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地球最漫长的夜晚,谈今年最孤独的电影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2020-02-21

距离

第四届影评大赛

初选截止

还有20天!




星际探索

圆桌

策划│深焦编辑部

编辑│往事如烟

主持人

 宋远程

京都大学电影学硕士在读,电影爱好者

嘉宾

 仇晟 

婴儿作家,年轻导演,老影迷

焚纸楼 

台湾撰稿人,对电影了解多于喜欢,对动画喜欢多于了解

 肥内

《秋刀鱼之味》研究者


宋远程

大家好,感谢三位嘉宾来参加今天的圆桌,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宋远程。本期圆桌,我们主要是来谈谈詹姆斯·格雷导演的新作《星际探索》。电影入围了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于12月5日在国内上映,票房比较惨淡。和格雷之前的电影一样,再次遇到了影评人与大部分观众口碑两极的状况。首先想问一下,各位如何评价这部电影呢?

肥内

由于是格雷的铁粉,所以即使影片不完美,还是能接受。最大的问题,撇掉科幻片必然会有的科幻bug之外,就是旁白跟配乐太多、太满,削弱了影片要传递的“孤独感”。


仇晟

我非常喜欢。一反近些年来太空电影的进步主义倾向(《星际穿越》表现为人可跃升到高维。《地心引力》表现为人可用机械战胜困局。《星际探索》没有太突出机械的作用),把太空旅程描绘成一种在不同星象下的灵修之旅。而且很大胆地用2D,胶片拍摄。细腻,典雅。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焚纸楼

我认为这片后半段满好的,放在格雷自己的作品系谱则是中间水平。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片算是把格雷的多年“缺点”用最高额的经费给拍了出来,那就是用大片的成本搞一个独立的格局。不过就是把这种缺点毫无遮掩的硬是拍上来,反而有种趣味所在了。


肥内

敢问何谓“多年缺点”?

焚纸楼

太烧钱了。他近期这几片电影题材在独立电影领域都有客群,但是他最后却都使用了远远高于这类”文青”客群能负荷的成本规格。The Immigrant(《移民》)是1600万美金,The Lost City of Z(《迷失Z城》)是3000万,《星际探索》更是一口气拉到快破亿。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肥内

但相较于《两个情人》以前的作品,后三部片也着实将影片探讨的东西拉高,并且加入也许堪称更有市场吸引力的元素。因此,不能说他死守著文青却花这么大钱。换句话说,他有随着预算而拔高影片的提问体系。


焚纸楼

和格雷拍得好不好无关,是片商会跟不上。这种高成本(加上搭配的是有架空背景的题材)让电影宣传往往得往更大一层的主流客群去宣传,例如科幻史诗或古装冒险传记,但是电影内核却是非常私密的私体验,最后就是常常两边落空:那些被片商宣传“骗”进来的观众会失望,那些本来可以接受这种题材的客群又会被文案锁定以为是部普通的主流片而不进场。我觉得这是格雷这几片的一个两难难题。


我就有个科幻迷朋友看完这部片后暴怒,在豆瓣写了一大篇这片科幻考据的荒谬。例如地球到海王星只要八十天那为啥三十年没有任何人去找。

肥内

这只能怪投资人没有摸清楚,而宣发也搞错方向。格雷本身没错。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焚纸楼

确实是这样,格雷有他的实力,也一直很有业内缘,只是这种注定赔本的路术还能支撑到什么时候真的是会为格雷捏把冷汗。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肥内

我有大概瞥了豆瓣上几则科技疑问,但是,大家也都说不清楚。只消一个证据:影片团队毕竟还是找了NASA的人做咨询,初级问题应该不会犯,犯了也是明知故犯,至少,打着“科幻”口号,本来就有很多可能性。


焚纸楼

肥内老师这样说其实让我联想到一件事情。格雷在前年Z城宣传期间,就已经有这部片在拍摄了,而他当时对外的说法是,他要拍的是一部“在电影上最真实的太空旅行描写”。但是就结果尚好像有点落差?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肥内

如果格雷真有问题,尤其是近三部片特别明显,一半确实可能像焚纸楼说的那样,从独立制作跳到商业钜作有一个门槛,这个门槛在于导演是否能把视野放大而且还能维持整体的品质。这是问题。简单来说,这个时候再站在“概念先行”是否可行?因为他会因此流失掉很多细节的经营。这就是问题。

