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剧玩转所有恐怖类型,这剧要疯了!
《恶魔之地》:反叛心爱之物
作者 hzcneo(豆瓣同号)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如果H·P·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今天还活着,他将会如何看待今天这部《恶魔之地》(Lovecraft Country)呢?这将是一个永远都不会有答案的问题。毕竟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他笔下的世界里,既没有可以召唤恶灵的古老咒语,也没有能与死者对话的通灵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够回答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应该如何看待洛夫克拉夫特本人和他的作品。
就像许多英年早逝的天才一样,这位性格孤僻,举止怪异的恐怖小说作家生前并没有取得任何成就,其作品却在死后的漫长岁月中大放异彩。他创造了“克苏鲁神话”(Cthulhu Mythos),在经过无数后人的共同创作下已经成为了一个足够庞杂丰富的体系。他故事中诡异的气氛,主角混沌的呢喃,各式不可名状的怪物在今天变得越发流行,逐渐成为大众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仅仅是在去年,就有两部带着明显洛式风格的电影上映,一部是根据他的原著改编的《星之彩》(Color Out of Space),另一部则是明显带着“克苏鲁”元素的《灯塔》(The Lighthouse)。
《灯塔》(The Lighthouse),2019
回到HBO最新的这部《恶魔之地》,虽然片名上就写着洛夫克拉夫特本人的名号,却不是根据他的任何一部小说改编,甚至在精神气质上也存在的巨大的差距。从剧集的第一秒开始,《恶魔之地》就把自己放在一个反叛者的视角上,试图借着洛夫克拉夫特的名号讲述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1950年代美国南方,因为吉姆·克劳法案的实施,黑人与白人之间实行着严格的隔离制度,种族歧视的阴影无处不在。爱看奇幻恐怖小说的黑人男主角从一场诡异的梦境醒来,随即遭到了白人歧视和区别对待。随后他发现自己的父亲失踪,只能和朋友们踏上一段寻找父亲的旅程。
如果只从最浅显的表面符号来看,《恶魔之地》确实出现了很多洛夫克拉夫特小说中的元素。新英格兰地区阴森的庄园,神秘的宗教团体,莫名的召唤仪式,还有开篇梦境中标志性的触手怪物。但如果你想得到更多,那多半就要失望了。在这些浅显的视觉符号之外,《恶魔之地》把叙事的重点放在了种族歧视上,描述黑人的悲惨遭遇和遭受的不公正对待。
《恶魔之地》(Lovecraft Country),2020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恶魔之地》和前年大热的《绿皮书》(Green Book)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相同的时代背景,相同的公路片叙事。相比起那些面目狰狞的怪物造成的威胁,这个时代的黑人受到白人的歧视和各种不公正的待遇更加触目惊心。更不要忘记的是这些才是真实存在的。你可以告诉自己怪物只是虚假的幻想,以此来寻找安全感,却不能忽视真实的历史。
作为剧集的核心主创,乔丹·皮尔(Jordan Peele)着迷于对这种苦难的叙述。他之前的两部作品《逃出绝命镇》(Get Out)和《我们》(Us)都是借用了一个奇思妙想的创意,讲述了黑人的命运和现实社会中的处境。观众无论是把这两部电影当作现实也好,是隐喻也罢,在当下欧美“Black Lives Matter”运动声势浩大的背景下确实引起了足够激烈的讨论。只是这一次在《恶魔之地》中背景变成了幻想的世界,折射的现实却更加残忍。
《逃出绝命镇》(Get Out),2017
一旦了解到了《恶魔之地》的主旨,就会发现剧集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着自己的表达。黑人主角名字的前一半和《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中为黑人辩护的律师相同,后一半则直接使用了“Black”一词。黑人女主角果敢坚强,完全符合了当下对女性独立自主形象的需求。警察和宗教团体全都以白人反派的形象出现,甚至某位警长在一次被怪物袭击咬伤之后蜕变成了怪物,厌恶之情溢于言表。老实说,这些符号的表意都太过直白,就差用注释写在屏幕上告诉观众了。
