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失掉大陆电影的金马最佳影片,还能代表华语最佳吗?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2020-02-21







《阳光普照》:

普照下的家庭,如何疗愈撕裂的创痛?


作者

尼侬叁

作为台湾导演钟孟宏的第5部导演作品,《阳光普照》显然取得了更为惊人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则覆盖在浓稠血污下的家庭故事在穿透银幕空间之后,于广泛的现实空间中获得了某种深刻而震颤的共振——在第56届金马奖上一举拿下囊括最佳剧情、最佳导演、最佳剪辑等6个奖项,成为近年来台湾最成功的电影之一。故事以年少叛逆的小儿子阿和的寻仇作为开场,一家人的平静生活被瞬时打破,家庭即刻面临分崩离析……


预告片中“世间唯有太阳最公平,不论纬度高低,白天与黑夜各占一半”的温馨旁白好像是要给影片书写一个治愈的感情主基调,但实则看完3个多小时的影片后,比起阳光下的温暖及希望,与之相反的“阴郁”带来的彷徨感倒是占据了影片不小的篇幅。钟孟宏将目光对准一个中产家庭的纷纷扰扰,“阴郁”之后的家庭重组成为了故事中的重要课题。


事实上,对于“后新浪潮时代”的台湾青年导演来说,他们的叙事格局、表现手法与情绪的阐释与上一代人已经产生了某种显著的分野,即更为关注青春期的困惑与彷徨以及个体成长期的阵痛,这份携带着某种神秘、伤恸的私密性情感是不负载任何潜在的政治性意味的,只关乎于个体的生存经验与欲望诉求,是一副愈加纯粹的台岛浮世绘。











背后灵:青春身份的寻找以自我救赎


早先拍摄前作《一路顺风》时,钟孟宏已在为《阳光普照》的故事提前预想。他听说有一位朋友曾在年少轻狂时期砍下了别人的手,于是非常好奇对方之后的情况。“犯错的人很容易留下轨迹,让后面的人一直跟上来,知道你曾经是怎么样的人,做过什么样的事。”(引自《风传媒》专访钟孟宏)我们无法摆脱曾经的自己犯下的错误,倘若没有被悲伤立刻击溃,带着这份阴郁继续向前,是大多数人的不二选择。钟孟宏把这种曾经的错误比喻成一种“背后灵”,在影片中,他同样刻画了一个个带着“背后灵”的众生相。


优等生的阿豪受制于家庭的期许,不被理解,想要自由却变得无处可逃;从辅育院出来后的阿和,终于明白了家人的意义试图开始平凡生活,却在菜头找上门后,三番四次被迫犯罪,束手无策;毫不犹豫能为兄弟砍人的菜头,在被绝望地贴上无可救药的刻板标签后,继续选择心狠手辣。身为一家之主的阿文,将“把握时间,掌握方向”的驾校教规挂在嘴边,可多年后这句正能量的鼓励也无法让他直视自己在代际关系上的教育失败。


阿文与阿和


值得关注的是,故事的主人公并不是脾气暴躁的父亲阿文,也不是以切入故事视角而出现的小儿子阿和,影片的重心始终落在父与子这一层关系上,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弑父是整部影片最为核心的主题,但与诸多青春影片不同的是,导演从来没有试图单纯性的去展现家庭原罪与弑父暴力,而更关注于弑父悲剧后所潜藏的深刻的社会动因与文化症候。


从一开始由寻仇所引起的父与子的关系断裂,到后来父亲的教育偏差而导致的悲剧发生——阿豪的自杀。再到从辅育院回来的阿和与父亲的和解,最后,父亲为了阿和能够过上平凡的生活而撞死不愿放过阿和的菜头。

阿和

作为父亲,阿文脾气暴躁,小儿子阿和寻仇后被抓,法官询问阿文作为父亲的意见,他却回答:不求情,不上诉,希望一切由社会来审判他。妻子气愤地指责他没有人性,他也不以为意,居然说出“阿和不是我儿子,是你的儿子”,或许对他来说,爱惹麻烦的阿和是自作自受,早已无可救药,而面对这样的阿和,阿文像是忘记了自己也是父亲的身份,每当驾校的学生问他家里有几个小孩,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只有一个,那就是品学兼优的阿豪。阿和的存在仿佛成为了他身为“人师”的污点,他以为一切就像驾校的教规讲得那般,只要“把握时间”,就能够掌握阿豪和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事实却背道而驰,对父亲身份的遗失恰恰在于唤醒公众的道德意识。









