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之后女性何为?三位女嘉宾因这部电影而来
距离
第四届影评大赛
初选截止
还有35天!
《西比勒》
圆桌
策划│深焦编辑部
编辑│三耳猫
主持人
朱马查
讨论者
肥内
张无慢
深焦驻法作者
Luxuan
格勒诺布尔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影迷,摄影迷朱马查
感谢大家来参加《西比勒》圆桌谈!我们都知道《西比勒》这部电影是法国新一代导演主将之一茹斯汀·特里叶拍摄的一部重要作品,不仅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也收获了《电影手册》的好评。那我们可以先从大家对本片的总体感受开始讲讲吧?可以是喜欢或者不喜欢,或者说从具体的一些场景来说你的感受,或是无法接受的点也可以。
肥内
我头一个小时是喜欢的,但是从她接手当导演那一刻,我差点放弃。但心想,或许这还是她想像的吧?后来发现不是,基本已经在心里完全放弃它了……我交了一篇影评(被深焦婉拒)转投给台湾的平台,取的篇名就是带有嘲讽性的:“全能的心理医生”。
Luxuan
接手当导演那里,我倒是加深一点了对一切皆幻象的坚信。有点像作家创作过程的影像版。
西比勒(Sibyl,2019)
肥内
但问题是后面并非如此。前面的幻觉感反而更强。毕竟前面的设定非常讨喜:又是心理医生(可以探究潜意识),又想写小说(可以处理虚构性),然后又碰到演员,并扯出拍电影(可以处理后设性)。
张无慢
我前半段还是比较喜欢的,因为感觉特别混乱,并且对这种平滑地切时间线的手法感觉比较好,而且前半段经常在视听上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操作,让人很惊喜。但是后半段一个比较规整的结构浮现出来,探讨比较老套话题的这种意图很强烈,那些鬼畜的操作也没再见到了,完全落回到文本上去,就比较失望了。
肥内
所以无慢的失望我也是完全理解。包括像西比勒与加布里埃尔的激情戏,原本以为属于虚构,但当它们其实是过往影像,这就弱了。因为后面的写实性基本背叛了前面的设计。
西比勒(Sibyl,2019)
朱马查
所以其实大家会觉得还是总体来说会前半段给人的惊喜更多,而且这种惊喜主要还是从设定上来的?
张无慢
我不是设定…其实看到设定还比较害怕会走进套路(确实最后也写成登堂入室那种感觉),反而是从设定内部逃出来的一些要素。不过肥内老师说的这个后半段的写实性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失望的要素。
Luxuan
总体来说,我是喜欢这部影片的。我对后三分之一的规整其实也没有太大意见。因为毕竟那时候人物搞创作暂时完成一个段落。书也写完了。但前三分之二这部分,在人物动机设置方面有些瑕疵,我想说一下。Sibyl的人生与她的写作成为互相占据互为人质的关系,开片的回转寿司便是一个较为直白的暗示:写作的素材是玲琅满目的回转寿司呼应,将Sibyl置于一个封闭的圆圈中,任她挑选。事实上,电影的前三分之二构成了一个S创作的叙事闭环:决定写作——完成一本小说。
西比勒(Sibyl,2019)
这个闭环的设置导致S舍弃心理医生的工作成为全职作家这一决定的动机显得极其微弱,等待我们看到M的出现,Sibyl与Margot的颠倒镜像关系树立起他人痛苦引发自身对于欲望的重新审视甚至是体验之时,这样的写作动机才以滞后的速度稍显明了。但即使写作动机在此刻可能开始显得足够充分,但小说创作在整个影片中的显形却也不够清晰。Sibyl的人生体验为她的写作提供了足够素材,但在影片的具体表现方面,她的写作却并未反过来表现出足够的对她的人生进行挤压的重量感,或者说我们没有直接目睹和感受到作为创作者的S是如何萃取日常体验。这一点上,雅克·里维特的《La belle noiseuse》倒是范本。当然,在影片结尾,电影以S的内心独白告知观影者S取得胜利的方式是以创作全面替代生活,一切都将因此而变得可控。我想,在叙事逻辑方面,影片有着令人遗憾的缺陷。而且虽说将现实与素材达成了平衡,但体现“寻找素材的Sibyl”的笔墨要重于体现“创作者Sibyl”。这样容易落一个自怨自艾的名头。
不羁的美女 La belle noiseuse,1991)
肥内
不过崩坏并不是从她完成小说开始的就是了。从Luxuan的整理,更清楚看到影片设定的浅白:S与M的关系。但是,作为S,西比勒却宁愿让自己处在M的处境,或许可以说是一种体验?而我们又知道,西比勒的名字本身含有“全知者”的意思,所以会引导观众往:她就是创作者/创造者的方向去理解。这种关于创作的题材,当然可有它的独特的封闭世界,但是,我们有没有可能完全放弃现实逻辑?比如说,西比勒一无反顾地要改变生活,包括转移她大部分的病人,为的是去写一本她还完全没有任何构想的小说?
