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伯特·帕丁森是历史最好蝙蝠侠?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2022-05-08



新蝙蝠侠

The Batman


导演: 马特·里夫斯

编剧: 马特·里夫斯 / 彼得·克莱格 / 比尔·芬格 / 鲍勃·凯恩

主演: 罗伯特·帕丁森 / 佐伊·克罗维兹 / 保罗·达诺 / 科林·法瑞尔

类型: 剧情 / 动作 / 悬疑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新蝙蝠侠》于今日登陆内地院线,这是2022年目前为止最值得在电影院观赏的电影。导演马特·里夫斯有着不输扎克·施耐德的个人风格,摄影与光影的控制赋予了电影极美的画面。迈克·吉亚奇诺直击人心的配乐在影院环境下,将氛围完全渲染起来。《新蝙蝠侠》无疑是一部影院专属电影。


马特·里夫斯用了很奢侈的方式来拍电影,他花了大量的经费在背景质感的塑造上,全片却完全笼罩在黑暗中。当你凝视深渊时,也许蝙蝠侠也在深渊凝视着你,大量暗色的影调直指蝙蝠侠的内心深处。也许里夫斯听到了马丁·斯科塞斯的批评,决心与“主题公园电影”反着来。用老马丁最爱的黑色电影模式拍“超级英雄”,想听听老马丁看后会作如何评价。


罗伯特·帕丁森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文艺气息最重的蝙蝠侠,带着“如果电影失败了,我就去拍成人录影带”宣言回归的蝙蝠侠,浑身上下散发着青涩和忧郁,惨白的面容略显病态,瘦弱的身躯满身伤痕,仿佛“超级英雄”被贬人间。彻底抛弃了距离感,用解密的方式慢慢走进观众,他的伤痛与纠结瞬间展露无遗。


我们借此机会梳理了影史上最经典的蝙蝠侠形象,来看看蝙蝠侠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



作者:hzcneo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蝙蝠侠,一个永远身穿了高科技战衣,披着斗篷,在哥谭市的黑夜里穿梭的怪人。有时候你需要他,把他当作是正义的化身。另一些时候你害怕他,称他是怪物,是一个精神接近崩溃的疯子。白天他是花花公子代言人的布鲁斯·韦恩,有着可以挥霍的亿万家产,独自背负着父母双亡的过往。到了夜晚,他做着打击犯罪这样永远无法完结的工作,同时透支着自己的身体和精神。


这就是蝙蝠侠,一个矛盾的混合体,也可能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超级英雄。它拥有着将近九十年的历史,出现在十多部电影中,有六个不同的扮演者。蝙蝠侠的历史就是漫画的历史,也是超级英雄电影的历史。在经历了无数次的解构和演变之后,他依然是那个最复杂也最迷人的角色。


花花公子的面具


在大众的记忆里,1989年是蝙蝠侠系列电影的开始。那一年,由蒂姆·伯顿执导,迈克尔·基顿和杰克·尼科尔森主演的《蝙蝠侠》正式上映。这是第二个被搬上大银幕的超级英雄,并在《超人》系列电影遭受一连串的失败后让观众重新燃起对超级英雄电影的信心。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蝙蝠侠就曾经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集。基于当时的时代特性和漫画的固有形象,那时的蝙蝠侠真人作品还带有着明显的喜剧风格。无论是道具,台词还是故事,都以轻松欢快为主。蝙蝠侠和罗宾的组合也偏向于随时可以插科打诨的拍档,远不如后来那般严肃认真。


《蝙蝠侠》剧集


蒂姆·伯顿从一开始就决定放弃从前的设定。他选择了后来被视为是自己标志性的哥特风格,以B级片的基调,描绘了一个出没在烟雾弥漫的都市黑夜中的蝙蝠侠。杰克·尼科尔森饰演的小丑邪恶又夸张的表演深入人心,出色的美术风格也令人印象深刻。在推出之后,这一版的《蝙蝠侠》获得票房上的成功,并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


很快尝到了甜头的华纳将续集《蝙蝠侠归来》提上了日程,并由原班人马继续制作。但更大的投资和更多暴力和讽刺元素的加入并没有取得超越前作的票房。这样的结果让华纳想要做出改变,急功近利的他们请走了蒂姆·伯顿和迈克尔·基顿,将后续作品的定位向更主流更商业的目标靠拢,并在1995年和1997年连续推出了两部续作《永远的蝙蝠侠》与《蝙蝠侠和罗宾》。


