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圣丹斯最让人生气电影,是王家卫监制的泰国片!!
苹果播客订阅 深焦DeepFocus Radio
作者:丹阳
简介:one world, one joke. 家里挂了一块天堂陌影的布
微博:@ImpressioNaire
没有圣丹斯开年的电影圈是不完整的。
第37届美国圣丹斯电影节落下帷幕,受疫情影响,本届圣丹斯入围影片均以线上展映的方式进行放映,仅于个别合作的艺术影院进行少量的线下展映。
本文共选择5部电影(来自美国剧情片竞赛单元、世界电影剧情片竞赛单元)与大家分享本届圣丹斯的线上观影体验。它们都涉及了某种“关系”,从狭义上人类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到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记忆等关系……同时,它们又各自探讨了诸如文化地理、中产贫穷、自我毁灭、性别特征等社会议题。
以下影片按首映日期排序:
《一杯上路》
(One For the Road)
世界电影剧情片竞赛单元
导演:纳塔吾·彭皮里亚 (Nattawut Poonpiriya)
王家卫监制,《天才枪手》导演执导,是本片最大的标签。五部中最聚焦于“关系”这一主题但却最浅尝辄止的一部,充满了男权主义的保守自大。虽然它以公路片的形式讨论了“过去给他人造成的创伤能否被原谅”,但电影糟糕的视角却并不能被原谅。
导演 Nattawut Poonpiriya
片名“一杯上路”是电影中一杯鸡尾酒的名字,指的是“踏上归家之路前的最后一杯”。Boss在纽约经营一家酒吧,但比起调酒,他更擅长调情。正当他与新的一夜情对象打得火热,Boss接到了好友Aood从泰国打来的电话。Aood身患绝症时日不多,想让Boss回国陪他一了最后的心愿:把一件件旧物品还给前女友们。于是两人开车踏上了这段最后的和解之旅,而Aood的最后一个致歉对象正是Boss,影片也在第三幕揭示了两人关系的前因。
和解的主题原本为情绪的制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本片最终呈现出的结果却是炫目的狗血。Aood与每一位前女友的重逢都伴随着不断的穿插闪回,在节奏把控和叙事完成方面,《一杯上路》仍然保持了导演前作纯熟的商业水准。同时,导演的确试图通过视听手段为影片增添怀旧与伤感的情绪,比如每一次重新上路都伴随一首电台歌曲,又比如在影片最后一幕对清迈和纽约城市景观的呈现等。但由于过载的文本信息对视听语言形成了庞大的挤压,本片中的时间与空间并没有完成主题或情绪的传达。
影片更大的问题在于它的视角,它散发着男权主义的自大、傲慢、自私。一路上,Aood每归还一件旧物品,就撕开一位女性的过往创伤。两位男性无理又强硬地“闯入”,以粗暴的方式绑架银幕中的女性,又以绝症的设定试图绑架银幕外的我们。更甚者,Aood俨然成了一位“救世主”,是因为他的重新出现,才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让前女友们实现了生活的振作,事业的重启,家庭的完满……而在最后与Boss的纠葛中,他这次要归还的“物品”,是一个女人。
《一杯上路》 剧照
影片显然并没有对这一视角进行任何批判性的审视,对于过去的记忆也几乎完全从男性视角切入展现,前女友们不仅在“现在”是被动的,在对于“过去”的叙事中也是失语的,沦落为男性完成忏悔与和解的工具。仿佛她们的记忆是不被允许的,而过去也只是单一话语权的记叙。
《一杯上路》充满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对她们生活中挣扎境遇的展现也是简单化与浪漫化的。选择自始至终不由两人中的任何一个以任何方式告知前女友们“绝症”这一事实,更是取巧的设计,它试图避免道德绑架的指控,但却使自身更加险恶。
《我曾是个简单的人》
(I Was A Simple Man)
美国剧情片竞赛单元
导演:Christopher Makoto Yogi
死亡/文化地理/少数族裔/记忆