西比勒(Sibyl,2019)
肥内
话说《登堂入室》怎么了吗?
张无慢
《登堂入室》本身是很自洽的,因为整部影片就是那种复调情节剧的感觉,然后它讨论的对“资本主义中产阶级”的隐蔽物的揭露、越界与疯狂的话题,都是比较古典的那种感觉。但是西比勒前半段的混沌会给人一种预期,让人希望它在文本上最后能有一种更自然更悠长的趣味,所以…
登堂入室 (Dans la maison ,2012)
肥内
所以这里会带出一个问题,就是这部片跟“现实”之间的关系,应不应该被重视?(那我们先把《登堂入室》摆一边吧~)
Luxuan
Sibyl的写作的确蛮体验式的,如果没有M的出现,也许她面对的依然是空白的屏幕。比较微妙也的确比较浅白的是,S和M之间过于规整的镜像关系,但我觉得导演借此关系讨论的是女性本身的欲望,女性如何翻过欲望这座大山然后再做些什么。“再做些什么”成为我喜欢这部影片的关键点吧。
西比勒(Sibyl,2019)
朱马查
我觉得如果必须要用现实逻辑去衡量这部片确实会有很多问题,感觉它确实不真的算是情节剧,我倒是觉得整个片子有很强的的主观性,尤其还以西比勒这个颇意味深长的名字命名,会比较像寓言的感觉(这也是它幻想性的来源?)
肥内
这会引出第二个问题:到底影片是否全部属于虚构?还是根本不曾存在虚构?还是曾有虚构但在某个时间点(什么时候)岔回现实?
西比勒(Sibyl,2019)
Luxuan
我只是觉得对人物的最重要的行为动机——写作需要运用现实逻辑去考量一下~ 至于其他部分的虚实莫辨其实是亮点,罗列出虚实各个节点和岔道应该也算是本片的一个趣点吧。
肥内
我们当然容易脑补说是M触发了S的兴趣,所以S也在某种程度上把希望押在M上,以致于在一定程度上,S希望M的生活/生命更加戏剧性。加上或许对应到她自己与次女、与加布里埃尔的关系,而有意无意地建议M堕胎,使得M的生活趋向一种S从未体验过的样子。这应该是说得过去;然而,璐旋提到说,关于女性本身的欲望,以及再多做一些什么,那么,作为一个非女性如我,显然不会太懂得欣赏这部分的处理。能否具体多说一点?