焚纸楼

其实科幻这点,我认为这片虽然让很多科幻迷失望,但其实并不是那么的不够"正统"。

 

太空冒险题材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两座大山,其一是被库布里克安上许多神秘学色彩(这点对比原作小说更容易明白)的《2001太空漫游》,其二是拉伸时光本身的《飞向太空》。

 

不过星际探索的蓝图,我感觉反而更往上拉到了比2001更早的一部科幻片《Ikarie XB 1》,一部一样是一群返途的太空人找寻外星生物的捷克电影。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太空无疑是一种奇观,然而太空电影却可以有奇观(太空歌剧)以外的想像,那就是太空真正字面意思上的“太过空旷”──空旷的只有自己这个人是有实感的。这时候,自我的实感被具现化,就是旁白。如果没有旁白,这部片会是另一个《迷失Z城》,一个明确的冒险。

 

我对这片的旁白是很欣赏的,听说原来旁白是后来才多加很多上去的时候非常吃惊。我感觉这种旁白更像是Roy对自己的“定位”,他在试图在自己内心这个也逐渐在飘落的内心状态想办法给自己定位自己现在该是什么。

 

这样的操作,只有太空故事这背景可以实现。就科幻这层科学幻想而言,星际探索反而是非常SF only的,尤其是较之超英电影的极度轻科幻。

 

就概念先行而言,其实说不好听点,就是片商没有为格雷这个人打造(宣传)一个“大导演”形象………独立电影贩售艺术明星是个操作,而且也能逆向“洗粉”筛选客群。昆汀的《好莱坞往事》,如果不是挂昆汀这个一直披着迷影导演这个“人设”去宣发,观众对这片接受到的评论解读路线,恐怕会大大的不同。而格雷一直没有获得这种人设语其定位。

 

其实这也能延伸到一件事情,就是格雷到底是个什么特色的导演?其实很难一言形容。他的电影都弥漫着一种孤独者的影子的氛围,不是孤独的人打开心房,而是孤独的人的内心像镜子般被他者投影后如何被骚动。《星际探索》当然也是如此。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肥内

说起格雷的定位,或许从他在这部“戏剧性相对稀释”的作品中,仍能看到古典的三幕剧架构,就能知道,他在骨子里还是很想遵循传统。只是他的矛盾在于,个性太强。所以我们或能把他看成生错时代的新好莱坞时代导演。

宋远程

肥内老师刚才也提及了旁白,确实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Terrence Malick的很多电影。格雷在本片中如此大量地使用旁白,是为了让影片的表达更直白吗?或者说这是否是商业化的考虑之一?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仇晟

旁白是很有意思的点,可以展开讨论。我觉得不全是马力克式的“内心的声音”。语调有些变化。有几段是抒情式的,有几段是类似心理评估报告那种述词,有几段是自己对自己说话。我倒是觉得这种混杂还是挺特别的。


不过前半段旁白是有点密。第二遍看的时候我觉得音乐也有点过多了。我原本期待见到父亲的时候是无声的,这样可以让情绪更加难以落脚。

肥内

旁白种类的杂混对我来说也不是问题,但真的是太多了。我期待的是更多“真空”时刻,也就是完全无声的时刻。片中有过,但时间很短,也就是罗伊在纠结要不要设法回到仙王座时,那一短暂时间。事实上,我自己想成罗伊的病,是类似《两个情人》里头莱纳的病。但在那里,不需要多作解释;可是《星际探索》则有旁白有意无意表现出他的异于常人,这应该就已经很商业考量了。


我也在匆匆瞥各路消息过程中,貌似有提到,最初规划并没有这么多旁白,后来还是为了让更多观众能看懂,所以妥协。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我觉得豆瓣上朋友Wallys的短评很到位,我贴过来:“我的目标不是星辰大海,而是终结孤单。James Gray(又)酝酿了一场情感与救赎之旅。他擅长的窗框层次感的调度、浓厚的黑,这次找到一个微妙适合的所在——宇宙——镶上他惯有的乌云金边。这个冒险其实像是主角说的I am pulled farther from the sun的谐音,这场之旅也是father to (from) son :父亲船上的绝望感染像是伊卡利号,而自己则是一个人的索拉力星,但不是星球映射了内心,而是更主动的在他人(宇宙)作为反射物上追寻与认识自我。


