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护法》:你们太会玩还是我们想多了?| 深焦圆桌谈

2017-07-27 深焦 深焦DeepFocus



策划|深焦编辑部

编辑|尼侬叁


 前言


走出电影院时,我回想起黄绿色血浆并不觉得血腥,满篇戏谑也有认真与诚意,我不太喜欢的是消解弥散网剧风格,它被搬上大银幕还是有些水土不服的。从看完电影至此时写前言我都不知道该给《大护法》打几分,但我看的那场观众反响不错,但面对多处笑点我笑不出来倍感尴尬,看罢并不觉得很提气。不知态度模糊的观众有多少,不知是这部电影在当下的微妙意义还是这部PG-13的国产动画带来了新鲜元素;网络上关于这部电影有太多的“解密”、“填坑”、“质疑”、“欢呼”等等,抛开电影本身的话题性,我们希望回到《大护法》本身来看,从制作上、主题上成就了些什么,又有哪些瑕疵。还是那句话,测评冰箱好不好用,不必了解怎么制造冰箱。

 

本期的圆桌凑齐了四角,嘉宾们将探讨《大护法》中的隐喻、视听技法是否成就其为一部好电影、叙事上有无弊病等问题,希望能抛开头脑发热的一致好评,摆事实讲道理地“怼”一下《大护法》,究竟是制作团队太会玩,还是我们想多了?


【延伸阅读】

《大护法》:资本殖民与革命败局


主持人

楚翘:专业带路跑偏五百年的新手主持人,戏剧与影视学硕士在读。



嘉宾介绍

FLCL:各种有意思的东西的爱好者,哲学本科在读

 

谢谢你们的鱼:业余影迷,影视从业人员

 

小宇:豆瓣名还没注销的小宇,圈子边缘人,业余影迷,acg爱好者,喜好并研究香港电影和日本电影。


摩西:影评人,电影策划,策展人





楚翘:


首先与各位探讨一下观影体验,从观影体验入手希望溯源到造成这种观感的原因。我在观影过程中也感受到了这的确是一部不太寻常的动画,但我的态度至今都很模糊,我在豆瓣上也没有评星。我觉得很多地方导演给了一些故事上的暗示,却没有铺开继续,网络上也给不思凡冠以“挖坑不埋”的称号。我认为这一点着实是一把双刃剑,这种“悬而未置”的方式究竟是否为了打破传统连续观感的刻意行为,是否是粗糙的网络众筹电影的特色;抑或是说,这也是一种新的生命力呢。首先希望各位解答一下我的困惑,基于《大护法》故事的隐喻性究竟值不值得深入解读?

 


《世界角落》勇夺2016年日本两大电影杂志《电影旬报》与《映画艺术》的Best 10第一位。熟悉日影的影迷也许知道,这两本杂志向来是死对头,经常是你的最佳我的最差,而对于《世界角落》居然达成了难得的一致,可见这部日影在日本本国的评价之高。我记得在东京看这部电影时,eurospace(涩谷最有名的独立电影院之一)久违的人头攒动,真正的座无虚席。因人气爆棚,影片上映了许久都未曾下档,我身边的日本人无一不对本作赞不绝口。

 



FLCL:


首先,我所理解的“深入解读”是不同于“解读”的。在我这里,解读指的是“试图揭露作品内容(情节,人物,故事涉及的背景等)的外部指涉”,而深入解读指的是“试图揭露作品内容与形式(故事结构,叙事手段,呈现方式等)”。以电影为例,对于一部电影的解读仅限于电影的故事,而深入解读则涉及构图,色彩,剪辑等等。

 


其次,我认为所有的对作品的深入解读必须尊重作者原始的构思(或者说,“原始解读”),若是忽视作者的原意进行解读就算做过度解读了。当然优秀的进行过度解读的文艺评论有很多,但是这些评论的价值在于解读者的原创性而不在于作品。(我们这里讨论的是一部作品值不值得解读,与解读者无关)不过如果“原始解读”一开始就不存在,那么不论如何解读都不会被算作过度解读了。

 

再次,我认为所有值得深入解读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两类:

一类是作者没有在作品中置入明确的隐喻,并且对该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普遍有助于表达解读者自身的观念(按照上文的论述,这种解读不属于过度解读)


另一类是作者在作品中置入了明确的隐喻,并且对该作品的深入解读是作者所希望的欣赏该作品的一个必要环节。



第一类作品之所以值得深入解读是因为这些作品很有启发性,往往能促使解读者产生新的观念,并且又因为自身的模糊性不会约束解读者的思维。古希腊戏剧,各个民族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偏古典主义的当代艺术作品都属于这一类,很多研究者都喜欢通过分析这些作品来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第二类作品之所以值得解读是因为如果不对这些作品进行解读就完全无法领略到这些作品自身的魅力。也就是说对于这些作品,如果不对其进行深入解读,那么看了就等于白看。比如说戈达尔的《中国姑娘》,戈达尔拍这片子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如果忽略其政治指涉,那么这部片子就会显得不知所云。

 


最后,回到《大护法》。显然《大护法》不属于第一类,因为从各个角度看作者是在这部作品中置入了隐喻的;并且《大护法》也不属于第二类,因为《大护法》中的政治隐喻并不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最主要的目的——不然就不会出现许多奇怪的搞笑段落了。这部作品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创作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空间,以此吸引观众并获得商业利益。综上所述,《大护法》并不是一部值得进行深入解读的作品。

 