张无慢
我个人来讲的话感到现实感是这个影片的趣味所在,就是整个设定非常的有戏剧性,心理医生,演员和作家的对照,但是影片的混乱依然给人一种真实感。后半段则是设定的戏剧性变成了电影的戏剧性。
西比勒(Sibyl,2019)
朱马查
可以稍微多说一下这个“电影的戏剧性”和“设定的戏剧性”之间的区别吗?当然我也很感兴趣大家可以多谈谈女性本身的欲望,以及”再多做一点什么“在本片的体现。
张无慢
我没有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不过我先这么说,感觉法国电影中有一种情况经常出现:就是电影里呈现的事情鸡飞狗跳而且非常狗血,但反而保留着非常强烈的真实感。(此时我脑海里想的是《两个朋友》…)但是与之相反的就是鸡飞狗跳的根源是一种“剧作”,就是刚刚说的“电影的戏剧性”。西比勒在两者之间吧。
西比勒(Sibyl,2019)
肥内
大概是西比勒跟伊蒂丝讲电话,坦白自己“跨过界线”被米卡听到这里几乎是切断我对这部片最后一丝的希望。然而,从那一刻起,我就开始从消极的面向在思考这部片。包括一些非常设计感的细节,比如早前我们先透过电视知道伊果与米卡的关系,而时机点是在西比勒知道了玛戈跟伊果的外遇之后。太设计了。这些设计,最后,就如无慢说的,成为电影的戏剧性。
西比勒(Sibyl,2019)
但是我觉得影片可惜的是没有善用心理医生这个设定,这个职业只是变成一种方便的钥匙:通往玛戈的内心,以及让米卡(两人都是M开头)一下子就信任她并且透露她的心事。反倒,西比勒的妹妹伊蒂丝是一个奇妙的存在。
Luxuan
关于“再多做点什么”,我记得在观看完Jeanne Moreau主演的《情人们》(Les Amants),就感慨说在过去,我们探讨一个女人除了尊重家庭契约之外是否能够有其他“不道德”的选择的自由,当下,我们开始讨论的是女人是否可以不再借由男人/女人而是其他途径去试图实现自己的幻想。在这样的构想下,Jeanne Moreau在片中呢喃着的情话的优美场景由此带给我一种巨大悲哀。在《罗丹的情人》中,我们看到激情与艺术交织在一起有所创造,但于阿黛尔来说,以毁灭告终。在德尼的《心灵暖阳》中,我看到一个女艺术家迷失在爱的匮乏中。
情人们 (Les amants,1958)
西比勒有所不同,爱的激情成为了一道必须途径的窄门,通过之后还有后续,是一个需要女性独自前往的更为悠长的曲径:欲望带来的孕育与创造的能力:孕育一个孩子,和一本小说。虽说这整部影片沾染了些女性的歇斯底里、眼泪和放纵,但拉远一些去看,整个过程中带给我的还是充满正向的生命感。女主西比勒的人物设置是一个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女性,这个设置可以过滤掉电影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之外的不必要的日常琐碎,进而让影片直达核心要害。也可以反过来讲,它讨论了女性在翻越了生存这座令人疲惫的大山后,该如何面对更不易攻克的存在难题。影片将存在本身又进一步浓缩为激情本身,论述如何通过创作来跨越激情潜在的毁灭性。我觉得这样的主题设置还是非常振奋人心的~
西比勒(Sibyl,2019)
朱马查
我个人在看的过程中,其实并没有很在意现实性,包括肥内之前说到的先知道玛戈和伊果关系在看到电视伊果与米卡的关系,这其中的设计感,但我当时既没有把它当成西比勒完全的幻想,也没有真的认定是现实,这个完全按照西比勒逻辑来组织信息的方式,其实是有些”直给“,现在想来我觉得这个很大程度(很奇怪地)解释了我对这部片抱有的好感,就是它让我觉得是一种介于幻象和现实之间的,并非完全虚构的,但是是非常主观的叙事。
肥内
可能因为今年较多地尝试创作(从七月开始到现在已经写了两个短片、两个长片剧本),于是会非常在意这种设计性的元素,正因为我在写的时候,也要时时刻刻思考,到底这个讯息要不要透露、在哪里透露、如何透露等等。所以像电视上看米卡-伊果,在我感觉,其实是一种相对直白的处理,因为,没有这个完全不影响叙事,且还可能增加一些趣味;但是,也许是规模所致,影片这么短,相信应该是资源有限所采取的变通吧?