不如说像是潜入内心的宇宙(父子两人疏离稳定到非人的心),他发觉父亲无止尽追寻的宇宙太过庞大美丽,而那里爱与温度太稀缺——比他以为自己低限需要的还稀缺。他在太阳系边缘认识到极限,触碰到边界,才框限出他原来是人,折返出自己的疆域。”


在那79天的孤独之旅中,罗伊的旁白确实表达过他其实无法承受这种孤独。


仇晟

但是在星际穿越途中那种若有若无的响度,我觉得是很微妙的。“I am pulled farther from the sun”的谐音,这场之旅也是father to (from) son,这句Quote非常好。其实影片几个科幻设计都跟情感关系有关。一个核心的东西“潮涌”Surge,产生于物质与反物质之间。就像是一种情感涌动。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肥内

也回到我刚刚对罗伊病状的猜测。假如他是莱纳那种病,而格雷自己也是莱纳这种病。那么,孤独或许也是始终伴随着格雷的。因而他给人的孤独感也就很明显了。但是,作为一个往商业倾向的作者导演,格雷基本还是把人物放在非常清楚的情境与戏剧冲突中,以致于不会让人对他们的孤独感到错愕。

仇晟

开头Roy感到自己情感的缺失,“我必须要感受什么”。所以他要飞向父亲,飞向潮涌。正如她爱人所说的,这是一种自我毁灭,也是一种救赎。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肥内

所以结尾才会说要活着、要爱。这就像《婚姻故事》中查理在片末的独唱中,唱的歌曲是being alive,歌词中一直在玩alive和alone的对立;似乎在《星际探索》中也以这种方式回应了《婚姻故事》。顺着仇晟的说法,物质与反物质,也可以延伸到人与非人的对立,尤其罗伊与父亲这种近乎非人的特质。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仇晟

有两个镜头说明,Roy害怕爱人触碰,Clifford害怕Roy触碰,两个孤独的人。通过一场太空搏斗,来体会爱。两人以一条脐带相连,最后脱钩,似乎也有分娩之感,一场最终的告别。


肥内

在火星上从地道潜进仙王号,其实已经是一种“逆生”:他像是重回母亲阴道。所以后来更重连上脐带;只不过,他连接的是父亲。那里我倒是能理解,作为罗伊的某种“素质”的体现:他历经战场。

 

其实按焚纸楼的思路来看,这片无疑像是罗伊的存在主义之旅。使用这个词时,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的脉络(或说,我的老师教我的脉络):存在主义的核心在于先认识主体,进而了解局限,最后再超越。所以找到局限是重要,而超越则是存在主义核心的精神。

 

所以我们能理解,罗伊在那个边缘(或说通往边缘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局限,甚至无法跟上父亲的纯粹,因为他不断想到妻子。因此,他的超越,就是尊重生命并求生,继而再求爱。


蓝 Blue (1993)


焚纸楼

确实就是存在主义式的科幻。我甚至几次想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

 

不过我好奇一问,如果各位都喜欢这片也都能理解Roy这个自我追寻,那么你们能接受现在版本的这个结局吗?我是说近乎奇迹的happy ending....

肥内

我觉得是可以的。尤其,在粗略读一下东遇西对本片开场17个镜头的分析时,我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看漏了一个重点,也就是影片开始时,已经将收尾坠落的影像穿插进来。


换言之,开始与结束是并行的。一种分化的情况。然而,回报身心状态的镜头,开场由于透过玻璃映像,所以模糊,很难判断是否与收尾相同,形成一个封闭性。但无论如何,穿插意味着突显出罗伊的意识流。因此,随后的情节、遭遇,或许已在他脑海里进行润饰,于是,过程是否如此艰辛,不得而知。于是就没有“近乎奇迹”存在:毕竟,他活下来是事实,过程也许没那么艰困。

仇晟

附议。罗伊到达极限之后,从Father回到Sun。这点与《Z城》显着不同,Z城主角人回来了,但一直待在Z城的迷思中。


一次是被动的坠落,一次是主动的回归。有点像伊卡洛斯的神话,只不过把父子角色互换了一下。

焚纸楼

我也是一直想到失落Z城。我一直以为roy最后会领悟到什么,然后殉道。太空电影的太东是个太容易安排主角殉道的世界,归乡这个逻辑仿佛和冒险是冲突的,加上看过失落Z城,我真的一直以为主角最后只有在天体中死去,才更“美”。所以当他回到地球作出最后一次心理检测时,我反而有种遗憾,罗伊主动回归,但是地球上值得他留念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如果太空和父亲绑定,地球就和人母绑定,而在这部片里,“女性”的稀少,似乎不是巧合。


