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斯科塞斯成功转型伍迪·艾伦,拍了纽约最强嘴炮
《Pretend It’s a City》:聊聊纽约与时代
作者:Luxuan
格勒诺布尔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影迷,摄影迷(豆瓣:Luxuan)
听闻马丁斯科塞斯与Netflix再次联手,推出7集迷你剧《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Pretend It’s a City),大概每位影迷内心会闪现两个问题:斯科塞斯上次拍纽约是什么时候?弗兰·勒博维茨是谁?
Marty 与 Lebowitz
同样是2019年,斯科塞斯另一部关于鲍勃·迪伦的半伪纪录片——《滚雷巡演:鲍勃·迪伦传奇》( Rolling Thunder Revue: A Bob Dylan Story by Martin Scorsese )点燃乐迷们(或上世纪70年代迷恋者)对这段音乐传奇的再次回味。这是继2005年纪录片《没有方向的家》(No Direction Home 2005)之后,两位大佬第二次强强联合。实际上,勒博维茨也不是第一次和斯科塞斯合作。鲍勃·迪伦是70年代最负盛名的符号人物,那么这部新近纪录片中的主人公弗兰·勒博维茨又是谁呢?这部纪录剧集是否难逃斯科塞斯的怀旧情绪呢?
《滚雷巡演:鲍勃·迪伦传奇》(2019)海报
在加入安迪·沃霍尔的Factory之前,弗兰·勒博维茨做过很多颇为接地气的工作,例如出租车司机或是地摊商贩,如果说这是她步入纽约生活的第一步的话,那么,在她加入Factory之后,成为安迪主办的杂志《访问》(Interview)的撰稿人便是她正式步入纽约文化圈的第一步。和她出版过的为数不多的文字作品以及参演过的零星电视或电影相比,更瞩目的是作为评论家和公众演讲家的她的一些观点:比如瘟疫之年(Plague Years)——艾滋带给美国文化的打击,造成一整代艺术家的殒落;比如对女权主义和Me Too运动的看法、以及左派政见。当然,更为瞩目的是她对于纽约这座城的洞见。
10年前,勒博维茨与斯科塞斯第一次合作,在后者执导的纪录片《公众演讲》一片中笑称:“这就是我的一生所求:人们询问我的观点,但是人们却不想听到自己不愿听的。”(“It’s what I wanted my entire life. People asking me my opinion, and people not allowed to interrupt.””Public Speaking: A Mash Note from One Fast-Talker to Another“.)《假装我们在城市》得以让弗兰·勒博维茨几乎不加中断地输出她机智幽默、有见地的讲话艺术。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2021)截图
作为镜子的70年代
虽说勒博维茨在全剧中就众多话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小到对时代广场与地铁的城市艺术品味(归属于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civic art)、市政预算分配、纽约的昂贵物价与噪音,大到Me too以及LGBTQ议题,艺术及艺术家品德关系辩证关系。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行为本身:1万册书籍的收藏。毋庸置疑的是,这一万册书的确可以几乎被全部收入一个轻薄便携电子书,但若是那样的话,将没有一本书能够承载赠书人的手写寄语,更不用提触感与嗅觉方面的空白带来的时间感的缺失和特定的冰冷。这样大动干戈的收藏行为可以被理解为奢侈行为,但作为上世纪50年代生人,勒博维茨如此强烈的旧纽约气息并非独一无二,她对于物品实体的需求牵引出我们对于另一位纽约文化名人——比尔·坎宁安(Bill Cunningham)的记忆。纪录片《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 Bill Cunningham New York》(2010)曾将镜头对准了坎宁安在卡内基音乐厅上的出租房,在这间公寓中摆满了他装有照片的文件柜和刊登他作品的时尚杂志,像是一个影像馆仓库,唯一充满生活气息的床则挤在这些东西中间,更不用提什么厨房或独立卫生间。收藏10000册书籍或是自己一辈子数不清的作品胶片成为这个时代的稀有行为,是上世纪的特有标签。
《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2010)海报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2021)截图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2021)截图
编辑:彭彭
调动五感,全身投入。
-FIN-
深 焦 往 期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