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求坚守而非梦想,《乐夏2》因此撕裂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2021-03-29

喜马拉雅/爱发电APP关注 深焦Radio
苹果播客/小宇宙订阅 深焦DeepFocus Radio

---




乐队的夏天

一切都和钱有关





作者 陆飞

简介:今天的月亮很好看


“                    

一代人终将老去

但总有人正年轻

                   ”

——刺猬乐队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看过第一季《乐队的夏天》的人,多半还记得刺猬乐队的这句歌词,这是上一季最出名的表演之一,在很多乐迷心里,代表了摇滚乐的精神内核。


但如果你在看第二季乐夏,会发现情况恰恰相反:在这个节目里,受欢迎的是老乐队。每个周六晚上在朋友圈风靡的、被弹幕刷屏的,也几乎全是那些十几二十年资历的“老前辈”们。最新一期的10进7比赛结束后,不考虑身为台团的椅子,年轻乐队只剩下了mandarin一支。


为什么以“年轻”为灵魂的音乐节目,现场乐迷选出的基本是“老人”?为什么网上的乐迷,同样也更少支持年轻乐队?




一   年轻人的年轻不算年轻


不难理解,在摇滚乐的世界里,年轻和年龄无关,而是指一种状态——人人都知道的“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种“年轻”,说到底,是抵抗主流。


从去年的乐夏开始,就一直有人提问:这也算乐队吗?在这些人心里,乐队是有模版的:吉他贝斯鼓,能躁起来的音乐,地下的气质。


是不是真的要来自地下,现在标准放宽了,当这一季里白举纲的乐队白日梦症候群被淘汰时,一位说他们不够地下的专业乐迷受到了群嘲。但是他点破了很多乐夏观众的一种心思:你可以不是地下乐队,但你得有地下的气质。地下气质就是抵抗,在这里具体可以拆解为:穷,草根,默默无闻很多年。


《乐队的夏天 第二季》 剧照


按照这个标准,年轻乐队就不能算年轻,因为他们默默无闻的时间不够长,还没受过充分的苦呢,怎么能证明你抵抗过了?时间好比摇滚精神投名状,交出了它你才能算自己人。而站在乐夏舞台上年轻乐队有个无解的原罪,就是只要你来了,就是出名得太早。


比如成立4年的宅核乐队超级斩,就像主唱酸在《大内密探》中说的,在这个节目上,他们才是真正代表了梦想的乐队,因为他们的横空出世让更多年轻乐队看到了希望。但是在和野孩子pk时,野孩子因为违反规则决定退赛,全场所有人都在劝野孩子别走,没有任何人关心对面这支队伍的人在想什么。实现梦想,不是这个舞台上的主旋律,在逆境中坚守梦想才是。然而别忘了,这是一档超高热度的综艺节目,逆境中坚守的设定,和这个舞台本身就是矛盾的。


《乐队的夏天 第二季》 剧照


二  反对精英


抵抗是摇滚乐迷——关于什么是摇滚又是另一个含混的定义之争,在此先笼统指称——想要从乐队身上看到的内核。但是乐迷们对抵抗的理解并不同。其中一部分声量大的和话语权比较大的人,他们的理解则导致了节目里年轻乐队的处境。


抵抗需要一个对象,究竟抵抗的是什么?钱,或者说,社会系统里的成功人士规范。


在这一季乐夏里有四支出挑的年轻乐队:福禄寿,mandarin,超级斩和白皮书。其中福禄寿和mandarin受到了最多批评,远远多于其他两支,批评声里有一个共同点:学院派,太精英。


福禄寿的三胞胎姐妹都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mandarin的三位成员同样自小学习音乐,技术非常出众。然而在摇滚乐的范围里,其实在其他大众音乐领域也一样,绝大多数听众的鉴赏能力没有到达技术的层面。于是这两支乐队的技术专业性不仅没有招徕更多喜爱,反而成了“阶级差异”的证据,成了“非我族类”的标识。


《乐队的夏天 第二季》 剧照


对精英的抵抗,不能简单地概括成反智,它还跟身份认同有关。


现成的反例:这一季里最红的五条人,出圈的原因并非音乐作品,更多源自他们的人物形象:脚蹬人字拖的小镇青年,接地气的歌词,以及比赛中流露出的对资本的不羁态度。当这样的他们说自己看福楼拜读《巴黎评论》的时候,得到的是“知识分子”的赞誉,这时候没人提精英了。


很显然的,即便福禄寿和mandarin的成员真的是“精英”,他们也不是“精英主义”。比如福禄寿在最近的采访中讲过,虽然学的是古典乐,但由于不想做只在圈内流通的音乐,希望触及更大的人群,所以她们选择了现在这样的音乐形式。


《乐队的夏天 第二季》 剧照


但部分乐迷们还是不满。福禄寿学得起竖琴,mandarin拥有高级的录音室,玩摇滚乐之于他们,在这些乐迷看来,不是对社会规则的反抗,不是对资本的抵制,反倒是对这些资源的运用。


我用对世界说不的堡垒,竟然成了你的布尔乔亚爱好,我怎么还可能为你叫好。无论你的音乐怎么样,身份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感同身受。


你是什么重要,

还是你做了什么重要?