然而,我也理解有保持在真实与虚构难辨的游移感,然而这部片却在一些时候不断由一方去抵触另一方。
张无慢
我在影片中最喜欢的地方是很开始的地方,西比勒在房间里面窗户前抽烟想她的小说,然后她吐烟转身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史蒂芬金的恐怖音效,配合那个镜头就好像是给她配的音效一样,然后导演还她还故意干了一圈别的事情才揭露出来,那是她丈夫在客厅看电影。加上导演之前就拍过索尔菲诺之战这种东西,我就忽然觉得导演的趣味特别深,加深了对这种现实感的期待。所以很多设计感的东西前半段都被我忽略了。
索尔菲诺之战( La Bataille de Solférino ,2013)
Luxuan
其实自从S上岛以后,周围人对于她的友好都具有非常强烈的不现实感。但如果脑回路转向这就是S自己一个人独处创作幻想出来的,Stromboli这个岛本身就是一种类似非现实之地。这样想也就觉得正常甚至有些幽默感在里面。肥内老师说的S知道三人关系这里,我倒是觉得不算设计吧,应该是一个创作者搜索素材时的正常的八卦心理导致的各种人肉行为。
肥内
虽说我也理解西比勒去肉搜,不过,导演呈现给我们看的,必然是筛选,而如此精准给我们看到这一段“带有谎言性质”的对谈,还是有一种设计感。我不熟悉导演前作,但按无慢的观察,可见导演是真的很计算的。然而,Stromboli这个岛以及它所能暗含的互文联想,好像也成为一种计算。
如果这座岛(刚好也是S开头)纯属西比勒虚构,那么影片首映礼上发生的事情就无法解释,这场闹剧也是仅存在西比勒脑海?
西比勒(Sibyl,2019)
Luxuan
要是没有Stromboli带来的互文联想,我可能在看S在影院哭的那段,无法产生任何共情。这种计算算是正向的吧。
肥内
不过考虑到罗西里尼处理的情节跟西比勒的遭遇完全不同(几乎,也不算完全……),这种互文要揭示什么?一个外来者的适应过程?(从电影外行到临时顶替导演?)
张无慢
我觉得导演还是有意向去消除某种设计感的,比如这个岛有一个不错的做法,即这个活火山的场所对影片探讨的女性情欲的主题构成某种暗示,但它却恰到好处地是影片中的一部相似主题的影片的场景地,所以它又从这种刻意设计中解脱出来。
肥内
不过,跟伊果的交欢刚好下起一场雨……(我们在岛上可没看过其他的雨)
西比勒(Sibyl,2019)
Luxuan
如果这座岛纯属S虚构,那么到她和家人聚餐宣告G在心中的死亡,这一大段都可以看作幻想。我觉得整部片子没有太明确的节点,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组合。如果你对此片抱有好感会向说得通的地方去想;如果相反,那么处处是bug。
肥内
是的,可惜我(跟目前除了璐旋之外讨论过这部片的人)是站在没有好感且眼里处处是bug的状态……所以我确实期待这场圆桌能有人给我一点可以对它产生好感的力量。
简单来说,我自己所理解的,这部片不存在任何虚构。所有干扰叙事的影像,基本都是过往影像的穿插。尤其,或者说,特别是影片并没有严格使用“限定观点”来强化西比勒的主观性,除非,她希望自己是以这种方式被剧组开除。
朱马查
我还比较同意Luxuan上面说的“整部片子没有太明确的节点,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组合”,另外我个人感受到的影片很重要的一个点是在“建立”上的,这个“建立”(construire)其实在他们的台词里重复了好几次,一是女主虽然是咨询师,但其实更是病人,一个酗酒者,她需要的是从自己一团糟的生活里建立出自己的秩序,由此引来的虚构也好拍电影,甚至对他们微妙的操控都可以说是在生活中夺回主动权的一种方式,而落点在女主最后做出一个决定,而无论这个决定是活在虚构里,还是怎样,似乎都是她建立起来的。而我觉得这是导演想要表述的用来对抗片中女人生活中的无力感的最大的武器。某种程度上Luxuan说的“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组合”,也是建立的一种吧……
西比勒(Sibyl,2019)
Luxuan
我同意无慢对火山的那段说法,而且这个火山拥有多个变体:可触摸到的火山、挂在M房间中的火山摄影作品、首映会酒宴上的火山模型,Margot出演的影片中火山的形象。这种多样变体和激情本身对应:现实中的激情,移至作品中的激情。其实与其将电影中的元素用现实/虚幻来归类,不如用现实/备用素材来分类。因为整部影片的落脚点在激情/创作对激情的转换。
张无慢
肥内老师对影片的预期是那种不断平滑地产生幻想的那种拍法是吗?