《蝙蝠侠》剧照


这两部电影是蝙蝠侠系列中最失败的作品,混乱到无厘头的故事,夸张到令人发笑的未来风服装和布景,拙劣的演技以及可以说是粗制滥造的特效。新的两位主演方·基默和乔治·克鲁尼的表演更是可以用灾难级别形容,前者只会用麻木的表情秀着肌肉,后者则只会对着镜头傻笑。


纵观二十世纪的四部蝙蝠侠电影,在蝙蝠侠这个人物的塑造上并没有太多的突破。基于当时主流商业电影的基调,蝙蝠侠被描绘成一个披着花花公子面具,穿着紧身衣,有着高科技玩具的动作明星。哥谭只是他活动的场所,充满了奇怪的反派。父母的死亡更是基本没有提及。甚至在整个故事之中,连蝙蝠侠的人物弧光转变都几乎不可察觉。这一切都让蝙蝠侠看起来与其他超级英雄并无二致。一个没有挣扎和痛苦的蝙蝠侠又如何能对得起他身后披着的那件黑色斗篷呢?


在电影制作层面上,华纳也犯下了所有可以在系列电影中犯下的错误。电影被定位成只需要视觉奇观的刺激和猎奇人物的赏玩。在没有给导演足够话语权的情况下,混乱的制作理念和急功近利的心态让整个电影系列无法延续统一的风格,在不停地左右摇摆之间最终诞生的只会是缝合怪一般的产物。


《蝙蝠侠和罗宾》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迈克尔·基顿在离开了让自己名声大噪的蝙蝠侠之后,演艺事业陷入了停滞的状态,几乎被人遗忘。直到2014年,他在《鸟人》中出演了一个过气的超级英雄扮演者,狠狠地讽刺了一把曾经的自己,反而获得奥斯卡的青睐。明年在《闪电侠》的电影中,基顿又会再一次穿上蝙蝠侠的战衣,不知道这算是讽刺还是人生的另一种无奈。


世界警察的权力


在《蝙蝠侠和罗宾》惨遭商业和口碑上的失败之后,华纳决定雪藏蝙蝠侠系列电影。这种打入冷宫的做法并不罕见。当负面的口碑让观众们对某一角色新生厌倦的时候,长久的冷静期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此之前,华纳就已经将有着相同的命运的超人系列电影雪藏了19年,直到世界差不多将他遗忘。


2003年,初出茅庐的克里斯托弗·诺兰接下了新一版蝙蝠侠的导演工作,并决定彻底改变观众们对超级英雄的固有认知。当时的超级英雄电影依然是单纯的爆米花电影,主要的看点是紧身衣,超能力和简单的惩恶扬善的故事。在诺兰和编剧大卫·S·高耶的企划中,新版的蝙蝠侠电影需要建立在一个绝对现实的美学基础上,并加入大量社会议题的探讨。克里斯汀·贝尔成为了大银幕上蝙蝠侠的第四任扮演者。比起那些前辈,他显得有些青涩和瘦弱,更接近于白天社会名流般存在的布鲁斯·韦恩,而不是夜晚游走在道德边缘的蝙蝠侠。


《蝙蝠侠:侠影之谜》剧照


诺兰版的蝙蝠侠电影三部曲分别于2005年,2008年和2012年上映,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出现以一己之力改变了传统的超级英雄电影模式,把甜糖水式的合家欢变成了一种成人向的严肃正剧。在这里漫画里那些夸装的元素被抹除一空,却而代之的是现实的冷峻与残酷。哪怕是那些造型夸装,行为疯癫的反派和天马行空的高科技装备都脱去了浮夸的伪装,像是来自于现实世界,只是从未被大众们所发现。


对蝙蝠侠行为的合法性探讨成为了诺兰版三部曲的核心。究竟是谁给了布鲁斯·韦恩权力,让他能够超出法律的边界,仅凭自己的意志做出价值判断。如果这种权力来自于城市的腐败和普通人对正义的渴求,那么打击罪恶的代价又应该由谁来承担。在故事里,每一次将蝙蝠侠推入绝境的并不是穷凶极恶的罪犯,而是蝙蝠侠给自己设下的高道德标准与现实之间产生的巨大鸿沟。可笑的“不杀原则”就像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悬在的是蝙蝠侠自己的头上。