年轻乐队真的跟抵抗沾不上关系吗?即便在这个年代,做乐队也是风险性很大的事,这里面原本有很多心路历程可以讲。


这就涉及节目组的策略。马东在《十三邀》上讲过,他认为一个节目能够长久,往往产生在价值观冲突上面,它会自发地产生内容。所以乐夏对新老乐队的呈现重点是不一样的。老乐队常常会得到连篇累牍艺术人生式的介绍,而年轻乐队的抵抗叙事被弱化,强调他们更开放、不苦大仇深的一面。原本这是一个中性的策略,但在强调抵抗的大环境下,就有了偏向性。


《十三邀 第二季》 海报


这么说起来,摇滚乐迷仿佛是格外偏执的一群人。那不妨想一想,为什么抵抗对于乐迷那么重要?


几乎所有的综艺观察文章,都把乐夏归入了亚文化的行列,跟之前的《中国有嘻哈》,《这就是街舞》等等一样。亚文化是个舶来词,牛津辞典是这么说的:“社会中与多数人不同的特定人群的行为或信条”。


怎样才会、才能与多数人不同?当然是通过抵抗,否则,多数会轻轻松松把少数吞并。


话说回来,同样是亚文化,为什么街舞和嘻哈没有引起这么明显的矛盾?原因大概有好几个,比如它们在国内的历史更短,流行程度没有摇滚乐高,所以资历深的人少,相对都没什么包袱;另外它们在价值观输出方面也不如摇滚乐那么强,精神属性弱,更适配综艺节目。


《中国新说唱》 海报


造成现在这个局面,并不能说是抵抗意识的问题,它还夹杂着综艺节目的设置,对资本收编亚文化的担忧,以及,过于狭隘的身份意识。抵抗强调的是行为,每个人都可能抵抗,都可以在某个时间段抵抗,在另一个时间段妥协;而身份相对恒定。假如仅仅关注抵抗,那么每支乐队都来展示自己的这一面,无论是草根抵抗资本,还是中产阶级抵抗固定的生活模版,这么一来倒也相对纯粹和公平。但加入了身份的维度就不一样,它天生有区分彼此的倾向。


当然了,总还可以说,大家都是“喜欢音乐的人”,有教无类,事实上也更符合亚文化的定义。可惜现实是,更多数(发声)的人选择了身份中最表面最容易看见的一点:你是住地下室排练的人,你是在学院里弹琴的人,你是穷得吃不起热汤面的人,你是跟资本合谋的人,你跟我不是一类人。


《乐队的夏天 第二季》 剧照


不是一类人也没关系吧,世界就是有很多种人。但如果我是好的,你跟我不一样,你就是不好的,这样单一的真理观,把世界分成了我与非我。


就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坠入到了现在的境地。


受到这种非此即彼身份意识伤害的,不仅仅是年轻乐队。老乐队同样被绑架。一旦红了,有了多一点的商演,接了多几个的代言,就可能被骂“变质”,就像上一季的盘尼西林一样。老乐队的成功是被允许的,但你得像朴树那样,到点了就回家睡觉。


《乐队的夏天 第一季》 剧照


当一个人成了一类身份,无论好的坏的,他就不再是个人了。“富二代”对人生的迷茫同样真挚,老摇滚对改善生活的需求一样主流,但歌迷们不想理解人的复杂性,因为他们想要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标签。标签是最直接的身份认同,清晰安全,不费脑子。


希望我们都能更摇滚一点,抵抗标签,你做了什么,比你是什么人更重要。




编辑:电 车


豆瓣 @Lution


-FIN-


往 期 内 容


一部剧玩转所有恐怖类型,这剧要疯了!

在它之后的所有恐怖片,没有一部不是在模仿

诺兰电影,一个游戏还是一座监狱?

你要绑架观众的精神,我要绑架他们的身体!

今年最烧脑神片,还不是诺兰的《信条》!

香港底色,许鞍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