当然,并不是说只有值得进行深入解读的作品才是优秀的,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也不值得进行深入解读。以阿彼察邦的作品为例,对于其作品中内容上的政治隐喻的解读是有必要的(至少是无害的),但是越过此线,把阿彼察邦的影像风格也归到政治隐喻上就显得有些不妥了,我认为阿彼察邦独特的影像风格的价值属于美学价值。当然相对的,也有许多值得深入解读的作品并不那么优秀。




谢谢你们的鱼:


个人觉得《大护法》在故事中的隐喻没有过多深入探讨的必要,虽然影片有一副看似非常深奥的皮囊,但是不论是故事本身还是主题的传达都相对通俗易懂,对于自我的探知以及存在的思考仅仅流于表面,所以导演才需要用血腥的场面和各种触目惊心的场面来强化观众的观影感受。《大护法》骨子里面还是一部浅显易懂的商业化动画作品,任何深度的探讨最终都有可能成为过度解读。





小宇:


我算是被下套了,笑。


我先说第一个问题,就是隐喻作用以及隐喻跟作品占重关系。



隐喻的发酵在我看第一遍时候就已经预感到,我也预料到豆瓣会因为这层次发酵评分会虚高。隐喻更多是观者在看完作品后对于作品的一种解读,算是兴趣类解读,而并非所有解读。

 

这里我还是想批判这个问题,因为有放大解读的嫌疑,同时也忽略作者创作初衷,同时还形成一种意识行为,用这等行为宣扬本该不是影片所承担的主义。这对于一部作品解读是片面的,偏执的。这种解读是否能形成攻击力有待商榷,至少确实能吸引一小作份子就其做文章,引发一阵子骚乱。这些都对作品带来不好的影响。

 


由此,我的观点是不必去深入点拨这些话题,但也必需警醒这类话题,因为这些是不该忘却,也不该丢弃。这种隐喻式解读很容易带给创作者影响,甚至是创作方向的迷失,我觉得不要深入解读(偏执误读)更好。





摩西:


画风很东方,又很奇异诡谲,充满灵气,细节让人着迷,故事很碎,隐喻太多,潜台词所暗藏的表达太多,导致理解起来有些有些晦涩,但也因为如此,这部电影第一遍看的时候用梦境的感觉去体验最好,二刷可以感受故事。人物的对白都像独白,独白更像遗世独立的吟诵,暴力场面的处理很有冲击力,充满想象力。

 

之所以有这种体验,是因为这部动画电影太奇特了,既东方,又奇异,这种奇异色彩下的乌托邦的感觉,在华语电影里尤其少见,可见创作者颇有野心。 28 54870 28 15535 0 0 1457 0 0:00:37 0:00:10 0:00:27 3317然,对大众来说理解难度有点大,作为一个成人动画——官方打出的影片定位,在作者风格与表达上做了很大胆的尝试,叙事层面比较薄弱,有点可惜。


但是,在我看来,《大护法》要比《大鱼海棠》强多了。


大鱼海棠 (2016)


这部片子的隐喻不必过度解读。


有人说隐喻了现实,也有人觉得像《动物农庄》,这样陷入过度解读,其实反而影响了对影片的理解,以及观影的乐趣。导演不思凡说,不希望观众刻意寻找其中的隐喻,尤其不希望媒体和影评引导观众沿着某一种隐喻的方向去解读这部电影。而且,对于这部世界观比较独特但又相对完整的电影,其中的主题表达必然在这个世界观设定下面,因此还是从影片的世界观设定、人物与环境的冲突去理解,否则,超出了影片在世界观方面的设定,单独从某一个对白或者细节刻意解读,肯定会超出影片本身所涵盖的主题。




楚翘:


第一个问题上四位嘉宾见解是一致的,我们也就更加明确了讨论的方向。由此我希望深入电影文本的内部,继续与四位探讨一下电影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如果说电影的故事设定旨在隐喻人性与觉醒的话,对于《大护法》来说是故事拯救了粗糙的形式还是隐喻累赘造成了“硬伤”?





FLCL: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模糊的。一个作品整体的优秀与否取决于其内容与形式的相容程度,而不取决于孤立的形式或内容。换句话说,一部优秀的作品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其内容与形式安排的很融洽(内容相对于形式而言很优秀,并且形式相对于内容而言很优秀)。所以,不存在“故事拯救了粗糙的形式”这种说法。


在我个人看来,不谈融洽不融洽的问题,《大护法》的内容和形式都是粗糙的。内容上,本片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角色与角色之间大多是孤立的,或者说虽然有设定上的联系,比如说大护法要保护太子,隐婆想保护小姜等,但是这种联系的建立都是表层的的。影片既没有交代人物之间的背景故事,又没有在细节上体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拿隐婆和小姜的关系为例,从设定上看,隐婆知道许多小姜不知道的内幕,但是为了保护小姜隐婆没有办法把它们说出口。这就有点类似于一种隐忍的母爱。给几个隐婆默默关注小姜的镜头就能体现出上述的人物关系,如果再加上眼神,动作和对于台词语气的处理就更完美了。但是在本片中上述细节都没有出现,表现人物关系的只有几句直白的台词。



(说到这里就顺便提一下,花生人开口说话在本片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情节。导演在这之前花了很重的笔墨去展现花生人自身的怪异,让观众与花生人产生距离感,应该说这一点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小姜对隐婆一开口就是流利的普通话几乎完全浪费了之前的对于陌生感的铺垫,给人的震撼也就没那么强了。这一点《猩球崛起》就做的比较好,猩猩族内交流的时候给字幕,和人类交流的时候英语也不是那么流利,这样更能营造陌生感。)




谢谢你们的鱼:


首先我个人不觉得本片的形式粗糙,相反的,我觉得这样的形式反而是精准的,这样写意的画风比起很多徒有其表的动画作品强出很多,所以故事拯救粗糙的形式这一点我个人是完全不认同的,没有什么拯救不拯救的。