仇晟

罗伊有点像伊卡洛斯他爸代达罗斯,在其死后,“悲伤的飞回家乡,并将自己身上的那对蜡翼悬挂在奥林帕斯山的阿波罗神殿(Temple of Apollo)里,从此不再想飞翔。”

宋远程

正如想看科幻史诗的观众会因为电影偏私体验而失望,很多抱着看文艺片期待的观众也会觉得月面枪战和太空猩猩等桥段过于突兀、过于商业。这些是否是仇晟所说跟情感关系有关的科幻设计?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焚纸楼

罗伊在猩猩事件在自己的船上阻止船长去救猩猩船未果(画面是犹如2001杀害电脑时的死亡般的红光),他的旁白讲着"很多人类这一辈子都在逃避",我认为这是他的孤独开始超过他以往承受过的节点的征兆之一。


肥内

就算按“剧作”功能来说,大猩猩的出现也是有用处的。一来提喻了未知的危险,且这危险中带有狂暴性(后来罗伊有将猩猩的暴力转而用来形容自己);二来是强调出潮涌的潜在危险。

 

我觉得导演还是有意向去消除某种设计感的,比如这个岛有一个不错的做法,即这个活火山的场所对影片探讨的女性情欲的主题构成某种暗示,但它却恰到好处地是影片中的一部相似主题的影片的场景地,所以它又从这种刻意设计中解脱出来。


肥内

就算按“剧作”功能来说,大猩猩的出现也是有用处的。一来提喻了未知的危险,且这危险中带有狂暴性(后来罗伊有将猩猩的暴力转而用来形容自己);二来是强调出潮涌的潜在危险。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仇晟

这个片其实套用了一些古老的占星学的观点。在当代科学观点中,星球表现其实是一团不停流动的液体或者气体。但当《星际探索》呈现星球时,往往以一个平面的整体的印象呈现,就像我们在中世纪画家笔下看到的。


各个星球的叙事与各自星象暗合。


火星是与自信和自我主张(self-assertion)、攻击性、色欲相关联。


海王星则是与感受性、唯心主义与恻隐之心有关联,也能指示人们本身会有出现幻觉、迷乱。


火星段落时,所有室内被处理成红色,构成一个整体印象。(在离开火星之后马上变色)火星上与女指挥官一段其实有情欲涌动,最后以一个生殖力的代表“大猩猩”以一种幻想式的灾难爆发出来。

焚纸楼

呃,原来猩猩可以往生殖力这面去想吗?我一直以为是玩了世界上第一支上太空的猩猩Ham的梗。假设Ham被送上太空太久后发狂,凸显孤独足以让任何存在,包括人也包括任何生物……阿甘正传本来也想让阿甘和一只猩猩上太空讽刺美国梦。

仇晟

也可能玩了太空漫游的梗?猩猩上飞船会怎么样。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肥内

但是猩猩本来是跟一群人在一起,所以应该不存在孤独。然而,这一切突发事件还是跟潮涌有关,基本还是遵守戏剧功能。

仇晟

潮涌这个非常简明的设定,避免了太多科学说明。科幻片往往在这上面浪费时间。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宋远程

加强父子纽带的还有一个情节是,Roy为了寻父也不得不牺牲了飞船的其他船员,与父亲为了自己的目标所做的事如出一辙。


肥内

杀害船员基本跟月球海盗的功能接近,但是,显然是进阶,我自己定义为:罗伊走向更确切的非人模式。


仇晟

罗伊何时意识到自己无法真正成为“非人”?是否动摇过?