如果按照传统“克苏鲁神话”的模式,那么《恶魔之地》仅仅只用了两集就讲完了整个故事。主角一行来到庄园之后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最后阴差阳错之间破坏了某种召唤仪式并成功出逃,似乎一切都重新归于平静。无需解释到底是什么势力在背后兴风作浪,被召唤的又是何种恐怖之物。但在之后,《恶魔之地》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反倒是越发偏离了洛夫克拉夫特原本创造的世界,玩起了类型恐怖。第三集的故事模式变成了鬼屋惊悚,到了第四集又变成了盗墓探险。唯一不变的黑人总在遭受迫害,并试图奋起反抗。虽然后面几集还未播出,由此猜测这种模式会继续下去,尝试所有恐怖故事的类型。
从目前已经播出的单集来看,《恶魔之地》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出彩之处。和乔丹·皮尔之前的作品相比,它少了那种让人能够会心一笑的隐喻,更多是在运用有些俗套的恐怖元素吸引眼球。即便从反对种族主义和杂糅类型元素的角度来说,去年的《守望者》(Watchmen)剧集版用架接超级英雄题材的方式做出了更精妙更深刻的诠释。细究下去,《恶魔之地》出现更多的意义在于影像和文本之外,也就是它对标题中洛夫克拉夫特本人的态度。
《恶魔之地》(Lovecraft Country),2020
2016年,美国作家马特·拉夫(Matt Ruff)出版了《恶魔之地》的原著小说,并把一个在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文学流派进一步推向大众的视野。这就是“反洛主义”(We Can’t Ignore H.P. Lovecraft’s White Supremacy),直译为“我们不该忽视H·P·洛夫克拉夫特的白人至上主义”。支持“反洛主义”的作家们并不是在全盘否定洛夫克拉夫特和他创作的小说,而是希望通过同人再创作的方式提醒今天的人们原来的这些作品中有多么严重的种族主义倾向。
关于洛夫克拉夫特本人是否是个种族主义者早有定论。他生活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是运用达尔文主义对人种进行划分的鼎盛时期,白人优越论的观点借着错误的科学研究方式得到了大规模的传播。再加上成长在有着强烈排外传统的普罗维登斯,家庭教育又极端保守,这一切都导致了他在创作中不自觉地展示出种族主义的倾向。如果放到今天,那即使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说能够出版,也会被批评得体无完肤。毫不掩饰地使用“Nigger Man”这样带有极端侮辱性的词汇,对女性工具化的描述,还有大段大段关于家族史和血统优越性的论述。他似乎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旧世界落魄贵族的后裔(某种程度上也确实如此),带着莫名的优越感看待新世界的崛起,并期待着它的毁灭。他故事中那些不可名状的怪物则是最高级的存在,对整个人类都不屑一顾。
H·P·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
不可否认,洛夫克拉夫特创造的“克苏鲁神话”有着独特的魅力,对后世恐怖小说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小说具有着时代的局限性。没有人能够脱离自己的时代,也没有人能够成为完美无缺的存在。作家和他的作品应该分开看待,作品中的优点和缺陷也应该分开讨论。一棒子打死确实是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可这真的有什么实际性的帮助么?
我们今天的世界几乎正在变得更加极端,充斥着二元对立,甚至是艺术界也无法幸免。前不久流媒体HBO Max下架了《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因为其中不仅有种族主义的元素,还涉嫌为奴隶制度辩护。虽然后来在加了说明性视频之后重新上架,也算是一场不大不小的闹剧。更令人感到后怕的是,如果用今天严苛的标准对过去的作品进行这种无差别的审查,妄图抹杀它们存在的价值,又有多少作品能够幸免于难。
在《恶魔之地》开篇的一段对话中,男主人公有这样的一段对白:“故事就像人一样,喜欢它们不代表它们完美。你只要珍惜它们,忽略它们的缺点。” 或许在面对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应该学学这些“反洛主义”者的做法。他们依然还热爱着洛夫克拉夫特创作的故事,记得这些故事带来那些让人胆寒的难忘回忆。同时它们知道不完美不代表就是错误,鼓起勇气进行反叛,并尝试着用自己的行动让它们变得更好。
编辑:夏萝
在电影中寻找思与诗。
豆瓣同名
-FIN-
往 期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