 

而隐喻这个东西原本就是包涵在故事中的东西,只不过影片中的隐喻相对比较明显而已,至于影片的硬伤还是在导演的叙事、逻辑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隐喻作为硬伤存在我个人也觉得没有什么说服力,最多只能说有一点主题先行而已。





小宇:


隐喻解读是否能盖住影片自身的问题,我觉得这个还是见仁见智地看。东欧电影因为社会体制和创作体系限制,经常会出品这类隐喻解读式作品,像我去年看的《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就是典型。整个作品借用年轻人在二战期间去疗养院(疯人院)的看望自己父亲的经历,借用年轻人在那里经历所带出他的过去时光和现实感受,编织出一个荒诞社会的社会样貌,意识形态,乃至影片后段的革命发动,疗养院(社会)最终消亡的历史进程。隐喻解读是这片锦上添花的内容,甚至是影片故事发展的重要部分。

 

其实我觉得目前《大护法》的一些隐喻解读都有些过于延伸,其实本是辅助故事理解的关键要素,并不应该被放大成为更大话题我觉得隐喻在本片里是辅助故事层面的作用,是创作者在创作中带入进去却又不想明说的想法,这种手法更多是为了制造荒诞环境而使用的,是为影片故事层面和世界观层面塑造的手段。隐喻不足以掩盖影片的问题,说不好听点,就是并没有遮羞布作用,我觉得没有这层次意义。





楚翘:


接下来希望与各位探讨一下观影体验,从观影体验入手希望溯源到造成这种观感的原因。我在观影过程中也感受到了这的确是一部不太寻常的动画,但我的态度至今都很模糊,我在豆瓣上也没有评星。我觉得很多地方导演给了一些故事上的暗示,却没有铺开继续,网络上也给不思凡冠以“挖坑不埋”的称号。我认为这一点着实是一把双刃剑,这种“悬而未置”的方式究竟是否为了打破传统连续观感的刻意行为,是否是粗糙的网络众筹电影的特色;抑或是说,这也是一种新的生命力呢。FLCL告诉我他对该片的第一印象是有点粗糙,感觉比较乱。我印象中《大护法》中也有很多空间上值得注意的地方,比如太子看见的瀑布与戏份很多的洞穴。想就这个问题问问FLCL:关于《大护法》中的空间与人物造成了您认为该片有点粗糙的原因?如果不是因为空间与人物的话,又是因为什么呢?





FLCL:


形式上的槽点就太多了,比如说人物说话基本上就是两个嘴型的循环动画,脸都不带动一下的;比如说吉安像是从喜羊羊里穿越过来的人设;比如说全篇奇怪的节奏,接近尾声的时候安排了一段太子和屠夫的大嘴炮,完全冲散了观众对于罗单和主角决战的期待和紧张感。不过既然主持人问到了关于空间感的问题,我这里就就这一点试着分析一下:


“一个需要带着3d眼镜看的2d动画”,听起来觉得怪怪的。不过3d的观感其实还是挺明显的,它突出了画面的层次感,前景和后景的对比显得更明显了。也许从这一点我们能看出导演的意图:导演似乎想体现出一种类似于浮雕的观感。实际上这种观感与中国的国画很类似,它们都不采用西方传统的透视法,也就是说不利用消失点的原则使人产生一种立体空间的感觉感。这种“浮雕透视”使人产生空间感的原理大致在于画面中各部分的重叠和遮挡。如果画面中一个方块挡住了另一个方块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大概会比较自然的认为被遮住的方块位于另一个方块的后面。这种透视方法大概是中国画的一种传统,《大护法》为了体现出一种中国风,很多镜头都使用了这种透视——人物位于大远景水平运动(不远离我们也不接近我们),前景有许多遮挡物。



但是使用这种透视的镜头不适合和传统的使用消失点透视的镜头剪到一起。这种透视强调的是一种遮挡关系,我们只能从这种遮挡关系中感受到“啊这两个物体一前一后好像隔了很远”,但是我们没办法从视觉上得知二者之间隔了什么,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直接的感受到三维空间,画面中的物体很多都是没有深度的。若是把这种镜头和使用消失点透视的镜头接在一起,那么给人的感觉就是画面中突然多出了一个维度,至少是突然多出了许多细节(被遮挡的物体,地面等)。虽然角色与动作的一致性不至于让观众完全跟不上剪辑,但是这些突变至少会使观众产生“诶这两个镜头是在同一个场景嘛?”的疑惑,造成观感上的混乱。



动画史上有许多使用“浮雕透视”的动画佳作,但是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一镜到底:以大友克洋的两部短片《大炮之街》和《火要镇》为例,前者中存在消失点透视,但是这两种透视的切换并没有经过剪辑,直接把画面转向的过程画了出来;而后者一开始干脆就没有出现消失点透视,完全是镜头的平移,就像徐徐展开一个卷轴一样(杨德昌未完成的动画《追风》也是如此)


动画《追风》片段



楚翘:


谢谢你们的鱼告诉我他的第一印象是题材有创新的地方,能感受到编导仍然非常稚嫩,总体观感比较一般。我想就故事本身与您探讨一下您认为稚嫩的原因是在何处?创新的地方是故事还是电影的形式呢?