美学风格非常强烈的一部影片,摄影机扎实地深入远离人类活动的夏威夷腹地,也平静地纪录了一个老人的死亡。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的灵魂越来越轻,而这片土地的灵魂却越来越厚重。
导演Christopher Makoto Yogi是出生在夏威夷火奴鲁鲁的日裔美国人。《我曾是个简单的人》是他的第二部剧情长片,也可以说是他2012年的短片Obake(直译为“鬼魂”)的“扩写”。和处女作《秋子的八月》一样,本片同样以夏威夷为背景,是一部比较私人化的兼具实验影像语言的作品。它纪录了Masao濒死前,不断看到故人的灵魂归来,记忆与幻觉的界限逐渐模糊,Masao也走向枯槁而亡。
导演 Christopher Makoto Yogi
死亡、文化记忆、与血脉的幽魂,是导演自身的背景和经历致使他首要关注的。而随着影片对Masao英年早逝的妻子Grace的更多信息揭露——她死于夏威夷正式成为美国第50个州的1959年,也揭示了影片在政治层面的直接表达:反霸权政治的。
在Masao人生的最后阶段,女儿和孙子分别在身边照料,但本片中的“关系”超越一个家庭,也超越代际,延伸向文化地理。每当摄影机低机位贴近硕大的绿植游走,都让我想起“盖亚假说”。这个由英国大气物理学家拉夫洛克在六七十年代系统阐述的学说,同时具备神秘主义色彩与自然科学意义。它认为地球是一个完整的、能够自我调节的生命有机体。Masao曾和女儿一起把Grace的骨灰撒在一棵古老的巨树下,而这棵巨树反复出现,用一种直接的自然张力指涉神明的庇佑。
《我曾是个简单的人》 剧照
影片中身体的疼痛是无声的,就像医生询问Masao身体状况时他永远沉默的回答。但同时这片土地上自然元素的声音又被放大,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母盖亚,不断包容和接受这片土地上死亡的肉身,物质的迭代,与灵魂的告祷。也正是这样缓慢的、冥想般的节奏,使影片即使涉及了幽魂的元素,也能如此温柔。
在室内,随着死亡越来越近,Masao的房间也越来越“拥挤”,影片呈现幽魂的手法也从最开始的静物(照片,神龛等)及其符号指代,变成故人的灵魂以超现实的形式慢慢占据室内空间。而影片最后又将躺在一张床上的Masao构置在丛林中,去等待肉身的离散。他被自然包围,但画面中又有工业制品出现,构图同时具备古典性与现代性,使它看上去似乎是可以被放到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装置艺术,也刻在了观众的记忆中。
《数到三》
(On the Count of Three)
美国剧情片竞赛单元
导演:杰洛德·卡尔迈克 (Jerrod Carmichael)
创伤/边缘群体/自我毁灭
主人公横冲直撞的目的与作品“横冲直撞”的风格形成自洽,加上演员克里斯托弗·阿波特的金发和彩色夹克造型,让人想起萨弗迪兄弟的《好时光》。暴力、愚蠢、恶趣味,是本片保持喜剧调性与节奏的三个手段。影片在视听语言层面仍显生涩,更未有美学体系的突破,也注定了它在活力迸发的同时,并不具备反骨。不过尽管有诸多不足,却是非常“圣丹斯”的一部。
影片的开场正如宣传剧照一样,能瞬间抓住人的注意力:一对兄弟正拿枪指着对方,准备在数到三时开枪杀死彼此。《数到三》是脱口秀喜剧人杰洛德·卡尔迈克的导演处女作,两个企图自杀失败的好兄弟决定相约开枪杀死对方以完成自我毁灭,然而临死前他们给自己一天时间去做一些“重要”的事:Kevin要向曾经童年时期性骚扰过他的心理医生复仇,Val则要去找从小虐待自己的父亲。然而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件事按照原计划顺利进行,两兄弟不断被意外状况绊倒。
《数到三》 剧照
导演卡尔迈克常在自己的脱口秀中使用真实人物和事件进行冒犯式调侃,同时给观众停顿的时间去思考:为什么?《数到三》中,“反派”的具象化和聚焦化设置在两人已经确立自杀计划之后,一是通过传统叙事手段让观众更容易进入情境,二则表现了,两人走向自我毁灭的原因,纵使有童年创伤的种子,但更多是空虚的、闭塞的、无望的社会生活日积月累推至的。在高压社会下,一个人走向自我毁灭的原因有可能不是一个剧烈冲突引起的。这也让我们发问:为什么?为什么他们只能选择自我毁灭?