我看的时候是从头到尾没有想到是有幻觉要素的,一直觉得是过去和现在真实发生的事情。
西比勒(Sibyl,2019)
肥内
也许跟你的感觉较像,我本来也期望影片也能义无反顾地滑向混乱,不要收回通俗剧的模样。
后面她重新酗酒这一点,我也觉得好像还不到那个点。但是,这真的很可能是男女大不同。
朱马查
嗯我也看到有人表达过这个同样的困惑。
张无慢
这个我同意,重新酗酒实在是太cliché了,让人泄气。
Luxuan
重新酗酒我倒是蛮理解的(捂脸)
重新酗酒是在S重逢G之后发生的桥段,也是她完成小说之时。在重逢之前,也就是游乐场那一场重逢之戏之前,G的形象全部都是主体的图像复制品,记忆中的幽灵。爱恋对象的图像占据了所有心理空间,替代了爱恋对象本身。记忆中的Gabriel出现在几场重要的对话桥段、性爱场景:俨然一副记忆中爱人所应该有的模样,被回忆提炼出的碎片化、浓缩后的、如钻石般的形象,令女主爱不释手难以忘怀。而当西比勒在游乐场与之重逢之时,浓烈的记忆遭遇时过境迁的现实之体时,后者反倒更像是一个空洞苍白羸弱的幽灵。所以重逢本身对于沉浸在创作/回忆中的S来说,是一种结点式冲击吧。(对“为什么酗酒”的理解之一)
西比勒(Sibyl,2019)
朱马查
我觉得我们之前的讨论有点太集中在“现实感”这个点上了,其他方面呢?(当然我们也讨论了欲望与激情,但总是会回到“现实”上……)
张无慢
影片最引人注目的可能还是这个接续现在-过去影像的手法,也许可以谈谈对这种手法产生的感受。
朱马查
这里小小插一句,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导演的前作,上一部同样由这位女演员演的《维多利亚》,似乎就并没有触及到这部片里这种过去-现在-虚构多层次的手法?