谢谢你们的鱼:


《大护法》在我看来是一部相当矛盾的作品,不论是主题和叙述方式之间的矛盾、创意本身和故事篇幅之间的矛盾,影片自身定位和题材之间的矛盾,你看得到创作者和各方势力的博弈,但是却看不到创作者本身成熟的手艺。



作为国内第一个标榜自己是成人动画的影片,《大护法》在故事的创意、尺度、画风等等方面确实都具有破冰的意义,你甚至可以看到当年徐克的《地狱无门》以及管虎的《杀生》的感觉,同时这也是国产动画至今难得没有山寨日漫或者美漫感觉的作品,就这些因素上考量,本片确实非常值得支持和鼓励。


不过,和光线之前的《大鱼海棠》相似的是,《大护法》也是一部形式感、创意、包装、设定等等凌驾于故事之上的电影,当然,本片还是比《大鱼海棠》的空洞拖沓要好一些。


大鱼海棠(2016)


另一方面,影片的叙事非常单调,一直到花生人小姜的视角出现之前都是护法寻主的故事,除了偶尔来一段西部片式的枪战,基本上就是一个流水账,而当花生人小姜作为另一个视角引入故事的时候,大护法和小姜这两条故事线居然就这么毫无关联的进行着,甚至小姜的那个《逃出克隆岛》式的故事反而成为了故事主线。到头来,影片讲述了一个大护法在找寻太子的过程中见证了一群非人类生物觉醒并且反抗欺压的故事。

 

影片还有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就是内心独白的滥用,不光光是啰嗦这么简单,导演不断地让大护法这个角色把画面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靠着嘴再说出来,生怕观众看不懂自己在说什么,以至于大部分时间我都产生了一种在听语音书的错觉。




楚翘:


小宇告诉我,他认为该片的故事挺不错,文本上存在一些问题,与FLCL 都认同该片在制作上的精致度不够,总体态度是偏反方的。小宇在闲聊中也告诉我,从故事上来看他认为该片的隐喻并不能广泛地为观众所接受,他更倾向于《大圣归来》、《全职高手》这类国产动画,认为它们给国产动画产业、观众带来有所增益的东西。也希望接下来的邮件中小宇能就故事上的隐喻进行深入的阐述,分享一下隐喻在《大护法》中存在是不是必要的,是否抢了故事本身的风头。


全职高手



小宇:


《大护法》的台本让我想起最近我一直在补的黑泽明电影,非要给你叨叨很多大道理。创作者借用大护法自言自语的独白作为道理突破口去进行展露,乃至一部分人理解的隐喻,特别是那句“为什么太阳那么红,却还是这么冷”流传甚广。这让我想起黑泽明在《泥醉天使》里用湖水变化去表现黑道小头头的病情恶化,乃至最后无法治愈,这段烂掉的过程也同时隐喻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势力扩大,野心遮住双眼,迷失在大推进过程中最终烂掉的那段历史。大护法和山村管事头头用的不就是《用心捧》里三十郎的剑和丑寅弟弟卯之柱的枪吗?还有作品里各种用土构建的山洞,大护法一直在赶路就太子的公路式剧情主线,这不就是导演所设想的一种中国式西部片吗?只不过借用之前大师们的创作结晶,集合他自己的设想构造出这样的效果,虽然我也并不满意这些西部元素给予整部电影元素上的多元。



截止于我写稿件之时,7月17日,《大护法》的5日票房已经达到4000万人民币,这跟同样是光线发行的《大鱼海棠》上映5日票房过3.01亿是完全没法比的,毕竟后者有个卖点就是贩卖当年B&T的情怀,什么十多年创作,等等。不过卖点不多的《大护法》卖出这样的成绩,特别是作为国内首部13岁以下必须跟成人一起观看的限制级动画作品,还是出乎我意料。


神偷奶爸3 (Despicable Me 3,2017)


让我梳理下今年7月能让小孩子进入影院观看的作品,除了《大护法》也就是《神偷奶爸3》,这也造就《神偷奶爸3》第二个周末票房逆袭局面,完全不同于工作日疲软走势,也间歇预见儿童和青少年市场的可开发空间。要知道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最大的黑马,并不是春节档那些大热门电影,而是春节跟着浑水摸鱼上映的《熊出没·奇幻空间》,特别是今年没有抗衡的对手,这片以5.01亿票房成为该系列最高票房作品,成为最不可能猜中的黑马。其实,从这点看,即便《大护法》被光线绑架做了3D这么伤画面的决定,但依然选择在《神偷奶爸3》之后上映,是对电影票房做出最佳预判的方式,这也带动《大护法》能在小朋友(和家长)带动大盘走高的态势下获取应有的票房成绩,还有助于“大护法”品牌的推广。



《大护法》还有一个创新性举措就是开启众筹电影,虽然开启费用只是最终接近2000美元。但主创团队用这笔前创作并补全之前的宣传短片,做成能吸引后续投资的样片,也成功把光线传媒吸引过来,特别是有《大鱼海棠》的成功,也更加让光线有信心去运作《大护法》。前阵子,《魁拔4》已经众筹过百万人民币,这也是中国动画界的一种新态势,通过前期众筹和中后期资本再融入方式解决因动画制作过程中资金匮乏问题。这种态势是不是常态还有待商榷,现在真人电影界也在探索这模式,不过这个思路确实给国内很多优秀动画人提供思路,可以激发他们创作长片的更多可能性。

 

金士杰


《大护法》并不会像《全职高手》《大圣归来》这样树立新的行业标杆,也不会像《小蝌蚪找妈妈》成为中国动漫界最负盛名的作品,因为其文本的表述方式,制作上各种省成本的从简效果,也就是主持人说的“粗糙”效果,还有CV(声优)选择问题,特别是金士杰老爷子跟其他CV都不是一个境界的,他跟别人的反差感会造成很严重的观感错觉。但这部作品做出的大胆情节设定,限制级采用的表现方式,都给整个动画界带来更多方向的探索,特别是成人动画题材的探索。即便这部作品并不是尽如人意,但这部动画媒体事件上的发酵与传播,还是给整个业界带来更多声音,方向,探索,话语,甚至是探索今后多元发展的路径。总之,这部作品掀起的话题效应是很好的,至少会有效仿者去探索新鲜领域动画,就是能否成为一种常态还待观察。