“笨匪”形象在犯罪喜剧中并非稀有设定,然而Val和Kevin的笨拙不是生理或智力障碍导致,而是“被规训”导致的愚笨,也由此制造了喜剧效果。在心理医生的诊所外,Kevin准备掏枪复仇,Val连忙阻止,理由是如果在诊所开枪,新闻里一定会指控他们是“无差别杀人的恐怖分子”,Kevin与他争论说自己是“有目的的复仇”,两人争执不下。另一幕,Val摔车受伤,两人走进一家药店却被店员无视,Kevin情急之下拿枪逼迫对方拿药,而店员则以为他要抢劫。结果却是Kevin一边付钱一边警告他:当别人和你说话时,你要仔细听他讲。
导演 Jerrod Carmichael
在《杰洛德·卡尔迈克:店内之爱》(2014)中,卡尔迈克曾经调侃“才华比道德重要。”《数到三》中的两兄弟则截然相反,他们是愚蠢的,但却拥有上文中提到的“被规训”的道德。面对释放善意的接待女士,他们窘迫,面对无视自己的药店店员,他们激化,两种截然不同的处境,皆是边缘人群无法与社会产生“正常”连结的悲剧被喜剧化地创造出来。
在新一代备受关注的喜剧人身份之外,杰洛德·卡尔迈克目前以电影人身份参与的项目还包括萨弗迪兄弟的《48小时》翻拍,以及昆汀的“姜戈”系列,或许我们可以期待他在导演层面能够从这些优秀的合作伙伴身上汲取更多经验。
《星球》(暂译)
(El Planeta)
世界电影剧情片竞赛单元
导演:阿玛利亚·乌尔曼 (Amalia Ulman)
贫穷/住房危机/社会救助
早期贾木许式黑白影像风格,却没有贾木许的疏离,反而像是城市中的凯莉·雷查德,以亲昵的女性视角审视着后经济危机的西班牙城市社会,以极简主义的手段去呈现一种不合理的“奢靡”,中产坠入深渊之前,用消费主义发出最后的“反击”。
导演阿玛利亚·乌尔曼是拥有fine arts背景的阿根廷西班牙籍女性。影片《星球》(暂译)是她的长片处女作,基于发生在西班牙的一个真实新闻故事改编。
导演 Amalia Ulman
主人公Leo与母亲Maria失去收入来源,即将被赶出公寓。面对流落街头的危机,母女两人选择“放眼当下”,通过行骗欺诈,得过且过,来维系表面的“得体”生活。然而她们离搬出公寓的期限越来越近,两人的行径也面临暴露的危险……
影片拍摄于西班牙一座沿海城市希洪(Gijón),导演乌尔曼在这里长大。希洪曾是一座工业城市,在大量欧洲投资流入的背景下实现过短暂的经济繁荣,在后经济危机时代又经历了持续的城市衰退。影片中随处可见停业的商店与破败的街区,走在城市中的多是零落的本地老人。诚然,年轻人在希洪没有未来可言。城市长期的阴霾天气为影像提供了天然的极简主义,乌尔曼抓住了这一优势,并使其与母女两人的生活方式形成有趣的对撞。
与此同时,影片的难得之处在于当它展现城市与人的关系时,其影像并非着力于展现城市空间对人产生的巨大异化,而是全程以一种亲近的姿态来聚焦主人公的状态。观众能感受她们即将失去住所的焦灼,以及以一种“危险”方式来维系得体生活的矛盾。很多展现城市的镜头都具备几何感与秩序感,加上导演此前视频论文中常用的幻灯片式转场,极简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拒绝了对城市衰败在美学层面的二次剥削,也是影片能够产生愉悦基调的重要工具之一。
《星球》 剧照
在令人发笑的黑色幽默之外,影片真正的苦涩凝结在母女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的窘迫中。Leo曾在伦敦学习时尚,前卫先锋,但当下贫穷造成的不可流动性阻碍了她的事业发展。影片开场是一场未完成的性交易:对方开出所谓的市场价“一次口交19.9欧元”,而这正是Leo买一本书的价格。这场交易没有进行下去,但Leo的自尊已经被击碎。在另一场Maria从超市“顺手牵羊”的戏中,导演则相对仁慈,以无对白的远景方式拍摄店员在店外追回被窃物,而非像用近景甚至特写去制造戏剧性。
乌尔曼的行为艺术背景或许也影响了本片另外一个突出的“主角”——身体与外表。在破败的城市画布中,只要走出家门,Maria就要穿上皮草,既是一种对不安环境的防御,也是一种身份的确立。它和Leo的斑马纹套装,都给死气沉沉的城市带来了野兽般游走的活力。导演在《洛杉矶时报》的映前采访中表示:当失去了一切,身体与外表可能是这对母女“最后的生存资源”。不过对于这一观点,我们或许也可以提问,如果是身处同样困境的男性呢?身体也会成为他们最后的生存资源吗?