《蝙蝠侠:黑暗骑士》剧照


正如那句最著名的玩笑:“全世界都以为美国人把自己当作超人,只有美国人把自己当作蝙蝠侠”。“911”事件以及之后长达多年的反恐战争无疑让美国人重新开始审视自己作为世界警察的角色。如果说小丑这种代表着绝对意义上的混乱和邪恶的恐怖分子的诞生是源于作为义警的蝙蝠侠的存在,那么自诩为世界警察的美国进行反恐战争的合理性自然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毫无疑问,诺兰是在影射现实。在《黑暗骑士》的决战处,蝙蝠侠需要监控所有人的通讯设备来找到小丑,这简直就是现实中“爱国者法案”的翻版。在用监视所有人而获得虚无安全感的前提下,谎言般的“棱镜计划”由此诞生。当然每一个谎言都有代价,它的破灭会引起更大的危机。在《黑暗骑士的崛起》中,贝恩利用了蝙蝠侠的谎言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引起了更大的骚乱。而当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的谎言被戳穿时,美国人已经深陷反恐战争的泥潭。


《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崛起》剧照


在诺兰的眼中,蝙蝠侠从来不是一个穿着紧身衣的超级英雄。他是另一种形式的世界警察,从诞生到死亡都被宿命般的悖论所萦绕。


孤独的厌世者


虽然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很快新的问题又摆在了华纳的面前。一方面,诺兰世界里那自成一派的现实主义故事基调与美学风格排斥其他所有超级英雄,想要进一步扩展几乎无法实现。另一方面,随着漫威电影宇宙的崛起,超级英雄之间的整合和互相联动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再加上诺兰本人无心再执导蝙蝠侠系列,2006年的《超人归来》又遭遇失败,再次重启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2013年,扎克·施耐德成为了DC扩展宇宙的掌舵人,全权负责DC旗下的超级英雄电影宇宙。从今天回看,这是一个相当冒险的举动。扎导本人强烈的风格化倾向并不适合这种受众范围极广的商业电影,生涯前作的评价也大都毁誉参半。在扎导的选择下,本·阿弗莱克成为了第5任的蝙蝠侠扮演者。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剧照


可以说在所有的蝙蝠侠扮演者中,本·阿弗莱克拥有着最接近漫画原著中的形象。伟岸的身躯,棱角分明的脸庞,和那标志性的宽下巴。同时他的年龄也是历任扮演者中最大的,接演蝙蝠侠时已经41岁。所有的这一切都完美地符合了扎导的期望,他要创造的是一个观众们从未在大银幕上见过的蝙蝠侠,沧桑,愤怒且孤独。


扎导版的蝙蝠侠灵感来自于弗兰克·米勒于1986年创作的漫画《黑暗骑士的归来》。在这一本被誉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蝙蝠侠漫画中,弗兰克·米勒不仅定义了今天所有我们所熟悉的蝙蝠侠元素,还将漫画的思想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虚构的故事里,他隐射了冷战中国家之间的角逐,普通民众对超级英雄矛盾的态度,以及超级英雄对自己存在价值的思考。


扎克·施耐德几乎全盘继承了弗兰克·米勒的创作方向,在2016年推出的《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已经退休多年的苍老蝙蝠侠。在哥谭打击犯罪多年之后,蝙蝠侠的身体和心灵都遭受到了巨大的创伤,罗宾的死亡让他悔恨无比,而童年时的父母双亡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阴影。他不仅讨厌这个世界,更讨厌他自己。在银幕上,观众们看到的是本·阿弗莱克狰狞的面孔,嘴角总是在不停地抽动。如果不是超人的突然出现,布鲁斯·韦恩将会永远放弃蝙蝠侠的身份,躲在自己的蝙蝠洞里,舔舐着伤口。


漫画《黑暗骑士的归来》


超级英雄的身份问题依然是影片的核心矛盾所在。不同于诺兰那种扎根于真实世界的议题化讨论,扎克·施耐德的探讨层面是更抽象也更永世的。超人和蝙蝠侠的对立不是两个超级英雄的对立,而是神和普通人,神性和人性之间的对抗。超人所带来的绝对力量既是拯救者,也是征服者。而蝙蝠侠所代表的凡人要为自己的安全感和尊严而战。


这似乎是一场必将失败的斗争,但蝙蝠侠不这么认为。他把自己看作是人类最后的希望,抱着必死的决心想要杀死超人。他有着缜密的计划,充足的资金,还未彻底垮掉身体和无限坚韧的精神。这是银幕上最让人敬佩的蝙蝠侠,因为他像普通人一样脆弱,也像普通人一样顽强。


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扎导版的蝙蝠侠在人物立意和塑造上是成功的,但到了整个影片的层面却有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在蝙蝠侠和超人的和解方式上,使用了一个颇为草率最终导致观众嘲笑的“玛莎梗”。另外扎导的蝙蝠侠还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不杀原则”,并说出了:“所有坚持不杀原则的人都是乳臭未干的小孩子”这样的暴论,更是将争议推向了顶点。