楚翘:


经过上一轮分别抛给嘉宾们的问题,我认为关于“《大护法》到底是太会玩还是我们想太多”这个问题有了更丰富的层次来理解。FLCL认为本片的最大问题是角色孤立、全片节奏的掌控不到位、观感上的混乱等;谢谢你们的鱼认为影片的叙事非常单调、故事线的混乱、内心独白的滥用、流水账一般的枪战等;按照我理解小宇的观点,他还是认为内心独白的并不能作为导演寄托主旨的主要手段;摩西认为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叙事层面上,我感觉摩西对于作品风格的态度是比较中性的。

 

不思凡


我不清楚不思凡在电影语言上的主题风格是不是为了探索中国动画独有的风格而使用了中国绘画风格的构图以及透视关系,FLCL也说该片的构图方式基本是靠遮挡造成物体之间产生距离的“浮雕透视”,能够体现画面中的层次感。导演的风格创新值得鼓励,但我不得不承认大远景画面的大量使用都导致我的观感很压抑,强烈的间离感让我感觉大护法太过于客观、冷漠,如果他是影片的主角,仅仅使用内心独白来塑造人物内心是很幼稚、平面化的。



相信大家都记得太子被俘获之后大护法去救他那场争执的戏码,两人面部特写多次正反打,我看的那场也有观众受到导演试图营造的幽默感而笑了,但我还是觉得比较尴尬,这种幽默比较讨巧卖乖,并且除了“搞笑”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谢谢你们的鱼也认为叙事节奏很拖沓,把三十分钟的故事应拖到了九十分钟。


我去看了不思凡2014年的一部短片《妙先生之火泽睽笑人传》,能看到《大护法》形成前的雏形:同样的是压抑的大远景居多、内心独白的泛滥、叙事节奏存在问题。


妙先生之火泽睽笑人传 (2014)


因此,这一轮我想从叙事角度来问,四位认为《大护法》在角色塑造上存在哪些问题?如果说大护法是主角,他的客观、冷静、对太子的使命感能引起四位的认同感吗?反派的吉安是不是过于刻板、平面化了?




FLCL:


本片叙事上最大的问题是全篇没有一个能联结所有人物的叙事主体。这个叙事主体可以是角色,也可以是角色之外的东西——一般而言是和所有角色都有联系东西,比如说所有角色生活在一个城市,隶属于一个组织,或者拥有同样的信仰等。后一种情况在多线叙事的作品中比较多见,比如《云图》。显然在一般影片中都是以主角来联结所有的角色,因为主角和所有的这些角色都有交集。我们大致可以有两种对于“交集”的说法:1. 如果甲和乙有交集,那么或者甲是乙做某事的原因,或者乙是甲做某事的原因;2. 如果甲和乙有交集,那么或者甲对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或者乙对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显然第二种说法比第一种说法要强,“做某事”也许只是打个杂跑个腿什么的。


云图 (Cloud Atlas,2012)


但是在《大护法》中似乎并没有出现这样的角色。按照第一种较弱的说法,本片就存在与其主角大护法没有交集的重要角色,比如说隐婆,比如说小鸣,比如说那个有不少戏份的喜欢吓唬人的小花生人等。也许我们可以说小鸣和那个花生人并不是本片中重要的角色,他们与本片的内核——假定是表现人的自我觉醒或自我认知矛盾,无关,但是隐婆绝对是怎么也绕不开的一个角色。这种类似先知或智者的角色一直都是作者用来呈现作品价值观的惯用伎俩。隐婆有因为大护法而做什么吗?没有,隐婆带小姜“参观”孵化场的情节甚至可以放在小姜遇见太子之前。大护法有因为隐婆而做什么吗?没有。不过也许我们可以说:“小姜因为隐婆而希望救太子但被杀,太子因小姜的死而命令大护法杀掉吉安,大护法因为太子的命令准备行动,所以大护法因为隐婆而准备进行行动”。但是实际上大护法之所以会行动只是因为他会服从太子的命令,与隐婆没有关系。



按照第二种说法就存在更多与大护法没有交集的角色了。甚至我们可以说所有角色都和大护法没有交集,因为没有角色对大护法产生任何重要的影响——大护法在影片的开始和结尾并没有任何的变化,当然这也是大护法这个角色本身性格的模糊所导致的。在一开始,我们只知道大护法希望保护好太子;在结尾的时候,我们似乎还是只知道大护法希望继续保护好太子。虽然大护法最后说了一段关于自我认同的重要的台词,但是只有一句干巴巴的台词真的很难令人接受,就像大护法许多生硬的自言自语一样。



不过也许我们可以说,之所以大护法和许多角色没有交集,就是因为大护法并不是主角,实际上,这部片子并没有一个绝对主角存在,因为它是一部多线叙事的电影。这种辩护是成立的,我们可以在许多人物身上都找到“对于自我认同的矛盾”这一特点——大护法不知道自己的能力从何而来,太子身为国家继承人但不想承担这份责任,花生人非人但向往人,吉安身为凡人但向往神,屠夫追求理想的实现但确导致自我毁灭,小鸣身为吉安的孙子但希望自立门户追随太子,那个小花生人本身脆弱但总想显示自己很强势,罗单似乎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身为杀戮的目的是什么。也许这种在每个人物身上都体现的特质可以成为联系所有角色的纽带,并使这部电影被理解为一部多线叙事的作品。