维多利亚 (Victoria ,2015)
肥内
我会纠结在这些点(尤其与现实的关系),正因为在我感觉,这部片的“品质”基本就是建立在这个距离上的。简单来说,这位导演以这部片的表现来说,并没有很让人惊艳的东西在,尤其,如果我们要以狭义的角度看待“场面调度”的话。当然,一些景的使用,比如海上、岛,或者在岛的高处一再NG打脸这些,都有发挥戏与舞台的匹配性。但是这些是很基本的。影片之所以从那么多竞争者脱颖而出,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的就是导演是否善用了她设定的这些元素,以及,如何在虚实微弱的界线中去玩种种暧昧性。
西比勒(Sibyl,2019)
张无慢
依然,不认为有虚构,从一开始就觉得是过去的事情,但依然感到某种趣味,所以也许在这里尝试分析一下,第一次出现过去的影像的时候,虽然时间上在和M聊完那段与Igor的完美激情之后,但女主却处在一个完全没有相关性的场合下,和那个小朋友做咨询玩桌游(这里就觉得导演对女性情欲的诠释很有意思),镜头也没有很强调人物的心理性,只是在中近景微微推了一下,然后紧接着出现的也不是女主的主观镜头,而是她自己坐在厕所里的一个全景,以至于观众完全反应不过来这是过去的事情,就这种接续的平滑来自于记忆不是通过“回想”动作的镜头语言引出来的,而是没有理由地自己出来,不符合闪回的镜头语法。我作为观众对这种手法产生了非常奇异的感受,觉得这种手法产生的就是完全不同于非线叙事的那种效果,而是真正意义上有点表现出了主体意识对世界的把握并不尊崇时间秩序/无法秩序地把握世界与自身的感觉。这种心理性感觉是蛮深刻的。
西比勒(Sibyl,2019)
包括对“隐蔽的、即将越界的疯狂”的探讨,在这种她喜欢使用的营造焦虑的很多手法中是比较成立的,但是整个剧作上反而没有那么成立。
Luxuan
S对于Garbriel的记忆闪回不遵循既定的规律,没有《广岛之恋》中情人熟睡中的手的姿态的相似引发记忆,也没有《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依靠空间与话语去激发/虚构记忆。S的回忆闪回完全是随着M的出现而被激活的,很自然,但我觉得没有太大的亮点。但是她有一部分记忆闪回牢牢挂靠的是G和她的性爱场面,而性爱场面聚焦于G对她的凝视,单就记忆闪回的影像,我比较喜欢导演对于男性的凝视塑造女性自我感知的这种设置:也就是说在这类场景中,当我们看到G的脸部特写时,我们实际上看到的是S由此产生的自我存在感。这和片末S将自我的存在转移至虚构叙事中形成一个反差和变化。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 ,1961)
肥内
关于G的回忆影像,这点我也觉得有点奇特,因为在昏黄的影像中,两人的激情,跟日常影像中,不管在餐桌上,还是类似户外餐厅,G的行径像是另一个人。当然,我们可以看成激情时跟激情后,本来就有这种差异,加上,似乎G对这段情是不愿意的。但是,正因为这样大的反差,我一开始根本就没认出是同一个人,老实说,脸盲如我,被整惨了,我反复跳回去看,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因此,或者可以说,激情版的G根本也是S的一种愿望投射?
张无慢
不过后半段怎么说呢,她对Gabriel的回忆就变成了要把过去的时间讲清楚,而不是真正意义上过去突然在当下浮现。(我,也是……完全没认出是一个人,还好是和一个不脸盲的朋友一起看的)
西比勒(Sibyl,2019)
Luxuan
可能是导演拍记忆闪回拍得很遵循现实中人脑的闪回,我没有觉得很难辨认……或者我是个喜欢经常闪回的人,所以感觉很适应~
肥内
当然,因为我是被古典电影喂养大的人,所以我会倾向于用古典剧作的常规去理解我所看到的。包括像G的闪回影像,我都会觉得按理应该要有些触媒来刺激这些影像,比较合理。但是,到底是什么引动了回忆,我却没看见。于是开始期待这种无因的闪现成为一种系统,但是后面根本就没有这些东西,自从跟G有更清楚的决断(而这也还是在过往!)之后就没了。
张无慢
对,没有贯彻下去太可惜了。
肥内
啊,那个剪接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真的很难辨认,Gabriel之前也没出场过,也不太符合闪回的语法(我倾向于觉得这不是闪回,是过去/记忆,但不通过闪回引发,所以才产生了如真似幻的效果)我是她回到当下场景给了一个镜头,然后又回到洗手间的时候才明白的…当然后面再出现的时候就能一下子理解了。
广岛之恋( Hiroshima mon amour ,1959)