《扎克·施耐德版正义联盟》剧照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的争议加上后续作品《正义联盟》的一系列风波最终导致了DC扩展宇宙的名存实亡。本·阿弗莱克也在2019年1月宣布因为个人原因放弃继续扮演蝙蝠侠,一同流产的还有原本确定由他执导,号称是历史上最疯狂的蝙蝠侠单体电影。作为历史上还原度最高的蝙蝠侠,这样的落幕方式无疑有着太多的遗憾。


愤怒的青年侦探


就在本·阿弗莱克辞演蝙蝠侠的同年夏天,最新一任的蝙蝠侠扮演者终于敲定。罗伯特·帕丁森,这个曾经因为《暮光之城》系列火遍全球的奶油小生将披上蝙蝠战衣。无数的非议和争论瞬间布满了整个社交网络,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所有人都不满意这个选择。一些人认为帕丁森太瘦弱了,另一些人则不喜欢他那双永远没有睡醒的双眼,剩下的人干脆只是讨厌他曾出演过《暮光之城》。面对非议,帕丁森本人的回应却显得有些傲慢:“我不会为蝙蝠侠这部电影健身”,“如果电影失败了,我就去拍成人录影带”。


在蝙蝠侠的无数拥趸中始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人会满意新一任的蝙蝠侠扮演者,直到他真的穿上那套制服”。这一次当定妆照和预告片亮相之后,人们发现了一些全新的东西。这是一个年轻的蝙蝠侠,浑身上下散发着青涩和忧郁。


罗伯特·帕丁森在影片过半后才第一次露出真容,惨白的面容略显病态,满身疤痕的瘦弱身躯与大本的壮硕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发现这不再是“超级英雄”,只是一个饱受摧残但依然坚守正义的凡人。新版蝙蝠头盔没有了前两任的威严感,仅仅作为一个隐藏身份的面具而存在;蝙蝠衣也不再高科技加身,只留下最实用的功能。导演马特·里夫斯不再让蝙蝠侠远离观众,而是要观众慢慢靠近他,抚摸他的伤痛。此时让人能感受到的,只有蝙蝠侠面对哥谭无尽黑暗时的无力感。


《新蝙蝠侠》剧照


在马特·里夫斯的构想中,最新版的故事将聚焦在布鲁斯·韦恩成为蝙蝠侠的最初几年里。此时的他还没有习惯蝙蝠侠的身份,同时正和自己内心之中无可遏止的愤怒做着斗争。他必须学会遏制对复仇的渴望,而不是被这种渴望吞噬。故事的灵感来自于漫画《第一年》和《漫长的万圣节》,以及黑色电影《唐人街》。蝙蝠侠侦探的身份则第一次作为了这个人物的核心属性。


“超级英雄”变身为侦探,动作大片的思路也就此转向了表现心理困境的侦探片,影片回归了蝙蝠侠最初的设定,世界上最伟大的侦探。仿佛回到四十年代黑色电影,我们跟随着蝙蝠侠在谜语人的一步步线索中揭开真相。解密成了影片的主角,失去绝对掌控力的蝙蝠侠也沦为了揭开哥特罪恶的拼图。深陷泥沼中的蝙蝠侠让哥特的黑暗显得如此巨大且不可撼动。


《新蝙蝠侠》剧照


影片的问题也随着影片心理向的转变到来。戴着面具的主角们失去了特写所带来的情感表达,马特·里夫斯只好用摄影和光影来完成情感特写,但依然显得捉襟见肘,用了3个小时还是让人觉得人物关系的转变如此突兀。缺少情感内核后只剩形式,似乎所有人都只是解密游戏的工具。 


作为最接近凡人的蝙蝠侠,虽然影片存在着诸多遗憾,但也为我们探索了蝙蝠侠电影的新可能。特效泛滥的年代,眼花缭乱的视觉已再难吸引观众,真正有深度的大片,才是未来。


-FIN-


深 焦 往 期 内 容

这部关于审查的电影,刚在戛纳获奖就遭国家官员抵制

华语默片在全世界的第一张蓝光发行,这一天等了太久

流亡法国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化身为少女

我用12年时间,去告别日本留学时打工的中华小餐馆

“人们不想再回到苏联”

戛纳发布声明抵制俄罗斯

PTA最烂电影?听听导演自己怎么说

第六届深焦华语影评大赛初选结果出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