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泽源 2018-05-20

Dee



DAY

06

DeepFocus

影像之书

Le Livre d'image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 让-吕克·戈达尔

制片国家/地区: 瑞士 / 法国


文 | 吴泽源

编 | bastard



01

关于戈达尔的错觉


说实话,我今年之所以来到戛纳,最大的动力便是新浪潮电影活化石让-吕克·戈达尔。我没有像某些虔诚信徒一样对他的新片抱有极高期待,这一方面是因为老人家已经快九十岁了,另一方面,在被《再见语言》满足之后,我也不奢望他的新作能为我带来同等的震撼。然而不论是本届戛纳电影节以《狂人皮埃罗》作为主题的官方海报,还是《影像之书》意外进入主竞赛单元的消息,都会让人产生这样的一种错觉:第71届戛纳电影节是属于戈达尔的。


事实上,大概不止我一个人有这样的错觉。昨天放映《影像之书》的卢米埃尔厅,提前一小时就已经排开了吓人的长队;而在影片放映前出现戛纳电影节的先导片时,影厅里就响起了如雷的掌声。我猜大家肯定是想把更激烈的掌声献给片头的那行字幕“导演:戈达尔”,遗憾的是,这行字幕并没有出现。而更遗憾的是,在《影像之书》的正片部分里,同样也没有什么值得人们鼓掌的东西。



对了,在进入正式批判之前,我还需要解释一下这个拗口的标题。在卢米埃尔厅的全球首映之前,《影像之书》没有透露任何简介信息,除了戈达尔甩给全球观众的三句话:“只有沉默。只有一首革命之歌。一篇由五个章节组成的故事,如同由五根手指组成的一只手。”


于是我也希望我这篇文章能像由五根手指组成的大巴掌一样,糊在戈达尔这个讨厌鬼的熊脸上(not literally)。然而单单是这句话本身,就暴露出了我比戈达尔低级的地方:我好不容易想出一个双关语却还要向你解释半天,但戈达尔却从不需要像观众解释任何东西。这既让他比我酷了一百倍,也让他比我更招人讨厌一百倍,至少我希望如此。



02

依然戈达尔


对于戈达尔的信徒们来说,《影像之书》宣告了一个好消息:戈达尔还是那个完全不care你的意见与感受的戈达尔。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戈达尔的电影就变成了一位老人的喃喃自白,其中既有愚蠢荒唐的失智话语,也有满含着智慧和情感的格言警句。但无论愚蠢还是智慧,戈达尔都不在乎你怎么看他。就像他在《影像之书》的最后总结的那样:“我用着别人的话语,却是在和我自己对话。”


问题在于,在不在乎别人的意见是一回事,而愿不愿意与别人产生沟通,又是另一回事。在《再见语言》这样的电影中,我能明显感受到戈达尔的沟通欲:他在通过支离破碎却感性的影像,邀请你进入他的情感世界,至于他旁征博引的那些引言与影像,对于知识分子以外的观众来说反倒不是重点,毕竟他的缪斯安娜·卡丽娜曾在《狂人皮埃罗》里说过:“感情里面本来就蕴含着思想。”


狂人皮埃罗 Pierrot le fou (1965)


但在《影像之书》中,我完全没有看到戈达尔与观众有哪怕半点的沟通欲。事实上,他不仅不想与观众沟通,还专门为观众制造了各种障碍。影片的戛纳首映场,对于不懂法语的观众来说极其不友好,因为戈达尔故意没有为片中旁白提供完整英文字幕,于是字幕对戈达尔絮语的翻译,也只是断断续续(其实这种手法他在《电影社会主义》首映时就玩过)。但即便你有着不错的法语水平,戈达尔也为你准备了其他招数。他用多声道混响和音效裁剪的做法,让你很难听清他在背景音轨中说出的所有话语。


电影社会主义 Film Socialisme (2010)


戈达尔一直是个爱玩恶作剧的人;事实上,不论他在主观上想不想让《影像之书》进入本届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这部令人费解、并缺乏原创影像的混剪大片能在官方红毯末端的卢米埃尔厅里和两千多个观众见面,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极具行为艺术意味的恶作剧。但如果《影像之书》单单只是一次恶作剧,这对在影史留下至高地位的戈达尔来说,未免有些掉价。当戈达尔在片中彻底地迷失在自己的思绪中时,我的心中不禁产生出了这样一个朴素的问题:既然戈达尔和观众完全没有沟通欲望了,那他干嘛还要坚持拍电影呢?