但是如果这么解释的话,那么这部电影作为一部多线叙事的作品实在是太粗糙了。一部多线叙事的作品最起码的基础是得把每条不同的故事线分清楚,不论是通过时间地点人物,还是通过影像的风格还是别的什么,总之得让每条线都独立出来。但是在《大护法》中每一条线(假设本片真的拥有多条独立的故事线的话)都是混在一块的。



实际上,将《大护法》视为一部多线叙事作品是牵强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大护法》被拍成一部多线叙事的电影,那么效果大概会好很多。大护法,太子,罗单作为一条线;隐婆小姜吉安花生人起义一条线;太子小姜相遇一条线;屠夫的故事作为寓言单独一条线;前两条线是完整的故事,后两条更像是外传和小品,可以穿插在两条主线之间。这样把故事分开来讲的话,每个故事涉及的人物较少更容易塑造单个人物的性格(比如说大护法那条线里可以着重描绘大护法和罗单的相似性,而这对于自我的认识都是模糊的),而且也就不用担心角色散乱没有联系的问题了。




谢谢你们的鱼:


那就接着主持人的话来说吧,《大护法》在我看来在人物塑造上最失败的地方就是影片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角,虽然片名叫《大护法》,但其实大护法的角色更多的还是一个旁观者,甚至在他身上你都看不到太多主角人物应该具有的改变和成长,而另一个角色小姜很符合一般电影中主角的条件,全片也讲述了他的觉醒和反抗,但是他的故事线却在影片后半部分才出现。编导对于这两个人物戏份配比的失掉也就是造成影片越到后面越没有叙事重点的重大原因。



下面,我们还可以说一下影片几个重要人物的人物塑造,关于大护法这个角色,我们看得出导演是想让他在经历别人人生的时候思考自我的存在,其实这也就让他絮絮叨叨自言自语的设定可以成立,不过,导演本来给影片取的名字叫《黑花生》,是《大护法》一整个系列中的一部,这也就看出了导演其实是按着系列的方式打造的这个人物,如果是电视剧的话,这样的做法可以成立,但是如果对电影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偷懒的行为,你不能把人物的成长和人物弧光放大到整个系列中去展现。如果你不能让观众在一部电影中感受到这个主角的某些改变的话,那这就是编导层面巨大的失败。



就我而言,大护法这个角色到头来就变成了《东邪西毒》中没有没有任何前史版本的欧阳锋或者《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尼克,所有的动作戏份到头来都只是导演的炫技而已。

 

影片的另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失踪的徐锦江太子,这个人物的设置很简单,就是一个想要逃避权力场的掌权者,虽然是一个国家的支柱却只想寄情于山水,那么一般来说这个人物在后面应该产生心系天下的觉悟或者啥的,但是他经历了挚友的死去,发现了村庄的秘密之后,和大护法走在回国的路上,人物状态基本上就回到了最初的样子,别和我说导演会在之后几部好好展现王子的形象,我真的不吃这套。



相对前两位来说,片中的花生人小姜应该是最完整最有血有肉的悲剧角色,不到20分钟的时间就构建了他从自我怀疑到看清真相奋起反抗的完整人物成长,不像“救太子”那条没完没了生拉硬拽凑时间的故事线,小姜承载的故事线清晰到甚至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短片存在。

 

影片中还有一个戏份比较多的角色,就是反派吉安,一个和所有人物的画风都不一样的丑角。个人是非常讨厌这个角色的,因为他过于卡通化,过于夸张,过于脸谱化并且智障到完全撑不起他所设下的阴谋,就好像整部电影中的其他人物都是哲学家,就他在饰演灰太狼,那么吉安最后的惨败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反而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障碍。就是因为这样的反派的存在,影片看到最后你会觉得主角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是生拉硬拽出来的东西。



小姜


除了以上的四位,影片的配角还有一名神秘刺客,刺客的女人,吉安的儿子以及庖卯等等,要么就是缺乏人物前史、要么存在感无比突兀,要么几乎游离在故事之外,总之,导演通过这些角色故意挖坑并且不填的行为真的非常不负责任。

 

任何不能在充裕的时间内讲述完整故事、塑造完整人物的商业电影都是完成度不高的电影,即使你是一个动画片。




小宇:


《大护法》的叙事是不成熟的叙事,并不能一棒子打死说这片的问题点全部都在叙事上,导演在一些内容上的坚持也是作者电影里不可缺少的部分。本身作者电影的坚持就是观者难以理解的,这部更是因为作者的不成熟让这份特性更加不容易理解,造就现在不成熟的效果,暴露出创作者野心同时也揭露创作者叙事上众多短板。


 多线却孤立的叙事:


多线叙事不是随便就多线的。这个问题在国内电视剧里非常严重。比如最近我看的国产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因为叙述方式是单人口述形式,这就造成本来因多线导致人物塑造不足的问题更加明显,何况其他人物的故事阐述者是怎么知道的?这种为塞内容而填充作品时长的事情跟《大护法》多线的效果尤为相似。就如其他嘉宾说的那样,这片多线的融汇性是做的非常差。胖护法跟其他线人物的互动是极度单一,没有推进效果,没有增加电影戏剧张力的内容,完全没有为角色增添特性内容。这也与导演想塑造的孤侠有关,我会在下面详细阐述。