肥内

我觉得是三个节点,一个是给父亲读讯息,他的心率加速了;二个就是杀了船员,违背了某种程度的正义,因为非人不会愧疚;三个就是79天中他已经在孤独临界。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仇晟

79天中,海边的回忆像潮涌一样浮现脑际,这一段是蛮决定性的。还有最后漂浮太空中,看见了太阳的光。


肥内

看到太阳那一段也就是完全无声的段落。

 

说到回忆画面的涌现。昨天读幕味儿翻译的访谈中,提到这部片的一些参考作品,多数是我没听过的前卫录像艺术。但作为格雷顾问的两位艺术家,提到一部加拿大的实验短片《外部空间》(Outer Space),这部片我经常拿来课堂上当教材。这部片如果说有情节的话,大概是一个女子来到一个屋子之后,她开始“分化”,一分为二、三,时序也开始重叠,她似乎如宿命般又一次(或,又两次)陷入危机。作品用大量的叠印、对比强烈的影像(极黑、极白)快速对剪(挑战视觉暂留),来呈现出女主角的分化情境。

 

再考虑到雷乃跟编剧杜拉斯都声称《广岛之恋》没有闪回。因此,罗伊很可能也是一直处在某种重叠的状态。

宋远程

我觉得这里是不是有一个预设,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爱要优于虚无缥缈的探索精神?当Roy做出与父亲相同的事情时,他意识到自己并不具有道德优越,所以才会与父亲轻易和解。到结尾处的心理陈述时,他已经近乎机械,因为他过去所珍视的价值、那些令他异于外界的精神已经被袪魅了。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仇晟


最后的心理陈述我认为是到达一个新的平衡。令他珍视的价值被破坏后的重新拥抱。开头Roy的论述是,我不会在不重要的东西上花时间,爱人在背景呈现为虚焦。最后则是“我会珍视我在乎的人”,爱人现身。


肥内

但是罗伊跟父亲的和解还有一个前提,当父亲坦白说从没想过回地球,当然也没想过他们母子,罗伊回他“但我还是爱你”。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仇晟

有趣的是,最后会面的空间被呈现为一种“异域”,打光极度奇异,像是一种外太空。象征Roy看待世界的新目光。或许从前爱人的脸从来没有出现在视觉内,是靠星际旅行“看见”这些回忆的,跟开头的虚焦画面可对照来看。


肥内

之所以会觉得打光奇特,是因为这是在室内,咖啡厅,但是室内的光很暗,主光从外面打进来。所以妻子进门,打在她身上的光是背光。这个可以解释:照亮罗伊的光是来自外而非内在。


仇晟

咖啡厅的后景完全不打光,只有一束来自窗外“星光”射在Roy身上。因为外太空不存在大气散射,唯一的光就是星光。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肥内

所以这是一种过程。罗伊起初拒绝情感(妻子柔焦;且后来在视频中看出她想离婚),后来是更进一步非人化(抗命、杀人),最后才拥抱了人的情感,与求生欲。因此,如果《Z城》的信念是为文明丢掉个人,这里则重新肯定人的价值:因为也找不到人以外的生物。


焚纸楼

爱是否大于冒险?这个预设未必是普世,但是对火星以后的也许是,他在火星基地发现自己也并没有他自己想像的如此"冷"。火星基地的闭塞、员工的机械化、以及见到政府对于太空管理近乎仪式的条条框框(火星基地的建筑搭建风格也是非常呼应这种工业化气质的Minimalism),他没有办法接受。他曾经认为自己可以是个冷漠的太空工作机器,但实际上他仍旧留着某种渴望生命力的探索,他是卡在父亲和这些真正机械化生活的人之间的存在,所以他在火星上要抉择自己该顺应哪一种人。

 

这也是这片非常SF only的地方,只有在太空发展已经进步到有太空人只是专司文书,才能将太空科幻的所谓冒险和所谓孤独作出截然的选项,让主角能够选择。

 

去年的《登月第一人》就是绑定了两者,男主角登上月球的最终发现自己只是想找到一个不需要回忆亡者的空旷场域。一直没有人把这两部片联想再一起,这是我有点吃惊的。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仇晟

在火星对于人工自然休息室的厌恶也可见一斑。他的那种孤独并非笼统的一种乡愁,而是希望建立与人的Connection。与《登月第一人》确有相通之处。

肥内

可能因为《登月第一人》中他大多时候都在地球上,罗伊相反,所以更多会想到《地心引力》(《电影手册》对这部片的影评围绕于此),事实上,结构上确实有相近之处:头尾都各有一次坠落,中间有脐带与幽闭世界……


焚纸楼

而且《地心引力》就回响而言确实比《登月第一人》叫人印象深刻的多…….物象(画面奇观)意象上都是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肥内

我稍稍粗略抓一下这部工整分成三部分的影片大结构:

第一部分:任务、潮涌、坠落-新任务-普鲁特-月球、海盗-登上仙王号


第二部分:医学站、猩猩-火星-海伦-传讯息-意识到被利用(中间点)透过讯息向父亲诉情-被撤离计画-海伦与真相-偷渡仙王号(杀船员)


第三部分:孤独旅程-太空站-父亲、劝离、核弹、父亲离开-回仙王号-回地球


因此,仙王号变成很重要的“场景”,区分了影片的三部分(每一部分都维持37~38分钟)

 

仇晟

有道理。不过与地心引力有两点分歧,一点是之前所提,地心引力仍然比较相信机械的力量。另一点是,地心引力真正出场的只有地球,所有行星都成为头盔上的投影。而《星际探索》里面是有多极的。


肥内

特别突显出“中间点”是因为我们也知道古典叙事非常重视这个中间点,它是一种返回(U-turn),所以我们能看到这个折返确实让很多东西变得更具体,冲突也放大。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宋远程

之前读到一个说法是“太空片的本质都是灾难片”,从《地心引力》《登月第一人》到《星际探索》,太空片现在(或者以后)有资格像西部片那样被称为一个有单独的类型吗?


肥内

太空片严格来说还是属于“科幻片”的亚类型。但,真要说起来,应该绝大部分科幻片都是灾难片。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焚纸楼

不觉得太空片都是灾难片。只能说太空这个背景在1970年代科幻成为主流时往往会是一个舞台 而主流戏剧的舞台上是需要冲突也就是灾难的。当然也和太空为搭景的电影几乎都是有一定高成本的回收压力分不开。看这片不就加入了我们似乎所有人都不喜欢的月球追逐枪战吗?

 

肥内

不啊~我挺喜欢那场月球追逐枪战。我不喜欢的是过多旁白跟配乐。即使知道旁白有其需要,但配乐还是过满。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宋远程

枪战那一段也是反衬Roy的孤独吧。即便到了月球,人类还是像在地球上一样为了争夺地盘而互相残杀。

仇晟

太空片与灾难片的融合可能需要细分一下,70年代以降的很多太空片,都是冷战恐惧的残留,惧怕坠落,惧怕失败,其实《太空先锋》,《地心引力》,《登月第一人》都有点这个部分。另外一种是对高等文明的恐惧,其实这个也脱胎于冷战。


焚纸楼

那么《飞向太空》呢?苏联人拍的太空片,但是丝毫联想不到惧怕失败。还是说这也是格雷继承了美国人的一面?

 

肥内

塔可夫斯基情况可能特别。他的这种灾难性,更多表现在《潜行者》。


仇晟

《飞向太空》没有太大关联。可能是因为莱姆的小说成书比较早?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焚纸楼

原来如此。也对。


肥内

不过我刚刚想到的是,《潜行者》在某种程度上,竟能与后来发生核灾的切尔诺贝利联想到一起,可以说是一种预言了。


宋远程

最后大家再来总体谈谈格雷吧。刚才肥内老师也说他就像生错时代的新好莱坞时代导演,很多人也会用“古典”来评价他。那么他的作者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或者说他“古典”在哪里?


肥内

我之前为台湾的《电影欣赏》杂志写过一篇,这篇我后来转载在掘火,然后又转载到深焦。那篇有点硬的文章,只谈到《两个情人》,但重心就是放在他之前这些片如何善用传统的影像符号。包括像《家族情仇》中强化了李奥(马克·沃尔伯格)的“半脸”形象。或者在《我们拥有夜晚》跟《两个情人》中如何去对立蓝与黄的色调等等。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焚纸楼

我十月的时候受毒舌电影邀约去讲了一场直播,谈谈最近有什么院线值得期待,我讲了这片,说这是皮特演的,结果直播观众所有回文都只叫我讲皮特同一时间演的《好莱坞往事》……格雷和昆汀算是同期出道的导演,如今导演生涯差距却这样大,有时候确实不免感慨了。他的尴尬就在于他即使是文青受众也没有享有太多应有的光环。

 

肥内

毕竟两人拍的片,“耸动性”格雷远不如昆汀。这是一点。其次是,昆汀当然比较“刺激”,这也是近二三十年来观众重口味下的必然(不是每一次都要去算昆汀影片又流了多少血?)。


也许,正如焚纸楼所言,格雷没有被正确包装;但尴尬的是,那些所谓的新好莱坞,泰半也都过气了,科波拉是代表;格雷又恰恰崇拜科波拉。


也就是说,格雷本来就不属于这个时代人们会喜欢的类型。也许,不是欧洲人捧他,他或许还没什么机会拍片。《小敖德萨》跟《家族情仇》相隔五年,《家族情仇》跟《我们拥有夜晚》相隔七年!