03

但又不那么戈达尔


看懂《影像之书》,对观众来说,是不可能的。我坐在卢米埃尔厅的媒体区里,被Film Comment和Indiewire等外媒的影评人包围着,当影厅的灯光暗下时,他们像参与期末考之前最后一节复习课的小学生一样齐刷刷地拿出了笔记本(而我在他们的感召下也这么干了)。但大概在影片放了二十分钟后,他们做笔记的频率有显著的降低。大概他们终于意识到了这是一个徒劳的动作。


影像之书 Le livre d'image (2018)


就像在前作《电影史》里一样,戈达尔在《影像之书》中旁征博引,他引用的对象无所不包:经典电影、新闻影像、绘画作品、书籍片段。戈达尔的信徒们完全可以效仿纪伊国屋书店,为《影像之书》出一套完整注释版DVD,但这么做,大概也不会有多大的意义。真正看懂《影像之书》的唯一途径,是看过戈达尔看过的所有电影,读过戈达尔读过的所有书,思考过戈达尔的所有思考,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成为戈达尔。但没有人能成为戈达尔,就像没有人能成为毕正飞一样,所以看懂《影像之书》,对任何非戈达尔人士来说都是不可能的。


但看不看得懂不是重点,最起码这句话适用于戈达尔的所有电影。真正让人失望的重点是,在《影像之书》当中,我第一次切实地感受到戈达尔老了。这种老态不体现在身体或精神上,而是体现在他的创作状态上。不论是《电影社会主义》的破碎叙事还是《再见语言》的3D实验,前些年的戈达尔虽然已步入老龄,却在创作上依然充满活力。但在《影像之书》里,我没能看到这种活力,他所使用的影像和剪辑手法,已经在《电影史》等作品中用过了无数遍。《畸形人》角色与色情电影的交替剪切,演员萨宾娜·阿泽玛对艾黎·福尔(Elie Faure)文本的转述,都是他从前作里直接拿来的。《影像之书》绝不是《社会主义》和《语言》那样的原创作品,而是戈达尔对自己90年代混剪影像的一次回炉重造,所以戛纳艺术总监蒂埃里·福茂把本片选进主竞赛单元的举措对我来说也很费解,因为这个选择不论对电影节还是对戈达尔来说,都很尴尬。


发布会上戈达尔用FaceTime回答记者提问


(此处再插一句嘴:戈达尔之所以不再走在时代尖端,可能也是因为他已经不怎么看新片了。《影像之书》里有一段以火车与铁轨为主题的自由混剪段落,如果戈达尔多看些新片,他完全可以把加斯·范·桑特的火车(《迷幻公园》),马丁·斯科塞斯的火车(《雨果》)和王家卫的火车(《2046》)剪进去,但他选择的片目,依然是像《上海快车》和《欢愉》这样让他最熟悉的老片。)




04

戈达尔的挣扎


戈达尔在《影像之书》中的确尽显疲态,但你要说他真的已经没什么东西想说了,那也绝对是对他的不尊重。《影像之书》的最后四分之一部分,完全是献给阿拉伯世界的,这其中也包含了全片中仅有的几个原创影像:中东地区的废墟、街景、海滩风景,以及壮美的日落景观。


影像之书 Le livre d'image (2018)


戈达尔的阿拉伯部分,无疑具有诚意,问题在于它的影像过度松散而又缺乏美感,而它所包含的思考,又像本片的其他部分一样晦涩难解。这就再一次把戈达尔摆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上:戈达尔总以为他是个思想家,但我们之所以爱他,其实是因为他美妙的影像和浓烈的情感。当他的影像与情感变得乏善可陈时,我们又为何要来专门听他做一次关于中东地区历史与现状的评述呢?毕竟任何一个在政府部门或者媒体任职的阿拉伯时局专家,都能为我们奉献出比戈达尔更精彩的洞见。