赤裸的自我:精神的致幻与情感和解


阿豪的自杀是可以预见的。


袁哲生在《寂寞的游戏》中曾提及过一个不同于人们所熟知的司马光的故事,他称之为脆弱的故事。司马光砸缸后,看到缸里的小朋友是一个赤裸的自己。他怔在原地,与自己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影片中,阿豪把这个故事淡淡地告诉了重考班的同学小贞,暗示了他心底的脆弱。他需要一个角落,一片阴影,但作为资优生,父亲的重视,让他一开始就失去了原有的自由,而与之对应反而需要被关注的阿和却被父亲所抛弃,这份关注让他无法喘息,却又无处可逃。他在补习班的人群中醒来,发现周围空无一人,但下一个镜头里的教室却又坐满了睡着了的人。探望辅育院的时候,他看着愤慨的阿和隔着窗坐在自己的面前,无言以对,想要躲藏。

阿豪

在经历了阿豪的自杀,阿和从出院后的尴尬后,一日,阿文在梦中与阿豪散步,但走到途中阿豪却说自己要走另一边了,这时的阿文才明白,自己从来都没能把握住谁的时间和方向。磨去棱角,他开始尝试关心重返社会的阿和,询问他打工会不会太累;抛开尊严,他找到菜头,请求他放过阿和。在阿豪的祭日,与妻子站在山顶上的他把撞死菜头的事和盘托出,这场戏成为了长达3小时以来情绪落点最高的一幕,话语间再也找不到阿文当年作为驾校教练的那份骄傲的脾性,悲恸和怅然是他仅剩的情绪,庆幸的是父与子的关系最终在这场灼热的阳光普照下达成了和解。

《阳光普照》剧照

如果仅仅将这部影片视作青春期的一场闹剧似乎又过于浅显了一些,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意义上,《阳光普照》其实也是对沉溺于物欲时代的台湾青年一代的一次锋利的剖析、一幕深远的折射。正如一位日本电影评论人所指出的,“你以为青春是好事吗?青春如同化冻中的沼泽。”因此,当“阳光”散去之后,一度潜藏于家庭废墟深处的“普照”能否真正照射于每一颗伤痕累累的心灵并给予真正的关怀与滋养,我们并未可知,影片结尾所给出的“和解”更近乎于青春个体与自我的一次和解,一场在历经反复伤害与创痛之后的坦然,一份怅惘、伤感又带着某种毁灭快感的孤独,钟孟宏实则讲述了一则复杂而又纯粹的现代人的精神成长寓言,尽管历经坎坷与困顿,但成长仍在继续,孤独与伤感悄然长存。

《阳光普照》剧照

身陷当前这样一个复杂转型、快速变革的时代洪流中,在《阳光普照》这样的优质青春成长作品之中,它拒绝庸俗青春故事中的谄媚、圆滑、诽谤与污蔑,以平静的语调、深邃的视野为我们讲述了一则真正的关乎家庭、友谊与情感的青春故事,青春故事的反面实则就是社会转型故事,青春的伤痛联结着当前社会庞杂的心理状态,对此我们仍然对当前的时代报以无限热情与诚挚,正如在经历一场梦幻之后的阿和一样,乌云密布后的阳光尽管略显凉薄与惨淡,但却无比珍贵,在须臾间仍具有普照人心的穿透力量,而这份力量也是支撑我们一代代人穿越过成长的雾障,最终寻求到阳光盛景的秘诀所在。


-FIN-


本文系头条号特色内容




62位华语青年导演,选出10年代303部最佳电影


一个外国人,做出过去十年最好的华语电影,也选出了他的十年十佳


开年影碟败家指南,剁手只看这一篇就够了


如果审查间接缔造了华语电影黄金时代,同样命运会光顾这个国家吗?


谁是影响了大卫·林奇的实验电影女祭司


请为深焦口碑榜投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