这种触媒就是璐旋提到《广岛之恋》的那个东西。不过,关于雷乃这部片,我也有过一些研究(还写过一篇近两万字的分析,刊登在掘火),事实上,不用去研究应该也听过说雷乃跟杜拉斯一致说法是《广岛之恋》没有闪回。
张无慢
这种无因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包括忽然用拍摄照片的固定镜头的方式来呈现她对女儿的思考,也很有无因感和物质性。这种操作后面都没了。
肥内
由于有这样的先例,所以我也觉得《西比勒》可以出现并非闪回的闪回。但是,《广岛》就是自成系统(尤其后面女主角漫步街头与记忆中的纽维尔交错达到高潮)。
广岛之恋( Hiroshima mon amour ,1959)
Luxuan
我觉得主要是S和男孩之间场景异常连贯,包括最后闪回场面有小男孩声音的介入,整个闪回碎片的切入就比较明显了。
肥内
男孩,这也是满奇妙的一个,在于,为何西比勒留下的病人包括他,他的特别之处在哪里?与这部片的其他人、与西比勒的状态,能成为什么样的呼应?我在影评中是对这位男孩做出刻意忽略的处理,因为觉得要处理他,似乎又很庞大了。
西比勒(Sibyl,2019)
张无慢
还是比较好理解的,比如考虑到他是儿童,经历丧母之痛再直接换掉心理医生有点有违社会伦理?不过不解释更好,就能构成某种外部性的要素。(男孩也是我一开始觉得是一个妙笔,结果到最后发现还是有紧贴主题的故事线,晕)
Luxuan
对,一开始这个男孩的设置是我最大的问号。男孩与S唯一的链接在于逝母。男孩显然是处于失去母亲的伤痛中吧。S作为一个孤岛式的人物,和她就内心伤痛这一话题产生交流的只有这个男孩。这个男孩是女主和世界交流的唯一连接吧。
西比勒(Sibyl,2019)
肥内
但有一场与G的床戏是跟在男孩的问诊之后,那时我就觉得这样的安排是否别有用心?比如,就算G不够明确而西比勒的同居男友也设定模糊,但是伊果感觉就是不太成熟。是不是男人在西比勒眼里,最好就是有这种男孩的感觉更好?或,女人是否总是觉得男人幼稚?
事实上,同居人有过一次很man的形象:拒绝让喝醉的西比勒回家!
张无慢
(捂脸)我觉得那里真的很冷漠……
肥内
可是我却完全能接受……这意味着她重拾酒杯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Luxuan
那是证明男人完全无法理解他,如同一个摆设的存在的力证吧……
西比勒(Sibyl,2019)
张无慢
尤其一开始他就很不支持她写作。然后进门被拒之后还是M带着她搭车,两人聊小说的话题。
肥内
但是,这个男人实际上根本知道西比勒正在经历什么,却还是愿意待在家帮忙照顾孩子。
Luxuan
这也是S为什么那么怀念G,89年了都不忘:因为这个男人无法穿越现实层面和S沟通啊。
肥内
因为,他完全知道西比勒不是那块料。倒是玛戈的反应很妙,一个十足的演艺人士,对于自己成为书的对象,甚至可能自己说过的话被原封不动写到书里头,她也很释怀。
西比勒(Sibyl,2019)
张无慢
那里我的理解是她整本书里照搬的其实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多,导演通过M的这句话把观众之前深陷drama中的状态稍微拉出来,回到一个比较符合现实的情况(就是对M生活的copy也不是西比勒生活的全部),不如说这种戏剧性本身是一种影片刻意营造的幻觉,而不是具体的某些剧情。说她没有小说才华应该不太合理?(因为有很多证据表明她挺有才的?不过剧情探讨没啥意义…)
肥内
咦?我反倒觉得影片一直制造西比勒其实挺没有文采的,至少,玛戈的文采都比她好……
所以正因为影片还设定有很多现实性可以理解的东西;以致于现实无法理解的东西就显得很难接受。(我又绕回来了 )
Luxuan
我觉得这个男人的设置就是为了将S的孤岛状态推向极致。
其实S与M在电影后半段在车内的并排而坐,这种最终达成的心有灵犀会让我觉得这既是现实也似乎可以理解为主体与其幻象的并肩而行,可以带来一种安慰,也可以感受到一点点连体人一般的暗地里的孤独和惊悚。
西比勒(Sibyl,2019)
这个文采问题就回到了我在最开始说的导演光忙着刻画素材收集者Sibyl,但是对她萃取和创作的过程忽略了,打磨得很粗糙。(不过文采好不好也不会伤及此片内核,书写出来了就是成功……)
张无慢
可以理解成这都是戏剧性幻觉的一部分,她对素材的渴望,编辑一番话,使她无意间深陷缺乏激情的焦虑,但是影片是对这种焦虑的放大聚焦和表现,不是对她生活的呈现(其实反倒觉得直接写真实素材是更好的作家的做法,只不过像你说的电影完全不拍她的创作行为)
肥内
再说,就像《神秘的亨利皮克》里头说的:法国满街都是作者,数量远远超过读者!