除了胖护法的内容线,其他线也很难说能串联起来。太子和小姜的互动是因为太子救了小姜,然后彼此生活一段时间产生感情所致。小姜本来是可以连起其他支线的关键人物,但最终还是以孤立人物在其他线上存在。小姜和隐婆的内容只是填充花生人镇世界观设定内容,却没有很好将胖护法、太子,还有镇长以及孙子等人物串联在一起形成一种有效推动。花生人的自我觉醒却成为花生人自我群体反抗,跟胖护法和太子几乎没啥联系。小姜的死也只是对太子那刹那情感有所波及,却未能推进太子更多情感,可谓死也没死出价值。这片的尴尬也就如此,多线间难以串联起来的效果导致影片多线叙事上的彼此孤立,这也导致观影过程中,特别是后半程人物情感难以堆积起来形成一种爆发的力量,观者难以通过多线所形成的关联感受到彼此的互动,难以对这么多内容进行一次有效的、清晰的梳理,这是这部作品的一大弊端。



 孤立的人物形象:


人物的孤立不代表这片的优势。我之前也说过胖护法这个人物是按照孤侠方式去写的。孤侠,透过名字发现有孤和侠两种属性,孤独和大侠这表层意思其实在作品里有充分展现,乃至正片亮点。胖护法刚出来对追踪到这里的环境描述就已塑造人物特质——大侠,这种特质是他经历所具有的经验所致,透过石头的特别处理得知这里有人存在,充分体现出侠的一种特质。



孤独是用胖护法跟可爱生物交谈以及他的自言自语所表现,这也是很多朋友不可接受的地方。我自己套用我孤独时光的经验发现这种表现手法是完全写实的,这就是孤独患者的一种病态表现,这点上我是很有共鸣的。但孤独患者怎样说话这点就表现不足。创作者确实想要透过这种表达方式去塑造人物孤独特质,乃至于其他人物都没法有效互动,可谓有孤独致死高阶特质,却忽略孤独患者是怎样阐述他周围对其影响。最开始还只是透过生活经验阐述,那后面涉及自身思考哲学和辅助性花生人镇世界观补充内容则已经脱离这个孤独特性,成为导演为其他东西去阐述的方式。我不能说这样设计就是创作者思考方向有问题,甚至能成为创作者作者特性,但这种偷换方式也暴露创作者对于主要人物拿捏上的问题。



因为胖护法人物的孤立很难与其他人物进行互动,剧作上他又是主要人物存在,不能因填补世界观,用其他人去营造一种悲凉气氛,而忽略胖护法的存在,或是戏份上删减,何况创作者已经注意到胖护法的戏份也是有问题。这种为填充人物内核设定,特意加入创作者思想的方式也说明创作者在整体人物把控和剧作篇幅上的短板,同时也很难信服创作者对于大侠这概念的理解。


椿三十郎(1962)


观者们对大侠理解本就模糊,可能就知道金庸小说里大侠形象,显然这种概念先入更难以信服这片里大侠形象。换种说法,他不是大侠,而是一个病人,思考个体存在性和个体价值的病人,他前面所处的救人决定一切遵循着他自己的价值观,而并非大侠所特有的那份义气和超脱世俗的精神。这与创作者关系甚大,创作者无法通过更有效阐述,或者叫更装逼阐述去呈现一种深度思考,完全显露不出侠的气概。我觉得导演可以多去看看黑泽明的作品,不说《七武士》这类,就《用心棒》《椿三十郎》对于侠客的塑造就比这片高明太多。



除了胖护法人物孤立塑造的问题,这片其他人物的存在更多是一种叙事辅助性功能人物存在,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放在那里,观者很难用心去跟他们进行共鸣。创作者为了增加商业里的娱乐性,特意为徐锦江形象的太子设计很多幽默台词,让CV特意表露台词上的喜剧感,但却忽略太子这个人物的成长,特别是看到小姜死后的成长,光是那几句犹如贵人的嘶吼也太low了,太没想法。同样的问题还有镇长,镇长孙子之间的互动,他们如何成为对立关系,这是完全没说的,这就是叙事上的短板问题。无论你叙事是想铺成怎样的庞大世界观,观者的需求并非同创作者一样是需要高阶的,庞大的叙事体系或是价值观,观者可能只在乎某个人物或是多个人物的塑造以及TA们的故事命运,这其实跟《大护法》电影所阐述的核心——寓言性质的内容是有所违背的,这也是观者看完无法产生共鸣的很大原因。


 制作上的短板:


动画的绘画优势并没有在这部作品里有所表现。今年4月新番里有部《埃罗芒阿老师》就用萝莉就是世界核心征服众多国内acg爱好者,配合各种福利内容,精良动画制作将这部原本是小众动画推向4月最有人气番剧之列。《大护法》的动画绘画问题可能不仅仅是人设和人物造型上的问题,还有就是创作时候未能结合电影手法来填充人物短板,甚至是创作者不太清楚该如何运用影像手段去制造一些气氛。



影片唯独亮点也就是之前说的“却还是这么冷”那里,效果跟广角镜头拍摄的大圆太阳差不多,胖护法成为大圆太阳里的一个点,那种世间悲凉的氛围是突出的,但也暴露这片极少有这样内容。《你的名字。》里新海诚导演用了很多唯美空镜头去塑造一种奇观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还原电影里所需要塑造的场景内容,另一方面其实是让场景内容跟人物形成一种有效的互动。像最后俩人一起拯救村子那里,天空的绘画则代表时间,用天空上陨石的痕迹代表他们行动的紧迫性。这点在《大护法》作品里是完全没有的。


你的名字 (君の名は,2016)


再比如另一部动画作品,西维亚·乔迈的《魔术师》。为了塑造老爷子的内心释放,导演做了他去释放他魔术物品里的动物,然后结合一个推拉镜头从个体画面到整座山崖的背景画面,塑造是一种极端孤独又释放情绪的效果,而且那段画的之用心也是《大护法》里所没有的。就如一位现动画从业者所说,这种flash质感效果是让人觉得动画技术并没有进步,甚至是退步(假象)。我觉得这种做法也很大程度上牺牲人物绘画造型所带来的吸睛点以及话题制造性(似乎只有卯卯的乳点有邪恶抢镜的嫌疑)。