如果年轻上十岁,戈达尔的选择或许会与现在不同。年轻十岁的他,肯定不满足于只在阿拉伯街道上拍拍空镜头,或是只为自己最关心的中东问题分配上局促的二十分钟,他或许会在中东地区专门拍一部长片。然而对快要九十岁的戈达尔来说,这样的任务实在是勉为其难。戈达尔的粉丝们,或许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再见语言》或许真的是他的最后一部杰作了。


再见语言 Adieu au langage (2014)


但《影像之书》是不是杰作有什么关系呢?起码戈达尔又一次成功地把观众耍了。当影片出完片尾字幕后,卢米埃尔厅里差点再次爆发出如雷的掌声(诉说着“终于结束了!”的感受)。然而戈达尔还没说完呢,他在字幕之后又安排了一段漫长的“彩蛋”,于是刚刚鼓掌的朋友不得不像《发条橙》里的亚历克斯一样,不情愿地被钉在座位上把剩下的几分钟看完。你若说戈达尔事先没料到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反正是不信的。


(《影像之书》的最后一段镜头出自奥菲尔斯的《欢愉》,在其中,一位老态龙钟却依然骚动的老人戴上面具,在巴黎的酒吧里冒着心脏病发的危险,像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样狂舞不止;这绝对是戈达尔对自己现状的夫子自道。)




05

尾声


这是一个没什么意义的结尾。它的用处大概相当于你的小拇指头。





翘楚

75/100


黑白纪实影像、电影画面、油画、绘画、照片,一切图像拼接而成的影像之书。Thirst for words, then image.



朱马查

55/100


睡过去梦里眼前电光幻影,睁开眼睛也是一样。最后结尾有点像议论文结束要抛个立意颇高的结尾,非常笨拙不高级,然而居然有那么一点点感动,觉得自己可能陷入了“大师居然有这么笨拙的一面”的虚假膜拜中,换个年轻人早被骂死了,忏悔。



十二辰子

50/100


戈达尔的影像哲学课堂,两千多人的朝圣。当影像被重新分解重塑,它还具有本身的意义吗?到老还是和别人不一样,而是重要的是没人敢说不好!电影素材堆砌的灾难,再有深度也禁不住此起彼伏的呼噜声。感觉来看的人都是猴,看完还不敢走因为要鼓掌。(希望疙瘩好好的正正经经的再拍两部故事片,靴靴。)



黑犬

40/100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会给这部电影高分,因为观众不仅是在观看这部电影,还参与了这场膜拜神话的大型行为艺术,戈达尔应该录下观众观影场面进行2次创作。如果这部电影是本人创作我肯定被豆瓣网友骂到连易老邪还不如。我要是像戈达尔这样拍,有生之年还摸的到戛纳红毯1cm边边毛了?我屈服在戈达尔的淫威下不敢离场,怀疑戈达尔最后用炸弹是为了炸醒睡觉的人,有个人突然鼓掌,以为终于结束了,结果他妈的没有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FIN-


深焦戛纳报道


DAY5: 

一个急着去爱,一个想着离开

我以异于常人的嗅觉找到了你

我们都是戈达尔行为艺术的参与者 | 戛纳电影全览


DAY4: 

前苏联崔健和列宁格勒的夏天

看硬了,也看哭了

《顿巴斯》政治先行,我买账

法国媒体给《盛夏》打出了六个金棕榈! | 戛纳电影全览


DAY3: 

马丁·斯科塞斯,从戛纳启程的伟大

失望!哥伦比亚版《教父》更像是民俗大杂烩

想不通,小学生作文水平的片子都进了主竞赛


DAY2: 

王兵:电影是死者的记忆

戛纳开幕片,我们平均分只有43.8分……


DAY1:

2018戛纳选择86部电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