张无慢
是这么回事,所以其实就是按照“普通人”的身份来理解角色会比较好。
肥内
嗯,这也是影片虚弱的地方:处理小说创作,但看不出西比勒的创作热情、才华;处理电影拍摄,却又套层得很浅显,以及,导演竟索性让外行人接手……作为心理医生,似乎没有守住职业尺度,而她自己的心理医生也差不多,一直对她道德劝说(尽管我没看过心理医生也不知道到底存不存在这个尺度问题)。
西比勒(Sibyl,2019)
Luxuan
对,按照一个普通女性来理解她吧,甚至说如果这本书异常糟糕也是非常好的结果了。因为通过写书,她掌握了控制火山般激情的方法,那么说句烂俗的话:写作本身大于成品的意义。
肥内
要说“普通女性”,前两天才补看了两年前拿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同名影片,那里说真的,还真把“普通女性”这个概念处理得非常到位,虽说也是透过一个很通俗剧的故事。其实我自己感觉,《西比勒》有一点两面不讨好,要嘛索性通俗到底,要嘛就玄秘到底。
普通女人 (Una mujer fantástica ,2017)
Luxuan
其实我不太喜欢的细节不在于狗血的剧情处理,而在于在Stromboli岛上拍摄夜场的那个桥段,对于镜头中的和画面中的女导演的双界面融合“特技”,我乍看惊艳,但细想之后觉得实在是有画蛇添足之嫌,好像导演怕观影者看不懂她的用意,而想出这么一个过于直白明显的界面融合的桥段。
肥内
是不是,就是这么直白……
西比勒(Sibyl,2019)
张无慢
我也觉得挺惊艳的,不过你指出之后我才想到有这种含义……单纯看这个影像,也算是承接了之前的某种奇异感。
肥内
可能这场戏也是这部片高光时刻了。
Luxuan
其实所有的桥段(S的过往情事,M当下的情感体验)都可以被视作素材,但这些素材因为时空的关系,与作者S维持着必要的距离感。前往Stromboli后,S介入到当下M的世界中,并且无法维持旁观者的身份,以自己的个人经验和记忆介入到他人的人生中,成为自身小说素材的一部分,S如同莫比乌斯带上的蚂蚁从现实的一面不知觉中爬向虚构的那一面。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再回头看这个界面融合的桥段,就感觉有点不耐看了~
肥内
因为说得太清楚就没有朦胧美了。
-FIN-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点击图片查看深焦往期精选
《好莱坞往事》之后还想拍《星际迷航》?昆汀不可能10部就收手!
《手册》戛纳双双力捧,女人欲望直男不懂女导演才懂?!
他们为什么选择特朗普?美国最伟大纪录片作者拍给你看
造反有理的《小丑》,该不该成为禁片?
当今法国电影界头号怪咖,用处女作震惊世人
品味超好!深焦读者票选了过去一年最值得看的三十部影片
请为深焦口碑榜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