态,把“药品滥用”摆上银幕,无疑是一枚炸弹。而《猜火车》正是因一种模糊道德黑白的视角显得独特而迷人。
不同于西方影迷对致幻药品的感同身受,大部分中国观众也许离药品比较遥远,不容易形成共鸣。所以对中国观众,我们思考范围更是早已脱离了“药品”这个题材,而推进到“青春的堕落”,“生活怎么过”等等抽象升华出来的内容。
尽管电影对主流价值开了枪,雷登最后却回归了主流社会。这部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是两个被批判的体无完肤的人生选择。就算雷登一开头说的“I chose not to choose life”(我选择不去选择生活),其实也是一个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有后续的结果,从选择和后果的维度上看,这就属于存在主义的范畴了。从影片开头就给我们罗列选择,整个影片到最后其实讨论的还是“人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终极命题。尽管故事里主人公企图选择药品来逃避人生,取消这个终极命题本身,拒绝回答,但是这种取消本身的后果也十分残酷。
换个角度来看,选择“逃避”甚至可以看作是选择“反叛”,与主流不同便是反叛,只是并无收效。在选择面前不可能不作选择,而导演的残酷便是讨伐了两个不值得选的道路之后,并没有提供第三个合适的选项。这部电影对人生里两个方面的选择“逃避/反叛”(不仅限于毒品)和“顺应”,都探讨得十分透彻了,可是没有提出解决方案,这不禁让人担忧。对于大部分正常人,在毒品根本不是一个选项的时候,只能又回归社会,继续在消费时代被统一起来。这部电影其实讲了一个十分消极的故事。
近年来网络上有一类文章或者说观点,正在对传统的积极文章(鸡汤)进行解构。这类思想宣扬尊重现实、缺陷和不完美,接受失败,学会放弃,做自己。这首先是一种集体的反思,反思传统智慧在当代的普适性,反思信息与媒体的关系,反思“好的”人生,反思自己。其次,人们逐渐向“普通人”的角色回归,在当代生活的压力下,人们渴望真实,轻松和快乐,而不是渴望成为被歌颂的伟光正的假人形象,去迎合消费时代的统一标准。
当然了,这里面也是一些媒体为了标新立异而创造所推动的结果。但其实,无论是鸡汤还是毒鸡汤,这些都是一种价值观的宣传,都是希望充当意见领袖,想要规定一种标准。在大家开始往毒鸡汤靠拢时,不久将会有反毒鸡汤来将前者解构。九十年代,应和《猜火车》逃避那些“大电视”,“洗衣机”,“豪华汽车”的人也许正在迎合二十一世纪被讨伐的标准,而他们还以为自己独树一帜(以雷登的情人黛安娜为代表)。无论是作何选择,每个人最后终会成为变得庞大的分母上其中一个分子,变得不特别,变得主流。
不知道接下来的《猜火车2》是否还延续着上一部的哲思线索来讲诉故事,讨论选择,如果只是换个故事讲同一个主题,那未免会让人有点失望。但值得期待的是,从预告片看来,导演和作者已经把枪口瞄准二十一世纪。并且,第一部在毒品下没被足够讨论的性有可能将在第二部成为主要线索。
在此祝大家观影时,挨枪愉快。
- FIN -
第67届柏林电影节深焦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