  配音:


CV并没有给人物增色,反倒是字正腔圆的效果让人物更加单一。我并没有排斥这些CV的努力,但这样的阐述方式,导演们并没有给CV们更多发挥空间,很难提到CV们对角色自己细致理解。像《埃罗芒阿老师》里藤田茜对妹妹一些细腻情感上的措辞、节奏、强调,还有语气细节上的还原,这是增加人物特性的最直接最有效方式。《闪光少女》里千指对音乐的执着,特别是用词上的处理,你别管最终老大爷说的那词是不是真的好,读词断句和节奏有没有问题,但老大爷的气场效果摆在那里,再配合后来的古风月,确实又能理解词中含义,背后的含义。《大护法》里这些是很少有的,还需提高的,也可能CV们看到这样台本可能也很难有自己的代入感,也很难在这上面有所成就。


大护法CV:小连杀


再者就是金士杰老爷子声音一出来,这气场已经盖过所有CV,而镇长的戏份也不多,有些喧宾夺主的效果,这种不平衡也是创作者创作作品里未曾考虑完善的问题。




摩西:


事实上,整个故事中,塑造得最丰富的人物是太子和庖卯。而作为主角的大护法,反而形象没有那么鲜明

 

大护法这个人物被设定为,从太子“爷爷的爷爷”开始就一直是奕卫国的大护法,武功高强、胖胖的外表下包裹着一颗文艺的心,拥有一种说不清的强大能量,但除此之外,我们对大护法再没有更多的认识了。观众所看到的这个主角,其实是一个十分平庸而干瘪的角色,而且上述特征综合起来放到一个人身上,更多地是让观众产生困惑,觉得荒诞,“这都哪儿跟哪儿”,而不是认同感。



他的客观冷静我倒是没看到,只看到了使命感。但这种使命感,不是出于一个人要实现内心欲望的满足或者实现理想的驱动力,而是出于职责所在。这也是大大降低我对大护法这个人物认同感的重要原因,就更别提感动了。

 

当然,也有很多喜欢大护法的粉丝认为这是导演为续集埋下的草蛇灰线。但是每一部电影毕竟都是一个独立的作品,不像电视剧,需要很多集来互相补充信息和背景。每个独立的电影作品都应该有自己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塑造,而不能寄希望于下一部。



至于太子。这个人物就很丰满了。外观不必说了,特别鲜明的对比可以创造出丰富的故事感。一个长相跟“太子”二字完全不相称的人设,跟玉树临风没关系,跟家国天下更没关系,只是一个厌恶权力争斗、向往自由和美好肉体的纯真中二青年。太子刚一出场,观众就会脑补这么一个生动活泼的人物,不需要很多场戏,就能体现这么多信息。我甚至认为,导演是偏爱太子的,甚于大护法。后来,太子目睹了花生镇的悲惨事件,眼见自己的好朋友小姜被杀,自己也受到暴力伤害,他才从那样一个中二青年回归为“太子”的身份,希望自己活着,并且能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去解决问题。这整个过程是一个人从纯真的青春时代走向残酷而现实的成年时代的过程,非常完整,有冲突和对比,有美好事物的破灭,有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有身份的认同。可以说,这个人物的完成度是最高的。



另外,还要简单说一下庖卯,一个罔顾现实、失去自我的唯理想主义者。这个人物其实也是有故事的。为什么呢?按照故事中的设定,他应该是一个被吉安大神仙压迫、迷惑和操纵的底层作恶者。他唯一生活的目的是被人看得起,但是他把这个很普通目的拔高到了“理想”的高度,并且具象成为“作为庖族的后代,我要练就一刀取人心脏的绝世刀法”。这么一来,这个理想就变成了“不正义的”,因为你想想,什么人才需要“一刀取人心脏”呢?肯定不是好人。而且他所谓实现理想的方法就是给吉安大神仙作屠夫,不停地解剖“猪猡”花生人,手起刀落,手起刀落,从未思考过自己是在做什么。


荒诞的是,这个过程中,他倒是做到了自己祖先庖丁的“专注”,“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但荒诞的是,庖丁之所好,道也,进乎技矣;但庖卯则满心满眼都是“技”本身,没有道。最后,他的死也是死于“无道”,对自己杀掉无数智慧生命的这个事实置于不顾,一刀取出自己的心脏,达成“理想”。但,他有没有做到让人看得起呢?没有。



所以,庖卯是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背景和现实生活注定了他的故事具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最后,跟其他人物相比,反派吉安倒没有显得特别刻板和平面化,因为大量人物都是如此。吉安的问题在于,他自带一个特别大的疑问,那就是他的目的和他的身世背景。这两点不解决,就很难让人物变得丰满起来。



尾声



四位嘉宾极致精彩的发言之下,

我相信也不用总结什么了。

有评论说大家解读《大护法》

其实是在解读自己,

或许影像是心灵的映照,

能视作一种唤起观者情感的一种方式;

也许能解答《大护法》引起的电影现象,

毕竟未来如何,

我们都期待能看到更好的电影作品。

 

期待下次与各位在圆桌相会。



深焦圆桌谈系列:

《独自在夜晚海边》:每一个女人都能提升他的道德

这次阿萨亚斯在鬼片和文艺片之间给自己挖了个大坑 

错乱的一代 错乱的电影

为什么《托尼·厄德曼》不好笑?

《生吃》:食人一定就是错的吗?


-FI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