从影片多处细节可以得知,这一对母女曾具备一定的经济与文化资本。同样是即将被驱逐的失房者,她们不是“肯·洛奇式”的工人阶级,而是贫穷的中产阶级代表。面对突然的贫穷危机,她们很难在封闭固化的劳动市场寻觅出路,也无法在社会救助体系中占得一席。Maria最后的绝望恰是来自救济所,它展现了更多阶层对于社会救助资源的争抢。而如今疫情危机下,此类问题一定会再度加剧。
《一起在一起》
(Together Together)
美国剧情片竞赛单元
导演:妮可·贝克威思 (Nikole Beckwith)
代孕/性别特征/家庭形态
虽然影片的故事在“代孕”的一个孕期内展开,但导演本身对“代孕”的立场极其暧昧,亦没有深入探讨。“代孕”退居为叙事的骨架,相较之下,反而影片对于性别特征、以及当代社会家庭形态的质问与多面呈现更值得被关注。
40多岁的单身男性Matt找到20多岁的单身女性Anna代孕生子,两人的关系从一开始由于观念差异导致的隔阂逐步走向亲近,用导演和主创们在Q&A的形容,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或许是为了完成这种“柏拉图式”的表达,影片选用了较为轻松的基调,这与贝克威思2015年同样在圣丹斯展映的长片处女作《宾夕法尼亚的斯德哥尔摩》的黑暗惊悚氛围相差甚远。
导演 Nikole Beckwith
影片结构被字卡划分为三个妊娠三月期,在这三个阶段中,Matt与Anna在重复的产检、问诊、产前教育中,在与彼此同事或家人的会面中,不断改变对对方的态度。同时他们各自的背景也逐渐浮现:Anna曾在高中时期生下孩子并由他人领养,从此家人与她关系恶化,几乎断绝往来。她需要代孕的收入去佛蒙特读大学,这是她的选择。Matt是硅谷精英,当红社交app“loner”的设计者。“loner”是影片中两个单身男女的现状,也是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常态。但loner是否一定要找到一个归宿,影片对此毫无疑问是开放的。
本片在几个节点明确提及了“女性主义”,“pro-life”,“pro-choice”等词,但可惜浮皮潦草,并未形成体系。其中一大段批评伍迪·艾伦影片及本人对待女性态度的对话也显得陈旧断裂。相反, Matt为独自抚养孩子而做的一系列准备,如学习房间配色,如何正确哺乳等,则是影片对传统观念中的男性特征与女性特征,以及未来的家庭形态,进行的挑战与发问,贡献了较有当代性意义的话题。
《一起在一起》 剧照
结尾处,伴随着婴儿的啼哭,特写镜头给向Anna眼角的泪水。这可以理解为是创作团队“反浪漫喜剧”的处理方式,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男性的缺席。他独自享受了迎接新生命的喜悦,却并不能共享一位刚刚经历了生育之痛的女性的泪水。电影戛然而止,不少观众还沉浸在艾德·赫尔姆斯和帕蒂·哈里森这对银幕情侣和谐的氛围中,但现实中的“Anna们”,能像影片中过得如此轻盈松弛的,或许是寥寥无几吧……
编辑:Tan
FILMOPHAGE
-FIN-
深 焦 往 期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