仇晟

格雷作品看得不够全,《两个情人》我非常喜欢,《Z城》也喜欢,但觉得《星际探索》算是高水平。肥内老师喜欢格雷哪几部?

肥内

除了《迷失Z城》之外都喜欢。但《Z城》我还曾在一次放映现场进行过映后分析,还是经得起分析,起码……要讲两个小时没问题。


仇晟

我是觉得Z城是不如此片的。


格雷的创作确实在当代比较孤例,很难找到合适的词去形容。但我觉得《星际探索》之于太空片,有点像《不可饶恕》之于西部片。一切经典要素都在,但发生巧妙的移位。


格雷经常提到他对维斯康蒂的喜爱。我觉得他俩创作生涯有点像,都是慢慢扩展自己的主题,并且某种程度上“约拍越大”。期待格雷的《豹》。难道就是这部了?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肥内

但是时代差很多。现在再拍西部片,大概也只能像《米克的近路》了。甚至,去年的《希斯特斯兄弟》也不被人理解。


也许刚刚的类比应该是《星际探索》之于太空片,就像《米克的近路》之于西部片。且,维斯康蒂的“传统性”场面调度,在《沉沦》中也已经一览无遗。


所以如果格雷能早二十年拍太空片,也许会更像《不可饶恕》。


焚纸楼

格雷的古典之处,或许一部分也在他并不是这样强调必须要把"风格"塑造出一种标志的广告性。对电影片商来说,风格即标志是很好操作客群的另一种罐头复制(昆丁=迷影、贾木许=文青、新海诚=恋爱等等),而格雷这种母题过于宽泛(孤独信仰冒险)题材也切换往返的创作者,确实没有施力点。


而,很遗憾的,在这点上,很多文青观众并没有比只看好莱坞的一般观众好上多少。被片商文案迁着鼻子走,没有一个广告连拨似的张牙舞爪的主题就无法确定一个导演是否有作者性。


星际探索 Ad Astra(2019)


肥内

就像《米克的近路》我喜欢在课堂上放前五分钟,再跟随便一部1950年代的西部片对比五分钟,让学生去思考,哪一部的“信息量”更高,一般都说老片高,这是因为学生一般会错过《米克》中几乎每一次换场景都已经推进时间,并且,河流是在一条道路上慢慢被溶接到消失。简单来说,《星际探索》的影像也在做类似的事情,信息藏在影像里头,但是有多少观众能留意?


不过雷查德比格雷聪明的地方是:她仍守在独立制作的规模中。这又回到焚纸楼所谓的“缺点”了。格雷的标签很可能就是“复古”,只是,电影中的复古可能没有票房吸引力。以及,复的古实在太古了。


焚纸楼

只能期望格雷不要成为下一个奈特沙马兰了,世界上能够过气到谷底然后重新翻身的导演并不多,我也不觉得格雷有沙马兰这样自己掏钱拍翻本片的宽裕.......


肥内

不过,按欧洲对《星际探索》的评价来说(特别是法媒,没有低于三星),格雷暂时还没到过气的时候。


仇晟

我倒觉得按照他的创作进路,这部成本较高也是必然。可能多少影响了第一幕的自由度,和旁白音乐等。我今天去看第二遍,影厅离除了我只有一个人。屏幕的星光照在他睡着的脸上,还挺美的...


肥内

刚刚在算维斯康蒂的《豹》,似是他第六部作品;那格雷已经拍了七部……


仇晟

我wiki上数了一下《豹》也是第7部。


肥内

哈哈~那这部就是他的《豹》啦~

 



-FIN-


本文系今日头条号特色内容


从没有这样一部神剧,敢把所有卡司换一遍…

亚当特莱弗:独特之人


小津诞辰 116 周年,为什么我们要一遍又一遍观看他的电影?

欲望之后女性何为?三位女嘉宾因这部电影而来

蓝色的告别,再见安娜,再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